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古人吃完飯放下銀子就走,從不問多少錢,店小二也不數銀子?

2021-01-10 孔甲丙

千年來,貨幣一直充當著「吾以吾之所有予市場,換吾之所需」的角色,人們的交易方式也已經從最繁瑣的程序簡化到刷臉就可以支付的時代,慢慢延伸到名副其實的「靠臉吃飯」。

在中國歷史上人們購買物品的方式從最原始的物物交換,到使用海貝來進行交易;由於貨物需求量的增加,海貝漸漸被人工鑄幣取代;到商朝各種各樣的貨幣充斥著市場,秦統一六國以後,便有了「以秦幣同天下之幣」,統一使用半兩錢;

漢武帝時期,收回各個郡的鑄幣權,由中央統一鑄造;北宋時期,由於鑄造銅錢的資源緊缺,改為鐵造,據記載,當時所鑄鐵錢一貫就重達二十五斤,買一匹羅就要付一百三十斤重的鐵錢,交子的出現改變了這個沉甸甸的歷史;

清朝後期有使用銀幣支付;直至現在的電子貨幣,漸漸由渾身響叮噹到「出門一身輕」。不得不說,現代化生活的變化和懶癌患者息息相關。

要知道出門逛街吃飯隨身攜帶必不可少的東西就是錢,現在的我們出門帶個手機一切都可搞定,按物品的給定的價格就可以直接轉帳支付,也省去了一道找零錢的工序。

黃金使用率低於白銀

顯而易見,各個朝代在鑄造錢幣的時候不是用銅就是用鐵,就連銀幣也是從清朝滅亡以後才開始使用的。電視中一整箱金燦燦的金子,在現實中的出鏡率是少之又少。它雖然可以作為交易使用,但並不屬於官方貨幣。

一方面,黃金屬於貴金屬的一種,由於當時的開採技術不成熟,純度和成色質量上的差異,很難進行換算,所以金子根本就不適合日常購物的交易支付,其總量和流通性也遠低於白銀,大多數都用來鑄造收藏品或者供達官貴人使用的器皿;

另一方面,如果一旦在流通的過程中出現大量的損耗,就會影響到國家經濟。

由於現代化的推進,人們似乎對歷史上的一切都懷著既憧憬又疑惑的心態深究著。不過最廣泛也是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古裝劇。古裝劇的類型也豐富多彩,其中,最讓人難忘的人物設定莫過於俠客,行俠仗義、劫富濟貧。

人是鐵飯是鋼,就算是英雄也少不了靠食物補充能量,當然請人吃飯,婚喪嫁娶都免不了一頓飯。我們最常見的就是飯後放下一塊金子或者銀子就離開了,既沒有問夠不夠,也不需要找零,店小二回一句 「客官慢走」 的橋段。

為何古人吃完飯放下銀子就走,從不問多少錢,店小二也不數銀子?

電視劇中的劇情在古時候的特定場景裡也會出現,但發生的對象也都是屬於土豪類型,這種情景設定不外乎為了給觀眾營造一個豪邁、不拘小節的英雄氣節,為了填充劇情,這種算帳找零情節完全可以忽略不計。

不過在現實的古代生活中,也是需要找零的,不過也確實是一個十分複雜的過程。

銀錠的使用方法及價值

銀錠作為一種流通貨幣,在官方鑄造時都具有一定的面值,比如說用二兩的銀錠買一兩的銀錠,直接找一兩的銀錠就可以了,如果找不開的話就要用大夾剪刀剪成兩半,甚至有時會把銀錠夾碎。

《國民經濟學原理》中有第一段介紹古代緬甸的買賣交易場景:用銀子支付時,需要準備錘子、剪刀和戥子,首先要看銀子的成色和質量,然後決定要回收的量,最後把銀子砸碎稱重,如果分量不夠再用剪刀剪,直到足夠支付物品。這和我國使用銀子支付的方式如出一轍。

在明朝時期按一家四口來計算的,一個貧民一年的花銷需要5兩銀子左右,一家人就是二十兩銀子,而實質上一戶貧農一年的收入差不多一就是二十兩左右,還是建立在有自家田地的基礎上。如果是租來的田地,便只有一半左右的收入,根本就是吃了上頓沒下頓的日子。

而且不同朝代的銀價也有不同的價值,用最常用的流通商品大米來舉例,在唐代貞觀年間,一鬥米需要5文錢,一兩銀子可以買到200鬥米,相當於120公斤左右的大米;而到了明朝萬曆年間,一兩銀子就能買到180公斤左右的大米。

所以說,一兩銀子不論是在那個朝代都不是一餐一飯都可以用盡的。

碎銀的使用方法

關於使用碎銀購物,通常買家隨身攜帶的有錘子、剪刀和鑿子,有些人也會帶上戥子用來稱重,然後根據購買物品所需要的銀子按價格切成小碎塊。

使用方法頗為繁瑣,由於銀子的價值比較高,再加上其沒有固定的價值,大小不一,形狀各異,稱重的時候需要非常的精確,每個小碎塊都需要過稱,甚至是小銀屑,買賣雙方也都需要確認其重量。

另外,古代也存在有矇混過關的現象,譬如在銀子中摻雜一些不易於發現的錫、鉛之類的金屬,使用過程中如果懷疑有摻假的行為,還需要報官到相關部門進行鑑定。

銅錢的使用方法

相對於碎銀,銅錢的使用更為便捷且常用。使用銅錢來交易的方式持續了多個世紀,正式的貨幣單位直至清朝末年才出現。

貨幣流通的主要方式還是銅錢,作為小額性質的輔助貨幣也會使用到鋁和鐵,有時候所需要的物品會低於貨幣價值,為了避免「找零」的麻煩,人們會湊夠想要的東西然後一起購買,或者使用相等價值的物品交換。

一兩的銀錠相當於一千個銅板,一桌酒菜,大抵也不過幾十個銅板而已。所以,揮手一個大元寶的情節確實是有點暴殄天物。

現階段處於資訊時代的我們,有較為完善的貨幣制度,支付方式也越來越便捷。

應該慶幸我們不需要使用那麼重的貨幣來進行交易,也不用出門隨身攜帶大剪夾的累贅物,想買的東西足不出戶就可以購買,剩下的只需要等待即可,或者帶上手機出門就可以購買自己想要的東西。

像電視中大俠的豪邁風範,我們只適合看看過個癮,不可嘗試,畢竟一分價錢一分貨,而且每一分都是自己的血汗錢。

相關焦點

  • 你吃完飯會不會不問價格,放下錢就走?古人就不問,店小二也不追
    文章編輯:歷史誘惑「點擊上方藍字▲關注」我們時常在影視作品和原著小說當中,了解一些當時古人的生活方式。特別是武林高手、江湖中人,那些行俠仗義、笑傲江湖的瀟灑,曾一度讓我嚮往過。那時的客棧只叫「悅來客棧」,客棧裡有吃有喝還能住宿。店小二會問:您是吃飯還是打尖?這個「打尖」就是住宿的意思。
  • 在古代,為何古人吃完飯放下銀子就走,小二卻從不清點也不攔呢?
    那不知道大家在看古裝劇的時候,除了劇情吸引人之外,有沒有發現一個很有趣的問題?無論是宮廷劇,還是武俠劇,就是古人在進酒樓,吃飽喝足之後,直接就是往桌子上,放一塊碎銀就離開了,而店小二卻從來不會對帳單,也不數客人給的銀子夠不夠,還滿面笑容的來一句「您慢走」?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 古人吃完飯,放一錠銀子就走,小二為何也不數?如果不夠數咋辦?
    這裡武松掏出來一些碎銀子,店小二數都沒有數,為什麼就說多了還有餘呢?實際上這樣的場景不僅僅是在武松有過,在許多其他的好漢身上也曾經發生過,在其他的古代小說、或者古裝劇當中也有這樣的場景,我們不禁要問:古人吃完飯,放一錠銀子就走,小二為何也不數?如果不夠數咋辦?
  • 為什麼古人吃完飯不問多少錢,放下銀子就走?評論區都是精英
    1、我一直有個問題,為什麼古人吃完飯不問多少錢,放下銀子就走?5、看來這滑板是真把大爺給氣著了,都把鞋扔了,不知道晚上怎麼回家。6、原來動物之間也有挑釁,這哥們兒有點欠揍,人家不願和他計較還來勁了……7、看來把小孩嚇著了,怎麼室內也有大海……這什麼情況到底?
  • 古人下完館子,丟一錠銀子就走,為何店小二也不攔?錢不夠咋辦?
    小時候看古裝劇,少年總是懷揣英雄夢,鮮衣怒馬,仗劍走江湖,在客棧吃完叫一聲"小二,上酒",走時掏出一錠銀子往桌上一擲,道:"小二,結帳。"隨著年齡的不斷增長,閱歷不斷增加,我們終究沒有成為英雄,卻讀了不少書,知曉了更多歷史。
  • 為啥古代大俠吃完飯後,丟下錢包扭頭就走,店小二也不仔細數數?
    一代江湖大俠,從自己兜裡一文錢一文錢往外掏?欺負誰呢?在具體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不妨先假設一個場景。武松剛剛打完老虎回來,前往一個小店裡面吃飯,然後坐下要了一個醬豬蹄兒,要了兩饅頭,吃完飯之後飯店小二告訴他:一共花費322錢,然後武松從自己的兜裡面掏了一大堆的散碎銀量,掏完一堆又掏一堆。
  • 從吳新登的名字,看看古人是怎麼花銀子的。
    襲人的母親生病了,襲人回家探病不在怡紅院中;恰巧晴雯生病請大夫,看完後要付大夫的醫金。寶玉和麝月二人去房裡拿銀子,結果卻不知道應該怎樣分別銀子的分量?原文是這樣:「說著,二人來至襲人堆東西的房內,開了螺甸柜子。……開了抽屜,才看見一個小笸籮內放著幾塊銀子,倒也有戥子。麝月便拿了一塊銀,提起戥子來問寶玉:「那是一兩的星兒?」寶玉笑道:「你問的我有趣兒!你倒成了是才來的了!」
  • 古代人吃完酒菜,放下一個碎銀子就走,為何店家從來不管夠不夠?
    想必看過古裝片的都知道,凡是拍攝俠客或者主角在酒樓吃完喝完,或者是買一些什麼東西,總是很瀟灑的扔下一塊碎銀子,轉身就走,那真是好不瀟灑。屬實是讓人狠狠的羨慕了一把,但是話說回來,一塊銀子的價值真的那麼大嗎?
  • 古人下完館子,丟一錠銀子就走,店家為何從不阻攔?不怕少給了嗎
    逛個街,看個電影,順便再吃頓飯。這種消遣方式已經被越來越多的人認同,人們已經習以為常,不過在這種生活方式背後,人們需要具有一定的經濟實力才可以達到的。 至於古人的支付方式,相信大家也是見過不少。喜歡看古裝電視劇的人,應該都看到過這種畫面。在客棧或者是飯店,客人們吃過飯後,會直接喊一聲「小二結帳」,之後隨手把一錠銀子扔在桌子上瀟灑轉身離去。
  • 古代人吃完酒菜,留下一塊碎銀子就走,為什麼小二從來不數錢?
    我們在看一些古裝劇的時候,經常看見一個熟悉的場景,一個大俠吃過飯,直接扔下一塊銀子,豪爽的說,「小二,不用找了」。而店小二趕緊雙手接過銀子,點頭哈腰的說「謝謝大爺」。
  • 古代大俠真像電視劇裡那麼豪邁,吃完飯就扔下銀子走嗎?
    你看的古人都是沒文化的編劇想像出來的,可以負責任地告訴你,中國的大多數編劇沒啥文化,基本沒有歷史常識。古人在飯館裡吃完飯扔下銀子就走,這種場景在歷史中根本不會發生。即使你是大豪客,吃完飯扔了一大塊銀子在桌子上,你本意還想著打賞消息靈通的小二,但小二卻不會領你的情,他會攔住你不讓你走,因為他要確定你扔的銀子成色如何。歷史上,歐洲人為了交易方便,很早就習慣把金銀鑄成硬幣,用國家信譽擔保貴金屬的成色從而保證金銀得購買力。而中國一直到清末才允許會鑄造銀幣,不是我們沒有鑄幣技術,而是古代的官僚系統為方便貪汙一直反對把銀塊鑄成銀幣。
  • 古代一兩銀子到底值多少錢?
    所以口語中表示沒有錢(貧窮)時用「銅錢(鈿)沒有」而不說「銀子沒有」。要知道萬曆年間國庫年收入才達到200萬兩,而且還是經過張居正改革後國庫收入豐富才有的數字。《紅樓夢》裡劉姥姥看到賈府上下一餐螃蟹24兩銀子,感嘆說小戶人家可以過一年了。要知道劉姥姥家當時也算中產階級的,有房有地還僱得起工人丫頭,第一次上賈府打秋風,得了20兩銀子,千恩萬謝的。
  • 古人下完館子,放一錠碎銀子就走,店小二為何不攔?飯錢不夠咋辦
    這裡有一個重要的情節,就是魯智深隨手在身上掏出一些碎銀子遞給店家,店家看都不看,直接將半隻熟狗肉都給了他,還不停的給他上酒,最後還直接讓魯智深走了,臨走前他還跟店家說呢:「多的銀子,明日又來吃。」店家怎麼就知道魯智深的銀子夠飯錢了呢?居然明日還要來吃?
  • 古代一兩銀子等於今天多少錢?
    古代一兩銀子到底值多少錢,現在很多人其實是毫無概念的。特別以當代電視劇為極端,居然出現兩個饅頭一碗湯5兩銀子,一個少奶奶一次賭博輸掉一千萬兩銀子等等荒唐透頂的情節,顯示當前中國的創作人無知和不認真到了何等程度,要知道萬曆年間國庫年收入才達到200萬兩,而且還是經過張居正改革後國庫收入豐富才有的數字。
  • 為什麼姐夫一眼就看出許仙的銀子是被盜的庫銀?
    許仙的兩錠銀子,是我們在古裝劇裡看見的古人買單時使用銀子最常見的長相。大俠們吃完飯都是甩出這麼一錠銀子:"不用找了!"為什麼到了《新白娘子傳奇》裡,就成了許仙的犯罪證據呢?這天,惠蓮在門口買了兩對鬢花大翠、兩方紫綾閃色銷金汗巾兒,一共是七錢五分銀子。"婦人向腰裡摸出半側銀子兒來,央及賁四替他鑿,稱七錢五分與他。"
  • 漲姿勢古代一兩銀子到底值多少錢?
    很多電視劇尤其可笑,描寫古人動輒使用幾十兩,甚至幾百、幾千、幾萬兩銀子,更有甚者,竟然常常出現從口袋裡掏出面額成百上千兩銀票這些荒唐的情節,顯示了創作人無知以及不認真到了何等程度。包括金庸這樣的大師也對銀兩的貨幣價值沒有進行深入研究:郭靖初遇黃蓉,被她宰了一頓,結果「一會結帳,共是一十九兩七錢四分」。這些錯誤荒唐嚴重到什麼程度,你往下看就知道了。
  • 古代的一兩銀子,放到現在能值多少錢?別說你不會算
    相信大家在古裝劇中常常可以看到,古人用銀兩來購買物資這一場景。那麼很多人會問,古代的一兩大概是現在的多少錢呢?其實這是很模糊的一個概念,在電視中我們看到一些江湖人士,他們在吃完飯後會在桌子上留下一些銀兩,有時候為了省麻煩還會說「不用找了」,可是還有一些人會因為這幾兩銀子賣兒子女兒。今天就來和大家分析一下古代的一兩銀子的概念吧!
  • 古代土豪一頓飯花幾十兩銀子真實嗎?一兩銀子等於現代的多少錢?
    也是一種經努力獲得生活保障,錢是生活中缺少不了的,是社會產物。開始於漢代,盛行於明清兩代。清又見有實,虛銀兩之分。錢幣,從古至今都是我們生活的必需品,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人為財死,鳥為食亡,很多人終其一生為了錢財奮鬥著,那麼,自然不同的朝代銀兩的貨幣價值是有所不同的,不管是在古裝劇中還是武俠小說中,都會出現很多的「土豪」輕易的吃個飯都隨手丟下幾十兩或者拿出幾十萬兩銀子為青樓女子贖身,在真實的古代,一兩銀子等於多少人民幣你知道麼?
  • 古代的一兩銀子,到底值多少錢?
    那麼,一兩銀子值多少文銅錢呢?我們一般有個通俗的假設,即一兩黃金=10兩銀子=10貫(10000文)銅錢,即1兩銀子=1000文銅錢,但是實際上這個假設不能成立。銅錢、白銀和黃金之間的兌換比價,就像現在的外匯價格一樣,是常常變動的。
  • 為何古人吃飯放下一碎銀就走?店小二不清點也不攔住,還熱情送客
    為何古人吃飯放下一碎銀就走?店小二不清點也不攔住,還熱情送客在很多古裝電視劇中大家是不是常常看到一幕這樣的場景,客人在飯店酒館吃飽喝足了往桌子上丟了一點碎銀子跟店小二招呼一聲就走人了,而店小二連銀子都不清點就熱情的送客人出門,很多人會奇怪電視劇就這麼隨便嗎,難道不應該算算多少錢核對了再送客嗎?還是說碎銀子在古代真的有這麼值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