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紅軍不怕遠徵難,萬水千山只等閒。」在偉人的詩作裡,長徵仿佛只是一次普通的長途旅行般輕鬆愉快,但實際上這些詩作的背後無不透露著濃濃的辛酸,其中的滋味只有當時親身經歷過的人才能知曉。那麼,紅軍究竟是怎樣完成這一場奇蹟般的徵程呢?
01
長徵是紅軍歷史上最輝煌的一筆。這段長達二萬五千裡的路程艱苦無比,其間更是危難重重,還需要隨時面對國軍的圍追堵截,這讓本就疲憊交加的紅軍戰士更加形容憔悴。但是長徵同時也是對紅軍的一次淬鍊與升華,堅定了紅軍的革命信心,為其未來的不屈意志打下了基礎。漫漫長徵路上自然也發生了無數的故事,比如有一戶藏民的家中藏有一塊木板,這是一份「欠條」,寫明紅軍曾借千斤糧食,記載著紅軍長徵中的一段過往。
北伐戰爭的勝利也是國民政府與我黨翻臉的開始。有心算無心之下,我黨人被打得節節敗退。1933年,國軍展開對紅軍的第五次圍剿,雖然紅軍戰士們的戰鬥力一如既往的強,但是架不住當時我黨高層「犀利」的戰略指導思想——硬碰硬,那結果當然是雞蛋碰石頭,撞上了國軍的精銳部隊和精銳裝備損失慘重。不過禍兮福之所倚,這次的慘敗也讓紅軍開竅了,終於明白只有轉移才有翻身機會的道理,於是從1934年起,紅軍部隊就開始分散轉移,這就是長徵二萬五的由來。到了1935年,紅軍已經開進了四川境內,同年7月大部隊抵達松潘毛兒蓋地區。
那時候可不比今天,紅軍要入川只能靠雙腳,也就在這過程中大家好好感受了一番當年李白作《蜀道難》的心情。而且紅軍畢竟也窮,連翻過雪山時都沒有棉襖穿,只能在單衣外把睡覺時蓋的被子裹上勉強禦寒。寒冷天氣人體需要補充更多熱量是常識,而對紅軍士兵來說哪有那麼多食物吃呢?所以當紅軍終於翻過雪山來到松潘毛兒蓋時,已經是又冷又餓,精疲力盡。
然而在他們前方又是一望無際的草原,那時候的草原處處都是坑窪沼澤,要找食物也是相當不易,所以中央決定現在這裡整頓一番,並且儲備好路上的糧食。紅軍來得也巧,當時正趕上青稞成熟的時節,但周圍的百姓早已不知所蹤,而青稞也在地裡沒人收割。原來國民政府在此地先一步展開了輿論攻勢,在當地宣傳說紅軍是「共匪」,要來此處燒殺搶掠,嚇得老百姓們紛紛逃進了大山裡。
02
今天的我們當然知道哪邊的「匪氣」更重一些,但當時的百姓哪能分辨優劣?紅軍部隊一直都有不拿百姓一針一線的紀律,但是眼看收不到糧食就過不了草原,於是紅軍總政治部只好事急從權,命令士兵收割青稞只能挑成熟的,而且優先收割當地土司頭人家裡的青稞,也不用打招呼了,割的就是他們,但是不到萬不得已不能隨意收割百姓家裡的青稞,即使必須收割,也得將收割的原因和數量記錄在一塊木牌上,然後將木牌插進地裡,上面寫明以後這些農民都能拿木牌去找部隊換錢。
仁青卓瑪已經年過八旬,是克藏村村民,她家裡就有這樣一塊木牌,正是80多年前紅軍留下的。木牌長約1米,寬約20釐米,最上方大寫「收割證」三字,落款則是前敵總政治部。木牌上寫明了紅軍從仁青卓瑪家收割了1000斤青稞,仁青卓瑪家可以憑木牌去紅軍部隊兌換等值物品。在毛爾蓋地區,這樣的木牌如今僅存有兩塊,畢竟當地人當時根本不認識這是什麼,都沒太在意就毀壞了。仁青卓瑪家還是因為將木牌用來修房屋才保留了下來。
仁青卓瑪最後並沒有拿「欠條」去換錢,她表示這塊木牌的紀念意義大於實際價值,她沒有拿木牌向國家討欠款的打算,也拒絕了國家的主動賠償,更是回絕了高價收購木牌的人。在仁青卓瑪看來,黨和紅軍為人民今天的幸福生活所做出的貢獻是遠大於那1000斤青稞的,這些年來村裡修了平整的水泥路、家家戶戶也蓋上了新房,她家裡不但種了一地青稞,還養了幾十頭羊,日子過得紅紅火火。這些恩情,遠不是那1000斤青稞所能償還的。仁青卓瑪表示自己的子孫後代會繼續為國家的發展做貢獻。
結語
三國丞相諸葛亮向後主陳情,願為國家「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抗戰時期的紅軍將士們又何嘗不是呢?他們為了保衛國家,保衛每一位人民,在戰場上拋頭顱灑熱血,換來了今天和平安寧的生活,他們的功績是值得所有人銘記,所作的貢獻是無法衡量的。
參考資料:
《七律長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