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報
昨天才有機會看了《金剛川》。這部電影是為了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70周年而拍攝,顯而易見,從國家層面來講,也是一項重要的拍攝任務。
這部電影投資4個億,從立項到拍攝完成,走進院線,群演5000多人,僅僅用了三個月就完成了,從時間來講,這已經創造了中國影視業的奇蹟。
故事講述1953年抗美援朝最後一場戰役,志願軍在金城發動了一場大型戰役,主力部隊為了在指定時間,早六點以前,趕到主戰場,行進中的部隊遇到一條60米寬的金剛川阻斷了去路,必須建造一座工兵橋,部隊才能通過。在美軍轟炸機輪番轟炸下,這座橋不斷地被摧毀,不斷再重新修好。一個抗美援朝戰爭史上的奇蹟就此誕生了。
海報
從演員層面看,張譯,吳京,鄧超等,都奉獻了極具水準的演技。尤其影帝張譯,演技炸裂, 拖著殘腿斷臂血肉模糊的身軀,仍然堅守在高炮旁邊,直至犧牲 。展現了那些最可愛的人的英雄事跡。
通過觀影,在那血肉橫飛的殘酷的戰爭場面中,我們看到了年輕戰士,不畏犧牲的感人場面。 特別是影片尾聲,戰士們為了掩護大部隊過橋,組成人梯頂起橋梁,赤背光腳站在水裡,當大部隊從他們頭頂上衝過去的時候,在場的每個人無不為之動容。
劇照
我們應該承認這部電影還是感人的,影片最後展現了那場戰爭中犧牲的戰士人名單,背景音樂是英雄讚歌,當電影畫面沒有了,只剩下字幕時,在場的人們久久不願散去,場上響起了觀眾與背景音樂同唱「為什麼戰旗美如畫?英雄的鮮血染紅了它……」,最後大家含著眼淚走出了影院。
影片的內容確實感人,但是按照一部史詩級的影片,還存在一定的遺憾,有的地方與當時戰爭場面相脫節,有的情節銜接不上,不吻合。
海報
1、影片素材重複使用
主要表現在第二段美軍的轟炸機三番五次出現在上空(肯定是在影棚中拍攝的),然後再銜接室外志願軍的鏡頭,這裡的素材重複使用了好幾次,使觀眾產生了視覺疲勞,明顯沒有層次感,這些畫面處理得比較粗糙和簡單,與如此大的力作不相匹配。
2、部隊官兵痞子作風
整個志願軍部隊沒有政委,更沒有體現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一盤散沙,無組織,無紀律。吳京這個班長,為了大炮的前後位置,搶了張譯排長的位置。鄧超主演的連長扇小兵的耳光,踹部下幾腳以示親熱。等等這一切表現、作風,不像共產黨的隊伍,很像國民黨的痞子兵。電影題材很好,但是故事沒講好,人物塑造有問題。
3、脫離當時戰場現實
金剛川戰役是整個韓戰最後一場大戰,前面已經全部取得了勝利,可以說整個的精銳部隊和裝備都壓在了這裡,可是影片中只有兩門大炮,而且炮彈還少得可憐,這非常不符合當時戰爭狀態。當時我們的炮火質量方面,已經不遜色於美軍。
網上查資料,當時志願軍投放五個軍隊兵力相當於25萬人,動用重型汽車2000輛,晝夜不停地往金剛川前線運送物資,光大炮1094門,開戰以後我們是炮火齊鳴,勢不可擋。怎麼會只能兩門大炮呢,其中一門還隱藏著不用。另一門大炮暴露了,但是也原地不動,這不符合咱們的戰略戰術啊,連民兵都知道打一個槍換一個地方,怎麼可能就地等著美國轟炸機來炸呢,我不是軍事專家,這裡有很多不解。
4、字幕烈士名字不嚴肅
仔細的觀眾會看到,最後字幕上出現的烈士名字:哈喇子、黑子、戲子、虎牙、孫瘸子,麻雷子、愣子、石頭、光膀子、老路等等。
看到這裡,不知道你們怎麼想,這難道是接地氣嗎?這就是還原真實生活嗎?這樣的名字安在那些犧牲的烈士頭上,試問主創人員,你們心裡可舒服。還有那些健在的志願軍老戰士以及烈士的家屬,看到這樣的署名,他們心裡會怎麼想?我認為這一點表現的是不嚴肅。
還有其它瑕疵:《八佰》中的白馬讓人肅然起敬,但是它又客串了《金剛川》;片中描寫美國轟炸機飛行員篇幅過大,描寫志願軍大部隊作戰反而少得可憐。
劇照
我想《金剛川》這部片的最後豆瓣評分6.5也是這些原因 。
張譯
儘管《金剛川》這部片子有些瑕疵,但是我們應該成從正面理解,中國人民志願軍入朝作戰,70年前最終戰勝了美帝國主義,取得了韓戰的勝利,從此我們中國人揚眉吐氣了,徹底掃除了近代以來我們被任人宰割 ,任人欺負的局面,片子反映了這段真實的歷史,對現在複雜的國際形勢起到警示教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