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恩師 襄國道深
神話小說《西遊記》讓唐僧和他的徒弟們家喻戶曉,唐僧西天取經、歷經八十一難的故事人們耳熟能詳。但要說起他西行前曾親赴趙州寧晉雲臺寺向道深法師「取經」一事,就鮮為人知了。
《西遊記》的故事源於唐僧玄奘隻身赴天竺(印度)取經的史實,他的原型乃是唐代高僧「三藏法師」唐玄奘,俗姓陳,名禕,洛州緱氏縣(今河南偃師緱氏鎮)人。生於隋文帝仁壽二年(602),圓寂於唐高宗麟德元年(664)。是我國古代著名的佛學家,旅行家和翻譯家。
陳禕出身於儒學世家,敏悟過人, 13歲時即被大理卿鄭善果破格度其為僧,取法名玄奘。玄奘立志學佛,廣投名師,苦研經書。唐高祖武德五年(622),玄奘年滿21歲,在慧空寺受具足戒。風華正茂的玄奘思欲出川,他方遊學,「乃與商人結侶,泛舟三峽,沿江而遁」。出川後先到荊州天皇寺開壇講《大乘法》,半年後,又由荊州北遊,遍謁高僧。在相州(今河南安陽),訪慧休法師說法,聽講《雜心》、《攝論》。唐高祖武德5年(622)玄奘慕名來到趙州寧晉雲臺寺,謁見心儀已久的道深法師,學習《成實論》。
雲臺寺今在何處?位於寧晉縣北河莊鎮柏房村南,原名普照庵,始建於東漢末年。隋開皇年間(公元581-600年)易名雲臺庵,唐朝開元年間(713-741)改為雲臺寺。唐高祖5年,玄奘東遊至此,從高僧道深法師研討「成實論」。
道深法師是哪裡人?「襄國道深」,邢臺,古稱「襄國」,道深法師是邢臺人,當時有名的高僧大德。
一、玄奘向道深法師學習《成實論》的歷史記載
道深,志念之弟子,精擅《成實論》,玄奘從學《成實論》五聚之學。《舊唐書·續高僧傳》卷十一的《隋渤海沙門釋志念傳》中,記載他的弟子中有「襄國」道深:「受學者數百人。如汲郡洪該、趙郡法懿、漳濱懷正、襄國道深、魏郡慧休、河間圓粲、俊儀善住、汝南慧凝、高城道照、洛壽明儒、海岱圓常、上谷慧藏,並蘭菊齊芳踵武傳業,關河濟洽二十餘年。」從釋志念傳記可以明確地分辨出,道深是襄國郡人。「襄國郡」在哪裡?今天的邢臺市一帶。
並且據志念傳,隋開皇四年(584),志念告其弟志湛,自謂窮貫小乘,功夫與羅漢齊等,志湛便告當時的《成實論》大師明彥法師,明彥便與弟子洪該等請講《心論》,又傳《迦延》,受學弟子中有「襄國道深」。如此道深為志念早期的弟子,也曾受過明彥指導,故精通《成實》。《續高僧傳》卷四有《京大慈恩寺釋玄奘傳》,其中介紹道深法師,「有沙門道深,體悟成實,學稱包富,控權敷化,振網趙邦。」
在西安碑林的《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碑記》中,記載「又到欒州,謁深法師,學《成實論》。」《開元釋教錄》卷第八:「次到趙州謁道深法師學成實論。又入長安止大覺寺。就嶽法師學俱舍論。」《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一和《大唐故三藏玄奘法師行狀》均作:「又到趙州謁深法師學成實論」。
因此,玄奘在西天取經之前,確曾到趙州寧晉雲臺庵向道深法師學習《成實論》。由此觀之,道深確是在今趙州寧晉一帶傳播《成實論》的大師。 並且玄奘向道深法師學習《成實論》的時間長達十個月。
二、玄奘為何要向道深法師學習《成實論》?
《成實論》,佛教經典,梵名 Satyasiddhi-s/a^stra。凡十六卷,漢語翻譯為《誠實論》。訶梨跋摩(梵 Harivarman)著,來到中國的印度高僧鳩摩羅什在東晉十六國時期姚秦弘始十三年至十四年(411~412)譯出。收於《大正藏》第三十二冊。所謂「成實」就是「成四諦之實」之意。論中說明宇宙各種現象之存在最後終歸於空,修如是觀可體解四諦之理,以八聖道滅除所有煩惱,最後到達涅盤。
《成實論》的內容分發聚(序論)、苦諦聚、集諦聚、滅諦聚、道諦聚,先論述佛、法、僧三寶,後說造論之理由及四諦法義,並列舉佛教有關有相、無相等十種重要異說,以示明立場。其中,智乃空無我之真智,系滅煩惱後所得者。《成實論》不僅網羅小乘佛教的重要教理,亦含有大乘之見解;被認為是由小乘空宗走向大乘空宗的重要著作。
《成實論》傳譯中土之後,從南北朝至唐初,許多高僧學者講說或作註疏,形成一個學派,即成實師。弘傳《成實》的人很多。其中,就有「襄國道深」。在佛教禪宗盛行時代,成實宗逐漸衰落,當時唯有道深法師還很執著,是「成實宗」的一位高僧。玄奘為了更多地了解佛教宗派和學派之間的爭議,所以就來到趙州寧晉,向道深法師學習《成實論》。《大正藏·史傳部》:玄奘「後復北遊。詢求先德。至相州造休法師。質問疑礙。又到趙州。謁淡法師。學成實論。又入長安。就嶽法師。學俱舍論。皆一遍而究其旨。經目而記於心。又於京城諸德。尋訪異同。」
由此可見,玄奘通過向道深法師學習《成實論》,對於他深入認識中國佛學的宗派,產生了深遠影響,成為促使他到西天取經的因素之一。
三、與玄奘有緣的兩位道深法師
襄國道深法師之外,還有一位道深法師,唐代貞觀年間廓州法講寺僧人道深,房玄齡為玄奘譯經選取證義、筆受等人才。道深因精通經論,成為一十二名入選者之一;玄奘回國設置譯場時,「廓州法講寺沙門道深」參與其中,《慈恩傳》卷六記載:貞觀十九年(645年)夏六月「證義大德、諳解大小乘經論、為時輩所推者一十二人至,即京弘福寺沙門靈潤……廓州法講寺沙門道深」。後任大慈恩寺方丈。
為什麼說此道深不是彼道深呢?根據《舊唐書·地理志》的記載:「唐武德二年,置廓州。天寶元年,改為寧塞郡。乾元元年,復為廓州。」廓州治所在化成,即今青海化隆回族自治州西。二者參照可知,此位道深確實是從廓州徵發來的。鑑於廓州距離河北過於遙遠,從常理推測,這兩位道深很大可能不是同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