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聲在往後推五十年,也繞不開姜昆這座山

2020-09-11 hongkongfilm


姜昆是個相聲演員。他年輕時代很早就被抬到了「中國第一年輕笑星」的高度(馬季已經五十歲才出頭,基本被認為屬於老演員;馮鞏比姜昆出道晚,而且是不易成名的捧哏)。

1979年到1984年間,相聲演員個人知名度最大的基本是姜昆,第二則是侯耀文(沾了侯寶林大師的兒子的光)。

但如今回過頭來看,姜昆獲得如此高的地位,並不證明他能力真的高人一等。他成功表演了幾個緊貼時代的新原創作品,他遇到了一個經驗豐富而且幽默感驚人的老捧哏李文華(從李文華病退後換了唐傑忠一對比就能看出:唐傑忠雖然也夠老,但根本沒有李文華的幽默天分,最起碼反應比李文華慢多了)。

而李文華老師病退後,在表演效果必然下降時,姜昆遇到了梁左創作的有深度的荒誕幽默腳本,開始了第二階段的輝煌。

《虎口遐想》這種段子,與他早年的段子相比,明顯是作者水平更高了,而表演者效果卻變差了。但由於本子好,表演差一點大家也就不在意。

等梁左離開,姜昆所有的弱點就暴露出來:基本功的不紮實,不穩定,註定了他只能是一個特色演員,達不到馬季的那種「全能演員」高度。

姜昆相聲主要特長是「說」,他有個絕活:在以極快的速度表達句子時,能突然把說了一半的話「不假思索」地當場予以糾正,從而製造出一種「很少有人能有如此靈活的嘴皮子和如此快的反應」的強烈喜劇效果。

姜昆抖語言包袱厲害就厲害在一個「快」,就像足球前鋒裡就有一種啟動速度驚人的人,你後衛就是追不上他,你不得不服!

很少有相聲演員抖語言包袱用他這個快節奏,包括其他年輕演員,有的演員越到抖包袱前越會有意識拖一拖,頓一頓;但姜昆不會。

但這個特色絕活,一是只有年輕時好使,年齡一大語速反應都跟不上了;二是,演員必須長時間堅持練習語言基本功,稍有懈怠,馬上退步,並且很難恢復。

記得1996年姜昆和戴志誠在上海綜藝合說關於甲A聯賽的相聲,才46歲的姜昆,念順口溜居然吃了個螺絲。這是無法容忍的基本功下降。

看來看去,中國的老中青幾代知名相聲演員,侯寶林那代人不評論,郭德綱這波人也不評論——真正在舞臺表演上長時間保持遊刃有餘高水平的,只有一個:馬季。

老演員裡,類似高英培、常貴田、郝愛民、李金鬥,都比較過火,舞臺腔過重,不自然,不放鬆。

中生代裡,逗哏中姜昆算是相對佼佼者了,侯耀文火爆有餘不夠穩健,師勝傑有文氣但爆發力遜色,這兩人也算突出的。而劉偉、笑林、牛群、王謙祥就相對平庸了。笑林最差,掌握不好幽默的分寸,最後只靠大段唱歌掩飾語言組織能力的不足;牛群太依賴本子,個人表演偏過火;劉偉基本功相當不紮實,單純語速快,而且快得沒章法;王謙祥表演過於娘,風格太單一,缺少成年男性體現攻擊性幽默感的爆發力。

捧哏大部分是綠葉,受限於角色發揮,有一些人其實具備了逗哏的實力,但沒機會冒出來。捧哏裡真正比較厲害列舉兩個人:老一代的李文華,冷幽默高手,不足是聲音條件差了點;中生代的趙炎,百搭。(五官爭功裡他扮演臺詞最多的嘴,果然最出喜劇效果)

李增瑞也算捧哏裡有一定特色的幽默派,但他完全被王謙祥拉低了。可惜。

陳湧泉也是捧哏裡功力較深厚的,不過他年齡偏大了,在傳統段子裡更搶眼,在新段子裡受限於年齡無法表現出幽默感。

馮鞏屬於特例,本是有特色不甘寂寞的捧哏,與劉煒搭檔居然比劉偉還要感覺幽默;後遇到牛群,乾脆喧賓奪主搞子母哏。所以馮鞏蛻變成了一個「變相的逗哏」,而捧哏的基本功被他徹底扔掉了。馮鞏是一個徹頭徹尾的機會主義者。他演出的目的不是為了讓作品表現更好,而是為了讓自己演得更舒服。

剩下的很多捧哏,都缺乏幽默天分:範振鈺太僵化教條,太一本正經;石富寬總是抹不開,表演太溫,稍微火一點就過頭;唐傑忠太老好人了,反應偏慢;李國盛缺乏個性。

相關焦點

  • 姜昆:讓相聲在南國結出佳果
    我也希望我的弟子們能夠繼續深入廣東生活,用最接地氣的創作演出方式,讓相聲這枝花朵在南國開得更鮮更豔,結出更好的果實。  羊城晚報:上一季《美好生活歡樂送》中,「姜昆帶你學粵語」系列節目獲得好評,您的創作由頭和思路來自哪裡?
  • 姜昆:讓相聲在南國結出佳果
    我們也創作了很多跟廣東生活相關的節目,像上一季節目中播出的「姜昆帶你學粵語」系列,收視率非常高,獲得了好評,我心裡特別高興。我也希望我的弟子們能夠繼續深入廣東生活,用最接地氣的創作演出方式,讓相聲這枝花朵在南國開得更鮮更豔,結出更好的果實。羊城晚報:上一季《美好生活歡樂送》中,「姜昆帶你學粵語」系列節目獲得好評,您的創作由頭和思路來自哪裡?
  • 姜昆這段經典相聲,是郭德綱學習的對象,網友彈幕高能評價
    姜昆和梁左合作的相聲大多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緊貼時代脈搏,反應社會現實,諷刺不良現象,屬於寓教於樂、雅俗共賞、辛辣大膽的高級作品,這其中和現實結合最緊密的一段相聲無疑是《著急》。這段相聲和現實結合的有多緊呢?這麼說吧,其中有很多現象都快三十年過去了依然還存在。
  • 著名相聲演員姜昆唐傑忠來牡丹江演出始末
    當聽到國家著名相聲演員姜昆和唐傑忠,也要隨團來牡丹江進行演出。真是給這座城市帶來,從來沒有過的歡樂。圖為相聲演員姜昆在北京周末相聲俱樂部演出地點是在牡丹江的工人文化宮,現場的觀眾擠滿了整個演出現場。先由藝術團的其它演員演出,等到壓軸戲的是姜昆和唐傑忠上場。
  • 相聲演員姜昆對相聲的貢獻除反三俗之外,還有其他擺上檯面的嗎?
    提起相聲二字,繞不過去的總是姜昆和郭德綱兩位。今天咱們不說郭德綱,從客觀的角度聊一下姜昆,讓我們走進一個比較真實的姜昆,了解一下他對相聲的貢獻和如今的口碑。,特別是姜昆的相聲。,姜昆是極力挽救相聲,但不管是開設相聲網站、還是在作品中加入網絡段子等這些措施都失敗了。
  • 聽姜昆講那相聲的故事
    我想講講我們這一代人的經歷,分享給大家。」姜昆說。從老一輩手中接過接力棒回望數十年藝術生涯,姜昆說,「客觀上講,我們這一輩人寫了一些作品。在觀眾當中,尤其是我們這一代人的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這些相聲作品,現在究竟過時了沒有?在今天的生活中起到什麼作用?我覺得需要年輕人,甚至包括媒體,去審視一下,得出一個正確的結論。」
  • 姜昆和他的三個相聲搭檔
    姜昆也因此獲得了不少榮譽,中青聯常委,曲協主席,還在2003年被中國文聯授予全國「德藝雙馨」藝術家的光榮稱號。姜昆一共創作表演了一百多段相聲,和他合作過的相聲搭檔也有三個人,分別是李文華、唐傑忠和戴志誠。下面就來說說姜昆這幾個相聲搭檔,雖然年齡不一,但都是相聲界裡知名演員。李文華是土生土長的北京人,早先是一個工人,因為愛好曲藝,後來拜師郭啟儒門下,跟著郭老先生開始學說相聲。
  • 姜昆相聲和郭德綱相聲究竟區別在哪兒?
    一提到相聲演員姜昆,大家就不約而同地聯想到郭德綱,這真是一個有趣的現象哈。有時我在想,出現這種現象到底是為什麼呢?姜昆眾所周知,姜昆是曲協主席,是一名資深相聲演員,相聲大師馬季的徒弟。時代在發展,相聲這門藝術也不斷地在探索發展中前進。不可否認的是,相聲在過去的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處於下滑趨勢,很多相聲演員紛紛轉行,演小品、做主持、演影視,相聲似乎不再是受歡迎的藝術了,就連央視春晚上的相聲節目也只保留了一段相聲,處境相當尷尬。
  • 曲協主席姜昆相聲功底如何?有人說他靠反三俗出名,這點不是真的
    文/娛樂圈說相聲提起相聲二字,繞不過去的總是姜昆和郭德綱兩位。今天咱們不說郭德綱,從客觀的角度聊一下姜昆,讓我們走進一個比較真實的姜昆,了解一下他對相聲的貢獻和如今的口碑。第二個階段:步入仕途,成熟穩重緊接著走到80年代末,隨著電視的普及相聲的影響力達到了一種空前絕後的盛況,特別是姜昆的相聲。不過,此時的姜昆卻不得不與患病的李文華分開,開始與唐傑忠合作。唐傑忠先生的特點是樸實憨厚,這點從他那張圓乎乎的臉上就能看出來。
  • 姜昆表示:既然走了相聲這條路,就要遵循前輩定下的一些規矩
    表示:既然走了相聲這條路,就要遵循前輩定下的一些規矩 《美好生活歡樂送》是廣東衛視一檔精品喜劇綜藝,就是由一眾喜劇達人通過相聲、小品,或者脫口秀以及短劇等四種喜劇形式有機結合起來,力求打造原創喜劇作品。
  • 相聲的故鄉|姜昆:耐住寂寞,成不成大師留給歷史去說
    姜昆:五六歲的時候,他就在臺上演出了。我曾經給師勝傑寫了一首詩…… 問:我看到了,他去世的當天我就看到了。 姜昆:在詩裡我回憶了跟師勝傑幾十年的交往。其實我一直把他看成我的啟蒙老師,只有認識他以後,我才知道相聲怎樣去表演,怎麼翻包袱兒。
  • 相聲衰敗不是姜昆造成的,振興有郭德綱的功,卻不是相聲發展之道
    相聲發展的爭議一直存在,關於相聲發展道路的討論也不眠不休,這個話題說起來還有些沉重和荒誕。
  • 新相聲會取代舊相聲嗎?郭德綱取代姜昆是大勢所趨
    按相聲發展史,姜昆是新派,郭德綱是舊派。很多人以為是郭德綱革姜昆的命,把以姜昆為代表的老舊陳腐清掃出去,其實不對。我們評價任何人,都不應該脫離時代背景和歷史進程。後來我們追求先進文化,相聲本來是絕對要判死刑的。幸好侯馬等人,把相聲揉碎,加入了符合那個時代正確價值觀的東西,這才沒讓相聲滅亡。姜昆是那一批人的繼承者,對相聲保全和發揚也有很大功績。
  • 馬季逼姜昆到基層搜集素材,曾經的他,也是相聲行業的「扛把子」
    其實姜昆不會相聲基本功,這個毋庸置疑,他曾經在某次演講的時候提到過這件事,並且承認當臺底下的天津觀眾,讓他背背《報菜名》《八扇屏》,姜昆「汗馬上下來了」。比如我非常喜歡的相聲演員馮鞏,恕我孤陋寡聞,我始終沒有找到他在舞臺上這種類似的表演。因此,姜昆不懂相聲基本功,這個確實不應該,但是這是他們那一代相聲演員的共同特徵,因為在他們年輕的歲月裡,恰逢一段灰暗的歷史,在年少的時候,沒有太多條件學習這種相聲基本功。
  • 喜劇春晚群星薈萃,相聲全軍覆沒,再次驗證郭德綱和姜昆的判斷
    實際上,透過現象看本質,火了的不是相聲,而是郭德綱,以及他領銜的德雲社,相聲這個行業根本就沒有火。在對相聲現狀的判斷上,姜昆和郭德綱的觀點相當一致,姜昆認為現在的相聲正處在低谷期,遠沒有達到所謂的繁榮的程度。
  • 李文華臨終託孤姜昆?這麼明顯的三個破綻,相聲史上的烏龍罷了
    在相聲的歷史上,有很多烏龍事件,有些是刻意為之,然後很多讀者就信了,其中最有意思的一個就是李文華先生臨終託孤姜昆,結果姜昆卻把孫越安排去餵大象。結果,喜歡相聲的孫越,就去動物園餵了大象。為什麼李文華先生臨終託孤這件明顯有邏輯錯誤的事情,很多人相信呢,可能這是出於對姜昆的誤解,然後首先在心裡相信了。
  • 那些被春晚拒之門外的相聲,姜昆超過十次,大兵勝少敗多
    相聲在春晚三十多年歷史中的經歷可謂高開低走,從絕對主力和絕對明星開始,延續了十年的輝煌,直到1992年春晚達到巔峰,之後開始了逐年下滑,直到最近幾年成了春晚節目的點綴,有沒有無所謂了。因此,這次咱們盤點一個比較「衰」的話題,數一數被春晚拒之門外的相聲,通俗說法就是,被春晚「斃掉」的。
  • 非遺相聲會姜昆為何將C位讓給不怎麼說相聲的馮鞏?德雲社的功勞
    青曲社的班主苗阜又被打了~不對,不能用「又」。苗先生終於被打了~也不對,用「終於」也不太對。嗯~苗先生還是被打了,對不對先就這麼說吧。要知道這兩位前兩天還一起參加活動的,這活動應該算是相聲界最大的活動了——第二屆非遺相聲大會。
  • 相聲沒落的原因,郭德綱姜昆各執一詞,郭德綱:不是因為新相聲
    ,這是相聲迅速風靡大江南北的根本原因。到了九十年代,隨著娛樂方式的多元化,相聲受到關注的程度開始降低。在姜昆看來,電視的普及對相聲行業的沒落起到了關鍵作用,相聲這百多年的歷史,流傳到今天的不過幾百段成熟作品。
  • 相聲巨星姜昆從藝近50年,共五任搭檔,四位已去世
    相聲大師姜昆1972年開始說相聲,至今仍舊堅守在相聲界,近50年來共有五位搭檔,有四位年事已高已經去世。第一任搭檔、首任搭檔師勝傑合作時間:1972年-1975年很多人都不知道他們兩人居然也搭檔過,這確是真的。1972年年僅22歲的姜昆和年僅19歲的師勝傑組成搭檔,開始表演相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