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收錄於百家號精品#百家故事#中,本主題將聚集全平臺的優質故事內容。讀百家故事,品百味人生
外星文明,一直是影視劇熱衷於表現的題材之一。
從人畜無害的ET,到純淨優雅的異形,再到熱衷於拯救地球的超人。
什麼樣的想像都有。
《異形》
最近,網飛又來摻和了一腳。
不是影視劇,而是源起於一個奇怪想法的紀錄片——
如果把地球上的生物規則用在環境不同的外星球上,外星生物會是怎樣?
在這個想法下,各種各樣神奇的畫面出現了。
進化出六隻手的捕食者
往天上噴受精卵的的五足蟲
不再需要肉體,只保留神經系統的外星智慧生物
想像力令人嘆為觀止。
而最騷的是,這些情景又都有理論依據,合情合理。
《外星世界》
Alien Worlds
2020.12.2
總地來說,這部紀錄片致力於解釋清楚兩個問題——
其一,如果一個星球上有生命,那麼這個星球需要具備什麼樣的條件?
其二,如果這個星球條件很特殊,那麼生命將會是什麼形式?
>>>>雙倍重力的世界
不管是多麼遙遠的星球,都和地球一樣,會被一種力量所牽引——
重力。
至少目前來說是這樣。
系外行星亞特蘭斯,大小和重力都是地球的兩倍。
因為重力過於強大,這個星球上空氣分子的密度很高。
植物的種子可以漂浮在空中。
哪裡有種子,哪裡就有空中食草獸。
擁有六個翅膀的巨型食草動物,前後翼用來控制方向,中間的翅膀用來捕捉熱氣流。
空氣足夠稠密,可以讓它們一直都生活在空中。
當然,空中也會有危險。
有植物,就會有食草動物。
有食草動物,也必然會引來作為獵食者的食肉動物。
空中食草獸的天敵,是一種看起來像翡翠色熱氣球的小蟲。
這群小玩意雖然個頭不大,但很懂得利用重力這一天然的力量。
它們會製造充滿氫氣的氣囊,慢慢地升到高空中。
找準落單的食草獸且到達一定的高度後。
這群小蟲子就會釋放尾部的氣體,藉助重力自由落體。
獲得速度後,俯衝而下,直指目標,上去就是一個飛舌舔背。
講道理,這嘴,有異形內味了。
小蟲子們的攻擊也並不是次次都能得手。
但,即便是逃脫了小蟲子的捕殺,有些食草獸很快也將難逃一死。
因為它們要繁衍後代。
當交配成功後,隨著體重增加,雌性食草獸會降落到地面產卵。
而在這之後,她們永遠也沒辦法再回到天空了。
>>>>冰火兩重天
因為公轉軌道離恆星太近,導致這個星球無法自轉。
所以形成了星球上奇特的冰火兩重天現象——
一側是永遠的白天,只有一片熾熱的沙漠。
一側是永遠的黑夜,觸目皆是冰冷的雪山。
在冰火交界處,則是永遠的黃昏,也是生命的發源地。
冰冷的融水從黑暗面流過來,將大地割出一道峽谷。
在峽谷這兒,生活著一種叫"五足蟲"的生物。
它們雌雄同體。
一次交配,雙方受孕。
因為憑此可以增加後代存活的機率。
它們擁有五足十目。
因為生存環境惡劣,需要它們眼觀八方,時刻注意食物的出現。
它們還能因地制宜,長成不同的形態。
在峽谷,受精卵隨風飄散。
有的會飄到冰雪世界,有的會飄到荒漠世界。
前者會進化成多毛的五足蟲,以便防寒保暖。
後者會進化成瘦削的五足蟲,以便快速行動。
在捕食的難度上,它們倒是相同的。
一個只能在烈日下爭分奪秒地找水喝。
有時候好不容易找到了一滴,剛伸嘴,那水卻掉在炙熱的地上,蒸發了。
懵逼的樣子實在讓人心疼。
一個只能撿些地熱池裡湧出來的小蟲吃。
還得靠坑蒙拐騙——把會發光的小蟲抓在手裡,裝自己人。
生活不易,看來是所有生物都難逃的宿命。
>>>>兩個太陽的星球
還記得《星球大戰》裡的雙落日經典畫面吧。
如果真的有兩個太陽,星球上的生物會像電影裡一樣嗎?
《外星世界》的製作組不這麼想。
這顆星球名叫伊甸。
因為雙太陽帶來的更強的光合作用,生物變得更加多樣,進化得也都更具競爭性。
開頭提到的六手捕食者,就是因此而誕生。
不過,雖然這顆星球上動物和植物長得都奇形怪狀。
但它們之間依然同地球上的各種生物一樣,形成了一種奇妙的共生關係。
菌類讓食草動物吃,也會產生異變讓食草動物受到感染。
有毒的食草動物讓食肉動物感染,食肉動物死亡後的屍體再反過來滋養菌類。
完整而平衡的閉環。
>>>>高智慧外星物種
土拉星球。
這裡曾經資源豐富、土地肥沃,如今卻荒蕪了。
但生命還是能在這裡生存。
因為這個星球上的智慧生物已經發展到了令人匪夷所思的地步。
它們已經不需要以肉體作為存在形態。
只需要神經組織被放在裝有營養液的箱子裡即可存活。
營養供給出現問題了,就由機器人負責維修和補給。
這些外星人不會老,不會死。
而且它們的神經可以互聯,用蜂巢網絡進行思考。
不過,即便文明和技術已經發達成這樣,外星人還是會面臨危機。
因為,土拉星球的恆星的年齡是太陽的兩倍,已經到了燃盡的邊緣。
恆星越來越不穩定,要不了多久就會波及到土拉。
外星人別無他法,只能選擇放棄土拉星球,尋找新的星球進行殖民。
機器人是先驅部隊。
它們先乘坐飛船來到一個新的星球,製造出足夠的大氣讓行星變暖。
然後再把生活在圓盤溫室裡的外星人運送過來。
然而這也只是權宜之計。
它們只能一次次地搬家,直至恆星終於燃盡。
到那時,它們要麼毀滅。
要麼發展出了足以帶著它們的居民穿越星系的技術,繼續尋找殖民地。
或許,它們正在前往地球的路上......
這部紀錄片的缺點和優點都十分明顯。
先說缺點。
首先,裡面關於外星世界的重複鏡頭很多,導致注水感相當嚴重。
不出意外的話,應該是製作組沒有經費的緣故。
其次,雖然打著介紹外星世界的名號。
但其實片子整體看起來更像是變異版的地球自然紀錄片。
因為它本就是根據地球上生物的習性來想像外星生物是什麼樣子,會如何生存。
整個紀錄片的內容編排上,也是先拍地球上的生物規律,然後再引申套用至外星世界。
比如五足蟲的"欺騙手段"。
其實是源自於有些螢火蟲會"男扮女裝"來捕食的生物現象。
純粹衝外星世界奇觀來的觀眾也難免會覺得失望,因為並沒有多少。
比如翠綠色小蟲飛上天后獵殺食草獸的舉動。
其實源自於獵鷹俯衝捕食的天性。
但如果你能接受這個設定,那麼這部紀錄片還是十分值得一看的。
一方面,儘管移植於地球上的生物規律。
但對於外星世界和生物的塑造,本片還是極富想像力的。
而且,外星世界的鏡頭雖然少,但這片子算是把錢都花在了刀刃上。
在放出來的鏡頭裡,不管是生物還是場景,特效製作都十分精良。
只不過,有些鏡頭看著會有些驚悚就是了。
另一方面,這部片子也從反方面說明了地球和和地球生物有多麼神奇。
重力、水、氧氣、生態系統、與恆星之間的距離......
你會發現,只要有一個方面的條件不太好,生命都很難存在。
但地球卻很神奇地都滿足了。
不過,話雖這麼說。
人類對於外星世界的想像和探索卻也從未停止過。
儘管探索了這麼多年,我們仍然沒有發現任何有關外星人的蹤跡。
片中,有位科學家用了個比喻來形容人類對地外文明的探索。
他把外太空可能誕生生命和文明的行星比作成太平洋。
而人類每次對恆星的觀察就像相當於從太平洋裡撈一桶水。
這桶水裡沒有魚。
就算再舀一百次,也還是會沒有魚。
可是誰能就憑此斷定,太平洋裡一定沒有魚?
這位科學家曾經和同事一起推算過宇宙中可能存在生命的行星總數。
大約在100億兆顆左右。
那麼問題來了。
除了地球,這100億兆顆行星裡沒有一顆誕生了生命和文明。
這個說法,你選擇相信,還是不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