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昨天(3月2日),鳳凰佛教編發了《沈衛榮談歡喜佛與雙修法:密教是佛教的墮落?》一文的第一部分,為讀者介紹了元末那段宮廷秘史,引出了密教雙身修法的種種疑問和困惑,今天此文的第二部分,披露了密教中雙身修法的法門要領和詳細經過,對目的、方法、體驗等逐一作了梳理,以下是詳細:
相擁交媾的密教雙身像
幾年前,筆者在傳為密乘至尊大持金剛佛所傳、藏傳佛教噶舉派祖師、印度大成道者矴浪巴上師造文的《勝樂耳傳金剛句偈》中見到了題為「空行秘密道大喜樂」的一個章節,此雖非薩迦派祖師所造,但觀其內容卻與後者所傳的「秘密大喜樂禪定」十分類似,兩者顯然共通。在此,我們不妨藉助這段簡明的修法要門來對「秘密大喜樂禪定」或者「雙修法」做一個具體的解釋,以助我們揭開元末這段宮廷秘史的真相。這部要門是這樣說的:
空行秘密道大喜樂者,年十六至二十五之明母,即蓮種母、獸形母、螺具母等等,乃具相手印金剛瑜伽母,與具緣士夫如兮嚕葛者,擁抱、交合,作無二行,以有漏享用無漏,令明點降、持、回返、周遍和處中增長。旋若慈烏,作獅子、大象、孔雀、雌虎、陸龜之勢,觀三種四喜共十二喜之義,示俱生智自性無別,一切現有法皆顯現為無漏喜樂。為密灌、手印[母]、甘露丸故,當施十六半半四分一明點,餘四分三[明點]則周遍於諸輪。若散漫、溺於欲望,或為他力和酒精迷醉,則壞失於義,將再墮惡趣。是故當於金剛身取其精髓,此生必成正覺無疑。
上引這段要門對於純粹的門外漢來說或是雲裡霧裡,摸不著頭腦,但對於修行密教的行人,或者對於研究密教的學者來說,它是一部完整的「雙修法」儀軌。或首先需要說明的是,此說「大喜樂禪定」為「秘密」絕無漢語語境中暗含的那層齷齪、見不得人的意思,它原本有以下兩層意義:一、大乘佛法分為般若道和秘密道,即通常所說的顯、密二乘;「大喜樂禪定」屬於密乘修法,故是秘密道;二、修「秘密大喜樂禪定」必須依止上師授受之要門,並得上師灌頂之後方可修習,上師之說乃是秘密之理,所以這個法門被冠以秘密之名。
可以修習「秘密大喜樂禪定」者,即可實修雙修之法者,被稱為「具緣士夫」,當然他不能就是隨便哪一位江北的阿貓,或者江南的阿狗,而必須要符合一定的標準,具足修習某種秘密法之福緣。一般來說,他們都是經共通圓滿次第修習,已於脈氣明點得堪能者。修習密教之行人,通常要次第獲得上師授予的瓶灌、密灌、智慧灌和第四灌等四種灌頂,雙身法之修習屬於第三級灌頂,即智慧灌頂所修,不到這個級別的行人是不能擅自修習的。此說具緣士夫「如兮嚕葛者」,即指行人修法時要把自己觀想成其修習之本尊、具本尊之我慢與威儀,這與其他本尊禪定的修法一致。如修習勝樂,其本尊就是兮嚕葛,如修習喜金剛,則其本尊就是喜金剛。
與密教行者雙修的女性助伴則被稱為明母,亦稱明妃,或也可稱為瑜伽母、行手印、業手印、手印母、智慧母、空行母等等,不一而足,她們是行者修法成佛的助伴和工具。當然,不是所有女子都可以擔當「明妃」這一角色的,只有所謂「具相手印母」才是行者可以依託共修的金剛瑜伽母。所以,雙修從根本上來說是佛父和佛母,或者灌頂上師父、母之間的雙運、雙修,與兮嚕葛相應的佛母是金剛亥母;與喜金剛本尊相應的佛母是無我母,行者和明妃雙修時首先應當把自己觀想為佛父、佛母。與此相應,雙修並非非實修不可,很多時候它只是觀修,就是觀想佛父、佛母抱合作無二行。前面提到的那些「歡喜佛」像,其本來的用途肯定不是用來啟發大婚前尚不解風情的帝王、公主暗通男女之道的,而是要用來幫助密法行人觀修佛父、佛母作無二行,並即身成佛的。
雙修能否取得成就,既要求行人自身清淨、具福緣,亦要求選擇清淨、合適的明母。不但要求明妃的年齡最好在十六至二十五之間,而且對其相好也大有講究。明妃通常可分為獸形母、螺貝母、象形母、紋道母、眾相母、蓮種母等很多種類,其中的蓮種母、螺貝母、紋道母和象形母合稱「交融四母」,於明妃中最為有名。每一類明妃視其相好又各分上、中、下三種,行者當根據自己的根器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明母雙修,若選對了上種明妃可即身成佛,與中種明妃脈會,不經年載或也可得證果位,而下種明妃則多不可依,行者應該避而遠之。
行人既選定了明妃,當通過聞、思、授戒、灌頂等手段和步驟先使她們之身、語、意三門獲得清淨,然後才可與她們修習欲樂定。密續中有道是,「方便非修習,勝惠非修習,方便惠不二,故稱名修習。」方便即喻佛父(修習行人),勝惠即喻佛母(明妃),他們單獨都不是修習,只有方惠二者相合「作不二行」時才是修習。所謂作「不二行」,其前行初看起來很普通,如「聽其欲樂音聲、嗅彼龍香、咂唇密味、抱觸身等、蓮杵相合、研磨交媾」等等,然而不普通的是,行者要「以有漏享用無漏」,即要從本來有漏(有雜染、有凡心)的喜樂中得享無漏(沒有雜染、超越凡心)的喜樂,或者說「大喜樂」。「大喜樂」之妙用決不在於其所享喜樂之大,而在於其喜樂之無漏和清淨。只要行人心地不清淨,依然還被雜染心所纏繞,則一定無法享受這種無漏大喜樂等持。
修欲樂定之正行十分複雜,此要門所述與筆者從薩迦派所傳道果法中所見的儀軌完全一致,它有「令明點降、持、回返、周遍和處中增長」等五大步驟。第一,先令行者降明點(或曰菩提心),因為若不降明點,則不能發樂,所以行者要依清淨明母,以大慾火,流降明點;第二,令行者任持明點而觀樂,即令菩提心降至珠內而執持之。行人若不能任持,則將墮輪迴;若能任持,並令其增盛,即可發生大喜樂等持(禪定);第三,行者當令明點旋返,若不能旋返向上,則墮水漏,白白損耗,是故行者應令其明點旋返至頭頂,並在意想的幻輪中旋轉;第四,行者當令其菩提心均勻遍身,若明點不能遍身,則將成疾患,只有令其普遍於身,才能疏通脈道,令身堅固,且令空樂禪定無有斷絕;第五,所謂「處中增長」,或曰「護令不失」等等,即要行者保護好明點,不致產生八種失漏,即使在出定之後,仍須不損護持,否則不獲利益。所謂「處中增長」就是要在行者自身處處生起四喜,令喜樂增盛,以獲得種種神通和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