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看古裝劇,少年總是懷揣英雄夢,鮮衣怒馬,仗劍走江湖,在客棧吃完叫一聲"小二,上酒",走時掏出一錠銀子往桌上一擲,道:"小二,結帳。"
隨著年齡的不斷增長,閱歷不斷增加,我們終究沒有成為英雄,卻讀了不少書,知曉了更多歷史。我們不禁發問,為何影視作品裡面的人物吃完飯,桌上放一錠銀子,店家數也不數?就不怕飯錢不夠嗎?
要知道,在現實生活中,飯菜價錢都是明碼標價的。這一點,想必不少人心存疑惑。
《水滸傳》中有這樣一個經典案例:武松吃得口滑,只顧要吃,去身邊取出些碎銀子,叫道:"主人家,你且來看我銀子,還你酒肉錢夠麼?"酒家看了道:"有餘。還有些貼錢與你。"武松道:"不要你貼錢。只將酒來篩。"
不單單是武松這個案例,無論是《水滸傳》還是其餘古代小說、古裝劇裡,這樣的橋段屢見不鮮。
《水滸傳》裡的綠林好漢和古裝劇裡的俠客可都是武藝高強,莫非是他們強買強賣?恫嚇店家,貪圖那一頓飯的便宜?而店家害怕俠客們恃強凌弱,因此只能忍氣吞聲,任由擺布?
要解答這個問題,我們需要了解古代一頓飯的價值和貨幣的購買能力。
首先是一頓飯的價值,由於年代相差久遠,我們以米這一恆定的生活必需品來進行價值換算。根據《宋史食貨志》記載"熙、豐以前,米石不過六七百。"根據《宋史職官志》記載:"每鬥(米)折錢三十文"。一石米約為66公斤,換算下來,1石米的價格在300-700文銅錢之間,取平均值為500文銅錢。而現在米價一般為5元1公斤,66公斤米價為330元。
古裝劇最多的背景是唐宋兩個朝代,以宋代為標準,當時的貨幣主要分為三種,即黃金、白銀和銅錢。彼此間的換算為1兩黃金等於10兩白銀等於100貫銅錢等於10000文銅錢。
因此,在古代,500文銅錢的購買力等同於現在330元,而銀子作為高等貨幣,最少單位為1兩,即便是1兩白銀,也可以兌換為1000文銅錢,足夠買兩石,也就是132公斤米,購買力可是不菲。
就算是折合成人民幣,也1兩銀子約等於451元-1053元。
一頓飯數百上千,雖說吃不上滿漢全席,但足夠好酒好菜還有餘錢了,因此,店家才不會連話也不說,就任憑食客離去。
況且,古代銀子是官方通用貨幣,民間多數是用銅錢。用得起銀子的,放在古代可是闊綽人家,如何會貪圖一頓飯的便宜?
當然,這些都是小說演義和影視作品塑造的情節,真實的古代,古人能這樣吃一頓飯一擲千金的可不多見。事實上,根據《官場現行記》、《宋史》等記載,古代民間通用等貨幣一般為銅錢,而銀子主要作為官方貨幣,甚至在稅收時百姓還得將銅錢兌換為銀子,能隨身攜帶銀子的實在是少數,非富即貴。不過也不乏有劫富濟貧的遊俠和富家公子出手闊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