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樓將傾,而愚夫不知
——《危樓愚夫》觀後感
疫情洶湧,只能閉門看片,朋友推薦了《危樓愚夫》,觀後倍感震撼,聯繫當下時局,更是百感交集。雖然早知俄羅斯盛產批判現實主義作家,沒想到,他們的電影人自黑起來竟然也不遑多讓。
整部影片,不見星光奪目的大牌參演,不見誇張炫目的山崩海嘯,只是簡簡單單講了個故事,而這個故事高度寫實,幾乎讓人疑心是件真事,或者說,更像一則極具諷刺色彩的現代版《伊索寓言》。全片的背景在俄羅斯某座不知名的城市展開,男主人公季馬是個單純正直的水電維修工,全家蝸居在破舊不堪的小區內,過著極度清貧拮据的生活,季馬某晚外出,偶然看到附近居民樓的整個外牆裂開了一道又粗又長的口子,從上一直貫穿到下,現場踏勘後,才發現這棟樓的傾斜程度已遠遠超出正常標準,隨時即將倒塌!為了挽救樓內的居民,男主經過百般努力,找到市長和管理層,可這些人敷衍潦草到無法想像,起初是遠遠避開,接著相互推諉,經過幾輪質疑、討論和鬥爭之後,市政府終於派出相關人員前往現場進行調查,但最終的結果,不僅讓人始料未及,還驚出了一身冷汗。
《危》片並無刻意製造懸念,只用巧妙設計的幾場重頭戲,便足以讓觀影者留下觸目驚心的深刻印象。第一幕,是憂心如焚的季馬趕去市政廳上報險情,適逢市長的生日酒會,觥籌交錯聲色犬馬的大宴,與筒子樓裡平民們寒酸簡陋的生活形成了鮮明對照,參與宴會的嘉賓正在醉生夢死,哪裡有空理會草民的冷暖安危?第二幕,是部門之間的撕咬揭短,一眾大員原本並不待見這個貿然闖入的普通工人,在他堅持說出實情後,才猛然驚醒,不過,這些公職人員首先想到的,並非危樓居民的安全,他們擔心的是,因為大樓倒塌進而帶出自己貪腐的事實,所以開始了醜態百出的相互攻仠。第三處,是市長求援遭拒後,與人私下密謀,授意警察局長將消防負責人和城建負責人秘密槍殺,將責任統統推到他們身上,對外宣稱這兩人畏罪潛逃,順利栽贓甩鍋,看到此處頗感眼熟,不禁想到那句熟悉的話:解決不了問題,我就解決提出問題的人!何等熟悉的情節,何等相似的結果!
然而,故事的最高潮尚未到來,被甩鍋嫁禍的兩隻「替罪羊」尤有良知,在被陷害前,大聲喝叫求情,讓季馬離開:他只是個管子工,他懂什麼?!男主驚魂未定,在漫無邊際的黑夜裡倉皇狂奔,回到家後趕緊收拾衣物,要帶著妻兒驅車離開這座陰暗恐怖的城市,車到中途,就在即將作別這座城市前的一瞬,卻又取消了逃跑的念頭,不顧妻子的苦苦勸阻,執意要折返回去,喚醒那座危樓裡的人群,通知他們撤離。這位單純執著的大男孩,挨個拍打喊叫每間住戶,最終竟然被懷疑為騙子,遭遇圍毆,一頓拳打腳踢後,施暴者們作鳥獸散,只留下雪地裡那個蜷縮的瘦小身軀…….
電影的高明之處在於,創作者沒有下是非對錯的主觀判斷,也沒有對電影中的人物給出傾向性的描述,而是始終用局外人的角度,冷眼旁觀這幕人間悲劇。影片的鏡頭細緻入微,主要場景要麼發生在冰冷的冬夜,要麼是在陰沉的黃昏,西風凌冽,漫天飛雪,充分烘託起了故事的氣氛,讓觀者始終感覺寒意入骨,唯一讓人保有殘存希望的,是那個身著紅色棉襖,為了救人在雪地裡來回奔走的男主人公—管子工季馬,可就是這麼一點亮色,也轉瞬被黑暗無情地吞噬了。
除了冷酷的鏡頭和細緻的刻畫,《愚》片的多處臺詞堪稱經典,一針見血,入木三分,將男主的耿直、高層的貪婪、人性的冷漠、官僚之間的爾虞我詐、底層百姓的麻木不仁描摹得淋漓盡致。來回顧其中的部分精彩片段吧,季馬的父親說:他們只顧著享樂,根本不知道苦是什麼滋味!市長訓斥大家:我是從中拿了一點錢,可你們誰沒拿錢?官員們懼怕真相曝光,說:記者一來,我們那點破事全天下都知道了……搭檔說服市長時提醒她:八百多個人一起死你才會管,一個一個死去,誰會在意?男主的妻子苦苦規勸他:你就像個孩子,你生活在什麼世界?!
看完影片,簡直讓人慾哭無淚不寒而慄,如此荒誕誇張,又如此逼真現實。假想一下,如果你我置身於這樣的環境,至多也只能像季馬一樣奔走呼號,又能拿出什麼對策良方?誰能叫醒那些沉沉昏睡的人群?誰能挽救這座暗無天日的城市?這部電影有個相當精準的中文譯名—「危樓愚夫」,整座城市的腐朽沒落昭然若揭,不正是一棟搖搖欲墜的百尺危樓嗎?值得玩味的是,上世紀九十年代,當年盛極一時的前蘇聯土崩瓦解,可以推知,這座帝國大廈在轟然坍陷前,必然早已是千瘡百孔,即便徒有其表的洶洶聲勢,又如何能掩蓋內裡的腐蝕虛空?
那麼,誰又是「愚夫」呢?被作為犧牲品的兩位官員好像算得上,為了貪點小錢卻誤了卿卿性命,真是划不來。市長和其他官員似乎也是,自作聰明認為可以瞞天過海,大禍將至卻茫然不知。其中最蠢笨的,自然是那棟危樓裡的住戶,面對危險絲毫無感,仍然在酗酒、打牌、吵架,像豬一樣生活,用電影中的臺詞來形容,就是「這些人喝酒賭博吸毒,誰會在意他們?」。那麼主人公季馬呢?明知人微言輕,卻不計得失不問後果,如同飛蛾撲火不自量力,看到他最後奔向危樓的孤單身影,如同單槍匹馬衝向風車的堂吉訶德般孤勇悲壯,在官員眼裡,在家人眼裡,在其他平民眼裡,他或許也是一個不可理喻的「愚夫」。忽而聯想起最近網絡上的一個段子,有人借來月光寶盒穿越回疫情發作前的江城,試圖要公布真相,阻止災難發生,結果不但於事無補,反而被作為第九個造謠者拘禁了起來,這樣的經歷,與電影裡這位憨直的管子工何其相似!
說來也怪,《愚樓危夫》的豆評高達8.4分,業內人士更是好評如潮,為啥反響不大應者寥寥?也許是本國觀眾習慣了歌舞昇平歲月靜好的心靈雞湯,喝不來這味飽含苦味的良藥,不待見這種不願迎合市場的批判作品,從這個角度來看,面對社會矛盾視而不見,自以為事不關己就能獨善其身得人群,仿佛遇到危險就將頭扎入沙堆裡的鴕鳥,又何嘗不是愚夫的另一種表現?!
掃面下方二維碼識別關注
二當家,資深舊文青,傳統體制男,專業段子手,業餘時評人,愛好美食、電影、音樂、體育賽事(只看不練),公眾號內容廣而不博、雜而不專,以文會友,不求圈粉,尋覓同道中人,共話身邊趣事。
如有同感,請點擊」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