鄰居猝死,他去做體檢,毫無症狀卻查出大問題!血管出現這些情況有多...

2020-12-24 騰訊網

有一類疾病——血管疾病,它對身體帶來的危害不亞於癌症。

冠狀動脈狹窄、頸動脈狹窄、腹主動脈瘤、肺栓塞、主動脈夾層、下肢動脈硬化閉塞、下肢靜脈曲張……這些我們常常聽到的名詞,其實都是身體的血管出了問題。但在初期,很多人往往不重視,甚至不以為然。

血管是人體內部的重要組織器官,連接著身體的各個器官,24小時不停地輸送營養、排出廢物,是人的「生命的通道」。

人體真正的衰老是從「血管老化」開始的,血管斑塊形成、堵塞、硬化等,不僅會導致全身各個系統和臟器隨之衰退,還會造成很多疾病的發生,威脅人的生命。

所以說,血管暢通是人體健康的基礎,血管健康決定著人的壽命。

血管為什麼會堵塞?會造成什麼樣的危害?如何早期預防和篩查?

昨天是全國「血管健康日」,快報記者採訪了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浙江省立同德醫院、杭州市第三人民醫院的神經內科、心內科、血管外科、心臟大血管外科專家,結合11組血管病變術前術後醫學影像圖,為大家專業分析。

採訪中,幾位專家一致認為,要像對待癌症一樣關心自身血管健康,學會主動管理血管健康,提高血管健康水平。

1患者,女,49歲

浙江省立同德醫院神經內科

病情簡述:4月中旬,患者右側肢體出現偏癱,送到急診

診斷:左側大腦中動脈血栓堵塞,腦梗死

處理:腦動脈機械取栓術

圖左為術前,圖右為術後

腦子有沒有問題?

經顱都卜勒可以探測顱內血流

腦血管堵塞,也叫腦血栓,其發生原理包括顱內血管發生粥樣硬化,繼發血栓形成,致使腦部血管閉塞;或供應腦部的顱外動脈血管,如頸動脈斑塊脫落至腦動脈、頸動脈重度狹窄引起腦梗死等;或心臟血栓脫落栓塞至腦動脈等。

針對腦血管是否健康,浙江省立同德醫院神經內科鄭進副主任醫師建議,基礎的篩查可以做一個經顱都卜勒(簡稱TCD),通過探測到顱內血流,來篩查腦血管病變。更精細的可以做頭顱磁共振,以及頭頸部CTA

以上檢查都是無創的,但有時存在誤差。腦血管最精準的檢查是血管造影(DSA),這是腦血管檢查的「金標準」,但是微創,根據病情需要權衡利弊決定。

2患者,男,59歲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血管外科

病情簡述:患者莫名出現頭暈、下肢乏力等不適,5個月內,頭暈反覆,但每次頭暈休息後便好一些,因此患者沒有太在意,在當地醫院簡單看了看。去年5月,頭暈發作得較為厲害,全身乏力不適,無法站立。

診斷:雙側頸動脈狹窄和閉塞,腦梗

處理:雙側頸動脈裝支架

圖左為術前左側頸動脈狹窄,圖右為支架安裝後血管不再狹窄

3患者,男,70歲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血管外科中心

病情簡述:今年過年前患者曾突發小中風,右側手腳不能動,走路不穩,因為疫情原因耽擱,沒有及時就診,一直到3月24日到邵逸夫醫院血管外科中心檢查。

診斷:頸動脈99%狹窄

處理:頸動脈內膜外翻式剝脫術

圖左為術前,頸動脈99%狹窄,圖右為術後頸動脈形態恢復正常

4患者,男,65歲

浙江省立同德醫院神經內科

病情簡述:每天抽兩包煙,喝一斤酒。前兩年,患者平均每一個月左右發作一次TIA (TIA即短暫性腦缺血發作,俗稱「小中風」,病人會出現偏癱、眩暈、單眼視力障礙、耳鳴、手突然不會動、講話疙瘩等,但這些症狀幾分鐘或幾十分鐘後很快會消失)。每次TIA發作,病人左側的手都感覺軟綿綿的,無力,東西拿不住。直到最近一個月,一星期就要發作一到兩次TIA。2周前病人到醫院時,左側肢體完全癱瘓。

診斷:右側頸內動脈粥樣硬化,管腔重度狹窄,閉塞,腦梗死

處理:右側頸動脈球囊擴張+支架成形術

圖左圈圈處為頸動脈狹窄處,圖右為術後血管開通

簡單一個頸動脈B超

可以很大程度保護大腦「生命線」

頸動脈,是大腦的「生命線」,人腦70%的血液都是通過頸動脈供應的。

當頸動脈發生動脈粥樣硬化,血管內形成斑塊,就會有兩種情況導致腦梗(也稱中風):一個是當斑塊發展到一定程度,使得管腔變窄,血管每次能通過的血流量就會減少,導致腦部缺血,引發腦梗;另一個是斑塊破裂脫落或原位形成的血栓脫落,隨血流到腦部,造成顱內血管堵塞,出現腦梗。

有數據顯示,60%以上的腦梗是由於頸動脈出現問題而造成,嚴重的可致患者死亡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血管外科主任張鴻坤主任醫師建議,要篩查頸動脈閉塞,最簡單的是做一個常規的頸動脈B超,一般來說頸動脈狹窄程度達到70%以上,考慮進一步做CT、核磁共振或血管造影檢查,評估是否需要手術;而有些狹窄程度沒到70%但頸動脈斑塊有潰瘍,斑塊不夠光滑的,也要及時幹預,防止斑塊破裂誘發腦梗。

然而,「在門診中總會碰到一些來看病的患者,無意中檢查出頸動脈狹窄,但是不配合治療,最後造成不可挽回的結局,作為醫生,真的很無奈。」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血管外科中心副主任、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四醫院普外科副主任朱越鋒主任醫師說道。

朱越鋒回想起2年前接診過的一個患者,至今仍很唏噓。「患者是個70多歲的大爺,當時是因為下肢動脈閉塞,腳疼、腳趾發黑前來就診的。我看門診一般會隨身帶超聲,大爺主訴是腳痛,但我特地給他查了頸動脈,結果一查,雙側頸動脈重度狹窄。」

見狀,朱越鋒趕緊勸家屬和大爺,先把頸動脈狹窄處理掉,如果頸動脈斑塊脫落掉到血管裡就是定時炸彈,隨時可能發生中風。

可惜當時,大爺和家屬完全聽不進勸,覺得頸部沒有不適症狀,沒必要處理,認為我在誆他們,後來腳的問題也沒處理就走了。」

一個多月後,有一天,大爺一家五六口人一起來到朱越鋒門診,主動要求篩查頸動脈狹窄,一問,原來上次大爺回去當地醫院做了下肢動脈閉塞手術後裝了個支架,但沒多久就中風了,之後不久就去世了

「作為血管外科醫生,患者來看下肢動脈比賽,但我們會評估他全身的血管,處理上有優先級別。像這位大爺的情況,頸動脈狹窄處理肯定是優先於下肢動脈閉塞,因為相比較而言,頸動脈狹窄帶來的後果更為嚴重。」

浙江省立同德醫院神經內科鄭進副主任醫師建議,年齡超過50歲,且有高血壓、血脂異常、糖尿病、心房顫動、吸菸史、明顯肥胖、缺乏運動、家人曾患中風或以前發生過中風、短暫性腦缺血等情況的,應定期做個頸動脈B超檢查。

日常生活中,如果有頭暈,單側肢體麻木、乏力,說話不清,行走不穩等表現時,警惕可能是頸動脈重度狹窄引起了中風。

5患者,男,33歲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心內科

病情簡述:患者是做工程的,平時生活不規律,不運動,喜歡喝碳酸飲料,一天抽一包煙。身高1.8米,體重180斤,BMI指數 27.8,遠遠超標。既往有腎炎、高血脂病史,患高血壓5年。5月9日胸痛1天,5月10日來到邵逸夫醫院急診。

診斷:急性心梗,左冠脈前降支近端完全閉塞

處理:冠狀動脈介入手術,左前降支植入支架

圖左為術前,左冠脈前降支近端完全閉塞;圖右為術後,左前降支植入支架,血管打通(右圖)

鄰居猝死促使他去做了個體檢

毫無冠心病症狀竟查出冠脈嚴重狹窄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心內科黃翯主任醫師介紹,冠狀動脈,顧名思義,長得像皇冠,它分為左右冠狀動脈,是負責給心臟這個發動機供血的血管。當冠狀動脈血管發生動脈粥樣硬化引起的血管腔狹窄或阻塞,造成心肌缺血、缺氧或壞死而導致的心臟病,即為冠心病。一旦冠狀動脈大範圍或完全堵塞時就會引發心梗甚至猝死

冠心病作為心血管疾病的高發病症,是全球死亡率最高的疾病之一,根據世界衛生組織2011年報告,中國的冠心病死亡人數已列世界第二位。

2018年1月,國家心血管病中心發布了《中國心血管病報告2017》,我國冠心病患者達到1100萬,僅次於高血壓和腦卒中。

「近年來,冠心病的發病率一直處在爆發式增長中,並且增長速度出乎意料。特別是急性心肌梗死和猝死,給患者和家庭帶來沉重災難。但其實,冠心病是可防可治的,最關鍵的是要早篩查早治療。」黃翯主任醫師強調。

前幾天,黃翯接診了一個50多歲的男性冠心病患者,右冠狀動脈近端80%嚴重狹窄,同時左主幹也有60%的嚴重狹窄。讓黃翯欣慰的是,這個患者警惕心比較高,主動篩查發現了冠脈隱患,及時做了冠脈介入手術。

「這個患者是個商人,平時應酬多,菸酒不離身。前段時間,他的鄰居在家裡意外猝倒,來不及送醫院人就沒了。這件事情對他打擊很大,過幾天他就預約了醫院的全套體檢,結果體檢中查出了冠心病。他的冠心病沒有活動後的胸悶等不適症狀,如果不是早期篩查,發展下去後果也不堪設想。」

作為心血管疾病的頭號殺手,如何早期篩查冠心病?黃翯介紹,心電圖是診斷冠心病最簡便、常用的辦法。尤其是患者症狀發作時是最重要的檢查手段,還能發現心律失常。

其次是運動負荷心電圖,能排除一些不典型的胸痛,看看患者是否心肌缺血,對於那些高危因素聚集、又沒有任何胸痛等症狀的患者比較適合。

第三是做冠脈CT檢查,可以看看血管腔的狹窄程度,血管裡有沒有斑塊。

最後還可以做心肌灌注顯像,看看心肌是否缺血,是否存活。

黃翯主任醫師說,預防冠心病最基本的就是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戒菸限酒,適當運動,保持愉悅的心情。而對於那些有高血壓、高脂血症、高血糖、肥胖超重、吸菸喝酒等冠心病高危因素的人來說,只要非常積極地進行治療,一定能降低得冠心病和心肌梗死的機率。

6患者,男,44歲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心臟大血管外科

病情簡述:患者在入院前7小時突發胸痛,感到噁心。平時愛喝啤酒,每天喝半斤左右,差不多保持這個習慣十年了。

診斷:主動脈夾層,血管從胸口撕裂到大腿根部

處理:升主動脈置換,主動脈弓置換,降主動脈象鼻支架植入術

圖左為主動脈從胸口撕裂;圖右為術後撕裂修復

主動脈夾層是「定時炸彈」

做胸部CT檢查肺時順便看下主動脈

主動脈夾層堪稱人體內的「定時炸彈」。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心臟大血管外科主任馬量主任醫師介紹道,主動脈是人體內最大的動脈,是身體的主幹血管,承受直接來自心臟跳動的壓力,血流量巨大,一旦出現內膜層撕裂,破裂的機會非常大,死亡率也極其高,容易引發猝死。

主動脈夾層是如何形成的?馬量主任解釋,主動脈管壁分三層,分別是內膜、中膜、外膜。健康的動脈壁,三層膜之間親密無間,天衣無縫。當主動脈內膜出現破損,高速、高壓的血流穿過內膜衝擊進入中膜,足以把具有一定厚度的中膜撕裂開,在中膜層內衝擊出另一個可容納血流的腔隙。這種在原有主動脈管腔之外形成了異常管腔結構(醫學上稱為假腔)的情況,就叫主動脈夾層。而假腔內的血流大部分是不能為身體有效利用的,這就會導致瞬間全身就處於缺血狀態。

主動脈夾層的最主要表現症狀是突然發作的劇烈胸背部撕裂樣疼痛,伴有大汗淋漓、噁心、嘔吐和暈厥等。

高血壓是主動脈夾層最主要的致病因素,70%~90%的主動脈夾層患者合併不同程度的高血壓。」馬量主任說道,本人有高血壓或有高血壓家族史的,要格外注意,另外長期有高血脂、高血糖等基礎疾病的也要留心。

馬量主任建議,40歲以上人群可以在做普通胸部CT時來篩查主動脈夾層,如果高度懷疑是主動脈夾層,再做CTA(CT血管成像)

7患者,男,85歲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血管外科中心

病情簡述:腹部不適,出現搏動性腫塊,肚臍眼位置像心臟一樣會跳動。

診斷:腹主動脈瘤,髂總動脈瘤

處理:安裝覆膜支架

圖左為術前,可見腹主動脈瘤和右側髂總動脈瘤;圖右為術後,腹主動脈、髂總動脈形態恢復正常

在腹主動脈瘤還沒破裂前

就先把病變的血管手術處理掉

腹主動脈瘤是指腹主動脈呈瘤樣擴張,好發於老年男性,主要是由動脈硬化引起。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血管外科中心副主任、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四醫院普外科副主任朱越鋒主任醫師介紹,腹主動脈瘤是一種很兇險的疾病,主動脈裂開,血管內血液會大量丟失導致失血性休克。腹主動脈瘤破裂屬於外科的急危重症,若不能得到有效治療,24小時生存率小於50%,總死亡率高達85%-95%。

腹主動脈瘤目前還沒有有效的藥物保守控制手段,最好的辦法就是儘早發現,然後在它還沒有破裂前就先把病變的血管手術處理掉。」

朱越鋒說,腹主動脈瘤首發症狀是在腹部能摸到搏動的腫塊,如果有這個症狀,建議一定要去醫院找血管外科的專科醫生看,一般增強CT檢查就能清楚顯示腹主動脈的情況。另外,已經發現有腹主動脈瘤的患者合併腹部、腰背部有隱隱作痛感,那就有先兆破裂的可能,要儘快去醫院檢查。

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都會引起動脈血管硬化並可能導致瘤樣擴張,所以「三高」人群在控制好「三高」的同時,還需要定期去醫院做血管方面的檢查,看看有沒有動脈瘤形成,儘早發現「體內的定時炸彈」。

「動脈粥樣硬化病變是造成腹主動脈瘤的一個重要原因,但凡是會引起動脈硬化病變的生活習慣都要改,特別是老年人。比如抽菸、高脂飲食,都會血管不好。」

如何早期篩查?朱越鋒介紹,腹部B超可以查看腹主動脈有否瘤樣擴張;腹部CTA檢查則能進一步明確診斷。

8患者,女,85歲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血管外科

病情簡述:今年年初,患者出現間歇性跛行症狀,走一段路就會雙腿疼痛,不能前行,休息一會症狀緩解,再次行走後又會走不動路。患者一開始覺得自己年紀大了腿腳不便,就忍了。結果症狀加重,有時候連坐著雙腿也會疼痛,晚上還會疼得睡不著。左腳踝外側皮膚有破潰,出現壞死跡象。足背發涼。

診斷:左側下肢動脈閉塞

處理:下肢動脈血管成形術

圖中圈圈為患者膝下段動脈硬化閉塞,原本光滑的血管出現鈣化點

老年人腿腳不好,可能是血管堵住了

這種病很容易誤診

人全身的動脈血管,都有可能發生粥樣硬化,造成血管狹窄。下肢動脈粥樣硬化最容易引起的病症便是下肢動脈閉塞。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血管外科主任張鴻坤主任醫師表示,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血管壁上脂質斑塊沉澱堆積,使血管變得僵硬和狹窄,逐漸嚴重出現完全閉塞,下肢動脈閉塞病人越來越多了。

「需要注意的是,下肢動脈閉塞容易被誤診為腰椎問題。」張鴻坤主任說道。

他曾遇到過一個50多歲的男性患者,患者之前走路走不動,走個100多米腿就痛得不行了,一開始去當地醫院看病,醫生診斷是椎間盤突出,為他做了手術。術後,患者腿腳靈活了不少,但好景不長,很快他又走不動了。後來,患者找到張鴻坤主任,張鴻坤主任發現,他除了有頸動脈狹窄,還有下肢動脈閉塞,「股動脈那裡一點活動都沒了」。患者這才知道,自己多年腿腳不便並不是因為腰椎,病根在血管。

為此,張鴻坤主任特別提醒,如果在一段時間內間歇性跛行的情況突然加重,尤其是之前有過中風、心臟病的,很可能是下肢動脈閉塞,而不是腰椎問題。「通常腰椎問題導致的走不動路,相對來說長期處於差不多的狀態,不會突然加重。」

9患者,女,27歲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血管外科

病情簡述:患者是一位剛生了孩子的媽媽。坐月子時,婆婆對她非常好,什麼事情都不讓她做,整整一個月,她幾乎只躺在床上。懷孕時本身就處於凝血狀態,容易發生血栓。坐完月子後的一天,患者中午吃飯時還好好的,下午突然雙腿腫脹嚴重。

診斷:下肢深靜脈血栓

處理:下肢深靜脈血栓吸除術

左圖為術前,靜脈血栓堵住血管;右圖為術後血流恢復

10患者,男,64歲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血管外科

病情簡述:患者因肺癌住院,肺癌手術成功。術後第三天上午在病房裡休息時,突然胸悶,血氧飽和度下降到67(正常人約100),血壓下降,意識不清。這是典型的由於惡性腫瘤導致血液處於高凝狀態,手術後活動減少引發了下肢深靜脈內的血栓脫落,堵住了左側肺動脈。

診斷:肺動脈栓塞

處理:緊急搶救,藥物控制

如圖所示為血栓堵住肺動脈

醫生最怕下肢靜脈血栓形成後脫落

下肢靜脈血栓是指靜脈血液在下肢深靜脈血管內的凝結,靜脈血流滯緩、靜脈壁的損傷、血液高凝狀態都是下肢靜脈血栓的誘因。肢體的突然腫脹是下肢靜脈血栓的主要表現。

「術後骨折後不能活動的人、老人、腫瘤病人、孕產婦、創傷等導致血管損傷的病人等,特別要注意下肢靜脈血栓。」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血管外科商弢主治醫師說道,像懷孕期間,本身血液黏稠度增高,容易導致血液高凝,再加上孕後坐月子,躺床上不動,更容易形成血栓。

對於上述易患下肢靜脈血栓的人群,醫生對患者術前、術中、術後採取各項專業預防措施很重要。而對普通人來說,如果長時間出現一條腿腫脹、一條腿正常這種情況,尤其要警惕。

「最怕下肢靜脈血栓形成後脫落,隨血液流入肺動脈,造成肺動脈堵塞,患者會出現呼吸困難,嚴重的會窒息死亡,引起猝死。」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血管外科商弢主治醫師說道。不重視下肢靜脈血栓,可能會造成嚴重後果,60%-70%的肺栓塞由下肢深靜脈血栓導致。肺栓塞隱匿又兇險,患者日常沒什麼特別明顯的症狀,可一旦發作就是又急又快,死亡風險非常高。」

10患者,男,42歲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

病情簡述:左下肢患靜脈曲張10多年,「蚯蚓腿」越來越厲害,每天下午小腿酸脹,還伴有皮膚瘙癢。夏天也只能穿長褲,怕露出小腿嚇到別人。

圖左術前左下肢靜脈曲張,肉眼可見「蚯蚓腿」;圖右術後即刻曲張靜脈消失

長期腿酸、腿脹

可以做個下肢靜脈彩超

靜脈曲張是由於靜脈血液長期返流、淤滯及靜脈管壁薄弱等因素導致的靜脈迂曲、擴張。最常見的就是下肢靜脈曲張,俗稱「蚯蚓腿」。

杭州市第三人民醫院血管外科孟路陽主任醫師說,人的靜脈系統主要起到是貯存和運輸血液的功能,下肢的靜脈血液是由下往上流動的,如果血流不暢,會出現返流、倒流等情況,下肢的血液就會增多,增多的血液就容易引起下肢靜脈擴張扭曲。

下肢靜脈曲張可以影響美觀,但除此之外,還有其他不可忽視的症狀:比如腿部酸脹、疼痛、水腫、乏力,嚴重的還會出現皮炎、慢性潰瘍、淺靜脈血栓、血管破裂出血等問題,少部分患者可能因下肢靜脈血栓引發肺栓塞,嚴重危及生命健康。因此在醫生的眼裡這些都是靜脈疾病的問題。

不同於傳統觀念,靜脈曲張已不是中老年朋友的「專利」,也不都是重體力工作者的「專享」,孟醫生就曾遇到過一名20出頭的下肢靜脈曲張患者露露(化名)。露露兩三年前在一家商場當營業員,因為站的久了,腿酸脹乏力,小腿上出現了一些「蜘蛛」樣的紅血絲,那時她覺得是這份工作太辛苦,於是換了個在家具店的工作,可以坐著,相對輕鬆。但是一年過去了,她的腿還是時不時感到酸脹,而且近來,情況反而持續加重,於是她來到孟醫生這裡。孟醫生檢查發現,她僅有小腿後側膕窩區淺靜脈輕度擴張,露露說這個部位之前疼過。而超聲檢查卻發現,露露皮下的小隱靜脈系統有嚴重的返流,血管也開始擴張了!

「下肢靜脈曲張多見於長期站立工作的人,如,教師、護士、交警、車工等。」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血管外科中心副主任、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四醫院普外科副主任朱越鋒主任醫師介紹, 除了長期站立外,肥胖、懷孕、慢性咳嗽、便秘及缺乏運動等也是誘發下肢靜脈曲張的危險因素。

如何早期篩查靜脈曲張?朱越鋒表示,下肢靜脈檢查首先選擇超聲檢查,下肢靜脈彩超(下肢靜脈血流動力學評估)是臨床常用的檢查靜脈曲張的方法,無創又經濟實惠。

朱越鋒說:「在外觀還沒有看到『蚯蚓腿』鼓出來,但感覺每天下午小腿酸脹厲害,這種情況下,就可以通過超聲血流動力學評估來明確是不是靜脈反流引起的這些症狀。」

孟路陽說:「年輕人不要心存僥倖,現在門診裡很多二三十歲的年輕人來看靜脈曲張,如果你勞累了一天腿特別酸,特別脹,長期有這個情況,建議要到醫院看看了。」

一般情況下不嚴重的靜脈曲張,可以通過規律行走,運動,減肥等方式改善,而對於已經患上下肢靜脈曲張的患者,兩位專家都建議,還是要積極治療,不要懼怕手術,下肢靜脈曲張是血管外科的常規手術。

記者 金晶 張煜鋅

通訊員 王蕊 胡梟峰 王家鈴 周素琴 應曉燕 黃春燕

編輯 吳晶晶

相關焦點

  • 卵巢囊腫、竇性心律不齊、肺部結節……這些常見的體檢問題,到底嚴...
    圖丨讀者留言 相信大部分人體檢後看到以上這些醫學專業名詞,通常都是一頭霧水,心裡也是一直在想到底嚴不嚴重呢,要不要治......今天,我們就來為大家做一次體檢問題「掃盲」,給大家科普一些聽起來嚇人,但一般不用太擔心的問題。
  • 這些平常的小問題,都是猝死的前兆!你還不當回事
    近年來,人們身上發生猝死的情形越來越多。當大眾漸漸地認識到這一事實時,也許都會表示出惋惜、氣憤或者憂傷等,同時,還會在心底默默地告誡自己:一定要健康,希望猝死不會發生在我身上。其實,猝死並不是毫無預兆的,它是有跡象的。醫生提醒,當你的身體出現症狀時,則預示著猝死的可能!
  • 10天4條「猝死」新聞,當代年輕人,不想中招的,千萬要做這件事!
    這些人,有各種各樣的理由:有的人認為自己年輕,挺健康,不需要體檢;有的人害怕查出問題,所以不敢去;還有人是因為生活工作繁忙,就把體檢一拖再拖;更有人認為,雖然體檢過了,還是有很多病查不出來,或者查出來也沒法治,與其這樣不如不體檢。
  • 36歲藝人猝死原因查明,猝死悲劇都是蓄謀已久!
    經紀人接受採訪透露,黃鴻升是由於主動脈剝離而導致血管堵塞猝死的。醫生對黃鴻升死因的判斷為,主動脈剝離堵住右冠狀動脈(最危險的位置),從而導致心跳的立即停止,他連呼救都來不及,幾乎沒有搶救的機會。醫生表示,發生主動脈剝離的主要原因一般和高血壓有關,黃鴻升的確曾查出有三高的現象,所以判斷他主動脈的冠狀結構因此受到了影響。醫生還透露,雖然黃鴻升曾測出三高,但不至於短短一年就惡化成主動脈剝離的情況,可能與他先天性的多囊腎疾病有關,從而導致了這次急性胸主動脈剝離的情況。
  • 多位20多歲女性接連猝死 為什麼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被猝死纏上
    肺動脈栓塞是年輕人由於久坐、缺乏運動、肥胖、靜脈血管炎症、藥物及其他原因的凝血功能異常,都可以誘發靜脈血栓形成,靜脈血栓脫落後容易引起肺動脈栓塞,發生嚴重休克及猝死。心肌梗死是冠狀動脈(冠狀動脈是專門給心臟送血的血管,因為形狀像樹冠而有了這個名字)突然閉塞後導致持續性心肌缺血,進而導致心肌壞死,嚴重時可導致心臟驟停,發生猝死。
  • 查出低密度脂蛋白偏高的人,這些食物應該少吃,或能保持血管健康
    導語:人的身體結構是非常精巧的,很多東西只用肉眼是不能看到的,比如血管就是這樣。不能看到,就表示我們不能及時發現它的異常。所以血管一旦出了問題,我們總是後面才發現。既然是這樣,那我們應該怎麼樣來保養血管呢?
  • 體檢發現了這種血管瘤,該怎麼辦?
    文|楊志英 菠蘿最近有讀者問到了「肝臟血管瘤」的問題。確實,隨著體檢的普及,越來越多人查出了這個問題。應該怎麼辦呢?楊志英中日友好醫院普外科主任;中國醫師協會微無創醫學委員會肝膽微創學組主任委員近年來,體檢中被查出肝臟血管瘤的人越來越多。看到報告中出現了「瘤」這個字,很多人感到緊張害怕,擔心自己生了非常嚴重的疾病,其實這是一個認識的誤區。
  • 猝死悲劇頻發,留意身體「蛛絲馬跡「
    「在中國,平均每分鐘就有一人發生心源性猝死。其中,有43%的人屬於年齡在18至39歲的中青年人群。」所謂猝死,即突然死亡,一般指非因自殺、他殺或事故而發病,24小時內意外出現的內因性死亡,有的整個過程僅有幾分鐘到幾十分鐘。「雖然有些猝死難以尋找原因,甚至需要通過屍檢找問題,不過80%的猝死都與心腦血管疾病有關係。」李僑說。
  • 年年體檢未發現異常,卻突然查出癌症晚期,問題究竟出在哪?
    我年年都體檢怎麼可能被查出肺癌晚期?醫生你再查一遍,肯定是出問題了!」醫院裡時而會出現這種質疑聲。有些患者被查出癌症後,產生的第一個反應就是質疑醫生的檢查結果為誤診,全民體檢的普及讓人們幾乎每年都會進行體檢,但是為什麼年年體檢都沒有發現異常,卻突然被查出癌症晚期?是誤診嗎?問題究竟出在哪兒?
  • 為什麼年年體檢,還是查出晚期癌?
    但是,很多人參加的體檢,都是由單位統一安排的,這些體檢項目並不是專門針對癌症的防癌體檢,而是比較粗糙的健康體檢。例如,早期肺癌需要通過胸部CT才能夠發現,而絕大多數體檢,做的都是胸片檢查,胸片是不可能發現早期肺癌的。大腸癌只能夠通過腸鏡檢查來發現,而查大便常規,腫瘤指標CEA均有可能漏診。食管癌和胃癌,只能夠做胃鏡才能夠早期發現,做B超或者抽血檢查是很難發現的。
  • 拼多多員工因加班凌晨猝死,醫生提醒:需警惕猝死的這些信號
    03什麼樣的行為容易導致猝死?1、 加班熬夜,過度疲勞。長期熬夜會出現免疫力下降,皮膚粗糙,臉色黯淡,眼睛乾澀,眼肌疲勞,視力下降,引發感冒,出現失眠,健忘,易怒,焦慮不安等神經精神症狀。現在生活越來越便利,喝酒、吸菸,高糖度的奶茶越來越成為年輕的喜愛,這些不良的生活習慣都將增加體內血管負荷,導致血管老化,血管粥樣硬化形成,進一步出現冠心病,增加猝死風險。3、肥胖隨著生活條件的改善,大部分人到中年就會發胖,肥胖人群幾乎佔全了所有心血管疾病危險因素,心肌梗死和猝死的概率比正常人高得多。所以一定要主要自己的體重,別過度肥胖了。
  • 年年體檢卻被查出肺癌 普通體檢能查出癌症嗎
    ­  年年體檢卻還是被查出肺癌­  「這個春節我們一家人都過得不舒坦。為什麼我每年體檢都正常,而這次一發現就是肺癌呢?」渝北64歲的張先生在重慶市腫瘤醫院健康體檢與腫瘤風險篩查中心查出患有肺癌。本來在春節前,他已經拿到體檢報告,醫生也對報告進行了解讀,但他還是不能接受這個結果。
  • 心肺病變,胸悶先至,出現胸部不適不要忍,可能是「猝死」找上門
    「胸悶」可以說是並不陌生又極易被忽視的病,很多人本著「沒大毛病不去醫院」的原則,一拖再拖,有的卻險些釀成大禍。胸悶、胸痛可能是心臟可能出現問題的一種警訊,因為發生的時間不固定,時長時短、時輕時重,常常容易被忽略。
  • 多位20+歲女性接連猝死!為什麼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被猝死纏上?
    心肌梗死是冠狀動脈(冠狀動脈是專門給心臟送血的血管,因為形狀像樹冠而有了這個名字)突然閉塞後導致持續性心肌缺血,進而導致心肌壞死,嚴重時可導致心臟驟停,發生猝死。  現在越來越多年輕人猝死的原因,可能跟他們的生活和工作習慣密切相關。
  • 猝死的9個徵兆,提前知道能救命
    2、近期出現或加重的胸悶 如果近期突然出現活動後胸悶,休息後可緩解,提示可能患了冠心病。如果以前就有胸悶的症狀,近期症狀加重,說明以前穩定的斑塊隨時可能發展為大的破損,導致急性心梗的發生。 3、心慌 不定期出現的心率加快通常是快速性心律失常的結果。
  • 高以翔去世一年後,好友也猝死在他墓地!醫生發現這類死亡都有這些...
    據臺灣媒體報導,高以翔的好朋友、臺灣知名音樂製作人呂曉棟在2020年11月26日,高以翔去世一周年,去祭奠他時,突發意外猝死在了墓園中,享年63歲。有相關知情人透露,呂曉棟的妻子也是高以翔粉絲,這次呂曉棟是代替他妻子去祭奠。呂曉棟在生前就有心臟方面的病歷,最近他自己經常會覺得自己累,身體不舒服等症狀。
  • 猝死並不突然,3個症狀會提前發出通知,並不難察覺
    ,及時的去醫院做個心電圖或者MRI檢查,確定病因進行排除,防止出現突然猝死。03全身大量出虛汗猝死患者在病發前會出現全身冒虛汗的表現,並且大汗淋漓,尤其是頭腦和脖子等部位更是明顯,如果你也經常出現這種遺傳情況,一定要注意,可能是猝死前的先兆,當出現這些症狀時,無論你手上有多麼緊急的工作和事情先放下,一定要及時去醫院就診檢查,確定具體病因進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