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書評
《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賈仲明《錄鬼簿續篇》中道:「太原人,號湖海散人。與人寡合。樂府,隱語極為清新。」羅貫中生活在元末明初,經歷社會大動亂,對人民苦難深重的生活處境有所了解,對他們的理想追求也有所認識。當時三國已被帶上講臺或舞臺,另有史學家陳壽編成史書《三國志》,《三國演義》就是在史書、雜記、平話、戲劇的基礎上寫成的。《三國演義》反映了亂世土地兼併劇烈,地主剝削殘酷,官服徭役繁重的黑暗時代以及農民起義,群雄爭霸,三分天下,各方混戰的局面。從羅貫中所寫的小說中,可以看出他推崇「忠」「義」,用「王道」「仁政」治理天下。對於探尋當代史實做出一定貢獻。
《三國演義》描繪了公元三世紀前後黃巾起義與其被鎮壓的過程,廣泛而具體地描寫了魏蜀吳等封建統治集團內部鬥爭,反映了當時的歷史情況。然而,作者描寫這一切的主要目的,並不是為了揭露封建統治的罪惡,在很大程度上是作者用來讚頌「王道」的一種陪襯。所以,他在批判董卓等人的同時,卻又通過其「正面」人物形象來讚揚,美化封建統治階級,大肆宣揚「王道」。書中把劉備美化成一個「仁慈」的、備受人民「愛戴」的統治者,也正是把它作為「王道」的化身來進行歌頌的。同時《三國演義》對農民革命進行了污衊,而現實說明,這一觀點是不正確的。
《三國演義》塑造了一些性格鮮明、影響深遠的藝術形象,比如曹操、郭嘉、夏侯淳、黃蓋、周瑜、張飛、趙雲、黃忠等等,其中尤以諸葛亮描述的最為突出。作者對他傾注了強烈的崇敬,歌頌為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諸葛亮無疑是一位奇才,在「赤壁之戰」中屢立奇功,令周瑜自嘆不如,比如「草船借箭」「七星壇借東南風」「命令關羽守華容道」等。從歷史來看,諸葛亮在當時的地主階級統治系統中,是一個看問題比較敏銳,處事有膽識有謀略的人,他有這些長處,原因之一便是他重視實踐。如諸葛亮敢於使用「空城計」,就是因為他對敵方將領的情況作了分析,知道司馬懿了解自己「生平謹慎,必不弄險」,從而利用這一點解除了危機。然而有些章節,卻將諸葛亮寫成了神鬼般的人物。諸葛亮重病在五丈原,「自於帳中祈禳北鬥,若七日內主燈不滅,吾壽可增一紀;如燈滅,吾必死矣」。結果魏延飛步入告軍情,竟將主燈撲滅,真是能判定生死。「七星壇祭風」、「巧布八陣圖」、「班師祭瀘水」、「定軍山顯聖」等,更是荒誕不經的描寫。對於諸葛亮的「忠貞」,小說也多有描寫。諸葛亮忠於劉備,劉備死後,為報答「三顧茅廬」「臨終託孤」的知遇之恩,他「親理細事,汗流終日」,以至於「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可謂「亂世豪傑」。
我認為書中最精彩的章節莫過於「赤壁之戰」。蜀吳剛剛結盟,雙方互不信任,諸葛亮舌戰群儒維護自尊,見到孫權後智激孫權,孫權在魯肅提醒下醒悟,通過吳國太的指點找到周瑜。周瑜見諸葛亮足智多謀,想殺他滅口,文武百官一番苦勸,周瑜才願與他共事。接下來曹操三江口大敗,繼而接連敗退,損兵折將,蜀吳兩國關係漸漸融洽。同時曹操見陸軍無法水戰,培養了一批水軍,由蔡瑁、張允領導作戰,並派周瑜摯友蔣幹勸周瑜降曹,周瑜設「群英會」,蔣幹中計,曹操誤殺蔡、張二人。周瑜賊心不死,讓諸葛亮造十萬支箭於十日之內,從而抓把柄殺他,諸葛亮「草船借箭」,周瑜自嘆不如。曹操又派蔡瑁二弟詐降,周瑜與黃蓋表演「苦肉計」給二人看,事後闞澤獻黃忠詐降書與曹操,曹操不甚歡喜。而後龐統「密授」曹操用鐵釘鎖大船,暗設「連環計」。曹操自大至極,賦詩於長江大宴。周瑜見曹軍中計,正得意時,忽想起一旦火攻,將燒吳軍,諸葛亮自願「七星壇祭風」,周瑜派黃蓋詐降,火船已備齊,忽見東南風大起,周瑜一面火燒三江口,一面派人殺諸葛亮,不想有趙雲來接應。諸葛亮回到蜀營,安排將士攔截曹操。一戰之後,曹操與部將人困馬乏,軍士死傷無數,又被蜀將一通好殺,逃到華容道,卻遇到了關羽。關羽念舊情,放走了曹操。從此,三國鼎立之勢形成。
我國古代的兵法由成千上萬奇才的智慧匯聚而成,想法天衣無縫,捨得分明。現在的我們也一樣,思考問題要保證全面。比如說計劃一天的學習生活,不應學得太晚——要有時間休息;不應學得太多——容易忘記或混淆等等。赤壁之戰曹操兵敗的主觀原因,卻是他依仗自己兵強馬壯,開始輕敵,妄自尊大。在生活中,驕傲的確不可取,它會使幾近成功之人一落千丈。同時,赤壁之戰中,少不了團結的力量,文武百官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團結起來。曹操將士多,卻如一盤散沙,而蜀吳將士少,卻能做到團結一致。軍訓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同學們齊心協力,最終取得了驕人的成績。司馬光說「鑑於往事,有資於治道。」我們會在《三國演義》的種種啟示下不斷進步。
初二13班 江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