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紅軍過草地時到底犧牲了多少人?

2021-01-11 網易

2021-01-09 07:00:19 來源: 有道觀歷史

舉報

  昨日,「重走長徵路」第三路記者來到紅原縣日乾喬大沼澤,紅軍長徵中最艱險的一段路程「過草地」,就發生在這裡。1935年7-8月,紅二方面軍和紅四方面軍相繼從這裡經過。如今,紅原縣最後一位老紅軍已去世,要想還原這段歷史的細節,已經越來越難。

  

  紅軍過草地

  周恩來總理命名紅原

  

  周恩來

  「駐牧之境,則路斷人稀,險阻尤甚。」這是史書中,對阿壩紅原地域道路情況的描述。而日乾喬大沼澤更被稱作「死亡之海」。在小學課本裡,《金色的魚鉤》中老班長的故事,正是發生在這裡。

  76年前,紅二、紅四方面軍從阿壩進入紅原縣內,渡過白河(噶曲河)、穿越了日乾喬大沼澤,到達紅原色地鄉,然後前往包座。張聞天夫人劉英在回憶錄中說,這段路走了7天,她穿越草地後的第一感覺是「從死亡世界到了人間」。

  「日乾喬大沼澤有12萬公頃,海拔在3600米以上,晝夜溫差大,天氣變化快。」紅原縣副縣長馬騫說,現在日乾喬大沼澤的大部分區域依然泥潭密布,即使是專業隊伍進入,都要面臨極大的危險。

  1960年,中央政府決定在紅原地區建置縣制。為紀念這片紅軍長徵走過的草地,周恩來總理將其命名為紅原。今天,在日乾喬大沼澤的邊界上,還立著周恩來題寫的一塊石碑:「紅軍長徵走過的草原。」

  過草地紅軍減員嚴重

  

  紅軍過草地

  紅原縣縣誌記載,紅二方面軍在過草地時,由於籌糧不易,連野草尚難覓食,紅軍付出了極大的代價。紅四方面軍曾三過草地,1936年6月再過草地時,人員已由南下時的8萬餘人降至4萬餘人。

  「兩方面原因,戰鬥減員和自然條件。」紅原縣委宣傳部的吳本智介紹,在紅軍進入紅原縣境內後,曾在龍日壩地區遭遇數千騎兵的阻擊,傷亡嚴重。進入草地後,則因飢餓、陷入泥潭、高原反應而犧牲。

  紅軍在過草地時到底減員多少?至今沒有明確的答案。在幾乎所有的有關這段歷史的記載中,有關減員的情況都會用到「難以計數」這個詞。阿壩州黨史研究室的研究認為,紅軍三大主力在爬雪山過草地期間,非戰鬥減員在萬人以上。

  最後一位老紅軍去世

  「去年,紅原縣的最後一位老紅軍去世了。」紅原副縣長馬騫說,如今紅原縣境內已經沒有老紅軍在世,那段歷史的見證者已經越來越少。

  

  紅軍過草地

  馬騫所說的這位老紅軍,本名叫侯德明,原籍湖南長沙。1935年,他跟隨父母過草地時,還不到13歲。當時因腳部潰爛,不能行走,被寄養在藏民家中。藏民給他取名羅爾吾,意思是「寶貝」。羅爾吾長大後,過上了牧民生活,並在紅原縣的瓦切鄉下哈拉瑪村成家立業。

  2005年,侯德明的親人從長沙趕到紅原認親,侯德明才知道自己的父母已經在長徵中犧牲。

  這裡已成為旅遊勝地

  

  草地

  昨日,華西都市報記者來到下哈拉瑪村。這裡已經建起了牧民定居點,政府給每家牧民補助2.5萬元,建房子和發展牧業。

  村裡家家戶戶都用上了太陽能,道路上安置了風能和太陽能結合的高科技路燈。如今的下哈拉瑪村民,已經不再只以畜牧業為主,因為離紅原著名風景區月亮灣只有一公裡的路程,當地發展起了生態旅遊和特色商品。

  「我家有3000多畝草場,養了120頭犛牛,家裡還可以接待自駕遊的旅客。」村民佳華珍說,過去大多數牧民都住在自己用紅柳條和牛糞搭建的房子裡,依水草而居,生活十分不便。近年來,隨著退牧還草和輪牧制的推行,她家每年會收到政府1000多元的補助,並且在放牧的同時,還開設了家庭旅館,收入比以前提高了很多。

  去年,紅原縣接待的旅客達35萬人次。馬騫說,隨著震後道路的全面恢復,今年旅遊的人數預計將突破50萬人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35年紅軍長徵過草地時,許多戰士犧牲在這裡,如今這裡怎樣了?
    如此艱苦的環境,紅軍是如何走過的?。1935年8月,中國工農紅軍來到松潘草原。由於條件艱苦,很多紅軍戰士都是光著身子。他們來到這裡,看到的是一望無際的草原。戰士們以為沒有危險,其實草原下埋著"洪水猛獸"。經過草原的空氣,戰士們還是做了準備,沒想到草原的環境這麼惡劣。進入草地後,戰士們發現到處都是沼澤和淤泥。當你遇到泥潭時,你需要沿著草地跳下去。
  • 紅軍過草地的跋涉奇蹟
    雖然盡了最大努力,紅軍籌到的糧食還是不夠全軍之用。每個人最多帶有8至10斤,一般的帶有5至6斤,有的只有3、4斤。糧食不足,使紅軍在過草地時付出了太多的生命代價。行至毛兒蓋毛兒蓋是一個只有幾百戶人家的鎮子,一夜之間進駐數萬紅軍,糧食問題無法解決。
  • 噬人沼澤 殺人河流:從紅軍過草地 看長徵到底有多艱難
    紅軍過草地噬人沼澤紅軍進入草地後,面臨的第一個難題就是遍布草地的沼澤!可以看出草地的第一大危險,便是這隱藏在草地各處的噬人沼澤。這樣的沼澤,簡直就是吃人不吐骨頭!殺人河流紅軍進入草地的第二個難題就是河流,看似毫不危險的河流卻暗藏殺機!很多人以為,草地的河流都很細長平靜。然而實際情況卻是草地上的河流,河底高低各不相同,而且河水極度低溫刺骨。當時紅軍戰士由於糧食不足,因此大部分人都體弱多病。
  • 紅軍爬雪山過草地,那些草地現在不見了呢
    紅軍爬雪山過草地,那些草地現在不見了?工農紅軍1935年過的草地,就是川西北的松潘大草地,覆蓋範圍包括今天的松潘縣、紅原縣、若爾蓋縣,當年這是生命禁區、死亡陷阱。松潘草地是長江與黃河的分水嶺。1,天氣惡劣,因為沼澤溼氣大量蒸發,草地上經常籠罩著陰森迷濛的濃霧,看不清方向,部隊行軍不能掉隊,一旦掉隊,就不知道前進方向了。2,沼澤地,土壤已經液化,沒有堅實基礎,行軍部隊非常容易陷入泥地後,無法拔腳,越掙扎陷越深,無法施救。3,無人居住,沒有村落,後勤供應增加保障等於零。
  • 紅軍過草地時,有一開國少將高燒不退,紅軍師長說:扔掉他吧!
    而遙望幾十年前,長徵對於真正經歷的人來說,那真是一段對人類極限的挑戰,就拿損失最嚴重的中央紅軍來說,從長徵之初到勝利到達陝北,紅軍兵力由8.6萬人減至不足萬人,這還要包括長徵途中編入補充的新兵。 所以說能夠完成長徵的先輩們,都是了不起的人物,他們每個人也都曾幾經生死,而今天所講的開國少將王定烈在長徵途中也是幾次與死亡擦肩而過。
  • 這是一種雕塑,紅軍過草地時靠它充飢,渡過難關
    ——羅素(英)文章類型|歷史文化字數|1784,閱讀約4分鐘很多人都知道,紅軍過草地時,糧食極度匱乏。指戰員們最餓的時候,連樹皮都吃不上,只能挖草根吃腰帶。鮮為人知的是,紅軍還吃過一種糧食,這根本不是糧食,而是一件彩塑藝術品,這就是酥油花。這是什麼鬼東西?一切都要從頭開始。1936年7月3日,紅二方面軍從東固出發,繼續北上。
  • 追不上部隊回不了家鄉,過草地掉隊的紅軍,後來咋樣了?
    長徵時期,紅軍將士在若爾蓋草地度過了一段艱難的歷程,過草地時,不少紅軍因病因傷在若爾蓋掉隊,從此留了下來……作者蔣桂花是若爾蓋縣人,也是雪山草地黨史資深研究者。她曾對若爾蓋草地農區的失散紅軍軍屬進行持續調查和幫扶工作,在調查和幫扶過程中,她曾聽說了長年生活在雪山草地的唯一一對紅軍夫婦徐國富、向金蘭的故事。
  • 紅軍長徵過草地沒他不行,晚年出獄,功過相抵
    紅軍長徵過草地沒他不行,晚年出獄,功過相抵抗戰期間,我們革命軍隊受到了太多的苦難,有很多人為了革命事業馬革裹屍,身先士卒,功勞很大,但是也有一些人憑藉自己的功勞來進行炫耀使得自己誤入歧途,走了一些彎路,正所謂「人無完人」,但是他們在曾經的戰場上確實立下了很多卓越的功績,其中有就有一位這樣的人物
  • 紅軍過草地飢餓不堪,為啥到手的野黃羊不吃,卻白白放生
    1935年8月底,在雅安遭受重創的紅四方面軍31軍91師,不得不第三次向終年積雪的夢筆山、打鼓山和荒蕪泥濘的草地進發。  相比於前兩次過雪山草地,這一次出發前根本沒有條件準備糧食。進入草地的第三天,全師就徹底斷糧了。
  • 紅軍過草地很疲憊,打一仗敵師長被俘逃回,蔣怒罵你咋能叫這名字
    紅軍長徵之所以被後人稱為人類軍事史上的壯舉,不僅面對敵人的圍追堵截浴血奮戰,更要克服高山大川河流阻隔困厄,特別是自然環境極端惡劣的過草地,給廣大紅軍造成世所罕見的艱難困苦。紅軍過草地草地位於青藏高原與四川盆地的過渡地帶的四川阿壩若爾蓋地區,草地沼澤生長的植被主要是藏嵩草、烏拉苔、海韭菜等,形成草甸,下面積水淤黑,泥濘不堪,淺處沒膝,深處沒頂。
  • 「爬雪山過草地」背後的原因,你一定要讀的歷史真相!
    在這期間,「爬雪山過草地」的故事可以說是最驚心動魄的。下面咱們就好好講一講紅軍長徵,到底是如何爬雪山,怎麼過草地的。時間還得追溯到1935年6月。當時中央紅軍長徵剛剛完成「強度大渡河」戰役。最後因為負重太多,體能消耗過大,累死了。而擔架員則是不忍心丟下那些在作戰中負傷的戰友,拼死也要抬著擔架前進,很多都累倒了。紅軍就這樣一步步地艱苦跋涉,總算是快要下山了,先鋒部隊先下到了山腳,發現前面有個小村莊,村莊四周有不少人背著槍的人在巡邏。紅軍戰士儘管已經非常疲勞了,可是他們還是本能地做好了戰鬥準備。
  • 雪山草地見證大無畏的長徵精神
    肖鋒的《長徵日記》中寫道:進入草地第四天,清晨出發,到分水嶺東南宿營,究竟走多遠無法正確計算,好多單位都沒糧食了,菜和肉乾也吃光了,軍團政治部民運部有位幹事,過分水嶺不久,就突然倒在了草地。  紅原縣委黨校常務副校長餘朝慶說,在穿越大沼澤的途中,因糧食、藥品奇缺,許多紅軍戰士因飢餓、寒冷、傷病而長眠在這片草地。
  • 他是紅軍長徵中犧牲的最後一位師長,開國中將曾親自到天水祭奠!
    這時,敵人從天水搬來一個營的援兵,使紅軍腹背受敵,為了減少不必要的傷亡,張輝即命令隊伍撤出重圍。當撤退到牡丹山腳下時,兩名紅軍戰士犧牲,師長張輝也身負重任。戰士們掩護張輝撤離娘娘壩,黎明時分,到達李子園。由於傷勢嚴重,張輝壯烈犧牲。
  • 漫漫長徵路,紅軍吃什麼?
    紅四方面軍過了三次草地,吃野菜吃出了經驗,不少女紅軍心靈手巧,想出了很多新奇的野菜吃法。當肚子嘰裡咕嚕鬧革命時,她們就分頭去搜集野菜,按照種類洗乾淨之後,用盆盆罐罐裝起來,有涼有熱,有拌的也有煮的。野牛的話,雖然開國將領的回憶錄裡沒有提及,但一些逸聞中,紅軍曾拿路邊的野牛骨架燉湯喝,滋味也是不錯的。紅軍還吃過魚。據紅四方面軍的女戰士萊玲描述稱,第三次過草地的時候,大家餓得前胸貼後背,卻在尋覓野菜的路上發現了兩個大水塘。
  • 李作鵬出獄後被要求改名,晚年坦言:若沒有我,紅軍很難過草地
    在革命戰爭年代,我國出現過許多傑出的革命戰士,他們出生入死幾十年,終於換來現在這來之不易的國泰民安。 但所謂「人無完人」,有的人為革命事業奉獻了大半輩子,功勞很大,卻在關鍵時刻發昏,犯下無法挽回的錯誤,甚至因此鋃鐺入獄,令人扼腕嘆息。在長徵中立下汗馬功勞的李作鵬將軍就是這樣一位人物。
  • 紅軍最年輕軍團長尋淮洲:他犧牲時究竟發生了什麼?
    故事的主人公叫尋淮洲,曾是紅軍最年輕的軍團長,犧牲時年僅22歲。「北上抗日!北上抗日!」「消滅敵人!消滅敵人!」至今聽來,仍如金石擲地,字字鏗鏘。它讓我們的目光回到80多年前的那段歲月,並聚焦於這位叱吒風雲的紅軍高級將領。他從哪裡來?他有著怎樣鮮為人知的經歷?是什麼,讓他成為紅軍最年輕的軍團長?他犧牲時,究竟發生了什麼?
  • 長徵中的紅軍有多難?啃樹皮喝馬尿,七天內上萬人死亡
    ,一步一血淚,多少熱血男兒沒能戰死沙場卻困於長徵之途,過草地、爬雪山說出來簡單,實際上卻難上加難。缺少食物第二步就是要解決吃的問題,人無法違背自己的生理需求,長徵時可以說是把生理需求放在一個最低的層次了,不求吃飽喝足,甚至都不求一日三餐,只要有口水喝就能熬過一天。
  • 【歷史:紅軍長徵過楚雄】中央紅軍、紅軍二、六軍團長徵過楚雄
    紅軍攻進武定縣衙時,縣長周自得和省府封江督察孟智仁還抱著煙槍,吞雲吐霧。突聞槍聲大作,周自得持槍到縣衙大堂,督令團隊死守,被攻入縣城的紅軍當場擊斃。孟智仁見勢不妙,越牆逃竄,後被龍雲所部捕獲,以「封江不力」罪,在昆明處決。紅一軍團繼續揮戈西進,行至武定縣石臘它村時,兵分兩路:紅軍一師抄小路直插元謀龍街渡口,紅軍二師沿大道直逼元謀縣城。元謀縣縣長楊均之聞風喪膽,率其兵丁,逃遁班果。
  • 一塊門板一雙草鞋再現紅軍長徵 「十送紅軍」唱出離別情
    毛澤東還詳細請教過於都河上的船工:一條船能載多少人?能裝多少糧食?一天能走多少路程?在於都,許多人都提到,毛澤東有一匹馬,但是很少騎;毛澤東當時得了瘧疾,但是自己仍舊吃紅糙米飯,卻讓警衛員買雞給醫生補身子。57歲的漁民李貴女,已經數不清自己在於都河上往來了多少圈。從記事起,他就聽過爺爺為紅軍擺渡過河的故事。
  • 揭秘讓毛澤東暗暗叫絕的首席紅軍女歌手曾子貞
    當然,高手過招,還是綿裡藏針的多。真正會唱山歌,靠唱山歌唱出名氣來的人,都是在對歌、鬥歌中打天下的。那時,縣裡每年都有幾次賽歌大會,賽歌大會一般是逢圩日,賽歌場上人山人海。這麼大的場面,嘴巴上沒有功夫,肚子裡沒有貨的人肯定會膽怯,根本不敢上臺對歌、更不敢鬥歌。有幾次,曾子貞就是在臺上鬥歌時,把對手鬥得結結巴巴,一時連口都開不了。大家就拼命地為她鼓掌、叫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