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是中部地區最大的城市之一,城區近幾年發展迅速,密集生活區和先進工業園不斷湧現,帶動城市區域大面積擴張。城市高速發展,改變了區域的生活風貌,尤其摩天大樓群的出現標誌著現代城市顏值上升到新臺階。不過,武漢城區並非全是摩天樓,也有很多村莊和原生村莊,像在洪山東湖景區內就有一座非常幽靜的村莊,它與東湖綠道連接,由密集矮舊民房組成,附近還藏了一座神秘公園,這座村莊的名字叫做大廟咀。
現在的武漢城區,說有村莊,只有可能是兩種情況,一是即將開始拆遷或等待拆遷的城中村,二是在東湖風景區內的土著居民。從邏輯上來講,城中村已不屬於本質上的村莊,畢竟馬上就要拆遷;而東湖景區內的土著,那裡的村莊又不僅僅是村莊,更像城區內的高檔別墅,環境、交通都很完美,可能唯一的「遺憾」就是數量太少,誰讓運氣好的永遠只是一小撥人,大廟咀就是其中一個特例。這座村莊位於青王路濱湖村社區下,處在武漢交通三環線邊上,一邊是三環線和青王路,一邊是東湖綠道,以三環為界將植被綠化區和城區分開,宛若巨大屏障,涇渭分明。
整體來說,大廟咀最大的亮點和優勢是環境,環境是相當好。這個好字體現在周邊,沒有工業和生活區的打擾,只有湖泊和一條環線。湖泊的靜謐不用多說,雖然已經開闢為綠道,但到了晚上,幾乎沒有熱鬧;唯一有影響的可能是三環線,但它畢竟與村子還有一定距離,加上綿延植被阻擋,影響可以忽略不計。村子的規劃與城市整體規劃統一,體現在植被區非常茂盛,而且隨著綠道的建設,植被覆蓋率越來越高,將村子和市區分開,打造出了世外桃源的觀感。
從青王路往北,到達濱湖花園和濱湖花園小路,即可以沿著小路往西走。入口處的小路因為規劃建設著社區,因而整體道路設施非常完善,不過,隨著小路的深入,兩邊的景致也出現明顯變化。一是現代化的社區高樓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田野;一是隨著漸漸走進大廟咀,路兩邊的田地裡也開始種上了果蔬。村子的入口處沒有明顯標誌,只有一棵大樹掩映,樹蔭將小路完全掩蓋,充滿幽靜的氛圍。走到樹蔭下,才看到前面已經有零星的建築了,那就是大廟咀裡的民房。民房分布在馬路兩側,高矮各異,坐向未統一,但都是大門向著路邊,有的還開了前院,顯得十分闊綽。
走在大廟咀村裡,最明顯的感覺是樹蔭十分濃厚,高大的行道樹比比皆是,其中香樟樹最常見。村口的香樟高大,種在某一戶人家的前院裡,走進村裡,沿小路兩邊都能看到香樟樹,也有果樹,樹下還種著盆栽和花卉。民房的新舊程度差別大,新的貼著瓷磚,好像是不久前才建設,舊的還是土房,屋角斜著像是快坍塌。村子裡除了一條小路,還分叉著其他路線,有的修繕了水泥,有的還是泥巴路,晴朗天氣裡,路上散養著雞鴨,露出一坨坨糞便。
作為東湖景區裡為數不多的村莊,大廟咀整體環境與其他村莊類似,但它周圍也有比較特別的景致,萬國公園就是其中一處神秘又冷清的園區。雖然叫公園,但實際萬國公園屬於爛尾區,裡面的建設早就停止,更談不上運維,相關建築停滯十幾年,被雜草包圍。好在東湖綠道的建設,為公園稍微注入了一口氣,使得它不至於淹沒無人知,遊覽綠道,順帶觀賞下公園,破敗建築也有獨特的頹廢之美。當然了,這座公園的位置比較難找,若是以導航坐標來看,尋著大廟咀而去也不失為一個方法。
有意思的是,這座神秘的破敗公園其實一直在,在綠道未開通的年代裡,它也是一副老樣子。那些年,進出萬國公園是一件考驗認知的事情,從大廟咀路過,走到公園又返回,一趟趟路程走得像是上山下鄉的感覺。有大廟咀土著,守著村莊的路口,開一家小店,也能過出廢材般的生活。同樣在那些年裡,還沒有單車和打車,騎行都是靠自己的自行車和山地車,一群少年推著車,走泥濘土路,那種冒險的刺激感很難再有。大概唯一不變的是大廟咀,那些老民房,堅守如初。
最近數年來,武漢城區的建設日新月異,相對來說,東湖景區的面貌變化要小很多,尤其是那些原著村莊。大廟咀處在景區和青王路之間,進退空間都很大,綠道雖是休閒漫步的好地方,但與接地氣的生活還差很多距離。從這個角度來看,大廟咀出入市區,倚靠濱湖花園小路還是要多一點,這座村子就好比待字閨中,即便不出門,也依舊透著神秘和景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