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共:2241字 4 圖
預計閱讀時間: 4 分鐘
起這個標題,挺需要勇氣的,請大家給我點鼓勵。當然,也歡迎在留言區探討你的真知灼見。
1
在成年人的世界裡,Deadline(截止時間)一直被戲稱為第一生產力。細想想,的確如此。
實際上,你在每件事情上只衝刺過兩次。
第一次是你剛剛開始做這件事情的時候。
你立下flag,承諾要完成這件事,整個人都處在興奮狀態,摩拳擦掌,信心滿滿。
第二次是距離截止時間僅剩的48小時的時候。
嚴格意義上來講,「48小時」還有點長,通常,在截止時間的「24小時」內衝刺,才是絕大多數人的常態。
往往,第二次衝刺才是人們爆發力最強大的時候。
足夠細心的話,你會發現,你家孩子的暑假作業通常只用一天時間就可以完成。而你自己,也曾不惜在最後的時間裡通宵達旦,只為在約定時間內結束,交差……
這種種跡象投射出一個關鍵:人們需要被激發出「緊迫感」,才能更好的提高效率,完成任務。
激發緊迫感,就必須絕對的專注。而內在專注不夠時,就不得不創造外在條件,強制自己,限制自己實現專注,以達成結果。
談到「強制性」,「限制性」就不得不提到「番茄鍾工作法」。
不得不說,「番茄鍾」確實是一個劃時代的工具,它的強大也絕不僅僅是拯救了無數人的深度拖延症那麼簡單。
但隨著「番茄鍾」的普及,卻慢慢變了味道。
百度搜索「番茄鍾」關鍵詞,看到的是:
出於嚴謹,我又搜索了「番茄鍾工作法」這幾個關鍵詞,這次看到的是:
在註解裡,不管是「番茄鍾」還是「番茄鍾工作法」,無一例外將「25分鐘工作,5分鐘休息」作為主要的傳播理念,一個「番茄時間=25分鐘」的使用方式,也可謂老少皆知。
風靡全球的「番茄時間」在培養專注力,提高注意力方面絕對卓有成效,階段性「交替和持續」也確實是人性的本能需求。
那麼,反人性又從何說起呢?
根本原因在於,我們對「番茄時間」的濫用。
2
工具本是好工具,用偏了的是使用方法。
我曾經看到過一篇關於「番茄鍾」使用最走心的文章裡寫著:
「真相是:番茄鍾是用來管自己的欲望的,不是對抗欲望的。拿番茄鍾集中精神學習25分鐘,還不如拿它管理自己玩遊戲。比如25分鐘到點就不玩。」
「起碼這樣你不會某天悄悄扔了這個番茄鍾。」(如果你也曾想過「悄悄扔掉番茄鍾」,請在評論區舉個手。)
促發我提筆寫這篇文章的,還有一次在著名哈佛心理學博士劉軒老師的課堂上受到的啟發,他說:
曾有科技公司做過一次實驗,收集了大量使用」番茄鍾「的大數據進行分析。
最後發現最高效(生產力最強)的人,並非是25分鐘工作,5分鐘休息,而是52分鐘工作,17分鐘休息。
他也由此提出了」52/17休息術「,並更新了屬於自己的番茄鍾。
3
經過我長時間的研究,包括自己在使用專注力工具時發現:
強制性的專注力訓練只適合剛剛養成習慣的時候。
強迫自己的身體和意識習慣某一個模式時,訓練當然必不可少。
但對於大多數人而言,尤其是對於孩子,以及成年人中較為自律的人,甚至精神容易高度緊張的人來講,強制性的專注力訓練有時卻會適得其反。
我就曾在線下分享時,被學生問過這樣一個問題。她說:
老師,我晚上睡不著,越告訴自己要儘快睡,越睡不著,那樣只會讓我更緊張。
再比如,還原一下你跟熊孩子鬥智鬥勇,最後實在沒忍住,歇斯底裡的衝他吼:」只剩5分鐘了,必須快點做完這道題!「的時候,熊孩子的表現吧。
這些熊孩子要麼像那個女孩一樣,過於緊張,急迫,反而讓自己持續緊繃無法正常發揮;要麼就直接像一把被長時間緊緊拉著的弓一樣,不是弓斷了,就是弦斷了。
顯然,這兩種情況都不是我們希望看到的。
那麼,我們應該怎樣順應人性的去使用」番茄鍾「呢?
第一,調製適合你自己的時間段,高效做事
對於孩子來講,15分鐘已經是極限了,嬰兒可能要再短一些。
而對於成人則需要一些時間做測試,找到最適合自己的。
你可以通過做不同的事情,不同的時間段做同一類事情,等等,來測試你的最佳專注時間。
每個人都不同,千萬不要一概而論。
第二,找到自己高精力期,順暢做事
這裡談的精力周期,是指你可以用最短的時間,完成最難任務的時間段。
每個人的精力周期不同,有的人是早起的3小時內,有的人是上午的9:00-10:00;有的人是下班前的兩個小時,還有的人是在夜深人靜的時候……
目的不是讓自己不休息,而是找到那個時間,讓自己順暢,不難受。
第三,別用」番茄鍾「打斷自己,順流做事
你會發現,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時,是不需要提醒自己專注的。而往往很多熱愛自己工作的人使用」番茄鍾「的目的,卻常常是為了打斷自己,提醒自己休息。
他們用這些定時器告訴自己要起來活動一下,或是去接杯水,或是眺望下遠方,舒緩眼部的疲勞。
其實,很大一部分人不但不會使用」番茄鍾「,還會刻意讓自己」失聯「。
因為,一切外在的聲音都會成為幹擾思路的源頭,偉大的靈感,往往是在不經意間流出來的,外界的聲音會嚇跑它們。
4
別再濫用」番茄鍾「了,尤其對於你的孩子也是如此。
如果他本身就有專注的潛質,請保護這些難得的專注吧。
如果他確實坐不住,請看看是不是時間設置的規則本身就不適合他。
再進一步講,其實反人性的也不是方法,而是你使用方法的方式。
寫的那麼多,相信你已經找到了關鍵。
每個人不同,每個年齡階段不同,專注度不同,不要再用相同的方式去管理不同的人了。
你一定可以有你自己的方式。
一套更適合的方式。
後記:
最近,還有一個重要的觀點衝擊著我,那就是日本神經科醫生,知名暢銷書作家樺澤紫苑提出的「15,45,90法則」。
跟我們今天談的內容,有很大的關聯,明天分享給你。
「番茄鍾」其實挺反人性的,你知道嗎?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