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7日下午,作為長假福利,文學館放映室首次啟動了現場選片模式。在2017年的高分片單中,我們最終敲定了這部口碑炸裂的懸疑驚悚片《目擊者之追兇》。
目擊者、追兇——片名本身即可成為內容簡介,雖然簡潔明了,但卻稍嫌落俗。然而英文片名就很有意思了:Who Killed Cock Robin,誰殺死了知更鳥?
但凡對「鵝媽媽童謠」稍有了解,就不會對《誰殺死了知更鳥》感到陌生。這首歌謠的旋律輕快優美,傳播範圍甚廣,但是,由於它的主題始終脫不開「謀殺」,因此逐漸被歸為暗黑童謠類別。而在後世文化領域內,「知更鳥」也成為了一個廣泛的謀殺原型。
在談論電影之前,我們不妨來看一下這首童謠的歌詞:
誰殺了知更鳥?
是我,麻雀說,
我殺了知更鳥,
用我的弓和箭。
誰看到他死去?
是我,蒼蠅說,
用我的小眼睛,
我看到他死去。
誰取走他的血?
是我,魚說,
我取走了他的血,
用我的小碟子。
誰來為他制喪衣?
我,甲蟲說,
我將為他制喪衣,
用我的針和線。
誰來為他挖墳墓?
我,貓頭鷹說,
我將為他挖墳墓,
用我的鋤和鏟。
誰來當他的牧師?
我,烏鴉說,
我將來當他的牧師,
用我的小冊子。
誰來當他的執事?
我,雲雀說,
如果不是在黑暗中,
我將來當他的執事。
誰來秉持火把?
我,紅雀說,
我馬上就把它拿來,
我來秉持火把。
誰來充當主祭?
我,鴿子說,
我將當主祭。
為吾愛哀悼。
誰來扶靈?
我,鳶說,
若不走夜路,
我將扶靈。
誰來負責棺罩?
我們,鷦鷯說,
夫婦倆一起,
我們將負責棺罩。
誰來唱讚美詩?
我,畫眉說,
當她埋入灌木叢中,
我將唱讚美詩。
誰來敲響喪鐘?
我,牛說,
因為我可以拉鍾,
我來敲響喪鐘。
所以,再會了,知更鳥。
當喪鐘為那可憐的知更鳥響起,
空中所有的鳥
都悲嘆哭泣。
啟事
關係人請注意,
這則啟事通知,
下回鳥兒審判,
受審者為麻雀。
死者、罪犯、幫兇、證人、包庇者、審判……不難發現,在這首童謠中,包含了一樁案件的各種要素。正是因為如此,從範·達恩(S·S·VanDine)的《主教殺人事件》開始,直至後來各種推理日漫,知更鳥之歌幾乎成為了現成的懸疑模板,而《目擊者之追兇》也不例外,劇情套用得絲絲入扣。導演甚至安排了一隻鳥兒,不時地出現在幾處關鍵場景,雖不能說匠心獨運,卻實實在在地深化了主題。
與《看不見的客人》類似,這部電影的剪輯採用了大量閃回,通過各個人物的敘述,在各種推翻重來的邏輯博弈中,不停地重構雨夜車禍的現場。
看似正義的男主角,看似純良的女主角,看似仁愛的老上司,看似憨厚的車行老闆,看似無辜的車禍倖存者,看似老實的小警察……隨著劇情一步步推進,真相一點點浮出水面,我們才鬱悶地發現,片中每一個正面人設,最後都避免不了無情崩塌的結局。正如童謠中的所有角色,無一不與案件有著或多或少的聯繫。
其實,早在序幕部分,導演就已經給出了暗示——破碎的後視鏡裡映出無數隻眼睛,而複眼視覺所看到的影像,其實是由眾多單眼所提供的訊息組成。沒有人知道全部的真相,只有他們因各種機緣巧合湊到一起,才能以碎片拼湊的方式還原案件。
分分鐘逼死密集恐懼症
導演程偉豪在訪談中提到:「其實所有人都在壓這個案件,共犯性變得很強烈。」這令人想到《毒木聖經》中的那句名言——「沒有人真正無辜,我們都是共犯。」
在影片中,大量的細節都在暗示著這種共犯性。九年前的綁架案,是三人共同作案;雨夜的車禍,肇事的兩人一併逃逸;幾起案件先後發生,邱哥不停在電話中提及「我會處理」;直至最後觸目驚心的殺戮現場,兇手也企圖拉主角下水……沒有誰是單純的目擊者,每個人都各懷鬼胎,在這起案件中擔當著不光彩的角色。
「每個人都能當上15分鐘的名人」,來自安迪·沃霍爾的梗
那麼問題來了:片中的角色,哪一個是知更鳥?
有人認為知更鳥指的是徐愛婷,但是很明顯,她不僅僅是受害者,更是加害者。如果我們仍然用童謠的線索來作為解謎關鍵的話,那麼答案只有一個:知更鳥,就是九年前的綁架案受害者,許姓富商的小女兒。
只有這個天真可愛,卻慘遭毒手的女孩,才是真正的無辜者。
至此,片中那隻不停出現的鳥兒,似也終於有了一個合理的身份——它代表著小女孩的靈魂,或者說,這冥冥之中的第三隻眼,才是真正的目擊者:從未參與,卻始終注視著一切。
片中有一個細節:小齊開始追查案件的時候,他的手錶停了,而最後以「目擊者」身份結案的時候,手錶恢復了正常。這是一個絕妙的諷喻:殘酷的真相被拋入了另一個時空,而在現實中,一切仿佛從未發生。
「下回鳥兒審判,受審者為麻雀。」——這起案件的兇手終於受到了懲罰,但童謠裡的審判遊戲卻將一直持續循環下去。那麼,繼知更鳥和麻雀之後,新一輪的受害者和加害者,又將是誰呢?鑑於每個角色的立場和人設都在不斷變化,究竟誰能笑到最後,仍然是未解之謎。
唯一可以肯定的是:他們永遠逃不出這個因果輪迴的審判遊戲。就像片頭片尾反覆出現的錯綜複雜的立交橋鏡頭——」凡走過,必留痕跡。「
(如果有心,可以嘗試把本片人物跟童謠中的角色一一對應,會是很有趣的連線遊戲哦。)
沒怎麼看過臺灣電影,這部算是非常出乎意料了。
《目擊者》導演程偉豪(中)&四位主要角色
一個反轉反轉再反轉的故事。開頭看的不知所云,後面細細看來才知道是伏筆,或者說一條把整個故事串起來的線更為合適。
開始的目擊車禍不像開始,更像個被層層包裹下掩蓋的潘多拉魔盒,九年後的冥冥之中自有安排也只是一層一層的掀開包裹,一層一層的告訴屏幕前的你我,人性的黑暗是想像不到的無底洞。也隱隱的覺得,片子還訴說了真實與謊言,虛偽與正直的諷刺般的對立和融合。
片子裡的小齊找徐愛婷的原因開始並不是正義感,只是為了報復前同事,或是因為愧疚心突然被揪出來了而已。想救徐愛婷的前提也是自己做錯了事,而結局更是諷刺,救不了,還不了公道,事已至此乾脆選擇了背棄良心,做個精緻的利己主義者,讓事實就此被時間掩蓋。
片子裡的每個人都不無辜,徐愛婷參與綁架,和兩個男人一同糜爛,曾經犯的錯帶來的結果是被變態式的囚禁毆打,最後四肢被砍掉生不如死。阿偉似乎骨子裡就存了瘋狂的因子,殺死女童,花九年時間找到徐愛婷而後對付她的手段令人作嘔,最後落得個被捅死的下場。這兩個人在電影裡傳達的是視覺上的殘忍,而小齊,邱哥,Maggie給人的感覺更像靈魂深處慢慢的腐爛。朗朗乾坤之下生活的光鮮亮麗的人,不知藏著多麼醜惡的過去,而他們將背負著這過去過上一輩子,不知道時間會讓傷口癒合還是生出腐肉。
看完一陣後怕,這種感覺就像是有人在你背後突然出現,告訴你人性的黑暗早已超出了你的想像力,而你離它如此之近。
第一次看驚悚片我的媽,感覺不能好了。結局那裡簡直是還原版做成人棍的金木小天使,希望晚上不會做噩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