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毒言推薦:電磁波學說與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完全正確,不容置疑。
(推薦人:程奉獻忠 推薦正確結論:不存在電磁波;不存在作為基本力的強、弱作用力;不存在所謂的時空彎曲、宇宙學紅移等;建立在電磁波基礎上的廣義相對論是一個徹頭徹尾的神話!)
文\程奉獻忠 彩圖\網絡 文中其他圖\程奉獻忠 編輯\王巖林 薛英俊
編者按:科學的某些神話,在這個信息迅速傳播的時代,很快也就成了人類社會的神話。在太多科學家與普通人眼裡,電磁波、廣義相對論等這些神聖確定的科學結論,受到了來自程奉獻忠先生的直接挑戰。程先生運用中華傳統智慧與科學思維以及經典的物理史料、數學方程,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一舉挑開現代物理學富麗堂皇大廈下那見不得人的一面,把我們一下子從「物質的最小結構」——原子(或電子),引向了半物半神的「光子」(或中微子)——量子以及量子世界。到了這一境界,也許我們的頭腦就不再是「鏡像的反映」,而是具有了洞穿一切的「共振」輻射力。
此文,比其直接衝擊力、顛覆性更為巨大的,或許在於它能為當代最前沿科學低下自己高傲的頭顱、虛心向中華大道傳統學習,打開了一扇通往新文明世界的門!
原標題《虛構的電磁波與核力——光量子與原子核的真實狀態探析》
關鍵詞:光量子 電磁波 物質波 氘核 強弱作用力 次質子、次中子
【摘要】目的:依據諸多異常重新分析電磁波與核力的實質;方法:微觀粒子的波動性、LC振蕩電路、雷射中的異常現象、原子核質量虧損;結果:動能波、核磁共振、時空光漩渦、動態核;結論:光是有靜止質量的粒子,不是也不存在電磁波;不存在基本力之核力,核為動態晶體結構。
選擇這樣的一個問題來討論,難免被視為不自量力。因為,這似乎是一個極其艱深的實驗科學問題,而且其成果也看似華麗而輝煌:所謂的標準粒子模型的構建與相應的耗資動輒上億元的粒子對撞機與探測衛星,無不展示著其耀眼的光芒,讓普通大眾早已眩然難探其質,於是如幽靈般的上帝粒子(所謂的希格斯粒子)也登堂入室,成為理論物理界的堅定思維依靠。但是,事實上果然如此?
其實,科學界早已經對此有反思與質疑!如美國田納西大學華裔教授王令雋先生就多次進行了批評與反思,最近又著專文《致中國物理學界建議書》【1】進行了系統的探討。後面論述一部分,在此不遑細論,讀者可以自己細讀。
一、光量子與電磁波
我們先不妨看看公認的20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大咖愛因斯坦的至死疑惑!
最初(1915年)提出創造性「光量子」學說(因為光電效應,因此而獲諾貝爾獎)的愛因斯坦,為什麼到去世前還在後悔嘆息:「五十年來的苦思冥想,始終沒讓我接近這個問題的答案:即光量子是什麼?這個時代的每個人都以為他知道,但他們是錯誤的」【2】!
如此詭異的現象,科學界真的進行了反思?
其實,如此簡單的問題,只要如此反問即知其中的問題:
光具有波動性與光是電磁波,是同還是異?
或,光發生衍射與幹涉,是因為光是電磁波還是因為光具有波動性?
或,光發生衍射與幹涉是因為電磁波(橫波)又具有波動性(物質波)嗎?
或,如果通過衍射光柵求出來的波長是可見光的「電磁橫波波長」,那麼什麼實驗證明光具有波動性——物質波?即光子的物質波(波動性)現象如何觀察到的?
或,如果光因為是電磁橫波(科學當初的類比就是用水波)才出現衍射與幹涉,那麼,德布羅意猜想並且被驗證的一切微觀粒子如電子等都具有衍射與幹涉特性,說明什麼?是說明電子等微觀粒子也是如光一樣的某種電磁波而不是實質(有靜止質量)粒子嗎?
或,如果光是電磁橫波,它們的振幅是如何求算的?為什麼科學界從無答案?
又,為什麼在的高能雷射中沒有觀察到因為振幅相干增加而放大顯現為波浪增粗的狀態?反而出現如質量粒子才有的煙圈狀「時空光漩渦(STOVs)【3】」與水渦流樣的「軌道角動量漩渦(OAM)」?
時空光漩渦(STOⅤs,圖中細小灰色環狀物)
軌道角動量(OAM)圖中粉紅色環狀物
如此思考,就可以解答愛因斯坦的終身疑惑!
相信此問讓多數人有點「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不問沒有細想,問了有些迷茫!
多數人下意識的理解是「光具有波動性就是光為電磁橫波」,如此的結論就是:物質波(就是所謂的波動性,被解讀為機率波)就是電磁波!如此荒謬對吧?
或者理解為光的衍射與幹涉是因為光量子(就是純粹的一份一份的量子化的電磁波能量子)又具有波動性(如同電子、中子等微觀粒子一樣,雖然本身不是縱橫波,但是具有波動性——物質波),那麼,利用此(如光柵)衍射而求得的波長就只能是光量子的物質波波長,又如何能夠依據此λ(求出頻率υ=c/λ)而算此光量子(量子化的電磁波能量子)自己的能量為hυ?
因此,如果光具有波動性是如同電子等微觀實質粒子一樣,是因為光子實際上是有靜止質量的粒子(如此才有衝量,而不需要單獨為光造一個莫名其妙的衝量P=E/c,什麼道理?就是因為利用質能互換定理E=mc2拼湊而具有的),如此我們才能說:一切微觀粒子都具有「波粒兩相性」!
所以,基於電磁波說的奇怪的廣義相對論還能夠成立嗎?這才是愛因斯坦至死疑惑的原因!
再者,是什麼實驗證實了電磁波的存在?
是赫茲的實驗嗎?那也只是電磁能量的協同感應,其實最終還是與物質波(其實不能叫物質波,這裡面正隱藏著西方科學家要找的奧秘)波長有關。
是麥克斯韋的方程嗎?那只是成功描述了其中所謂的「電磁波」的性質,不是本體。一如對交流電描述的正弦波方程一樣,什麼時候說過交流電是光速傳播的正弦橫波物質而直流電是光速傳播的縱波物質?
實際上,麥克斯韋電磁方程所描述的電磁性質只是對LC振蕩電路性質的描述,為「相」非「物」。本來最初電磁波概念的出現,就是當成「以太」的能量傳播之相(如水波不能脫離水一樣)而存在的,在「以太」(本體)被否定後,本來依據此而存在的電磁波(傳遞能量的相狀)就應當消失,沒想到如此的「孤魂野鬼」居然成了純粹能量的代指而登堂入室百年餘!
其實,LC振蕩電路產生電磁波(實際上為光量子)的實際過程並非如其分析的那樣為電磁互感而變化傳播!LC振蕩電路之所以產生所謂的「射頻段的電磁波」的真實機理是到麥克斯韋100多年後才廣泛熟悉的「核磁共振」原理!
LC振蕩電路示意圖
LC電路核磁共振圖
以前詮釋LC振蕩電路中如何產生所謂的「電磁波」時,麥克斯韋的分析已經說明,電容中由於有勻速改變的電場,會在電容器中產生穩定的磁場,一如穩定電流通過直導線一樣。在開放的LC振蕩電路中,此穩定環形磁場B0(與螺旋管重疊部分,其餘無意義)與L中的交變磁場相互垂直。如此,「核磁共振」條件完全具備,所以螺旋管導線中的電子會吸收L中的交變磁場能量,產生自旋能級的躍遷,而後在回復時以所謂的「電磁波」(光子,有波動性)的形式釋放出去。這就是LC振蕩電路產生「電磁波(實際上為光子)」的真正原理!
因為,電子的振蕩只可能是熱運動層次的紅外線與群電子產生的等離子激元層次的Γ(準粒子,衰變為中微子對),不可能產生射頻波段的電磁波!從射頻層次的電磁波與核自旋相關(核磁共振儀器的發明就是依據此)就可以知道,LC振蕩電路產生電磁波的奧秘不是電子(無論是單電子還是群電子)的振蕩,而是群電子(相當於一個準粒子核)的「自旋」共振產生的!所以其周期中才有π值。其實也可以直接推導出來,因為處於同一振蕩電路中的感抗XL與容抗Xc必然相同(都是U/I,雖然U、I在變化,但值不變),所以:
(1/2πLf= XL ) = (Xc=2πfC)
從而得出f=1/2π√LC,即T=2π√LC (從而說明產生容抗與感抗的原因也是因為電路中的電子自旋能級躍進遷吸收能量產生的)。其實,此結論(f=1/2π√LC)正好反過來證明,同一振蕩電路中的XL與Xc必然相同!
所以,光量子與其他所有質量粒子一樣,具有靜止質量與波動性(物質波),利用衍射所求出的波長為光量子物質波的波長,與電磁波何幹?
愛因斯坦顯然覺察到了光量子說的實質以及對其廣義相對論說的顛覆,但是沒有勇氣推翻自己!所以才無奈地感嘆:「由於我對權威的蔑視,上帝懲罰了我,讓我也成為了權威」!
偉大的愛因斯坦最終沒有戰勝自己,而是欺騙了自己!更加欺騙了整個世界——科學現實中地地道道的「皇帝的新裝」!居然延續了百年之久!
知道了光的確只是有靜止質量的特殊粒子後,引力紅移和引力透鏡用得著用時空彎曲去詮釋嗎?引力波事件也不過是常見「合力」改變的現象,與空間漣漪有什麼關係!
所以,建立在電磁波學說上面的「廣義相對論」便是徹頭徹尾的錯誤!因此,也就根本不存在所謂的時空彎曲、宇宙學紅移等!
其實,百多年來反對相對論的仁人志士有很多,當年諾貝爾獎委員會就曾經拒絕為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授獎。其中不乏有很多大名鼎鼎的物理學家,如愛因斯坦同時代的著名科學家洛倫茲、彭加勒和盧瑟福等全都不贊成相對論;物理實驗學家如拉海利、艾弗斯、沙迪、格蘭紐父子、馬林諾夫和帕帕斯等都不認同相對論;著名麥可遜—莫雷實驗的主創人麥可遜因自己的實驗「引出相對論這一怪物」而飲恨終生;;密勒直到1941年去世,一直反對相對論;國際著名科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阿耳文痛斥相對論「不過一小擺設」,「抹煞了科學與偽科學之間的界線」;著名物理學家康特剖析60多個狹義相對論「實驗驗證」的第一手資料後得出結論:全都基於錯誤的方法或無效的邏輯;德克薩斯大學終身榮譽物理學教授伯納斯稱相對論是「一場災難」,「是改變盲目迷信相對論的時候了!」
英國赫爾大學梅利 . 達寧-戴維斯教授指出:當今物理學權威們固守於相對論的一般性理論,對於向狹義相對論提出的論據充分的科學異議,不是依科學的論據予以封殺,而是通過將愛因斯坦教條地崇拜成越來越宗教化的偶像的方式予以封殺。
而愛因斯坦借用了著名物理學家洛倫茲的名義,將其相對論的基本變換稱為洛倫茲變換。但是,洛倫茲一直反對相對論。
但是很顯然,諸多科學家都沒有注意到最終也是最初的錯誤出在「光是電磁波」上,科學界近百年幾乎沒有人思考如此簡單的問題:「光是電磁波」與「光具有波動性」是一回事還是兩回事?實際上,用衍射法求得的波長只是光子作為粒子具有波動性的物質波(實際上為動能波)波長,科學家居然當成了不存在的電磁波的波長!
那麼,愛因斯坦的荒謬結論實質到底是什麼?
愛因斯坦空間彎曲模式圖
事實上,時空彎曲不是比牛頓萬有引力先進,而是更具有迷惑性,或曰倒退!如蘋果落地,用萬有引力公式去詮釋再清晰不過了。而按愛因斯坦的解釋:地球具有很大的質量,巨大的質量會使空間彎曲乃至產生「引力空洞」(其實還是萬有引力的另一種表述),蘋果即是掉入這個「空洞」中!
然而,質量會使空間彎曲是什麼原因?還是利用大家的思維習慣!而蘋果又憑什麼非要掉進洞中!這是公理嗎?仍然是利用大家的常識習慣!如此,牛頓萬有引力的發現有何意義!原來愛因斯坦繞了這麼大彎子,其實是更加虛玄,比牛頓退了一大步!
實際上,愛因斯坦的比喻並非正確,他常常用鉛球放在毛被而引起下凹來比喻空間彎曲,而毛被只是二維平面,焉能做比喻?況且,球形天體到底導致哪一個方向的空間彎曲?顯然何是任方向都等價!如此,怎麼可能有單方向的引力空洞?
事實上,如果將毛被(表空間)還原成真實的三維,引力的狀態形象恰如磁鐵周圍的鐵屑,呈現輻射狀遞減,哪裡有什麼空間彎曲?!彎曲的形象是同心圓的遞減等引力線而已!實際上最終就是同心指向的引力線罷了。實際上最終就是同心指向的等勢面罷了。
並且,時空彎曲理論(無速度)與自己的引力波理論(有速度)也是相互矛盾的!
實際上,愛因斯坦所做的,只是將牛頓力學的數學表達幾何化了,並且又將幾何的描述當成了真實的物質,一如將描述股市的數據分析描述改成K線直觀描述,最後居然將K線當成真實的物質一樣!這樣的災難性錯誤一直延伸到弦、膜等理論,至今不休!
這種遊戲似的內容,其實在早期的古希臘哲學中就有體現,這就是著名的「芝諾佯謬」(或稱為芝諾悖論)——「阿基裡斯跑不過烏龜」,與中國《莊子天下》的「一尺之捶,日取其半,萬世不竭」同理。
後人多解讀為關於運動的不可分性的哲學悖論,甚至於動用微積分(無限)的概念解釋,但還是無法用微積分解決!
其實,這完全是純粹的數學名相(就是概念)與真實的物質(就是實體)的差別!就像佛家所言的龜毛、兔角,概念(法)不是物質(塵)!
那麼,真正的問題重點在哪裡?在「微觀質量粒子」的確具有奇妙的似水波、聲波等機械波的「波動性」上面!科學解讀為機率波,那其實是所謂的「波函數坍塌(縮編)」之後的結果,完全忽略了其中的過程!
實際上,單光子(或電子等)雙縫幹涉實驗說明,「微觀質量粒子」以某種特殊的「非定域性」的「波狀態」同時通過雙縫的。也就是說,作為「定域性」存在的微觀質量粒子在此過程中從「定域性(質量粒子)」狀態變成了「非定域性(波)」狀態!
所以,在此過程中,作為依賴質量才能彰顯的「動能」(mv2/2,光子v=c)因為失去了「定域性的質量m」依存而無法表現出來,但是能量不會湮滅,所以才轉化(主動還是被動?)成為「波」——動能波(可以用hυ來表達能量)!在回復「定域性狀態」(動能波縮編)的時候才表現為機率狀態的粒子性。
所以,質量粒子產生波動性的原因是動能的轉化!即由「定域態質量動能」轉化為「非定域態波動能」!
為什麼說是動能波?依據波長、頻率與速度關係,動能波公式即:
E=mv2/2 =hυ=hv/λ→λ=2h/mv
就是說,實際上h的值是所謂的普朗克常數值的一半(即為3.313×10-34焦·秒),這也是為什麼愛爾蘭都柏林三一學院的研究人員發現了光的一種新的形式,即光子以剛好為普朗克常數一半值的角動量為特徵【4】!
其實,此並非源自光子隱秘的性質,而是真實的普朗克常數實際上就是半值而已。
因為,德布羅意的猜想最終得到證明,說明上面的公式能夠成立。其實,德布羅意可能是依照「光」的能量公式與光為電磁波的理論推導出光的波長λ=h/mc(E=mc2 =hυ=hc/λ→λ=h/mc),由此大膽猜測一切微觀粒子的物質波波長都滿足λ與其衝量的比值,結果實驗果真「驗證」了他的猜想!
所以,所謂的「物質波」應當稱為「動能(表現)波」!
那麼,此奇特的過程到底說明什麼?什麼叫「非定域性」?實際上就是科學家費了很多實驗,如貝爾不等式驗證實驗、量子糾纏實驗等所證明的宇宙是超光錐的整體狀態。其實,微觀質量粒子的波動性(動能波)就已經證明了這一點!
那麼,為什麼有奇特的普朗克常量h(實際為半值)存在?這只能說明真的有最小化的「普朗克能量子」存在!也就是說,能量真的頻率化了!也量子化了!
但是,此量子化的能量卻因為普朗克(等,幾乎所以科學家)錯誤地將其中的頻率/波長(物質波,即動能波)當成是電磁波(所謂的橫波)頻率/波長而變成了電磁波(根本就不存在)的量子化!
此量子真的是「量子」(無質僅量)而不是「粒子」(有質)!此「普朗克量子」實際上就是大家一直在尋找卻視而不見、另起爐灶(弦、膜)的終極「時空(焦·秒)量子」!
也就是說,不是什麼弦(是什麼構成的?)的振動,而就是「普朗克時空能量包」動能波的波動!此動能波不是橫波而是如固態晶體中的聲波(彈性波)——聲子!
聲子是晶格集體振動(即聲波)的量子化,是一種非真實(獨立質量)的「準粒子」,是用來描述晶體原子熱振動——晶格振動規律的一種「能量量子」(從某種程度說也可以叫「熱子」),它的能量等於ωq(q為聲子的波數。也即hυq),為「激發(聲子是一種元激發)量子」相加而成。聲子模式有橫波和縱波兩種振動模式(位移的振動方向),其中橫波有兩個偏振方向,自旋可以看作1;而縱波只有一個模式,自旋可以看作0。根據自旋與統計的關係,聲子是玻色子。
也就是說,此普朗克能量子如同聲子是基於固態晶體的一種量子化的「準粒子」一樣,是基於所謂的本體「以太」的一種量子化的「準粒子」。
這就是為什麼有那麼多量子化的元激發和準粒子:聲子、轉子、磁振子(自旋波量子)、等離激元、激子等玻色子與準電子、空穴子、極化子(電子和聲子耦合的複式元激發)等費米子的存在,因為它們都是基於本體特性的不同能量表現形式。
這也是為什麼光子有恆定光速的原因!!一如「聲子」也有恆定的速度一樣!因為光子就是基於本體以太的量子化「準粒子」!又是現實狀態下的質量粒子!
它的單位嚴格而論是:焦耳(能量)*秒(時間)/空間(振動次數,次),因為頻率的完整單位應當是振次(空間)/秒(時間),都是時空一體而陰陽反覆。
由於光子的質量能量與動能相等,實際上就是mc2/2。也就是說愛因斯坦的質能互換定律應當是E=mc2/2,而不是E=mc2。質量真的完全變成能量,出現在引力紅移等現象中,所以,光子的整體能量可以用mc2(粒子狀態)與hυ(動能波狀態)表達。
因此,動能波之波仍然只是「相」,而不是「本體」——所以動者,而此本體實際上就是西方科學界對之感情複雜、棄而難捨又似乎被證偽的「以太」!但是,非物非能,乃所以能。可以稱之為波動內涵態。
最近,中國科學家清華大學教授龍桂魯教授創造性地設計了「相遇延遲選擇實驗」,得出「波函數是微觀物體的真實存在」【5】,即量子力學波函數(就是波動內涵態)是一種真實存在!但是,由於太過於難以理解、不可思議而被大家忽略其重大意義。
龍桂魯試驗圖
二、原子核與核力
第二位對粒子物理提出委婉批判的同樣是科學大家李政道先生!
王令雋先生在他的《李政道先生的開明》一文中指出:
「李政道教授在《場與粒子》一書中對粒子物理理論有一段比較開明的評論:『單是統一規範理論的標準模型就需要大約20個參數:e、G、θw、三代輕子及夸克的各種各樣的質量以及四個弱衰變角θ1、θ2、θ3及δ。…… 因此,一方面,我們可能已經得到對於直到大約100GeV的物理過程的有效描述。另一方面,把我們已有的理論看成實質上是唯象理論更為合適。畢竟,誰曾聽說過,一個基本的理論要求20個左右的參數呢?』
誰曾聽說過?李政道教授自己當然聽說過。粒子物理專業的研究生應該都聽說過。基本粒子理論要求20個左右的自由參數,在物理理論界早就是眾所周知的事實。李政道先生卻說「誰曾聽說過」,並不是他裝著不知道,而是一種語言修辭,意思是『此前從來都沒有聽說過的事情』 ,『不可置信』。為什麼一個需要20個自由參數的理論不可置信呢?請聽聽李政道的老師物理學先驅費米的說法:『如果給我四個自由參數,我可以把任何實驗數據擬合成一頭大象。如果給我第五個自由參數,我可以讓大象的鼻子來回擺動。』
五個自由參數就可以使大象的鼻子來回擺動,那20個自由參數可以有什麼更神奇的法力呢?它們不僅可以擬合所有的實驗數據,可以使大象的鼻子來回擺動,還可以使大象變種,變成鳥或魚(粒子物理裡面的行話叫做中微子震蕩,夸克震蕩或者混合,Cabibbo or CKM Mixing);它們可以精確地計算變種以後的大象有多少百分比已經變成了鳥或者魚,將其表示成各種角度θw、θ1、θ2、θ3及δ的正弦函數;它們還可以讓一隻1盎司的螞蚱生出一頭5噸重的大象(質量為0.5 MeV的電子會衰變出質量為85 GeV的負W粒子和中微子),它們可以在「夸克禁閉」的名義下將各種無窮大抵消;它們可以禁止除上帝粒子以外的所有粒子具有質量,而必須通過上帝粒子獲得質量。它們還可以從真空中無中生有地創造出各種各樣的暗物質暗能量。……總而言之,凡是20世紀理論物理裡面的所有的天方夜譚和聊齋志異神話故事和超神話故事,都可以通過20個自由參數打扮成好像是高深嚴謹的數學物理理論。
凡是有一點數理統計和數學模型方面的知識和經驗的科學工作者,都應該知道,一個需要20個自由擬合參數的理論毫無意義,毫無價值。所以李政道先生才說『誰曾聽說過」這樣的理論呢?確實的,在粒子物理標準模型之前,沒有人聽說過一個正經的科學理論需要20個自由擬合參數。李政道教授對粒子物理標準模型的這一批評,是非常致命的。因為,你不須要知道標準模型的理論細節,也不須要懂量子場論和粒子物理,你甚至根本就不須要知道物理,僅憑數理統計學的常識就可以明白,一個需要20個自由擬合參數的理論最多不過是一個數學遊戲。」
如果您沒有直觀的感受,我們不妨看最近中國科學院大學教授、亞太國際理論物理中心和中科院理論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吳嶽良在揭秘愛因斯坦統一場論的研究中取得所謂的突破性創建:超統一場論【5】!
感受如何?可不僅僅是參數多的問題!有沒有窟窿上打補丁,補丁上再補丁,補丁上再貼膠布,然後再塗膠水貼紙的感覺?與愛因斯坦等諸多數科學家所追求、認可的「宇宙是簡約而美」(大自然本身簡潔有序、高度概括、和諧統一,具有無比美妙簡約的規律。中國古人即雲「大道至簡」)的理念完全違背!
如果你想了解粒子物理與原子核的奧秘,進入他們的語言體系肯定會被他們看似複雜高深而又輝煌華麗的數學公式所驚嚇、迷惑!
但是,誠如李政道先生所評、王令雋先生所批「你甚至根本就不須要知道物理,僅憑數理統計學的常識就可以明白,一個需要20個自由擬合參數的理論最多不過是一個數學遊戲!」
所以,他們經常會耍螞蚱生大象、大象變魚、鳥的魔術,完全不顧能量守恆原理。
他們也迴避自己體系內發現中微子有靜止質量(已經確切證明)而動搖其標準模型的問題;更加放棄科學精神而無限放大「自由質子」的衰變的時間1031~36年(不是秒!他們推測的宇宙年齡是多少?), 也從來不考慮如果中子與質子同樣由三個所謂的夸克(自由夸克也從來沒有被發現證明過)組成(靠所謂的夸克之間的強作用力),那麼為什麼質子如此堅固穩定(百年也沒有發現一例質子衰變現象,因為根本不衰變。而在原子核內能夠輕易觀察到,為什麼?因為是激變!),而中子壽命不足103秒(實際約為879~887秒左右)級別?而其他所有的微觀粒子(除光以外的膠子、介子、重子等)壽命也僅僅為10-10~10-8秒(W玻色子幾秒級別)級別?這是科學的精神與態度嗎?
再者,如果光子(中性)介導電磁力,那它是如何區別異性電荷與同性電荷而分別產生引力與斥力?而同樣所謂的介導強力的「膠子」(至今無法確定)與介導「引力」的「引力子」(也根本沒有發現)又如何只產生吸引力而無斥力?
是真實的科學?還是華麗的幻城與數學遊戲?
那麼,到底問題出在哪兒呢?
其實就錯在原子核的結構與所謂的強、弱作用力上!
因為,原子核內根本就不存在科學家認為的中子與質子,也根本不存在所謂的「基本力」——即強作用力(核力)與弱作用力!
為什麼說不存在作為基本力的核力與弱力?
我們知道氘核(D)在強γ光照射下(能量≥2.22兆eV)會裂解為質子與中子。相反,質中子結成氘核,要放出2.22兆eV能量,並以了光子形式輻射出來,反應如下:
p+n -D+γ
科學認為,核中存在強大的力(核力),要打開核,需要克服核力做巨大的功,或需要巨大能量才能拆開。言下之意,如氘核猶如兩個強磁鐵吸在一起,這個力即強作用力。
果然如此,那麼,這個產生強作用的「力」豈非具有「負質量」?不然又如何解釋氘核的質量小於自由質、中子質量之和呢?
或如此類推,兩個質量為m1 、 m2磁鐵之間存在引力,分開它們需要做功或能量,那麼分開它們,它們的各自質量會增加嗎?它們靠在一起會出現質量減少?
不會!但是,例外的事情還是發生了,「強(相互作用)力」就這樣被人為「創造」出來了!
顯然,科學家將氘核想像成兩個獨立吸引的圓球,而實際上卻非如此。見下圖。
質、中子合成氘核示意圖
也即說,氘核(實際上所有的核都一樣)中實際上並不存在各自獨立的保持原質量的質子與中子,只存在「次中子」和「次質子」——質量比自由態的質、中子要小,虧損的質量(其實是從質、中子內核——最終都是質子上虧損的,下面再論)輻射為γ光!
所以,我們不能被理論物理的諸多高等數學公式所迷惑,僅此最基礎的錯誤就足以證明以此為基礎的一切推理全部是錯誤的!這是真正的皇帝的新裝!
上述氘核合成的具體過程其實是如此:高能量的質、中子對撞,會在極度接近而「融合」——就是上圖的重疊狀態,實際上如同氫分子離子——H2+離子,只是所受的力不同,雖然H2+離子能穩定存在,一如氘核能夠穩定存在一樣,但是再沒有H2以上的分子如H3與分子離子存在,所以這不能解釋原子核在3~118元素的高核子數目。
那麼如何解開其中的機制?其實科學家在研究恆星演化的過程中早已經發現,恆星演化的晚期有多種中微子對產生的機制,如尤卡過程、中微子軔致輻射、光生中微子過程、電子對湮沒中微子過程以及等離子體激元衰變中微子過程。
其實,所有的過程實際上最終只是兩種情況,即中子與γ光子衰變為正反中微子對:
n/γ→++υ
而γ光子的這個衰變現象(也可以是衰變為正反電子對)科學界習知。
但是,中子的這個過程(雖然不是直接)沒有直接觀察到,但是第一尤卡過程與中微子軔致輻射過程明顯都是如此!說明什麼問題?說明中子是可以「衰變」而成為γ光子的(因為是反過程,所以應當是激變。以後再論)!
而且,生成的中微子對,顯然最初不可能是電子型中微子對,而是中子型正反中微子對!也就是通常認為不太可能存在的「惰性中微子」!
那麼,中子到底是什麼狀態?或由什麼構成?果真如現代粒子物理所講的由三種夸克構成?而質子也是由三種夸克組成?其實,這種認識雖然是主流,但是根本經不起推敲!上面已經說過,同樣由三夸克構成的質子與中子居然壽命(半衰期)相差無限大!
事實上,中子沒有那麼複雜,質子就那麼簡單,反而原子核沒有那麼簡單機械!
從任何與中子與質子有關的微觀反應角度而言,中子其實就是由質子、電子與反中微子構成的不穩定結構,所以才會衰變!但是也至少在103s級別,遠遠滿足人類的常態觀察。而其他的半衰期在10-10~10-8s級別的,嚴格而論都是一種共振態,最多算一種過渡態,算不上基本粒子,真正的物質元素的半衰期都應當大於中子半衰期!
那麼,原子核的真實狀態是什麼?其實,在知道中子的衰變產物的情況下,就很容易分析其中的結構。簡單地說,從中子自由衰變的結果看,就是由質子、電子與反中微子構成的不穩定結構!中子結構圖如下圖:
中子構造示意圖
我們來分析以下產生中子的一個過程:
e+ p→n + e+
此反應足以揭示中子的內部構造。
在高能量的e 和p對撞時,反中微子e高能撞擊質子邊緣(肯定在電子費米面以下),巨大的能量瓦解為正反電子,正電子被瞬即彈出,而電子被質子俘獲;同時反中微子e速度驟減,瞬即成為「惰性反中微子」nn ——實際上就是減速而部分動能轉變為質量,又被生成後被質子俘獲的電子所俘獲(由於磁力為主導),共同環繞在質子外。而電子與環繞它的惰性中微子實際上形成一個新的粒子——這就是科學界所說的玻色子W-,所以科學界就會觀察到W→e +υe的衰變反應!
現在我們已經知道,中微子雖然是中性的,但是中微子有磁矩,受磁場的影響,所以它能夠存在於自旋而產生磁場的電子軌道上。
但是,我們沒有考慮惰性中微子的質量,依據中子、質子與電子的質量分別是1.6749、1.6726、0.0009109*10-27kg,我們可以算出中子中惰性中微子的質量約為0.0013891*10-27 kg,比電子質量還有要大52%!
所以,電子自身的不穩定性(振動)與引力的影響導致系統嚴重失穩,因此,「W- 」半衰期只有約3秒。當然,「W-」粒子沒有科學家說得那麼離譜,雲質量為質子的百倍,然後居然能夠衰變稱為電子與中微子!而電子的質量僅僅為質子的1/1836!這是科學邏輯還是科學神跡——大象變成螞蚱與螞蟻!?
但是,在中子體系內,W-的半衰期遠遠不止3秒。一旦它們與質子再構成一個整體,由於強大的庫侖力與質子磁場的雙重影響,電子趨於穩定(自旋穩定、公轉穩定),中微子也在雙重磁場的影響下趨於穩定,整體也就趨於穩定了。
不過,因為大質量的「惰性反中微子」圍繞小質量的電子旋轉,雖然引力相對庫侖力極其微弱,但在電子與中微子體系內部,磁力與引力的質量主導作用會在庫侖力的控制下慢慢彰顯出來!電子的最初的圓形軌道會逐漸出現波浪,振幅由小逐漸增大,幹擾了電子圍繞質子運動的穩定性(單純的質子與電子體系是極其穩定的。電子主要受向內的庫侖力和向外的洛倫茲力),電子會被累積「搖晃」而改變運動切跡,並最終失去平衡而飛離質子;如此體系坍塌而「惰性反中微子」自然飛離——還原光速而成為電子型中微子e 而飛離,但是質量反而減小,即虧損質量變成動能,才能成為光速。實際上就是中微子的紅移,根本不是什麼中微子振蕩,所以三種中微子實際上與可見光一樣(分為七類可見光),實際上是三類性質相似的中微子波段(實際上為質量段)。
也就是說,中微子實際上就是「微中子」(嚴格而論即微縮版氫原子,以無微中微子),為陰陽電荷與質量的兩極化(分內外,反中微子是內負外正,故與電子有微吸作用)!所以,仍然可以被外來的磁場極化產生電荷的不均勻偏移而有磁矩,這就是我們可以觀察到中微子在磁場中能夠偏轉的原因。
這就是中子不穩定而有壽命(半衰期,應當可以被計算出來)的原因——也是一切放射性元素有壽命(半衰期)的原因。之所以是半衰期而且各不相同,一是因為核內多餘的中子處於「不太穩定」狀態,二是因為不同的原子核有不同的協同共振穩定度的原因。
這種情況如同日、地月系統。目前此系統穩定的原因是:一是較為單純的引力系統,二是月亮運行速度很慢,且月亮質量為地球的為六分之一,離地球較遠,對地球的軌道穩定性影響很小,又被地球的軟地幔與超量海水均勻化解——形成潮汐(地幔殼的固態潮汐與海水液態潮汐)將力分解,所以沒有造成累積疊加效應。
所以,我們回頭分析形成氘核的實際狀態。
它實際上就是質子p與中子(pW- )相互對撞時,質中子速度瞬降為0(融合),會由於高速巨大動能的突然截止而「激變」產生所謂的「極化激元」Γ,此激元會在局部「激變」而成為γ光子。而此γ光會反彈而激發質子p,使命其生成n+W+(實際上相當於γ光子生成正反中微子對與電子對),而此W+會與中子上面的W-湮滅成為新的γ子,同時原來的中子n還原成為質子p。接下來就是重複上述過程,新的γ子轟擊新的質子。也就是說,γ光子在其中充當催化的角色,使質子與中子互變。
如此,我們就知道所謂的強作用力(核力)實質是什麼,就是中子與質子在γ光子的催化下交換W+ 與W- 而產生的力!而所謂的弱作用力實際上就是電子與惰性中微子體系(即原「W- 」玻色子)的綜合力!所以,根本就不是什麼基本力!
但是,如此,我們看不到所謂的的質量虧損的痕跡!其實,就是γ光子反彈激發質子p的時候,質子被γ光子砸出了較大的質量虧損(所以,粒子物理的大型對撞機對撞科學實驗中,產生的所謂的新粒子,其實都是碎片與短暫的共振態)——變成為新的大能量γ光子輻射出去!
這也是為什麼科學家根本觀察不到質子衰變,而能在核內觀察到質子「衰變」,其實不是衰變而是「增變」!質子質量小於中子,怎麼可能衰變!根本就不符合能量守恆原理!
所以,氘核內,一,根本不可能存在保留原質量的質子與中子,而是次質子、次中子;二,也根本不存在固定不變的「次質子」與「次中子」,而是兩者之間處於互變狀態!如此交流由γ光子激發質子而產生W+與中子中的W-相互湮滅而形成新的γ光子而引起中子與質子動態互變而存在!
也就是說,氘核實際上可以表達為如下狀態:
氘核動態變化圖
它和H2分子中兩個H原子之間的作用(共價鍵,範德華力)相似,只不過一個共用電子對,而此相當於共用γ光子與正反W玻色子對!
由此我們知道,在氘核中「次質子」、「次中子」實際上不是固定的,而是一直在互相變化中(由於各個原子所謂的結合能大小不一樣,所以其中的次質子、次中子的質量也不是固定的——結合能越大,質量越小。相應的所謂的γ光子能量也不樣),系統處於「自給自足」而互融互變狀態。
如果氘核再接受一個中子,就是氚3H ,狀態如何呢?由於中子與H原子有相似的結構,因此兩個中子可以有微弱的相互作用(更相似於分子間的範德華力),但是不穩定。不過它會與一直互變的氘核爭取γ光子,因此氚核相當於兩個「次中子」與一個「次質子」共用一個γ光子(左右來回運動),即相當於化學體系中的共軛π鍵體系,為核π31鍵,但總有一個次中子相對自由,所以氚核不穩定,為放射性元素(半衰期為12.43年)。
如果,氘核接受一個質子,就形成3He,相當於一個「次中子」與兩個「次質子」循環共用一個γ,也是核π31鍵,但是相對自由的是穩定的「次質子」,所以反而很穩定。
而氘核結合就是4He ,它相當於兩個相互間隔的「次質子」與「次中子」循環「共用」兩個γ光子,所以更加穩定。見下圖。
如此類推,更大的原子核就是一個個「核子環」(形狀可能千差萬別,但是應當有規矩可尋),同時會自旋,其中的次中子與次質子相互間隔——可以出現兩個「次中子」相連(接近分子間的範德華力的微弱作用,但是必須大於核子環的張力。而且融合變化周期要大於中子壽命才會比較穩定),但是不會有兩個「次質子」相連(庫侖力太大)——循環變化,而且會由於循環變化,會使這種核穩定,一如共軛苯環。
但是,由於原子之間的作用力(電子基本上只有庫侖力作用而處於較遠的低能量不穩態)較小,一般只能形成六分子穩定苯環,而原子核不同,多γ光子的循環體系更加類似大π共軛體系,所以可能可以形成更多核子數目的環狀結構。
但最主要的結構,可能由於W+ 與W-實際上分別就是正電子與中微子、電子與反中微子構成的結構,所以可能會出現一個「氘核單位」(即一對「次中子與次質子」)可以分裂為四個交互的角度,即正電子、中微子、電子、反中微子,可以與相鄰的「氘核單位」交互湮滅產生γ光子形成複雜的類似金剛石的多碳立體結構(氘核晶體)。而多餘的中子可以作為不穩定結構鑲嵌在其外,一定數量下,可以維持穩定存在,而超出數量就不穩定了。所以,大序數的原子核實際上為氘核(相似於C碳)的類金剛石狀態。
而小原子序數的原子核(基本為環形)因為環張力的原因而基本不可能。所以可以認為壽命為遠遠小於中子壽命的元素(如氦5、氦6等)是不存在。氚3H 雖然只有兩個次中子,但是不能形成環,所以也會不穩定而衰變!
也就是說,核之間並無 「基本力」的存在,只是處於一種活潑變動、自給自足、互融互變的狀態中,依此而產生聯繫,可以命名為「核程力」,但不是什麼基本力!
氦三 氦四
氦五 氦六
原子核環動態變化示意圖
從圖中可以看出,原子核(氦3除外)的結構可以如此表達:x(pn)y(pn2)z(pn3),其中pn為穩定結構,不論x值大小;pn2為失穩定結構,隨y值(相對較小時穩定)的增大而越不穩定;而z值很小,pn3為極其不穩定結構,屬於人工合成結構,實際上不能夠叫基本元素,而只是一種過渡的共振態,自然元素不存在此結構。
實際上,知道了元素衰變的中子內因,那麼,半衰期小於中子的就不能叫基本元素!
所以,自然(或人工合成而半衰期大於中子半衰期)的元素結構就是x(pn)y(pn2) 。此結構可以解釋很多放射性元素裂變的規律。
知道原子核的真實結構狀態以後,困擾物理界多年的類星體的奧秘可能就容易解開,如此人工合成穩定的重核元素的思路也就完全不一樣而會有突破性進展!由此引發真正的重元素奇特的理化性質研究!
甚至於可以簡單地人工合成鉑、金等貴重金屬!自然界的特殊存在已經足以證明這種合成的可能性,如存在含一億噸鉑金的小行星2011 UW-158和表面遍布最少1000億噸黃金的巨蟹K星,如此巨量的鉑、金不可能源自偶然的外部吸收!
而此新的人工合成重核穩定元素方法如果獲得成功則反過來證明此原子核結構的正確性,如此宇宙星系演化的模式將更加完善!中外整個世界的宇宙觀也將得以古今融會貫通!
歲次戊戌元日程奉獻忠於北京
歲次庚子孟秋修改於宜城
參考文獻:
1、《前沿科學》2017年2月
2、《愛因斯坦文集》商務印書館2009年12月1日
3、《Physical Review X》2016年9月9日
4、《Science Advances》2016年4月29日
5、《歐洲物理雜誌》C卷78,28(2018)
《為中國淨毒立言周會群》黨老師二維碼:
前期【毒言榜】入選毒言:
1、中國古代科技一直落後於西方(推薦人:陳大漓)
2、中國古代相比西方,缺乏科學精神(推薦人:陳大漓)
3、2000年中國封建社會(制度、統治、思想)、幾千年封建統治(社會、制度、思想)等(推薦人:王巖林)
4、古代中國,不能例外於蘇聯所定下的馬克思主義「五種社會形態理論」(推薦人:王巖林)
5、中國古代欽天監、司天監系統的觀象授時,是巫師們的封建迷信活動(推薦人:慈天元、韋寧)
6、農民起義導致了古代的改朝換代,反抗與推翻統治階級的是一次次地次農民革命(推薦人:王巖林)
7、中國人沒有信仰,華人是沒有信仰的民族,沒有信仰就沒有力量,思想混亂和腐敗問題的根源是喪失信仰(推薦人:慈天元 王巖林)
建議:中國人用「信奉」的提法;中華民族信奉道、信奉天人大道、信奉文明大道統(建議人:王巖林)
8、基督教的經典譯作《聖經》(推薦理由:佛經、道經、儒經皆沒有自推為「聖經」。 聖賢之道,沒有宣鬼神為'聖教'之理。 建議:改譯作《耶經》或《神經》。推薦人:慈天元)
9、士人,是大道中華的文明之心。(立言推薦人:王巖林)
10、中國共產黨人和毛澤東時代的革命戰士,是政黨組織條件下的一代新士人。(立言推薦人:愛愛)
【開設了一個「構建中國新時代話語」投票區。歡迎投票。在此謝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