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句
如果你現在開始努力,
最壞的情況也不過是大器晚成。
「只有沒有原則的人,才會從痛苦中得到滿足。」
這是一個有趣的平臺
相信你會深深地愛上這裡
4月1日,愚人節,《火鍋英雄》終於上映。身為一個重慶人,看得很過癮。生活化的幽默,患難見兄弟的熱血情義,重慶味道十足的防空洞、過江索道、輕軌站、辣椒鋪滿的紅油火鍋,都讓我沸騰。從《瘋狂的石頭》到《火鍋英雄》,十年了,電影變了,重慶也變了。
(《瘋狂的石頭》截圖)
《瘋狂的石頭》中謝小盟首次出鏡時所乘坐的索道,是目前唯一保留運行的長江索道,而當年同一時間運行的另一條嘉陵江索道卻在2013年底被拆除,其遺址也變成文物展出,永遠的留存在人們的記憶裡。
(《火鍋英雄》截圖)
(《瘋狂的石頭》截圖)
2005年正式運行的輕軌2號線李子壩站是全線唯一的樓中站,因獨特的穿房而過構造,在網絡上持續熱度不減。
作為山城首條開通的輕軌線路,輕軌2號線極大的便利了人們的出行,它的影響之深,以至於十年後的今天,儘管1號線、3號線、6號線都已正式運營,但山城的人們還是習慣性統稱它們為「輕軌」。
(《火鍋英雄》截圖)
有些人可能在微信上看到過,某些揚言十年前的重慶美女長這樣:
十年後的美女長這樣:
並義正言辭的說當年的美女多麼清水出芙蓉,現在的美女只能活在朋友圈……
然而,在當年的電影影像中,我們所看的美女其實是這樣的……
(《瘋狂的石頭》截圖)
我相信寧浩導演絕對不是在黑我大重慶的妹子,只不過時代的變化,人們對潮流,時尚的定義都在變。今天的山城,依然以平均顏值最高聞名遐邇,無論網紅還是街拍,真正清水出芙蓉的美女一直都在。
(《火鍋英雄》截圖)
(重慶觀音橋街拍)
(《瘋狂的石頭》截圖)
重慶人的娛樂生活在這十年間也有很大的變化,《瘋狂的石頭》裡道哥和小弟們泡公共澡堂,喝老山城。現在的重慶人就像《火鍋英雄》中的場景一樣,約著兄弟下館子吃火鍋,酒量越來越大的重慶崽兒喝山城已經不過癮了,人手一瓶江小白,誰都不得虛!
(《火鍋英雄》截圖)
(《瘋狂的石頭》截圖)
看看十年前的羅漢寺,以及它身處的渝中地區。當年的老房子老梯坎,還有滿街的麻將聲都還讓人記憶猶新。
回過頭來再看看如今的渝中夜景,高樓聳立,霓虹斑斕,老城區改造不斷進行中的山城,確實比之原來煥然一新,不過對於一部分人而言,改變就意味著對過去的遺忘以及搬離故土,人們心裡多少還是有些失落。
(《火鍋英雄》截圖)
(如今的渝中鳥瞰圖 )
(《瘋狂的石頭》截圖)
在重慶,曾經有這樣一群人,他們爬坡上坎,肩上扛著一米長的竹棒,棒子上繫著兩根青色的尼龍繩,沿街遊蕩攬活,他們的身影遍布山城的大街小巷。
歷史上的棒棒軍人數一度達到四十萬人之多,而如今的街頭,除了渝中區的朝天門還是他們固定扎堆的地方之外,其他地區都只有星星點點的小部分棒棒還在苦苦經營。
隨著路越修越好,車越來越多,曾經的棒棒軍早已人數凋零,走向沒落。
(《火鍋英雄》截圖)
(《瘋狂的石頭》截圖)
十年前,山城的人們都愛去朝天門市場挑挑選選。十年後的今天,朝天門變成了大型批發市場,每天上貨下貨好不熱鬧。而要逛街買東西的人,更願意去新興的各大步行街。重百、遠東、龍湖天街等大型購物商超遍地開花,網購、海淘等線上購物更引發全民瘋搶,只剩不眨眼的買買買,和血淋淋的剁剁剁!
(《火鍋英雄》截圖)
(《瘋狂的石頭》截圖)
經過十年變化,如瘋狂石頭中的「夜巴黎」一樣的招待所在中心城區已經慢慢走出人們的視線,而類似喜來登、萬豪這樣五星酒店拔地而起,人們看到了山城的無限潛力,也在新舊交替當中,體會到時代變化的力量。
(《火鍋英雄》截圖)
(《瘋狂的石頭》截圖)
《瘋狂的石頭》裡這場黃渤被困下水道的戲相信很多人都記憶尤深,而當時,他手裡那款要靠天線支持信號的手機,在十年後的今天早已退出歷史舞臺。
就跟中國其他城市一樣,現在的人們熬夜排隊,和海關鬥智鬥勇,追求比bigger更bigger的蘋果三星,走在山城的街頭,智慧型手機早已成為爆款。
(《火鍋英雄》截圖)
(《瘋狂的石頭》截圖)
十年前的渝中半島和長江南岸之間,人們最常用的過江工具就是長江索道和長江大橋。
但也就在這十年間,長江大橋橋頭的那座山包被炸開,改隧洞為馬路,後來又相繼建成了朝天門大橋和東水門大橋,更有6號線的通車,現在,即使分開住在南岸和渝中的情侶們,也不會像當年《瘋狂的石頭》裡的謝小盟一樣每天只能坐索道過江才能見面了。
(《火鍋英雄》截圖)
現代都市人的通病就是「健忘」,十年時間往往一閃而過,有太多細微末節被人們拋之腦後,好在我們還有電影。用不同的鏡頭去記錄那些歷史,讓人驚覺有這麼多曾經習以為常的東西從我們的記憶中消失不見。
十八梯、老碼頭,一萬個人重慶人眼中有一萬種不一樣的重慶記憶,這座伴隨著我們成長的城市每天一天都在改變,我們期待,下一個十年,還能見證山城的更多可能。
青|春|巴|南
|匯聚青年|揚帆巴南|
歡迎留言騷擾,提供寶貴意見
本文來源: 重慶晨報 感謝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