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教學法類比(3)以「波」為例,解析科學理論發展中的類比思維

2021-01-13 酷扯兒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學習科學與技術研究,ID:xxkx-js】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

【發表說明】

本文為系列文章的第3部分。前兩部分文章請見:

在本部分中,我們將以「波」這一概念的產生、發展、演化,來說明在物理學發展的過程中,科學家是如何通過「類比」,由一個最簡單的現象,逐步擴展到如今種類繁多的各種波現象的,進而揭示「類比」這種思維方式,是如何幫助科學家開展思維活動的。

——重申一下本系列文章的目的:我們是希望藉此來揭示「類比」,是全人類普遍擅長、且極為有效的思維方法。

不藉助類比,人就無法有效思考——只有充分理解了這一點,我們才能對教學中的「類比」、對於學習者有效思維的重要性,建立更為深刻的理解。

本文中所涉案例,來自於一本既非常易讀、又具有深刻啟發性的專著,

三、科學發展中的「類比」思維——以「波」為例

3.1 初創時的波:水波

水波、或是麥浪,是一種常見的生活現象。人們逐漸從中看出了波具有起伏、擺動的本質,並成為後世物理學中各種波的類比之源。

——說一句題外話:雖然通過水波的類比,物理學在」波「的概念上獲得了極大的發展,但其實水波並不是」波「這一靈感的最佳源泉。因為水波中存在著相當複雜的現象。比如,表面波(水面上的漣漪),這與表面張力相關;如果是海嘯,與表面張力倒是無關,但又涉及到重力對水向下的牽引力;更為複雜的是,不同波長的水波以不同的速度傳播,當試著用數學的方法理解波時,這是一個相當複雜的因素。

幸運的是,水波的這些複雜規律,完完全全被早期的物理學家無視了——因為他們完全不了解!

事實往往如此:對於未知事物來說,即使是人類最聰明的人,也不可能一下子認識到事物的本質(即」內在特徵「),而是從最為明顯的「表層特徵」出發,開展類比的。

——因此,通過「類比」來發展科學理論,確實需要好運氣!這也是本系列文章第2篇中所說的「理論物理的研究在很大程度取決於何時作出合適的類比!」背後的含義。

最早的這些物理學家從水波中獲得靈感,並創立了與之相關的最基本的概念,如「波長」(連續波峰或波谷之間的距離)、「周期」(連續波峰或波谷抵達的間隔時間)、「頻率」等,以及由之而派生的「波速」(波長除以周期)等概念,以及波的若干現象:反射(水的波紋被璧彈回)、折射(波從一種介質穿到另一種時發生的細微偏折)、幹涉(不同來源的波交叉時的現象)等。

這些水波現象的發現,以及支配它們的數學法則,當然都是了不起的成就。但它們不過是先驅罷了,後面還有著更偉大的成就,幫助我們理解其他重要的自然現象。

3.2 通過類比得到的第2種波:聲波

大約在公元前240年,希臘哲學家克律西波斯猜測,聲音也是一種波。

200年後,古羅馬建築大師維特魯威進一步發展了這一想法,他明確地把聲波的擴散比作環行水波的散開。

事實上,維特魯威所做的,正符合所有物理學家的典型思維方式:

找到一個熟悉的、可見的日常現象,然後觀察它,在心中假設同樣的現象發生在另一種介質中。

即便是後世最為傑出的物理學家盧瑟福、愛因斯坦、玻爾、薛丁格也是如此。

在聲波這個例子中,物理學家所熟悉的現象是水波——不論它波長或是頻率都十分明顯。「新的介質」當然是指空氣——聲波的波長和頻率則是無法被人感知的,而且事實上聲波的頻率與水波也很不一樣。(比如:水波是橫波、而聲波是縱波;水波既包含上下移動、也包含前後搖擺著的移動;水波依其波長不同而具有不同的波速,而聲波則不管波長是多少、均以相同的速度傳播)。

正是由於這些極為顯著的差異(甚至可以稱為「天差地別」),維特魯威所作的無疑是個大膽的假設,或者說是大膽的類比。在當時的人們看來,說是「異想天開」也不為過。

當然,即使通過類比,猜出「聲音是波」,要想得到證明,後續的實驗驗證是必不可少的——不過,這並不在「理論物理」的討論範疇裡。

我們要討論的主題是:當一切都完全未知的時候,需要在未知的世界中找到一個方向(雖然未必正確),並由此進行理論架構的建立,這才有後續實驗物理的驗證環節。

在本系列文章第2篇中,法國數學家龐加萊的如下這句話,對於物理學探索也同樣成立:

為了抵達目的,他們必須對正確路徑作出猜測。為此,他們需要一個嚮導。這個嚮導主要是「類比」。

3.3 通過類比得到的第3種波:光波

從看得見的起伏的水面,一躍到了看不見擺動的空氣,從某種程度來說,這可謂是波這一概念在其發展進程中最偉大的飛躍。

因為這使人們敢於在相似的事物之間進行大膽地跳躍。

從聲音到光,當然算得上是下一個勇敢的嘗試。不過,從水到聲音的飛躍早就為它鋪平了道路。換句話說,類比式跳躍(從水到聲音)已經有了成功的例子,而」從聲音到光「的跳躍基於這個元類比,有什麼理由會認為它不成功呢?

不過,當人們試圖證明」光波「這一猜想的正確性時,卻發現這與證明」聲音是波「相比,有著非常顯著的差別。

在17世紀,要想測量典型聲波的波長和頻率,設計一些實驗並非什麼難事。然後當時卻沒有任何辦法可以對光進行測量——今天我們知道,可見光的波長微乎其微,而其頻率又高得驚人,每秒要走過上百萬億個波峰與波谷。

而且,最初關於「光波」所具備的特性的猜想,卻並不正確,因為這些基於聲波的類比被過度簡化了——這正是人類基於「樸素類比」進行思維的固有特點。

但瑕不掩瑜,這一類比使得人類從對光一頭霧水、一無所知,找到了一個思維的方向和著力點,從而為最終「光波」理論的構建提供了破門一腳!

直到19世紀早期,才由物理學家託馬斯·楊等,經過實驗得出了正確的理論解釋。他們指出光不是縱向的,而是橫向的(即振蕩擺動的方向和波運動的方向是垂直的)。

這真的讓人大跌眼鏡,因為沒有人能夠對這種波的存在作出一個合理的解釋——因為水波雖然是橫向的,但顯然是因為其受到重力的影響,然而光可以在沒有重力的地方運動,所以光波和水波的類比也就不能成立了。

直到1860年,才有了物理學家麥克斯韋的驚人發現:光波與介質的運動一點關係也沒有。它們是周期性的波動,存在於我們生活的三維空間的每一點上,某些抽象實體的大小與方向被稱為電場和磁場。傳導光波的介質就像是布滿了無數個無形的箭頭,每一根箭頭都存在於這個空間中的一點(事實上是兩根,一磁一電)。它們的數值周期性地增大或減小。

與水波、麥浪這樣看得見、摸得著的運動相比,這是一個截然不同的發現。很多物理學家都無法把這個高度抽象的概念與「波」聯繫在一起,但為時已晚。

「波」這一概念以破竹之勢變得越發抽象,與「波」初始的含義漸行漸遠,概念的主流不斷向邊緣移動。

沒過多久,物理學家們就意識到,在解釋自然現象時「波」這個概念是多麼豐富,不論是隨時可見的聲、光一類的現象,還是其他更冷門的例子,都涵蓋其間。

任何時空都充斥著某種物質,或者抽象地說,可以被視作某種物質,該物質自身的波動會向相鄰的地方傳播。因此波可以從源頭向外延伸。

儘管如此,之前用來描述波的那些老概念:波長、周期、速度、橫波縱波、幹涉、反射、折射、衍射等,卻依舊適用。還有許多相同的公式被十分恰當地從一種介質移到了另一種。

3.4 更多的「波」如雨後春筍般湧現

在20世紀早期,無線電波(其實就是波長很長的光波)被用來傳送聲波。換句話說,是聲波搭上了速度更快的電磁波。為此,必須要讓聲波進行調製,其中調幅是橫向的,而調頻是縱向的。調頻,簡單來說,是一種十分抽象的「壓縮波」。在此,我們無法深入討論其中的細節,但是讓波搭載波這個絕妙又複雜的主意逐漸成為物理學的課題。

20世紀中期, 人們發現了「溫度波」。此外,還發現了「自旋波」。接下來是「引力波」。最後,在物理學中最重要的一種波是「量子力學波」,有時被稱為「物質波」或「概率波」。

如果願意的話,我們還可以繼續列出幾十種抽象的波,但上述這些例子應該已經足夠了。

如前所述,今天「波」這個詞在物理學中已經達到了一個極其抽象複雜的程度,然而所有這些最新的、最抽象的波,依舊與那個我們能看見、能感知的,或在水中、或在麥田的最原始的波,通過「類比」與傳承聯繫在一起。

以上只是以一個「波」的案例,來說明「類比」的思維方法,對於科學理論創新是多麼重要和有效!

事實上,不僅是物理學,數學、化學等很多學科的發展中,都在大量使用類比。不過,如果論起在科學發展過程中,最擅長使用「類比」的,那非愛因斯坦莫屬!

比如,愛因斯坦在從狹義相對論,發展到廣義相對論的過程中,就做了一長串類比:

第一個類比:引力場和加速參照系之間的類比第二個類比:單一的力學原理和整體的物理學法則之間的類比第三個類比:旋轉參照系和二維非歐幾何之間的類比第四個類比:二維和四維非歐幾何之間的類比所有這些類比為愛因斯坦提供了他夢寐以求的,建立廣義相對論的關鍵性的線索,為他提供了用數學方法處理引力的工具,最終創建出一套完善的廣義相對論理論體系。

關於愛因斯坦豐富多產的偉大類比,可以輕鬆的寫一本專著,這裡僅舉一個小例子,以希望表明物理學的重大發展,不是個別天才孤立的數學推理和公式運算的結果,而是正相反——這些結果源於類比,通過個人的直覺和天賦,去發現深刻的概念相似性和美麗的隱秘類比。

在《表象與本質》一書中,對於愛因斯坦在他的狹義相對論、廣義相對論的理論創新中,是如何多次巧妙使用了「類比」這一思維利器的,有長達50餘頁的詳細描述。此外,還有很多在數學學科發展中,如何使用「類比」思維的案例。

這些案例輕鬆易讀、引人入勝,向我們打開了一扇隱秘的科學創新思維之窗。

相關焦點

  • 科學教學法類比學習必須同時掌握事物的表層特徵與內在結構特徵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學習科學與技術研究,ID:xxkx-js】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在本系列文章的第6篇《類比是人類理解與適應環境的基本方式中》,我們提到:類比,是一種人類面對新環境的基本思維方式。因此,用「類比」這種方式來開展教學,就是符合腦天生特長的教與學方式。
  • 以課程思政重塑大數據與智能時代的數據科學思維體系
    本文探討在大數據與智能時代如何引導學生構建數據科學思維體系,以重塑數據科學思維體系的「心」「腦」「體」為著力點,實現專業課教學向理想信念教育、學術能力培養、社會責任培育等多向度的延伸。本文以東北大學計算機技術專業碩士研究生必修課「數據科學思維與大數據智能分析技術」的課程思政建設為例,探討了在大數據與智能時代如何引導學生構建數據科學思維體系,如何實現專業課教學向理想信念教育、學術能力培養、社會責任培育等多向度的延伸,回應了高等教育「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根本問題。
  • 思維科學與教育中心第三屆成果展示年會召開
    專家們高度評價了課題堅持紮根社會、服務基層的做法,牢記「教學的本質是發展思維」,把項目成果真正落實到了課堂,並取得了大量的成果。認為《錢學森大成智慧教育研究與實驗》課題研究方法科學,把教育學、思維科學、系統科學結合起來,把理論和實踐結合起來,課題研究的時間長、涉及的領域寬、影響面廣,意義深遠。特別稱讚課題在全社會的宣傳相當普遍,連農村幼兒園園長都知道錢學森、趙澤宗、錢永剛的名字。
  • 項目式教學模式如何在小學科學合理應用
    隨著建構主義思潮在全世界的發展,PBL教學模式開始在教育領域中備受關注。運用該教學模式不僅可以鍛鍊學生的科學思維能力,還可以聯繫生活實際,幫助學習者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PBL 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和中心,深入自然,體會自然。以團隊開展學習,培養學生通過相互合作,解決各種問題的能力。
  • 【實戰方法論】:如何用科學思維,貫通商業實戰,一通百通
    學習了系統的商學理論,閱讀了大量書籍 ,進行了高密度的創業實戰後,我發現可以用一個「思維」貫通所有商業實戰方法論,在實踐中用出了千變萬化。 這個思維是——科學思維! 01 什麼是科學思維?
  • 費海汀:政治科學中的歷史方法:以比較歷史分析為例
    政治科學中的歷史方法:以比較歷史分析為例摘要:政治學與歷史學方法雖然各有側重,但二者都必然需要面對和處理人類社會的歷史經驗與歷史材料。因此從這些事件所歸納規律、所建構理論的普遍性就很容易遭到質疑,且很容易陷入特殊主義的泥潭。因此如果研究者選擇不繞開這些重大事件,就必須不斷完善一套相對科學的方法來予以應對。比較歷史分析方法實際上就始終在致力於為這類特殊事件的分析提供理論支撐和研究工具。3. 變量繁多正如歷史學者的理解,人類社會中的任何重大事件與重要過程常常都會包含多方行動者。
  • 周易算命算命是迷信還是科學
    《周易》理論思想是我國文化的起源,是我國漢民族文化、文明的開拓和先驅,簡單地講:就從八卦的符號就可以得出其結論。所以,作為我國傳統文化之《周易》,走向世界是歷史的必然。《周易》文化產生於中國,但它早已屬於世界。其發展是「中國之易學」,「亞洲之易學」和「世界之易學」。在秦漢時期《周易》隨著儒學的外傳而開始走出中國,自唐代以來則成為亞洲鄰國知識分子研習的經典,到明清之際又從歐亞大陸的東端走向它的西端。
  • 科學教育學之父-赫爾巴特
    赫爾巴特是19世紀德國哲學家、心理學家、教育學家,被稱為科學教育學之父,傳統教育學的代表人物,是教育學史上極其重要的人物之一。他的教育思想對當時乃至之後百年來的學校教育實踐和教育理論的發展產生了非常巨大、廣泛而又深遠的影響。他的著作《普通教育學》全面反映其教育思想,被公認為第一部具有科學體系的教育學著作。
  • 科學家界有哪些已經被證實,卻又讓人們難以接受的科學理論?
    如果一個古代穿越來到了現代,估計會以為是來到了仙界,因為現代人類世界跟古人夢想中的仙界沒什麼區別。人類依靠科技的力量讓人類文明變成了古人夢想中的仙界,現代社會很多的科技產品,在古人的眼裡那就是神仙才能做到的事情。所以有人稱科學的終點有可能就是神學。科學的快速發展離不開各種科學理論,正是先有科學理論,才有後來的科技實現,才有不斷的科技產品出現。
  • 專家解析貴陽中考生物試卷:堅持正確育人導向 注重科學能力考查
    試題考查了核心價值、生物學科素養、科學探究、科學思維和學科基礎知識等,體現時代性、科學性、基礎性、綜合性、應用性、價值性和創新性,以真實生活和生產實踐、科學實驗和探究、生命科學史為試題情境進行組題,引導學生關注社會、關注生活、關注科學,同時,也引導學生明確學習知識的目的在於學以致用,並不斷提高自己的學科能力和生物科學素養。
  • 西安交大「科學與藝術之辯」公開課亮相
    「科學與藝術在山腳下分手,卻在山頂上匯合」。 日前,在西安交通大學絲路大講堂上,一場以「科學與藝術之辯」為主題的《音樂、哲學與科學思維》通識核心課程的公開課成功舉行。這是一次跨學科課程實踐改革、多教師聯合授課參與、多形式組織教學的嶄新探索。
  • 什麼是科學?科學與變革以及科學與知識的關係是什麼?
    許多科學家在一個以前未知的事實(發現)中找到了最大的快樂,這個事實解釋了一些以前沒有解釋的問題,或者推翻了一些以前被接受的想法。那是基於崇高原則的答案,它可能解釋了為什麼許多人以科學為職業。從務實的角度來看,人們也做科學來賺取薪水。期望大多數大學和許多學院的教授作為僱傭合同義務的一部分,進行能夠為知識做出新貢獻的研究。如果他們不這樣做,他們就會丟掉工作。
  • BBC推出宇宙三部曲 | 讓孩子讀懂神秘世界,塑造科學思維
    《BBC宇宙三部曲》BBC科普團隊精心打造的大眾天文學經典之作適合10歲以上孩子BBC推出宇宙三部曲讓孩子讀懂神秘世界,塑造科學思維了解宇宙可以打開人們無盡的想像和探索空間。它用BBC最擅長的紀錄手法,講述人類探索宇宙的歷程和故事,讓孩子理解科學的本質內涵,還有思維方法。
  • 體育教學中如何科學發展中學生耐力素質
    科學培養中學生耐力素質措施 需要明確的思想是,科學的鍛鍊方法並不是提高學生身體素質所有條件中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教師、家長、學生本人的思想轉變。身體和精神的雙向健康發展才能形成健全的人格,教師在教育學生上要做到輔助學生全面發展,長輩在培養孩子上要回歸到初心上來,即健康、品格、智力都兼顧,孩子要樹立積極正確的價值觀、世界觀以引導行為。思想正確後長輩才能給孩子體育鍛鍊提供支持和指導,學生自己才會認識到良好的身體狀況的重要性,鍛鍊就會體現在生活的各種活動中。
  • 行測技巧:類比推理中的條件關係
    而行測題目中的類比推理題目是必考題目,這類題目題幹短、信息少,相對難度較低,但是個別題目依然具有難度,中公教育提醒廣大備考考生尤不可掉以輕心。而類比推理中的條件關係這一考點,尤為突出,需要認真領會。一、相關理論條件關係主要分為充分不必要條件和必要不充分條件1.充分不必要條件:有它就夠了,沒它不一定【示例】參加面試對於通過筆試。如果參加面試,則說明一定通過了筆試;而沒有參加面試,依然有可能通過了筆試。
  • 「科學之道」「電磁波」學說與「廣義相對論」,都是徹頭徹尾的神話!
    因為,這似乎是一個極其艱深的實驗科學問題,而且其成果也看似華麗而輝煌:所謂的標準粒子模型的構建與相應的耗資動輒上億元的粒子對撞機與探測衛星,無不展示著其耀眼的光芒,讓普通大眾早已眩然難探其質,於是如幽靈般的上帝粒子(所謂的希格斯粒子)也登堂入室,成為理論物理界的堅定思維依靠。但是,事實上果然如此?其實,科學界早已經對此有反思與質疑!
  • 作為科目、學科和科學的教育學
    在這裡,「科目」是學校以課程形式呈現的學術訓練的單元;「學科」是知識分類中系統地組織起來的學問單元;「科學」則是「從經驗事實中推導出來的」[2]知識系統。不是所有的「學科」都是「科學」;學校教學的「科目」也並非總是和「學科」一一對應的。「科目」以訓練和培養的目標為鵠的;「學科」和「科學」以認識和求真為旨趣。
  • 理學門類——信息與計算機科學專業解讀
    信息與計算科學的定義 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原名「計算數學」,後被更名為「計算數學及其應用軟體」,1998年最終改為「信息與計算科學」。它是以信息領域為背景,將數學與信息、計算機管理相結合的專業。信息與計算科學研究科學及工程技術領域中數學問題的數值求解,特別是計算機數值求解的理論和算法。
  • 英語思維科學的專業著作,為你打開人類英語語言世界那扇厚厚的門
    我們所希望的未來就好像這張大餅一樣,是否能烙出滿意的「大餅」,完全取決於烙它的那口「鍋」——這就是所謂的「思維格局」。 什麼是思維格局,就是指一個人的眼光、胸襟、膽識、等心理要素的內在思維布局! 一個人的發展往往受局限,其實「局限」就是思維格局太小,為其所限。
  • 大一統理論解析民間「丟魂與叫魂」的科學原理,其實中醫也行哦~
    我在上上個月或上個月發過有關「神」與「靈魂」等存在的科學解析,因字數過多就不在這裡詳細重複說明了,另外由於某些原因此文也不會講得太過詳細,還請諒解!下面將直奔主題:圖片來源於網絡「丟魂」就是生物的靈魂(靈魂的科學稱呼應該是「生物磁力場糾纏立場體」)或者相關部位受到了外力打擊或幹擾使生物大腦或身體不能正常工作並表現出意識不清混混沌沌或意識清晰身體難受等不正常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