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舒宏
作為亞洲第一個同性婚姻合法的地區,臺灣近幾年關於同性題材的影視作品可謂越來越好。
前有前年柏林電影節泰迪熊獎最佳紀錄片《日常對話》,後有去年臺北電影節最佳劇情長片《誰先愛上他的》,得到了不少觀眾的讚譽。
尤其是《誰先愛上他的》,首次將目光聚焦於同妻的困境,十分具有現實意義。
《誰先愛上他的》,乍一看似乎有種不正經的網絡大電影的既視感,開篇就是手繪體的漫畫,再加上偏臺系小清新的色調,讓人對影片內容不抱什麼希望。但當影片結束,不得不說到底是拿了金馬獎最佳影片提名的作品。
影片通過兒子宋呈希的視角,圍繞母親劉三蓮、父親宋正遠、父親的男友阿傑展開,先以劉三蓮上門向阿傑討要保險金為開篇,再用插敘的手法講述了三個人的情感糾葛。
一部好的喜劇都有一個悲劇的內核,《誰先愛上他的》也不例外。影片通過喜劇式的情節安排和臺詞,塗鴉式的轉場,夾雜其中的漫畫和小孩子稚嫩的視角,用一種較為輕鬆的方式敘述了一個沉重的話題。
本片的關鍵詞主要還是同性,但是為什麼能突破重圍受到一致好評呢?其實不外乎兩個方面。
一是,最近幾年華語片中涉及LGBTQ題材的電影少之又少,能叫得上名字的優秀同性題材電影《藍宇》(2001)、《春光乍洩》(1997)等等,仿佛都被留在了上個世紀。這樣一個題材,無論影片質量是否過硬,觀眾對其的包容性都更強。
二是,影片不僅僅是對同性關係和同妻悲慘現狀的表現,還有更深層次的思考。
很多LGBTQ題材的片子都會走入一個誤區,一味地歌頌性別平等、同性愛情的美好和艱難,但其實這樣的方式對真正的LGBTQ群體並沒有什麼幫助,反而將他們推到一個尷尬的境地,讓人們記住他們的特殊。
還有一些影視作品中的性少數人群,就像活在一個架空的獨立社會裡,完全與現實社會脫節,沒有關注到這些人群的真正困境,沒有什麼現實意義。
而《誰先愛上他的》是紮根於現實社會的,它將同性題材放在中國式家庭之下,把LGBTQ群體拉下特殊的舞臺,告訴人們,這些人也是要吃飯睡覺的,也是會被保險金高利貸這樣的事纏身的,也會為自己的工作努力卻得不到回報的。
不管是作為同性戀的阿傑、宋正遠,還是「同妻」劉三蓮,或者是劉三蓮與宋正遠的兒子宋呈希,他們在片中的形象都依託於現實社會,有血有肉,接地氣,仿佛就生活在我們身邊。
就拿劉三蓮來說,很多LGBTQ類型電影中,都有提到「同妻」這樣一個角色。比如一代經典電影《斷背山》,其中兩位主角的妻子都是同妻,但她們在影片中的作用,更多的是充當背景板一樣的存在。再比如李安導演的《喜宴》,整部影片都在講東西方觀念與中國的家庭觀,與《誰先愛上他的》一樣著眼於家庭,但不同的是,其中的妻子卻是自願做「同妻」。
而劉三蓮,你看到她第一眼想到的絕不會是「同妻」,她的言行舉止,與中國許多婦女的形象並無兩樣,普普通通,為了家庭願意付出自己的一切,在遇到傷害兒子切身利益的事時,義無反顧地不要面子也要為兒子的未來鋪好道路。
但就是這樣一位普通的女人,卻陷入同妻的悲慘命運。她的丈夫在生命最後時刻選擇去找他深愛的男人度過餘生,甚至把本應屬於兒子的保險金給了那個男人。她辛辛苦苦為家庭操勞十幾年,到頭來卻人財兩空。
劉三蓮的可悲不僅在於她的「同妻」身份,還在於她身為同妻卻不自知,十幾年的家庭和睦只是個假象,所有的付出就是一個笑話。而導致這悲劇發生的根源,卻是世俗對同性愛情的不認同。
影片中,劉三蓮在不知情的情況下介入宋正遠和阿傑的愛情,在阿傑看來她是小三,但實際上卻是宋正遠主動放棄與阿傑的感情,選擇與劉三蓮結婚,而後又拋妻棄子,回到阿傑身邊度過生命最後的日子。
在三人的糾葛中,「小三」劉三蓮只是做好自己妻子的本分,「小王」阿傑也只是滿足自己深愛的男人生命中最後的願望,可以說一切都是因為愛。「小三」和「小王」其實都是無辜的。
那麼到底是誰的錯呢?宋正遠嗎?的確是他先放棄了阿傑,後又傷害了劉三蓮,即使在與劉三蓮的婚姻中,他努力去做一個好丈夫,但卻欺騙了劉三蓮的感情。這樣看來,他的確要為這個悲劇負責。
但如果將宋正遠看作導致整個悲劇的罪魁禍首,未免有些武斷。
影片中,宋正遠與阿傑之間有過這樣一段對話。
阿傑:「那我們為什麼不說實話?」
宋正遠:「讓他們不難過,不擔心,就是我們的責任。」
阿傑:「我不懂為什麼我愛你她會難過。」
宋正遠:「我也不懂,但她一定會難過。」
這段對話的背後,是宋正遠對現實不認可同性愛情的無奈,他清楚地明白,即使是自己最親最愛的人,也不會接受他們的愛情。
影片對於宋正遠的描述不多,但我們仍能根據劇情來窺探他的心理。他喜歡阿傑,卻又受制於世俗觀念選擇與劉三蓮結婚,直到生命即將結束,才決定聽從自己的心聲回到阿傑身邊。
在選擇結婚時,我想宋正遠肯定也進退兩難,一邊是自己深愛的男人,一邊是世俗觀念,選擇前者,意味著與全世界包括自己的親人為敵,選擇後者,則是背棄了愛情。兩種都是他不願意承擔的後果,但最後他還是做出了受傷範圍相對小、承受起來相對容易的選擇。這也是現實生活中大多數喜歡同性的人做出的選擇。
結婚後,他兢兢業業地扮演一名好丈夫,努力構架家庭和樂的假象,甚至打算將自己是個同性戀的秘密帶到地底下,但當得知自己時日不多,他突然產生了不顧一切回到愛人身邊的想法。這個時候,他肯定也是煎熬的,聽從自己的心聲意味著傷害自己的妻子和兒子,可不為自己活一次,人生又有什麼意義呢?最終,他選擇為自己而活。
你看,只有快死的時候,宋正遠才有勇氣與世俗觀念對抗,為自己活一次。
所以,他們的悲劇源頭不是宋正遠,真正使宋正遠騙婚和讓中國出現一千多萬「同妻」的罪魁禍首,是社會對同性愛情的不接納以及社會家庭觀念帶來的強壓。
《誰先愛上他的》是中國第一部正面講述同妻問題的電影,它毫不避諱地探討著這個在華人地區普遍存在卻又鮮有人提及的話題。與此同時,影片著眼於現實社會,無比真實細緻地凸顯出情感與家庭之間的關係,這種關係其實是無關於性向的存在。
整部影片採用孩子的日記體的旁白來串起整個故事,一方面,旨在將大人之間複雜沉重的情感問題和社會家庭的壓力,通過一種較為詼諧輕鬆的方式敘述出來,讓觀眾笑中帶淚。另一方面,通過孩子的視角,表達了一種積極向上的思想,就像宋呈希的名字一樣,為我們呈現希望。
影片的最後,阿傑、劉三蓮過著彼此應該有的生活,互不打擾,這結局既有著劉三蓮的妥協,又有著社會對LGBTQ群體的漸漸包容。
希望將來有一天,不會再有同妻的存在,LGBTQ群體能在陽光下肆意地談情說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