姜昆是個相聲演員。他年輕時代很早就被抬到了「中國第一年輕笑星」的高度(馬季已經五十歲才出頭,基本被認為屬於老演員;馮鞏比姜昆出道晚,而且是不易成名的捧哏)。
1979年到1984年間,相聲演員個人知名度最大的基本是姜昆,第二則是侯耀文(沾了侯寶林大師的兒子的光)。
但如今回過頭來看,姜昆獲得如此高的地位,並不證明他能力真的高人一等。他成功表演了幾個緊貼時代的新原創作品,他遇到了一個經驗豐富而且幽默感驚人的老捧哏李文華(從李文華病退後換了唐傑忠一對比就能看出:唐傑忠雖然也夠老,但根本沒有李文華的幽默天分,最起碼反應比李文華慢多了)。
而李文華老師病退後,在表演效果必然下降時,姜昆遇到了梁左創作的有深度的荒誕幽默腳本,開始了第二階段的輝煌。
《虎口遐想》這種段子,與他早年的段子相比,明顯是作者水平更高了,而表演者效果卻變差了。但由於本子好,表演差一點大家也就不在意。
等梁左離開,姜昆所有的弱點就暴露出來:基本功的不紮實,不穩定,註定了他只能是一個特色演員,達不到馬季的那種「全能演員」高度。
姜昆相聲主要特長是「說」,他有個絕活:在以極快的速度表達句子時,能突然把說了一半的話「不假思索」地當場予以糾正,從而製造出一種「很少有人能有如此靈活的嘴皮子和如此快的反應」的強烈喜劇效果。
姜昆抖語言包袱厲害就厲害在一個「快」,就像足球前鋒裡就有一種啟動速度驚人的人,你後衛就是追不上他,你不得不服!
很少有相聲演員抖語言包袱用他這個快節奏,包括其他年輕演員,有的演員越到抖包袱前越會有意識拖一拖,頓一頓;但姜昆不會。
但這個特色絕活,一是只有年輕時好使,年齡一大語速反應都跟不上了;二是,演員必須長時間堅持練習語言基本功,稍有懈怠,馬上退步,並且很難恢復。
記得1996年姜昆和戴志誠在上海綜藝合說關於甲A聯賽的相聲,才46歲的姜昆,念順口溜居然吃了個螺絲。這是無法容忍的基本功下降。
看來看去,中國的老中青幾代知名相聲演員,侯寶林那代人不評論,郭德綱這波人也不評論——真正在舞臺表演上長時間保持遊刃有餘高水平的,只有一個:馬季。
老演員裡,類似高英培、常貴田、郝愛民、李金鬥,都比較過火,舞臺腔過重,不自然,不放鬆。
中生代裡,逗哏中姜昆算是相對佼佼者了,侯耀文火爆有餘不夠穩健,師勝傑有文氣但爆發力遜色,這兩人也算突出的。而劉偉、笑林、牛群、王謙祥就相對平庸了。笑林最差,掌握不好幽默的分寸,最後只靠大段唱歌掩飾語言組織能力的不足;牛群太依賴本子,個人表演偏過火;劉偉基本功相當不紮實,單純語速快,而且快得沒章法;王謙祥表演過於娘,風格太單一,缺少成年男性體現攻擊性幽默感的爆發力。
捧哏大部分是綠葉,受限於角色發揮,有一些人其實具備了逗哏的實力,但沒機會冒出來。捧哏裡真正比較厲害列舉兩個人:老一代的李文華,冷幽默高手,不足是聲音條件差了點;中生代的趙炎,百搭。(五官爭功裡他扮演臺詞最多的嘴,果然最出喜劇效果)
李增瑞也算捧哏裡有一定特色的幽默派,但他完全被王謙祥拉低了。可惜。
陳湧泉也是捧哏裡功力較深厚的,不過他年齡偏大了,在傳統段子裡更搶眼,在新段子裡受限於年齡無法表現出幽默感。
馮鞏屬於特例,本是有特色不甘寂寞的捧哏,與劉煒搭檔居然比劉偉還要感覺幽默;後遇到牛群,乾脆喧賓奪主搞子母哏。所以馮鞏蛻變成了一個「變相的逗哏」,而捧哏的基本功被他徹底扔掉了。馮鞏是一個徹頭徹尾的機會主義者。他演出的目的不是為了讓作品表現更好,而是為了讓自己演得更舒服。
剩下的很多捧哏,都缺乏幽默天分:範振鈺太僵化教條,太一本正經;石富寬總是抹不開,表演太溫,稍微火一點就過頭;唐傑忠太老好人了,反應偏慢;李國盛缺乏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