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鍾」其實挺反人性的,你知道嗎?

2021-02-17 慕言TIME

正文共:2241字    4 圖

預計閱讀時間:  4 分鐘

起這個標題,挺需要勇氣的,請大家給我點鼓勵。當然,也歡迎在留言區探討你的真知灼見。

1

在成年人的世界裡,Deadline(截止時間)一直被戲稱為第一生產力。細想想,的確如此。

實際上,你在每件事情上只衝刺過兩次

第一次是你剛剛開始做這件事情的時候。

你立下flag,承諾要完成這件事,整個人都處在興奮狀態,摩拳擦掌,信心滿滿。

第二次是距離截止時間僅剩的48小時的時候。

嚴格意義上來講,「48小時」還有點長,通常,在截止時間的「24小時」內衝刺,才是絕大多數人的常態

往往,第二次衝刺才是人們爆發力最強大的時候。

足夠細心的話,你會發現,你家孩子的暑假作業通常只用一天時間就可以完成。而你自己,也曾不惜在最後的時間裡通宵達旦,只為在約定時間內結束,交差……

這種種跡象投射出一個關鍵:人們需要被激發出「緊迫感」,才能更好的提高效率,完成任務。

激發緊迫感,就必須絕對的專注。而內在專注不夠時,就不得不創造外在條件,強制自己,限制自己實現專注,以達成結果。

談到「強制性」,「限制性」就不得不提到「番茄鍾工作法」。

不得不說,「番茄鍾」確實是一個劃時代的工具,它的強大也絕不僅僅是拯救了無數人的深度拖延症那麼簡單

但隨著「番茄鍾」的普及,卻慢慢變了味道。

百度搜索「番茄鍾」關鍵詞,看到的是:

出於嚴謹,我又搜索了「番茄鍾工作法」這幾個關鍵詞,這次看到的是:

在註解裡,不管是「番茄鍾」還是「番茄鍾工作法」,無一例外將「25分鐘工作,5分鐘休息」作為主要的傳播理念,一個「番茄時間=25分鐘」的使用方式,也可謂老少皆知。

風靡全球的「番茄時間」在培養專注力,提高注意力方面絕對卓有成效,階段性「交替和持續」也確實是人性的本能需求。

那麼,反人性又從何說起呢?

根本原因在於,我們對「番茄時間」的濫用。

2

工具本是好工具,用偏了的是使用方法。

我曾經看到過一篇關於「番茄鍾」使用最走心的文章裡寫著:

真相是:番茄鍾是用來管自己的欲望的,不是對抗欲望的。拿番茄鍾集中精神學習25分鐘,還不如拿它管理自己玩遊戲。比如25分鐘到點就不玩。」

起碼這樣你不會某天悄悄扔了這個番茄鍾。」(如果你也曾想過「悄悄扔掉番茄鍾」,請在評論區舉個手。)

促發我提筆寫這篇文章的,還有一次在著名哈佛心理學博士劉軒老師的課堂上受到的啟發,他說:

曾有科技公司做過一次實驗,收集了大量使用」番茄鍾「的大數據進行分析。

最後發現最高效(生產力最強)的人,並非是25分鐘工作,5分鐘休息,而是52分鐘工作,17分鐘休息

他也由此提出了」52/17休息術「,並更新了屬於自己的番茄鍾。

3

經過我長時間的研究,包括自己在使用專注力工具時發現:

強制性的專注力訓練只適合剛剛養成習慣的時候。

強迫自己的身體和意識習慣某一個模式時,訓練當然必不可少。

但對於大多數人而言,尤其是對於孩子,以及成年人中較為自律的人,甚至精神容易高度緊張的人來講,強制性的專注力訓練有時卻會適得其反

我就曾在線下分享時,被學生問過這樣一個問題。她說:

老師,我晚上睡不著,越告訴自己要儘快睡,越睡不著,那樣只會讓我更緊張。

再比如,還原一下你跟熊孩子鬥智鬥勇,最後實在沒忍住,歇斯底裡的衝他吼:」只剩5分鐘了,必須快點做完這道題!「的時候,熊孩子的表現吧。

這些熊孩子要麼像那個女孩一樣,過於緊張,急迫,反而讓自己持續緊繃無法正常發揮;要麼就直接像一把被長時間緊緊拉著的弓一樣,不是弓斷了,就是弦斷了

顯然,這兩種情況都不是我們希望看到的。

那麼,我們應該怎樣順應人性的去使用」番茄鍾「呢?

第一,調製適合你自己的時間段,高效做事

對於孩子來講,15分鐘已經是極限了,嬰兒可能要再短一些。

而對於成人則需要一些時間做測試,找到最適合自己的。

你可以通過做不同的事情,不同的時間段做同一類事情,等等,來測試你的最佳專注時間。

每個人都不同,千萬不要一概而論。

第二,找到自己高精力期,順暢做事

這裡談的精力周期,是指你可以用最短的時間,完成最難任務的時間段。

每個人的精力周期不同,有的人是早起的3小時內,有的人是上午的9:00-10:00;有的人是下班前的兩個小時,還有的人是在夜深人靜的時候……

目的不是讓自己不休息,而是找到那個時間,讓自己順暢,不難受。

第三,別用」番茄鍾「打斷自己,順流做事

你會發現,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時,是不需要提醒自己專注的。而往往很多熱愛自己工作的人使用」番茄鍾「的目的,卻常常是為了打斷自己,提醒自己休息。

他們用這些定時器告訴自己要起來活動一下,或是去接杯水,或是眺望下遠方,舒緩眼部的疲勞。

其實,很大一部分人不但不會使用」番茄鍾「,還會刻意讓自己」失聯「。

因為,一切外在的聲音都會成為幹擾思路的源頭,偉大的靈感,往往是在不經意間流出來的,外界的聲音會嚇跑它們。

4

別再濫用」番茄鍾「了,尤其對於你的孩子也是如此。

如果他本身就有專注的潛質,請保護這些難得的專注吧。

如果他確實坐不住,請看看是不是時間設置的規則本身就不適合他。

再進一步講,其實反人性的也不是方法,而是你使用方法的方式。

寫的那麼多,相信你已經找到了關鍵。

每個人不同,每個年齡階段不同,專注度不同,不要再用相同的方式去管理不同的人了。

你一定可以有你自己的方式。

一套更適合的方式。

後記:

最近,還有一個重要的觀點衝擊著我,那就是日本神經科醫生,知名暢銷書作家樺澤紫苑提出的「15,45,90法則」。

跟我們今天談的內容,有很大的關聯,明天分享給你。

「番茄鍾」其實挺反人性的,你知道嗎?

<END>

相關焦點

  • 賈靜雯其實挺「狠」的
    賈靜雯主動在微博曬出來照片,她和前夫一起參加女兒梧桐妹的畢業典禮,並說「因為無私的愛把我們凝聚起來,很奇妙……」 這張照片太令人唏噓,因為那一場離婚鬧劇,兩個人為了爭奪女兒的撫養權,幾乎將人性裡最惡的那一面,赤裸裸地曝光在公眾面前。很多人為賈靜雯感到不值,以為她將會與這個傷害她的男人不共戴天,誰能想到十年後,有三人的同框,雲淡風輕。賈靜雯其實挺「狠」的。 這種「狠」,不是決絕,而是堅韌。
  • 孟子曰「性善」,並不是「人性本善」
    而討論人性究竟是「善」、「惡」、「無善無惡」或「兼有善惡」等問題,歸根究底,也只為回答下列兩個問題:究竟人類在天地萬物之間是一種什麼形態的存在?究竟什麼是「善」?人類該怎麼活著,才是真正的好?我們當然可以一輩子渾渾噩噩地活著,從來不去思考這些問題;但是當我們開始反思一己存在,想知道自己究竟為什麼要活著,而我們的未來又該何去何從時,這就是完全無法逃避的人生大哉問了。
  • 這款iOS 上的時間管理 App 讓你不再想當「低頭族」
    「相對無言兩低頭,微信微博聊近況」成了朋友間互相慰問的一種常態,美好的一天從打開手機開始,最後和你說晚安的不再是你的家人,這一切的改變真的是我們所想要的嗎?如果自帶的功能無法滿足你,不妨試試這款來自謎底科技的《OffScreen》。它不僅能夠提供更精準的數據統計,更豐富的功能設置,還自帶了「番茄鍾」,能夠幫助我們遠離手機,提高學習工作的專注力。這些數據讓你更好地了解自己想要做好時間管理,那一定少不了數據的支撐,因為它的真實可靠性幫助我們更好地了解自己。
  • 假戲真做的「強姦」反人道的「藝術」
    因為你對此肯定與否的答案很可能也決定著你如何看待這部驚世駭俗的電影系列——右一阿多尼耶夫,身後普京總統而目前釋出的「娜塔莎」與「裂變」兩部影片,片長為別為,145分鐘和355分鐘(共計8小時)而如果說「娜塔莎」是一出獨角戲,那麼長達6小時的「退變」則是一場記錄極權引導和壓抑之下展現群像淪喪的過程——
  • 《中國有嘻哈》的本質,其實是「反吳亦凡」
    但如果真正看上兩期節目的,不難發現,讓「流量偶像」吳亦凡當評委雖然是這檔節目備受矚目的營銷熱點,卻遠遠不是這檔節目的最大賣點。《中國有嘻哈》最有價值的地方,其實在於這檔節目第一次讓在中國悄然發展多年的「嘻哈」地下文化大規模浮出「地平線」,正式進入了大眾的視線。
  • 學習無法專注,容易分心,試一試番茄鍾學習法
    相信所有學生都知道一個道理,那就是學習時間並不是最重要,學習效率才是最關鍵。要想學習效率更高,該學習的時候要專注去學,該休息的時候好好休息,但很多同學自制能力太差,很難專注學習,經常分心,怎麼辦呢?可以試一試番茄鍾學習法。
  • 吳宗憲嘆「不該再提」:被栽贓挺你才倒黴
    藝人範瑋琪先前不滿行政院長蘇貞昌禁止口罩出口,在私人臉書上大罵蘇揆是「狗官」,引發外界批評,如今事隔近一年,範範再度發文道歉,強調自己「沒有一天不活在懊悔裡」。對此,過去也曾針對口罩爭議發言的綜藝天王吳宗憲今(27日)直言,事情過了就沒必要再提,「媒體惡意栽贓說我挺你,我才倒黴」。
  • 谷歌CEO道歉被批「沒有人性」,Gebru:他們就想趕我走
    【新智元導讀】據外媒消息,在本周三谷歌CEO皮採就解僱AI倫理團隊聯席領導Timnit Gebru道歉之後,當事人Gebru在接受媒體採訪時,稱皮採的內部郵件將她刻畫成了一個「憤怒的黑人女性」,其郵件內容「沒有人性」。12月月初,Gebru發推表示自己突然被谷歌辭退,而自己對此毫無準備。
  • 「影評」史嘉蕾喬韓森《攻殼機動隊》: 若來自人性的科技失去情感
    我得先說我沒看過原著,因此這篇是以一個純電影的角度來談,我認為視覺也好、動作也好,其實都算是有一定的水準。所謂的科幻片,它其實可以分好多種,狹義的來說應該可以分為科幻爽片與科幻哲學,而這部《例如2015 年由艾莉西亞薇坎德(Alicia Vikander) 所演出的《人造意識》(Ex Machina),探討的是機器人的「人性」,一個機器人真的會如同人類一樣產生感情嗎?真的如人類一樣可以信任嗎?結果自以為是的人類被反將了一軍,機器人始終是機器人,就算它們有情感也是假的,畢竟它們並非血肉之軀,電影留下來的諷刺韻味我很喜歡。
  • 我不知道該怎麼評價「姜子牙」
    同樣,每當遭遇強敵,他都會說出那句「I can do this all day」。那後來呢,他又親自將它消解。你在此過程中可以看到人性的迂迴與弧光的顯現。在哪吒身上,這個人物弧光的起伏更加明顯。最開始,他反骨,叛逆。影片不斷用桀驁不馴為他蓄力,慢慢讓你看到他對於親情和友情的渴求,再通過「不信天命」的出口開始出力。
  • 從一個番茄鍾開始,學習時間管理技能
    001 專注時長番茄鐘的理論時長是25分鐘,這個時間長度適合於大部分人的專注時間,在前期養成專注時如果25分鐘太長不容易達到,可以根據自身的情況,先設置10分鐘或15分鐘,以便進入到狀態當中。番茄鐘不是一個做事情的計時器,而是通過計時功能,讓你能夠專注於當下的事情,每次只能專注在一件事情上,提高做事情的專注度和效率。在不斷的專注修煉後,有一些人已經可以做到長時間的專注,那時候可以把番茄鐘的時間設置成30分鐘、40分鐘等,但是不建議過長。
  • 《釜山行》驚傳「暗黑版」結局!其實倖存者只有「他」!
    然而《釜山行》的精彩不在於活屍追殺人類的血腥畫面,導演延尚昊透過電影傳達許多想法,除了揭露了現今社會的醜陋價值觀外,更探究了人性醜陋的一面,因為引起觀眾極大共鳴,引發討論。大多數人也都認同,在這部片中可怕的不是活屍,而是自私的人類。
  • 人性的善惡明明同時存在,為何孟子提出「性善論」?
    但回到那個一切選擇與信仰或多或少都有點不得已的年代,他的戰神性情抽絲剝繭到最末端,其實是諄諄教誨,而他的那些暴烈掏心剖肺到最深處,其實有款款溫柔。這可能是孟夫子的「人性本善」信念發揚到了最極端,最使命感的宗教家格體,簡易工夫循循善誘,有如圓教。人性豈非只有一面?
  • 人性弱點 = 營銷爆點!告訴你人性成交法的秘訣
    所以人性營銷,就是從正面、負面、同面,用「情」對顧客展開撩撥。1、正面之情,就是「癢點」讓顧客因為被你愛所以愛你。;因為人性原理類似「獨孤九劍」,能料「人」先機,就能任「性」妄為了。然後左手賣你六味地黃丸,右手賣你牛黃解毒片,左手收錢右手收錢……孩子,想知道為啥上輩、上級、上線都告訴你「努力就能得到結果」嗎?上輩讓你努力,因為怕恨爹不成剛分明是父輩混吃等死讓你輸在起跑線上八百公裡,非得讓你四處碰壁之後歸咎於自己不行。
  • 你知道嗎?每一朵「雲」都有它的名字
    層雲只會在大氣穩定的條件下才會形成,就算有時它會刷一下存在感,也只是降下一些毛毛雨或「米雪」。||米雪:snow  grains,天氣現象中的固態降水現象。由直徑小於1 mm的白色不透明的扁長形冰粒組成,落到硬地面上不反跳。
  • 「元宵佳節」今天得去廁所拜拜這位仙女 # 元宵節是古代情人節 你知道嗎?#
    「森林日報」vol.110  大家知道嗎?Tps :# 元宵節是古代情人節  你知道嗎?每天工作摸魚時間太漫長嗎歡迎加入「食慾夜」的沙雕群>想要進群的小夥伴可以在後臺留言「食慾夜」今天的內容推送到這裡每天分享一個夜晚、推送給你整個世界的新奇有趣
  • 90%的「人設崩塌」,其實都可以被預測……
    以上,只是不完全統計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和事件,看下來之後,你的感覺可能是,「不作就不會死」或「世事無常」。 但其實,按簡妮我說,90%的「人設崩塌」都可以說並不突然,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被預測的——
  • 聽說過「壽司之神」,你知道「天婦羅之神」嗎?
    與炸雞、豬排不同的是,天婦羅面衣使用的是相對稀薄的麵糊,在炸制之後會形成一種保護層,阻止食材吸收更多的油脂。而炸雞、炸豬排使用的是麵包屑或者麵粉,在炸制過程中會大量吸收油脂。因此,製作精良的天婦羅,它的面衣在吃起來的時候不應該是「一嘴油」,而是薄薄的一層脆皮。
  • 「吳越你知道自己不要什麼嗎?吳越你到底在做作什麼?」——一個女演員的自我詰問
    有次我們一起去看一出德國導演執導的舞臺劇《麥克白》,之前在她家裡吃便飯,她「隨隨便便」做了一桌子上海家常菜,邊吃邊緊張兮兮地讓我給她講講《麥克白》在說什麼,她知道歐洲導演喜歡玩兒「解構」和「二度創作」,不可能規規矩矩地在舞臺上講一個莎士比亞的故事,她怕燈黑了之後自己看不懂。「有些人非常害怕別人說他不知道,其實不知道並沒有什麼。天下事太多了,你怎麼可能都知道?」
  • 【臥談】你知道「ABO」世界觀的起源嗎?
    今晚咱們來聊一聊「「ABO」世界觀的起源 」首先,藝術往往都是來源於生活的那麼,你知道「ABO」世界觀的現實依據是什麼嗎?「ABO」世界觀實際上來源於動物行為學當中關於狼群社會階級模式的研究。—來自百度百科所以,何為「ABO」世界觀也就很容易理解了(知道的寶寶們可以直接跳過下面這一段)「ABO」是Alpha、Beta、Omega三個單詞的縮寫,是歐美同人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