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了解更多關於日本深度旅行,以及日本傳統文化的諮詢,請點擊作者的名字來關注公眾號,謝謝您的閱讀!)
想想也很久沒寫「美食」方面的文章了。正好最近天氣冷,肚子一餓就想找點兒又熱又香的東西,乾脆順勢寫寫「天婦羅」好了。
============
天婦羅這東西,我想各位讀者一定不陌生,隨便哪個日料店都有天婦羅:蓮藕、紅薯、茄子、大蝦,裹上麵皮過油一炸,蘸著醬油或者醬汁一吃不就完了?
作為「江戶的三味」:壽司,天婦羅,鰻魚飯 中的一員,天婦羅和壽司一樣,對廚師、選材、技術等等有著明顯的等級區別。壽司的世界裡,有便利店壽司、迴轉壽司、高級壽司、創新壽司、「壽司之神」等等的差別。而天婦羅這個看上去普普通通的「炸菜」,其中的講究也高深莫測。
首先,我們先說明白,天婦羅到底是一種什麼做法?
天婦羅那錯綜複雜的起源就按下不表了,但簡單來說,天婦羅不是普普通通的「炸蔬菜」或者「炸海鮮」。
天婦羅外面裹的一層麵糊,術語叫做「衣」。在食材包裹著天婦羅面衣下到油鍋裡的時候,面衣會快速定型。定型後的面衣起到的作用是「防止水汽逃逸」,而讓高於沸點的水蒸氣在天婦羅衣中繼續對食材進行「蒸製」,加速食材的成熟。
而另一方面,天婦羅的面衣在成型的過程中,也會讓一部分油脂進入面衣,而隔絕更多的油脂進入食材。在面衣裡的這部分油脂對食材進行「煎制」,增加食材的香味。
所以天婦羅這種料理方法,事實上是「蒸」和「煎」共同作用的結果。與炸雞、豬排不同的是,天婦羅面衣使用的是相對稀薄的麵糊,在炸制之後會形成一種保護層,阻止食材吸收更多的油脂。而炸雞、炸豬排使用的是麵包屑或者麵粉,在炸制過程中會大量吸收油脂。因此,製作精良的天婦羅,它的面衣在吃起來的時候不應該是「一嘴油」,而是薄薄的一層脆皮。
面衣裡面,則是天婦羅的「精華所在」,行話叫做天婦羅的「種」。這裡的「種」的概念,其實與壽司是一樣的:壽司的種主要由魚蝦貝類、螃蟹加工品、泡製蔬菜為主,種類可以達到50多種;而天婦羅的種的數量就少得多了,常見的僅有十幾種。因為種的可選擇性較差,所以人們在吃天婦羅的時候,就無法做到像吃壽司時的「琳琅滿目」。換句話說,正是因為材料選擇少,所以天婦羅更考驗廚師的技藝,以及選材的水平。
天婦羅都有哪些「種」呢?
實話實說,我們在國內吃到的大部分「天婦羅」,都是所謂的「簡裝版天婦羅」。尤其是在國內日料店常見的天婦羅拼盤和炸蝦天婦羅,實在是應該歸結到「炸茄盒」一類。
天婦羅在日本,被分為「關西派」和「關東派」兩種,二者在做法和配料上有些許不同,但在「種」的選擇上,都是一致的:
大蝦天婦羅,以「牡丹蝦」為上品。
烏賊天婦羅,以肉質厚實的紋甲烏賊為宜。
鼠頭魚,也叫沙腸仔,常見於灘涂沙灘區域,肉質脂肪含量低,有淡淡的香味。在日本幾乎是做天婦羅專用的魚類,在國內相當少見。
蝦虎魚,在日本是天婦羅中最有人氣的魚種。雖然屬於味道寡淡的白身魚,但長到2-3年的蝦虎魚,味道竟有淡淡的甜香味道。在日本想吃到45釐米以上的大型蝦虎魚,都需要去高級天婦羅店預訂才有。
海膽,也許在日料店裡最常見的是「小盒海膽」或者是「海膽軍艦壽司」,但真正有水平的師傅,是可以把海膽也做成天婦羅的。與想像不同,海膽天婦羅面衣脆香,而裡面的海膽仍然是鮮美甜嫩,相當考驗廚師的技藝。
星鰻,也叫做穴子。穴子以東京灣原產的最為肥美。普通在壽司屋吃到的穴子,普遍以「蒲燒」為主,用甜鮮的醬汁來調理。而在天婦羅店中則是將穴子蒸熟後裹上面衣炸制,外酥裡嫩,唇齒留香。
銀寶魚,也被稱為海泥鰍。肉質充滿彈性,也是傳統天婦羅中不可或缺的一種食材。
貝柱,厚實新鮮的貝柱中充滿了鮮美的肉汁,如果做好了可是絕品。
其他蔬菜:蓮藕、胡蘿蔔、茄子、柿子椒、土豆(地三鮮嗎?)、香菇、南瓜、紫蘇等等
...所以各位讀者就能明白,我在前面提到的「簡裝版天婦羅」,其實並不是言過其實。我們概念中的天婦羅,包括大多數中國和日本的日料店中提供的天婦羅,其實僅僅包含了「傳統天婦羅」中很小的一部分,而大多數情況下是用「炸蔬菜」來充數的(我就不提韓式日餐中那一叢叢炸薯條了)。
傳統天婦羅的「こだわり (理念) 」是什麼?
傳統天婦羅中因為使用了大量的海水魚類,所以對於「食材的新鮮」方面的講究,是絲毫不輸給壽司行業的。壽司在製作中,會使用醋(醋醃青花魚)、醬油(醬油醃金槍魚赤身)等等方式來保存一些容易「變味」的食材,而天婦羅店中幾乎無法對這些食材進行加工:附加的調味會讓天婦羅喪失原本食材的味道。所以在靠譜的天婦羅店中,食材的採買和處理,全由主廚一人控制。
而另一個出乎我們常識的事實是,傳統的天婦羅一律由芝麻油炸制而成。
說到芝麻油,在我國用烘焙後的芝麻榨油,成品被稱為「香油」。而在日本的老鋪天婦羅店裡,主要使用的是兩種芝麻油:普通的「香油」,以及非烘焙的芝麻油,也被稱為「太白油」。芝麻油自古以來價格就比其他食用油類高出許多,而油類又極易氧化,使用時間稍長就必須倒掉換新油。所以單純使用芝麻油進行天婦羅的炸制,成本是非常高昂的。
即使是日本,很多飯館、超市食品櫃檯和家庭裡用來炸天婦羅的,也幾乎是菜籽油和葵花油。不說味道,單從外觀上來看,菜籽油炸出的天婦羅顏色發白,看上去更「漂亮」,而用芝麻油炸出來的天婦羅則顏色發深。但為什麼用芝麻油來炸天婦羅呢?這其實與所謂「職人的技術」有很大關係。
白色的天婦羅,用菜籽油炸制而成。
用芝麻油炸制的天婦羅,有明顯的上色感,味道更鮮香。
在家中炸制天婦羅的時候,其實與一般煎雞塊等等用的油溫相類似:170度-180度左右。因為家裡炸天婦羅的量較小,而且並不會過於講究火候,所以油溫在炸制過程中會在150度-220度左右搖擺。但這對於專業的天婦羅店來說,是完全不可以的。
在天婦羅店裡,油鍋裡的油是要一直保持恆溫的,以應對隨時客人的點餐。而最簡單的方法是,使用大量的油(天婦羅店那滿滿的一鍋油實在是嘆為觀止),即使炸制食材也不會讓整體的油溫大幅下降;而另一方面,將油溫控制在170度 - 180度是不現實的,尋求恆溫的最佳途徑,就是一直保持油鍋的沸騰 -- 但相應地,過高的油溫會讓食材表面快速脫水,甚至發焦變黑,但食材中心卻尚未成熟。所以對於專業炸制天婦羅來說,需要尋找一種沸點儘量低的油脂,才能讓師傅更方便地工作。
使用菜籽油或者大豆油等等低成本的食用油來炸的話,這些油脂的沸點是250攝氏度左右,操作起來相當困難。而芝麻油的沸點是215度,雖然很貴,但卻可以最大限度地讓天婦羅師傅發揮自己的技巧:掌握不同食材在沸騰的油鍋中炸制的時間,正是分辨一位天婦羅師傅是否「專業」的重要標準。
天婦羅之神
早乙女哲哉,是日本公認的「天婦羅之神」。他所經營的「三河是山居」,在東京地區的老鋪天婦羅屋中,佔據著毋庸置疑的第一的位置,已經有相當長的年頭了。被稱作「天婦羅之神」是否言過其實?有圖為證:
(Pic from Amazon.co.jp)
圖中這三位「食神」:「鰻魚之神」金本兼次郎,「壽司之神」小野二郎,「天婦羅之神」早乙女哲哉,分別代表了「江戶之味」的三大門類。雖然我國食客普遍知道小野二郎先生的名號,但不誇張滴說,這三位的餐館,無論哪個都需要至少較長時間進行預約。
而這三位其實也有一個共通點:在工作時絕對不苟言笑。眾所周知,日本的大部分傳統料理中,都強調一絲不苟的「職人氣質」。所以即使是如何用心地去磨練技藝,去準備食材,去精心設計,也絕不應在顧客面前對自己的手藝誇誇其談。小野二郎先生曾經談到過:
「料理人與食客的交流,不應通過語言,而應通過食物去傳達。」
所以也發生過因為客人就顧著聊天而沒有顧得上吃壽司時,小野先生把捏好的壽司憤怒地扔掉的事情。而早乙女哲哉先生更是有趣,5年前,我在是山居店裡吃完後對老爺子的手藝讚不絕口,一連稱讚「太美味了」。而老爺子只是淡淡地回答道:
「就是要做成這個樣子的。」
按照常理來說,料理師傅被稱讚後都會客氣地回上一句「謝謝!承蒙惠顧!」但老爺子這麼說,其實絲毫沒有看不起顧客的意思,而是對自己通過手藝來「傳達心意」的一種自信。
說了這麼多,話題也該往正題帶一帶啦。
如何在店裡吃天婦羅?
與大多數江戶的傳統和食一樣,天婦羅店裡最好的位置是吧檯,因為這是與料理師傅可以直接接觸的地方。對於美食家而言,能夠看到自己的美食是如何準備,如何料理,甚至是看到料理師傅的技藝,其實都是美食體驗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天婦羅更是如此,因為只有剛剛出鍋的天婦羅,才是最美味的。
包括「是山居」在內,大多數的天婦羅店裡的吧檯位置,都在食客的面前放一個小竹籃,上面蓋著吸油紙。料理師傅把剛剛炸好的天婦羅用長筷子夾到你面前的竹籃裡,金黃色的天婦羅散發著令人食指大動的食材香氣和熱度,混雜著噴香撲鼻的芝麻油味道。剛一進嘴,脆脆的面衣就會在唇舌之間發出令人愉悅的「咔哧咔哧」的聲音,而其間包裹著的海鮮食材的美味,就隨著咀嚼不斷地刺激你的味蕾。每次去吃傳統的天婦羅,我都會把節食的事情拋在腦後。
「是山居」的絕品穴子天婦羅,外酥裡嫩的極致。
而熟練的天婦羅師傅,會一邊有條不紊地照顧其他客人,同時暗中觀察你吃的速度, 對下一塊食材進行準備。在你正在回味上一個天婦羅的味道的同時,下一個天婦羅就已經剛剛出鍋,放在鍋旁稍稍空一下油。「是山居」的早乙女老爺子的絕技,就是在照顧吧檯的 6-8 位客人的同時,可以有條不紊地控制鍋中每一種不同食材的火候:牡丹蝦天婦羅的炸制時間是20-30秒,穴子是35-45秒,舞茸是50-60秒,而海膽僅需要短短的10-15秒。每一位客人的就餐進度不同,但老爺子完全沒出現過火候過短或太長的局面。這就是「天婦羅之神」的實力。
這種實力到底與一般的天婦羅師傅有多大差別呢?我自己曾經親身體會過。
還是上次去「是山居」的時候,我最後又追點了兩塊「烏賊天」。第一塊出來之後,老爺子有事情稍稍離開一下,讓店裡的徒弟接手。那位徒弟看上去也相當有經驗,操作起來相當得心應手。但當我把第二塊烏賊天放進嘴中的時候,卻明顯感覺到了差異:烏賊肉的質感完全不同。第一塊老爺子炸的,烏賊肉外面的口感相當有韌性,但裡面充滿了柔滑感覺;第二塊的韌性更強,但內部柔滑的感覺差了一大塊,吃起來雖然更有質感,但味道卻明顯沒有第一塊的香甜。也許就差著短短的幾秒鐘,但技藝的差距就可以讓食材呈現出完全不同的食感。
如今老爺子名聲在外,但店面絲毫沒有擴容。原本在街上排長長的隊列等候的人群,已經逐漸開始習慣於通過電話或者網上預訂。但無論如何,不改變的永遠是作為職業料理人的「職人氣質」。
「みかわ是山居」的聯繫方法:
0066-9712-743015
東京都江東區福住1-3-1,最近的車站是地鐵的門前仲町站。
關於「鰻魚之神」金本兼次郎,我會在之後的文章中給大家介紹。歡迎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 threewatermiao,或掃描下方的二維碼,帶您領略不一樣的真正的日本。
(本文同步更新至本人知乎專欄,以及財新旗下公眾號「Enjoy雅趣」caixin-enjoy。媒體合作歡迎聯繫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