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造麵包窯、做竹子家具、文房四寶、做衣服,到烤全羊、釀酒、釀造黃豆醬油……總之,正如網友所言,沒有李子柒做不出來的東西。
為了釀造傳統黃豆醬油,她從種黃豆開始。
為了做蛋黃醬,她從養小鴨子開始。
為了給年邁的奶奶做一床蠶絲被過冬,她從養蠶開始,展現了手工蠶絲被製作全過程。
這個穿著粗布漢服幹農活的姑娘,執著於回歸萬物本質,用中國傳統技藝展現美食、器物從無到有的製作過程。
她的視頻有著電影質感,所有的東西仿佛在她的手中從無到有地被製作出來,為了做蛋黃醬她甚至會從養小鴨子開始做起。
春耕夏種秋收冬藏,利用應季蔬菜水果烹調美食,烹茶煮酒……雖然她在視頻中不怎麼說話,但整個安安靜靜的過程就足以圈粉千萬。
對於這個姑娘,網友都充滿了好奇。
從外媒對她的一篇獨家專訪中,我們對她有了多一些的了解。
由於從小繼母對她不好,李子柒是跟著爺爺奶奶在四川農村長大的,爺爺去世後,奶奶就成了李子柒在這世上的至親之人。
由於家境清貧,14歲她就輟學出去打工了,2012年因為奶奶的一場重病,她決定回家照顧奶奶。
2016年,她開始策划起自己的短視頻節目。
在採訪中,李子柒回應了一些外界對她的好奇和質疑。
李子柒表示,自己拍攝這一系列視頻的初衷是讓人們放下壓力,輕鬆一下。
如今的社會中,人們壓力很大。所以我希望他們在忙碌一天之後,打開我的視頻能感到輕鬆和美好,能減輕一些焦慮和壓力感。她想讓生活在大都市裡的孩子們知道,餐桌上的飯菜都是從哪兒來的。
在剛開始拍視頻時,她一人承包了所有拍攝工作。
我最早的時候是自己拍,就是架起一個三腳架,拍攝,然後按暫停鍵。所以我所有的鏡頭都是固定鏡頭,都是在這個三腳架上完成的。而我的視頻風格到如今也依然是這樣。
兩年前,她曾曬出視頻製作的幕後照片,回應「有團隊」的質疑。
現在她有了一位攝影師和一位助理,不過視頻怎麼拍,拍什麼,她仍然親力親為。
在她的視頻中,許多鏡頭堪比電影畫面。
她坦言,原來在城裡打工只是為了生存,而現在才是真正的生活。
在李子柒的個人頻道上,來自世界各地的粉絲如痴如醉地翻看她的視頻,他們不懂中文,卻仍然深受治癒。
發自內心地覺得,這才是生活本該有的樣子。
她穿著一身優雅漢服,身處於一個如同世外桃源一般的地方,周圍的景色都帶有獨特的古風魅力,純天然的食材,簡單實用的廚具,傳統復古的烹飪手法都深深地吸引著觀眾。這讓許多繁忙的都市人群放鬆了身心。她復古的視頻相當吸睛,如涼風襲面。用「傳統」一詞來形容她的視頻最為合適。
李子柒憑藉自己的努力,探索出了一個短視頻的全新領域 —— 用古法做佳餚。看她的視頻會讓你感到如同穿越一般,好像是古代一個充滿才情的美麗女子來到了現代網際網路世界一樣。她的視頻也讓觀眾們「夢回桃源」。
新華銳評指出:我們熱愛的,是李子柒對生活的熱愛!
紅紗覆面,一襲紅衣,關於李子柒的討論甚是紅火,還火到了國外。視頻裡的李子柒,春耕夏種,秋收冬藏……似乎生活的喧囂並沒有打擾到她。李子柒的視頻就像是藝術家筆下的中式鄉土生活,春雨淅瀝潤物無聲,生活平淡卻足夠觸動人心。繁忙的城市,寧靜的鄉村,其實無論生活在哪裡,無論是怎麼樣的文化,只要能保持對生活的熱愛,便能讓自己的世界紅火起來。李子柒已經用粉絲和流量證明了自己的成功,但究竟是不是要搶佔「文化輸出」的名頭,目前來看,更多是公眾討論中賦予的意涵。那些試圖讓一個視頻博主來承擔「文化輸出」重任的聲音,聽起來不僅有點苛責,也不現實。中華文化是一條澎湃向前的大河,不同的河段都有著豐富內涵和不同面向,既有五千年文明累積出的肥沃土壤,也有現代化發展帶來的日新月異變化。把這樣一個博大精深而複雜多樣的中國故事講好,並不容易,需要尊重傳播規律、用符合現代人接受的方式進行。來源:中國日報、廣州日報、新浪微博、新聞晨報微信、經濟日報、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