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是中部地區最大的城市之一,城市底蘊深厚,經濟發展強勁,尤其各個片區的工業區成為就業者青睞的好地方。說到工業區必然離不開工廠,武漢城區內本土工廠企業數量較多,它們大多擁有一定發展背景和歷史。不過,在一定時期內,有新工廠誕生,也有老工廠謝幕,比如在洪山區左嶺就有一座非常僻靜的舊工廠,它建在遠郊不知名的小路上,附近都是鄉下村落,老廠房遺留原地,充滿懷舊風格,它就是葛化集團(工農路)。
在武漢市轄區中,洪山區是一個非常特別的存在,最主要在於它的行政區域輪廓非常有意思。在綜合劃分裡,洪山區屬於主城區,但本身轄設的街道中又有位於遠城區的,它就是左嶺街道。歷史上,左嶺街道由原左嶺鎮劃歸武漢,於是原有的企業也跟著更換門面,這其中便包含有葛化集團公司。同樣的,這個葛化公司也是非常不簡單,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規模就做到了很大,在隸屬於左嶺鎮的時候,其知名度居高不下。可以說,這是一個鄉鎮的企業龍頭,更代表了當地的發展希望。
不過,隨著時代變更,葛化公司的發展一波多折,企業規模和業務等受到諸多影響,開始走下坡路。後來,再遇到左嶺併入洪山,行業大變革等事件,葛化公司一落千丈,並在前幾年開始改制,拓展新的業務,成立新的公司,這實際上標誌著曾經的巨無霸企業日薄西山,再無當年之豪氣。企業形式在變,但曾經的企業駐地和工廠建築依然,它位於左嶺街道葛化社區工農兵路上。附近的區域和土地早已被多家新的巨無霸企業圈走,新式工廠廠房遍布,唯獨這塊曾經的老地方,因為一些原因還堅強挺立。
從工農兵路上走過,最顯著的地標是葛化社區,當然,從社區走過來,沿途也能看出很多有意思的場景來。工農兵路寬度有限,規格邋遢,像是被遺忘的鄉鎮,好在葛化公司的品牌很悠久,即便在路上隨便問行人,他也能指出原來的廠房方向。廠房豎在馬路一側,整體樣式一看就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老舊國營單位,只是現在沒有一點風採,像是一位老者。廠房大門前馬路破敗,包括大門也是搖搖欲墜,雜草叢生,荒廢似乎有一段時間,看不出有人來過;但右側小門處新樹立了一塊牌子,猜測是改組後新成立的臨時企業名字,不知道是不是為了做個樣子。
大門上了鎖,無法進入,只好沿著工農兵路往北走。這一條馬路在葛化公司最輝煌的年代裡相當熱鬧,從沿線的建築布局就能猜出一二,雖然老建築都已破敗。現在留下的還有一大排超長的管道,由專用的水泥石墩拖著,一直向北延伸,不知道是做什麼用的,但肯定是原來企業用的加工工具,在不同車間之間轉序用。那些管道看著鏽跡斑斑,石墩卻穩當得很,有路人和車輛經過,看著管道,一臉疑惑。現在來看,這些空中建築,多半是遺留的廢物,如果再過幾十年還在,那多半能成為文物古蹟。
工農兵路往北走了不久,路兩旁的高大建築越來越多,奇怪的是它們的地基高聳,顯然是建在山坡上面,如此一來襯託出建築更加巨大。建築裡有常見的老房子,帶黑瓦屋頂,戶型超大,目測有上千個平方,牆壁上全部塗了灰色的水泥,年久失修,已凋落了不少。門窗是木質的,鑲嵌著玻璃,全部緊閉,再走一個角度看一下,原來並沒有緊閉狀態,也沒有玻璃,是空蕩蕩的窗欞。房子不知道是否被圍牆圍著,因為四周全是灌木叢,再就是幾排熟悉的管道突兀橫貫出來,讓人猝不及防。
老舊房子的四周還分布著現在建設的民房,三四層小戶型,紅磚紅瓦,鋁合金門窗,因為臨著馬路,被灰塵覆蓋,顯得有點舊。那些房子肯定有人住,四周網線和電線一應俱全,就是門窗緊閉讓人不理解,想著在這個地方生活總會有很多不便,是不是都搬家了。但是,繼續往北走幾百米,很快又有豁然開朗之勢,原來與工農兵路交匯的還有一條葛化街,從名字裡看出來,這至少是有街道的,那麼生活氛圍自然更和諧。
最終,現實應證的猜測有點失望,在兩條馬路交匯的地方沒有一點商業街道的感覺。行人沒有,商店稀缺,連機動車都很少見,被行道樹遮掩的工農兵路依然是一幅荒廢鄉鎮的顏值。聽本地土著說,早在幾十年前是葛化公司和葛化街的輝煌時刻,那時候這裡人潮如湧,熱鬧非凡,是妥妥鎮上和街道,現在「不成樣子」。說得也是,這裡目前雖然是武漢最熱門的光谷東區域,但除了幾家巨頭工廠,配套的生活街區還是太少,用「懷舊」這個詞語去形容看來是最合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