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清」與「反少林」】
根據詠春派自己的說法,詠春拳是少林女尼五枚師太所創,後傳與弟子嚴詠春而得名。根據清代中後期出現的反清小說《萬年青》以及反清組織天地會文獻的記載,少林寺因叛徒馬寧兒帶路被清廷攻破,高手傷亡慘重,僅有少數殺出重圍得以倖免,五枚師太是極少數得以倖免的少林弟子。殘存的少林英雄秘密潛伏在兩廣一帶,組織洪門天地會反清組織,繼續抗擊清廷。
(電影《葉問》系列掀起了新一波華語功夫片浪潮)
由於清廷高手中有少林叛徒,五枚師太決心創立一門武學,克制少林武功,以圖剷除漢奸報仇雪恨。因此詠春拳的很多設計是專門針對少林武功而來,比如詠春的馬步以窄步內夾的日字鉗羊馬為主,以克制少林的寬步四平馬;詠春以短橋手貼身近戰為主,以克制至剛至強大開大合的少林拳法。
嚴詠春得到五枚師太真傳後,嫁入廣東當地豪門梁家,由此詠春拳便成為梁家家傳武功。
那麼真實的詠春拳到底是怎麼來的?誰是其開山鼻祖?
最早有名有姓的詠春拳傳人就是傳說中嚴詠春的丈夫梁博儔,梁年輕時加入商旅行走於雲貴一代,其武功可能來自於商旅同行保鏢,或者雲貴一代的地方武術。至於傳說中的嚴詠春姑娘是否存在,至今缺乏足夠的證據。
梁博儔的侄子梁蘭桂得到了叔叔的真傳,並且因為機緣巧合加入了反清組織,收了兩名反清義士黃華寶和梁二娣為弟子。由於當時的反清義士都對天地會文獻耳熟能詳,五枚師太的傳說很可能是當時黃華寶或梁蘭桂所創造。
(詠春拳傳人之一梁旭輝)
有趣的是,在《師父》片中出現的六點半棍法,並非詠春功夫而是梁二娣帶入詠春派的功夫。梁二娣為紅船船工,擅長用撐船的長杆打鬥,因此創立了六點半棍。這套棍法是詠春派唯一以四平馬為下盤基礎的套路,其他套路下盤都是日字鉗羊馬。黃華寶和梁二娣最終將自己所學的詠春拳傳給了梁贊,也就是赫赫有名的佛山贊先生。梁贊的族叔梁培友曾經參與鹹豐年間的反清起義,其本人也是天地會領袖之一。不過梁贊並未參與反清活動,因此在他手中詠春拳不再如師父和祖師那樣,作為反清義士的秘密武功。他在佛山開設了中醫館贊生堂,開門做生意且廣收門徒。
由於佛山是廣東的武術之鄉,梁贊開門立派自然少不了其他門派武師上門挑釁。傳說梁贊甚至和大名鼎鼎的黃飛鴻交過手,至於勝負成績則各自後人有各自的說法。
【詠春拳緣何這麼成功】
梁贊生平有近20多名弟子,其中陳華順是年紀最大的也是入門比較晚的。陳華順的關門弟子之一就是葉問,也就是《一代宗師》中的主角。現在國內外普遍傳習的詠春拳大部分來自於葉問門下的傳播,因此稱葉問一代宗師並不為過。
在梁贊先生之前,詠春拳是四代單傳,而葉問之後,全球超過500萬人成為詠春拳練習者。能夠在短短幾十年內,從南方小拳種發展成為全球普及的拳術,得益於以下幾點。
首先,葉問在旅居香港之後,開館授徒不再拘泥於師門規矩,大部分弟子均能夠循序漸進接受葉問的傾囊相授。而其中幾名較為優秀的弟子,也均能自立門戶獨當一面。
第二個原因,和李小龍有關。李小龍風靡世界之後,雖然他已經開宗立派建立了截拳道,然而由於其本人早夭,截拳道的訓練體系並不完善,弟子們也出現了理解不一且理論體系自相矛盾的問題。而詠春拳則借著李小龍帶來的功夫熱,自己又有比較完善的訓練體系和循序漸進的功法套路,因此成為很多李小龍粉絲學習武術、踐行武術哲學的必經之路。
除此之外,香港一直是東西方文化的橋梁,海外影響力巨大,這使得詠春拳更容易在西方世界傳播。
除了民間愛好者喜歡詠春之外,很多國家的執法部門和特種部隊也對詠春頗感興趣。由於特種部隊在行動中,往往需要全副武裝且攜帶多種裝備,因此如跆拳道一類大開大合的格鬥術根本無法發揮。詠春拳則可以在近距離的戰鬥中,充分發揮自身纏鬥技術優勢克敵制勝,所以近年來也被西方一些特種部隊納入近身格鬥(Close Quarters Combat 簡稱CQC)訓練教程。
中國武警特種部隊從2008年開始也培訓過經過改良的詠春格鬥術,用於應對城市執勤中可能發生的肢體衝突。就如電影《師父》中天津武林領袖鄭山傲所構想的那樣,功夫必須根據時代的發展,為自己重新定位以滿足市場的需求。
詠春拳之所以能夠廣泛傳播的秘密也盡在於此,不僅成功在現代軍事應用上找到了自身定位,而且有著廣泛的傳播效果和群眾基礎。那麼,到底哪裡能夠學到正宗的詠春拳呢?其實我想說的是,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詠春拳全球上百萬弟子、武館幾千家,葉問之後,誰又敢說自己正宗?
今天功夫者要推薦一位好師傅
孔慶國
這位師傅是功夫者平臺籤約老師
推薦給各位
喜歡詠春的掃描二維碼加他
推薦他的免費課程
點閱讀原文進入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