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漢朝到明清,為什麼評價越來越高,趨於正面?學者:勸君少罵...

2020-11-17 騰訊網

秦嶺山脈

撰文/趙立波

開篇:

大秦,巍巍磅礴之終南山,橫亙於秦嶺之間,穿梭於歷史上下數千年,以峻拔孤傲的姿態聳立在華夏大地。

「終南陰嶺秀,碧嶂插遙天。願乘冷風去,直出浮雲間。秦嶺愁回馬,心事兩悠然。行到水窮處,月出孤舟寒。」大型紀錄片《大秦嶺》將唐代從李世民、李白、王維、白居易等眾多大唐頂級詩人作品抽取一句,組合成一首囊括秦嶺的大氣魄的詩歌,讓人無限感慨。

紀錄片《大秦嶺》

秦嶺的偉岸與磅礴,不僅僅是山川本身之高,而是背靠大秦帝國,以昂揚的姿態俯視中華大地,這片偉大的山河孕育了以大秦帝國秦始皇為代表,在中華數千年文明中注入了創造、發展、進取的基因。秦始皇從神壇走下之後,依舊是一位有血有肉,有愛有恨的人格,他的性情和身影同樣具有正面與側面,當我們用常人的感受熨燙他,歷史仿佛也多了一些不一樣的溫度。

(一)童年的經歷讓秦始皇喝了太多的苦難奶汁

雖然出生高貴,這個叫做嬴政的孩子在童年時代的生活歷程卻備嘗艱辛。他的父親子楚(異人)是秦國扣押在趙國的人質。「子楚,秦諸庶孽孫,質於諸侯,居處困,不得意。」《史記》子楚作為秦孝文王二十多個兒子之一不僅對於繼承太子之位十分渺茫,且時刻都處於危險之中。

嬴政少年影視形象

秦昭王五十年(前257年),嬴政剛剛出生,秦趙發生了著名的「長平之戰」,這場歷時三年的戰爭,以趙國45萬生力軍被全殲,主帥趙括戰死為結局。秦帝國此後對趙國的攻勢愈加兇猛。在嬴政3歲那年,秦軍再次進攻,趙王惱羞成怒要殺掉子楚洩憤。「急,趙欲殺子楚。子楚與呂不韋謀,行金六百斤予守者吏,得脫,亡赴秦軍,遂得以歸。」《史記》

長平之戰

曾為了躲避趙國的追殺,嬴政出生後隨母親家姓,這難免讓他遭受嘲諷和鄙視。直到9歲那年,當呂不韋成功斡旋其父異人並被立為太子後,「趙亦奉子楚夫人及子政歸秦。」十三歲那年,嬴政的父親去世,這在很大程度上催生他必須開始獨立思考自己的人生,苦難的奶汁,嬴政喝了太多。「許多少年兒童在他們成長的過程中經歷了應激事件。他們曾面對痛苦的情景,譬如父母利益或某一長輩的逝去,這些都可能給他們帶來不同程度的困境和壓力。」《心理創傷與復原》

戰國時期地圖

這個少年從小便缺乏安全感,雖然在回到秦國有過短暫的父子相處,但是子楚(秦莊相王)政務繁忙,且姬妾繁多,非正常的家庭生活方式,讓這個少年在心理上從來不曾溫暖過。「為回應這種欠缺感或自卑感,這樣的孩子會形成一種超乎人力的雄心。」《兒童的人格形成及其培養》

從「忍耐、寬容和專橫的嬗變過程,不同時期的政治心態支配了他的政治行為,對秦朝興衰也產生了重要影響,而促進這種變化的動因是其強烈的權力欲和徵服欲。」《秦始皇政治心態的嬗變》不管怎麼說,在獨特的宮廷生活成長的秦始皇身上有著驚人的戰爭稟賦和才華,從大秦嶺,這個青年站在高處俯視六國,內心燃燒了一種難以遏制的興奮和期盼。

《大秦帝國》

(二)秦始皇的用人、勤政成就了大秦的基業

22歲這年,嬴政舉行了盛大的成人禮,除掉呂不韋、嫪毐等人,重用李斯、尉繚,後,戰爭這個放大器驚人地放大了他傑出的軍事才華和戰略眼光。他一手先後滅韓、趙、魏、楚、燕、齊六國,39歲時完成了統一中國大業,建立起一個以漢族為主體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強大國家——秦朝,並奠定中國本土的疆域。

秦始皇畫像

「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決浮雲,諸侯盡西來。」李太白短短幾句將秦王締造大業的神韻便勾畫出來。秦始皇在所有功臣當中唯一誅殺的就是呂不韋,除此之外,如李斯、王翦、蒙恬等均與之善始善終。「能使才智過人而又心術不正的李斯盡忠竭力非同尋常。」可見嬴政駕馭臣下的能力非常高超,在爭取尉繚時,表現出來相當的細緻和謙恭,不惜降低帝王規格「與之抗禮」,「衣服飲食與之同。」《秦始皇本紀》

不同風格的秦始皇畫像

在處理政務上,秦始皇相當勤政「以衡石量書,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此外他極其自律,「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於法。《秦始皇本紀》甚至他能夠處理好親情與權力之間的距離。他繼承了商鞅有功才能封賞的原則,就連自己的皇子皇孫也不能例外,直到去世前夕仍然」無詔封諸子「。此外他能夠很少任情越法,從來不會隨意處理各級官員,章太炎對此說:「世以秦皇為嚴,而不妄誅一吏也。」數百年後的漢朝,在漢武帝死後所召開的鹽鐵會議上,桑弘羊第一次針對當時的所謂「賢良」和文學之士對秦始皇的咒罵的言論予以駁斥,稱讚秦始皇完成的統一中國的大業是「功如丘山,名傳後世。」由此掀開了秦始皇正面評價的先河。

秦俑

(三)、大秦帝國的理想主義者

「皇者,大也,言其煌煌盛美。」「帝者,德象天地,言其能行天道,舉措審諦,父天母地,為天下主。」《漢官儀》他幾乎用盡了竹帛上可能載有的一切詞彙最後才濃縮了他心中對至尊的理解,三十九歲的秦始皇在鹹陽宮內用,用筆墨在竹簡上神聖地寫下了生平第一次組合起來的「皇帝」二字。

秦始皇冠冕圖

大秦帝國在他的開創下,又不斷實行了與大一統相輔相成的一系列政策,江山如同沙盤一般,秦始皇不乏感性的理解把大秦注入了太多的個人色彩,這個帝國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一件作品。在創業之時,他縱橫捭闔,氣勢洶洶地鞭撲天下;在守業的時期,他幾乎對整個帝國做了詳細安排。「分天下以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監」,並想徹底消化所有潛藏的武力威脅「收天下兵」,並全面規劃所有軟硬實力「車同軌」、「書同文字」、「以法度衡石丈尺」,為了讓鹹陽持久繁榮下去他「徙天下豪富於鹹陽十二萬戶」,並修建了來往訊息的快速通道「治馳道」,並使「黔首自實田」。

書同文的秦國小篆

始皇三十四年,酒意闌珊的鹹陽宮內,包括七十位博士在內的儒生與秦始皇飲酒談天。僕射周青臣對他稱頌說:「他時秦地不過千裡,賴陛下神靈明聖,平定海內,放逐蠻夷,日月所照,莫不賓服……人人自安樂,無戰爭之患,傳之萬世,自上古不及陛下威德。」秦始皇非常高興,卻沒料到博士淳于越對始皇說:「事不師古而能長久者,非所聞也。」又指出僕射周青臣「面諛以重陛下之過,非忠臣。」始皇將淳于越的意見叫大家討論,最後以李斯發表「焚書」獲得贊同,七十個博士隨即被黃土吞噬。

焚書坑儒連環畫

此後他開始建設長城等一系列龐大的建築,並主動出擊徵伐匈奴,南戊五嶺,並開始五次巡遊,一生的日程表被安排的緊湊豐滿,都說明了這是個精力絕對充沛的男人。在推動他的構想下,這件作品的背後是犧牲了千萬「黔首」的性命,他卻樂此不疲,由此他成了「暴」字冠名的皇帝。直線思維的他希望構架起帝國的蜿蜒屏障,在其一手設計推動下,能夠實現大秦帝國的萬世之遞。創世之君希望以自己的旰食宵衣換得萬世的一勞永逸,甚至在巡遊尋找仙人和不死之藥的路上也從未有任何怠政。他比同時代的任何人在計劃理想,迅速實現的速度上比誰跑得都快。「秦帝,即以天下恭養」,「非盡亡天下之兵而臣海內之民,必不休矣。」《戰國策》對此秦始皇給出了明確回答「六合之內,皇帝之土」。「人跡所至,無不臣者。」《秦始皇本紀》

長城

這個感性思維的浪漫主義加長生大夢的始作俑者,在其晚年帶著浩浩蕩蕩的車騎儀仗東到大海瞭望蒼茫,他甚至希望,自己這位有史以來的始皇帝能夠得到神仙的重視,那些關於不死之藥的傳說讓他深陷其中不能自拔。他卻不知道,在他走向生命盡頭時,帝國已經危機四伏,六國遺留下的怨恨之氣較之從前鬱積得更為猛烈。秦朝滅亡後,始皇帝的基業瞬間灰飛煙滅,但是對於他的評價卻愈發具有爭議,甚至罵聲不斷。漢武帝時期,中大夫主父偃開始對秦始皇的評價作出理智評介:「及至秦王蠶食天下,併吞戰國,稱號皇帝,一海內之政,……元元黎民,得免於戰國,逢明天子,人人自以為更生。」《史記主父偃列傳》

秦始皇的身後如同巨大狂風掀起的波瀾,一直跌宕到明清,對於秦始皇的評價還未達成一致。明代思想家李贄說:「始皇出世,李斯相之,天崩地坼,掀翻一個世界。是聖是魔,未可輕議。」《史綱評要》李贄認為秦始皇的歷史功績是不能輕易被否認的,並稱頌秦始皇是「千古一帝」。大思想家王夫之站在理論高度,對秦始皇開創性的制度予以了讚揚:「郡縣之制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勢之所趨,豈非理而能然哉?」清代學者更是寫了一篇《三代因革論》,稱「秦兼四海,一切皆掃除之。」得出了「秦也者古今之界」的著名論斷。「明斷自天啟,大略駕雄才」,秦始皇的個人魅力讓不可一世的李太白髮自由衷的讚嘆。更有近代一位偉大的學者曾經寫過一首詩:勸君少罵秦始皇,焚坑事件要商量,祖龍雖死業猶在,十批不是好文章,算得上對秦始皇近代以來最獨到超然的評價。

李太白畫像

相關焦點

  • 秦始皇負面評價如潮,為何毛主席卻對郭沫若說「勸君少罵秦始皇」
    在史書中,秦始皇的負面評價從司馬遷的《史記》開始,二十四史中有關秦始皇的負面評價基本上都是延續自《史記》。在《史記》中,司馬遷對秦始皇的負面評價可謂全面,從事業、外貌、人品,甚至連秦始皇的出生及親生父母也沒有放過。
  • ——再談毛主席「勸君少罵秦始皇」不容歪曲
    隨著《大秦賦》的播出,網上出現了對秦始皇評價針鋒相對的聲音,歷史學者馮天瑜著文《「史劇」與「史觀」》,對秦始皇及秦朝的暴政和集權專制進行了嚴厲批判,提出「勸君少頌秦始皇,民治定比君治強」。  我們知道,毛主席曾經寫了一首著名的詩《七律·讀<封建論>呈郭老(1973年8月)》,其中有「勸君少罵秦始皇,焚坑事業要商量」的詩句。
  • 秦始皇為什麼沒有諡號和廟號?諡號和廟號又有什麼不同?
    武帝、文帝是諡號,太祖、太宗是廟號,都是屬於君王死後,後繼之君對他的功過是非進行評價的一種結果,至於秦始皇為什麼沒有武帝、文帝等諡號之稱,也沒有太祖、太宗等廟號之稱,是因為秦始皇覺得廟號和諡號都是子議父、臣議君,所以就棄而不用。
  • 老人家誕辰之日,再說說歷朝歷代對秦始皇的評價.
    從漢朝直到晚清(甚至直到1949)儒家都是中國支配性的意識形態,代表主流觀點。 秦始皇得罪儒家得罪的這麼厲害,儒家怎麼可能說好話。 秦二代而亡,也沒時間給自己塗脂抹粉。 二、雖然有諸子百家。但二千年來,儒家在意識形態的唯一真正對手就是法家。
  • 臣子竟可以評價皇帝?看看漢朝的諡號制度,堪稱古代的「民主」
    題/臣子竟可以評價皇帝?看看漢朝的諡號制度,堪稱古代的「民主」文/唐晉盜用警告/本號已與「維權騎士」籤約,可實時監測全網盜用文章行為,請遵守道德底線,莫伸手伸手必被捉!因為諡號被秦始皇廢止了,始皇帝實在是不喜歡這套亂七八糟的東西,在他看來,諡號是後人對於前人的評判,而以我秦始皇創下的千秋萬代的功業,任何人都沒有資格來評判我(不愧是千古第一帝,霸裡霸氣的~)(秦始皇,第一個無諡號的皇帝)可作為秦始皇的後繼者(劉邦實則僅僅小秦始皇三歲),劉邦並不這麼想
  • 漢武帝走了秦始皇的老路,為何漢朝沒有土崩瓦解?
    但是,漢武帝的功過是非,單從武力這個蓋棺論不了定,其實漢武帝也走了秦始皇許多老路,緣何漢朝沒有像秦朝那樣土崩瓦解?下面從他的幾個重大事項著重分析評價。 在軍事上秦始皇和漢武帝比較相似,秦始皇「乃使蒙恬北築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餘裡」。所以無論秦朝還是漢朝,對匈奴的對戰從未停歇,以戰止戰,崇尚武力。
  • 大秦賦:勸君少罵秦始皇 焚坑事業要商量
    秦始皇嬴政從詩句中,可以看出毛主席對秦始皇的高度評價,並且指出對「焚書坑儒」的看法有待商量。對一統天下建立不世功勳的秦始皇的歷史評價,歷來負面評價頗多,而其中主要原因之一:秦始皇焚書坑儒,使浩瀚如煙的先秦文明文化典籍燒為灰燼,讓幾百「為民請命、心憂社稷」的儒生慘死。但是「焚書坑儒」的幕後真相到底為何?又該如何看待秦始皇「焚書坑儒」?
  • 《歷史提高》秦始皇怎樣評價宣太后
    宣太后(―前265年),羋(mǐ)姓,出生地楚國丹陽,又稱羋八子、秦宣太后,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太后,那麼秦始皇是如何評價宣太后的,來看一下!
  • 毛主席這樣評價秦始皇,有不少地方,都顛覆了前人的觀點
    【毛主席點評歷代皇帝之秦始皇】毛主席一生喜讀歷史,對歷代皇帝也都有過非常經典的評價,歷史客棧就來做一個系列——「毛主席點評歷代皇帝」,今天先來介紹第一位皇帝:秦始皇。在中國歷史上,秦始皇是一個極為特殊的人物,有人說他是英明君主,有人說他是專政暴君,更有人稱他為千古一帝,可以說是眾說紛紜,褒貶不一。毛主席對秦始皇就非常推崇,曾經高度評價說:「中國過去的封建君主,還沒有超過他的。」
  • 透過秦始皇的一生,學會正確地看待歷史,歷史本來就無需評價
    不管歷史是如何,先用後人的眼光評價一番。歷史早已成為定局,歷史的本質是事實。而不是錯與對,功與過。人們有一個習慣,關於歷史人物,首先用功與過評價一番,尤其是對於帝王。秦始皇是眾多帝王之中爭議較大的一位。
  • 毛澤東如何評價秦始皇
    這是毛主席首次肯定了秦始皇統一的功績。1958年,毛主席因起草《工作方法六十條》,在會議上就如何評價秦始皇發表了自己的認知和見解。他說:"對於秦始皇,他的名譽也是又好又壞。搞了兩千多年,封建社會沒有人講他好的,自從資本主義興起來,秦始皇又有名譽了。但是,共產主義者不是每個人都說秦始皇有點什麼好處,不是每個人都估計得那麼恰當。秦始皇大概缺點甚多,有三個指頭。主要罵他的一條是焚書坑儒。
  • 【贈書】統一中國,為什麼最後只有秦始皇做到了?
    嬴政十三歲繼位,整肅自己身邊的「隱患」,到後來自創「皇帝」這個稱號,又大刀闊斧的頒布一系列革新政治經濟等的舉措,從統一六國到駕崩沙丘,在這十年間,他給後人留下了諸多的謎團。有別於那些按照歷史發展的時間順序來敘述歷史的著作,陳舜臣在這本書中不僅僅是分析了秦始皇,更是剖析了秦朝以及先秦時期的點點滴滴,力求將當時的歷史風貌完整地呈現在了讀者眼前。
  • 為什麼秦始皇會登上熱搜榜:朕為始皇帝
    估計秦始皇自己都沒有想到能在2020年的熱搜榜上佔據一席之位,還有網友戲言兵馬俑和萬裡長城現在還在為國家的GDP做貢獻,可見秦始皇有多麼牛掰。而為什麼他的年齡和成就在現在會引起這麼多人的熱議呢?我們可以從下面兩個方面分析。
  • 為什麼秦始皇會登上熱搜榜:朕為始皇帝
    而為什麼他的年齡和成就在現在會引起這麼多人的熱議呢?我們可以從下面兩個方面分析。一、我們所接觸到秦始皇的形象是他真正的樣子嗎?我們對這類歷史人物的了解無非是兩個途徑:書本和電視。在歷史課本上秦始皇的畫像是一個大腹便便且豐滿的中年男子形象
  • 秦始皇形象的變遷,折射的是當代中國的世道人心
    首先出現了姜文、葛優主演的《秦頌》,然後是張藝謀爭議巨大的《英雄》(劍客不殺秦王)、陳凱歌詭譎華麗的《荊軻刺秦王》,世紀之交,知識分子對秦始皇的看法已經愈發複雜,隨著大一統敘事的流行,穩定勝過一切的價值取向,以及中國對兩千年專制社會的重新評估,對秦始皇的評價水漲船高,直到近十年,《大秦帝國》系列,秦始皇和奮六世之餘烈的秦國,已經成了典型的正面角色。而六國子民的犧牲都成了歷史車輪碾過的灰塵。
  • 從褒貶不一到登上「神壇」,為何秦始皇在後世越來越受到推崇?
    出生於漢朝的賈誼在論秦之過時就直接指出:"秦王懷貪鄙之心","廢王道而立私愛,焚文書而酷刑法,先詐力而後仁義,以暴虐為天下始";漢魏之際的大家王朗甚至認為:"無德之君,不應見祀"。為何對嬴政的評價從以前的"無德之君",到稱讚有加,再到"千古一帝",是什麼讓秦始皇備受推崇?
  • 從大秦帝國之天下到大秦賦,中國人兩千多年的暴秦觀沒了
    大秦帝國這是最近幾年中國人對於秦朝的一個新的認識,過去的我們都是批判秦朝的暴政,把秦朝看成是一個無惡不作的朝代,但後面我們知道了歷史遠非那麼簡單,就從最近幾年的大秦帝國變化來說,一開始是以秦孝公和商鞅為主的秦國崛起史,到後面則是秦惠文王的東出歷史,到秦始皇時代終於一統天下,而今天所說的這部劇—《大秦賦》就是敘述的秦始皇統一前夕的壯麗歷史,而這部恢弘大作卻經歷了一個由
  • 從大秦帝國之天下到《大秦賦》,中國人兩千多年的暴秦觀沒了
    ,到秦始皇時代終於一統天下,而今天所說的這部劇——《大秦賦》就是敘述的秦始皇統一前夕的壯麗歷史,而這部恢弘大作卻經歷了一個由天下到賦的轉變,那這裡面到底有什麼深意呢?一開始的的話的確是這樣想的,這裡面可以組合成為一個順序,就是秦國從秦孝公時代開始變法崛起,然後秦惠文王率領秦軍東出,其次到秦昭襄王時代六國聯合抗秦,這一部部實則就是對於秦國由西垂小國崛起成為西方大國,再到後面一統天下的歷史,所以我們就覺得到了秦始皇時代統一天下必定要將這個劇命名大秦帝國之天下。這是中國人的一種慣性思維,前面的劇名都是十分押韻,我們要求最後一部秦劇命名為天下也就是這種心理在作怪。
  • 被罵2000年,秦始皇的男主之路為啥這麼辛酸?!
    最近啊,作為《大秦帝國》系列的最終章,講述秦始皇統一華夏故事的電視劇《大秦賦》千呼萬喚始出來,正在各大平臺持續更新。然而,高調上線的《大秦賦》開播後卻經歷了討論度不高,口碑低迷,豆瓣評分高開低走從8.9一路跌到了如今的7.4這樣的尷尬局面。《大秦賦》是一部爛劇嗎?當然不是。
  • 為什麼漢代皇帝叫「帝」,宋朝皇帝叫「宗」?
    到了秦朝統一六國,秦始皇特別不喜歡,下令廢除這個制度,所以他死後就稱秦始皇,沒有諡號,如果有的話,他大概會叫武帝,或者厲帝什麼的。 到了劉邦建立漢朝,也高冷地說了一句:我才不學秦始皇呢——於是又恢復了諡號的制度。從那時候起,皇帝們又開始有諡號了。如漢武帝、漢獻帝、隋煬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