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克獎(The Man Booker Prize,或Booker Prize),簡稱the Booker,它從1969年開始頒發,每年一次。
更重要的是,布克獎被認為是當代英語小說界的最高獎項,也是世界文壇上影響最大的文學大獎之一。
榮獲布克獎的小說,
幾乎已經成為"最好看的英文小說"代名詞,
是廣受世界矚目和討論的小說獎。
那麼接下來,
就隨小編來看看有哪些好看到哭的書。
1
Heat and Dust
《熱與塵》
作者:Ruth Prawer Jhabvala (1975年獲布克獎)
這本書講述了五十年間兩代女性的故事,2014年與《紅樓夢》共同獲評「亞洲十部最佳小說」。
小說的前半部分以第一人稱講述,一位女性前往印度尋找繼祖母奧利維亞在19世紀20年代經歷的故事。
隨後的敘述中又轉成奧利維亞的視角,她看似一位英倫淑女,卻被禮儀規矩束縛,渴望刺激,最後與人私奔。在印度的暑熱與煙塵中,兩代人的命運發生了奇異的重合……
它在1983年被改編成同名電影,由詹姆斯·伊沃裡執導。同年入圍坎城電影節,並在歐洲,尤其是英國引起轟動。
2
Schindler's Ark
《辛德勒的方舟》或《辛德勒的名單》
作者:Thomas Keneally 1982年獲布克獎
《辛德勒的方舟》是澳大利亞小說家託馬斯·肯尼利創作的一本小說,講述了原是納粹黨成員的奧斯卡·辛德勒,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從波蘭和德國境內的集中營內拯救了1200多名猶太人的故事。
這本書在美國出版時,取名《辛德勒的名單》(Schindler's List),後來就沿用了這個名字。1982年獲得布克獎後,又於1983年獲得了小說類的洛杉磯時報圖書獎。
這本書在1993年改編成電影,由史蒂文·史匹柏導演,本片包攬了第66屆奧斯卡金像獎的7大獎項及第51屆金球獎的7項大獎。
「Power is when we have every justification to kill, and we don't. 」
權力是完全有正當理由殺生,但是卻不殺。
「Whoever saves one life ,saves the world entire . 」
當你挽救了一條生命時,就等於挽救了整個世界。
「I just want to reach out to you, to touch your loneliness. 」
我只是希望向你伸出雙手,去觸碰你的寂寞。
「For you,a thousand times over. 」
為你,千千萬萬遍。
——《辛德勒的名單》
3
A Brief History of Seven Killings
《七次謀殺簡史》
作者:Marlon James 2015年獲得布克獎
1976年12月3日那天,距離大選只剩下兩個星期,再過兩天Bob Marley將在Smile Jamaica音樂會上演出,幫助緩解政治緊張氣氛,就在這天,從西金斯頓來了七個男子手持機關槍闖進他的房子。
Marley最終死裡逃生,繼續在免費音樂會上演出。但在第二天,他離開了這個國家長達兩年之久。
這個有點神話般的事件激起作者的靈感,創作了《七次謀殺的簡史》,這篇小說以虛構的口述傳記形式,由鬼魅、目擊者、殺手、議員、毒品販子、騙子、選美皇后、美國聯邦調查局及中央情報局人員、記者、以至Keith Richards的毒品販子講述。通過檢查動機和提問,故事詳細描述了獨特的景致和臭名昭著的人物。
4
The Sense of an Ending
《終結的感覺》
作者:Julian Barnes 2011年獲得布克獎
小說分為上下兩部。第一部分由年屆六旬的敘事者託尼追憶40年前在倫敦的青春物語:當年,他帶著女友維羅妮卡向朋友們炫耀,但隨後二人分手;維羅妮卡與其朋友中最優秀的艾德裡安相戀;託尼鬱悶無奈之下,寫絕交信一封,並祝他們好運。託尼在追憶愛情和友情的敘述中,又戲劇性地提及艾德裡安的自殺。
在這一部分,託尼的敘述告訴我們的事實是:他面臨友情和愛情的雙重傷害,表現出良好的紳士風度;維羅妮卡與其家人,以及艾德裡安,是無情的施害者。
第二部分跳至40年後,諸多外部衝擊——艾德裡安的日記,維羅妮卡的母親薩拉遺贈的小筆款項——一一出現,敘事者開始驗證和探索過去的記憶,並重構40年前的事實真相:託尼所謂的「得體的回信」,其實充滿了惡毒的語言,用於辱罵好友的愛情,詛咒他們的孩子,並挑撥維羅妮卡與其母親薩拉的關係。
惡毒的絕交信在看似不相干的自殺事件中也扮演了至關重要的角色——正是託尼在信中提到可向維羅妮卡的母親薩拉求證,如多米諾骨牌般引發了艾德裡安與後者的不倫之戀,繼而託尼的詛咒應驗,二人生下智障殘疾的嬰兒,最終導致艾德裡安的崩潰與自殺。至此,作者的態度方才明確:他一直躲在角落裡,反諷並嘲弄著託尼自以為是的個人記憶。
二十幾歲的時候,即使你對你的志向和目標很迷茫,很不確定,你卻能強烈地感受到生活本身是什麼,生活中的你是什麼樣子,會變成怎樣。後來,這種不確定性越來越多,相互交叉,前後糾纏,虛假記憶日漸增加。想當初,你能記住你短暫人生的全部。後來,記憶變成了一件百衲衣。
—— 《終結的感覺》
5
English Patient
《英國病人》
作者:Michael Ondaatje 1992年獲布克獎
這本書講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四個性格迥異的人——一個看不出燒傷的病人、他的加拿大籍護士、一個工兵和一個小偷——相聚在義大利一棟廢棄別墅裡。隨著他們的相處,各自掩藏的身份和秘密逐漸被揭開……
它在1996年被改編成同名電影,由安東尼·明格拉執導,由拉爾夫·費因斯、克裡斯汀·斯科特·託馬斯、朱麗葉·比諾什等聯袂主演,囊括了當年奧斯卡9項大獎。
「An unacceptable love needs no sorrow but time- sometime for forgetting. A badly-hurt heart needs no sympathy but understanding.」
一段不被接受的愛情,需要的不是傷心,而是時間,一段可以用來遺忘的時間。一顆被深深傷了的心,需要的不是同情,而是理解。
——《英國病人》
6
Last Orders
《杯酒留痕》
作者:Graham Swift 1996年獲布克獎
首先要說的是,這本講述死亡的書入選了「20世紀最令人愉悅的書」。
如作者所言,這是一本為了詮釋生命而描繪死亡的書,是一本有關死亡被生命不斷打斷的書。它的語言和風格都受到福克納的《在我彌留之際》影響。
《杯酒留痕》講了一群退伍老兵的故事,採用了大量的倒序手法。故事的主線是這群人遵循傑克·道茲的遺願,從伯蒙德西前往馬蓋特,要將他的骨灰灑向大海。
它在2001年被改編成電影,由弗雷德·謝波西導演,譯名也作《遺言》。它匯集了麥可·凱恩、湯姆·卡特尼、大衛·海明斯等一批老戲骨,「女王」海倫·米倫也出演了該片。因此,影片也被戲稱為英國演技派的「十一羅漢」。
7
Possession
《佔有》
作者:A.S. Byatt 1990年獲得布克獎
《佔有》一書出版後,立即在英語世界引起轟動。
《佔有》講述了一個浪漫、感人的愛情故事。本書的主人公之一羅蘭在倫敦圖書館查找有關19世紀維多利亞時代的大詩人阿舍的資料時,無意中發現了阿舍寫給一位不知名的女人的兩張信稿。經過一系列調查,羅蘭發現這些信是寫給當時的一位女詩人爛蒙特的。在整理兩位詩人大量往來信件、日記和詩歌的過程中,羅蘭揭開了一段不為人知的羅曼史。
8
The Life of Pi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作者:Yann Martel 2002年獲布克獎
這本書獲獎無數,獲2002年度英國布克獎、被評為《紐約時報》年度傑出圖書、《出版家周刊》年度最佳圖書和《洛杉磯時報》年度最佳小說,在2004年又獲德國圖書獎。
它講述了一個扣人心弦的歷險故事,主人公是個印度男孩,從小就在探索精神性和實用性的話題。在一次海難之後,他與一頭孟加拉虎在太平洋上漂流了227天並獲得重生。在作者口中,它是一個渺小又直擊人心的故事。
很多人知道這本書是看過2012年李安執導的電影之後,和書籍一樣,這部電影獲獎無數,在奧斯卡上斬獲四項大獎,李安也憑這部電影再次摘得奧斯卡最佳導演。這是一部關於人生和信仰的電影,正如英大在英國小說課上讀的那樣,錯過書和電影,你都會遺憾。
If every unfolding we experience takes us further along in life, then, we are truly experiencing what life is offering.
如果我們在人生中體驗的每一次轉變都讓我們在生活中走得更遠,那麼,我們就真正的體驗到了生活想讓我們體驗的東西。
Have taken place, why must be meaningful.
發生了就發生了,為什麼一定要有意義。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9
Amsterdam
《阿姆斯特丹》
作者:Ian McEwan1998年獲得布克獎
在專欄女作家莫利·萊恩的葬禮上,引出兩個主要人物:克利夫·林雷和弗農·哈利戴。二人同為莫利的舊情人,前者是享有一定聲望、被委以創作千禧年交響樂重任的音樂家,後者是一家頗具影響力的報紙的主編。
克利夫·林雷和弗農從大學時代就是朋友,先後成為莫利情人的事實並沒有傷及他們的友情;相反,這個事實使他們結成了一個鄙視莫利丈夫的同盟,關係似乎更近一步。莫利的死使克利夫·林雷和弗農深感世事無常,而莫利死前因身體功能失控所承受的屈辱與尊嚴的喪失也使他們觸目驚心,二人遂定下一個君子協定:如果二者中的一方看到對方不能有尊嚴地活著,則有義務幫助對方結束生命。為了逃避法律責任,可以選擇允許「安樂死」的阿姆斯特丹進行。
隨著情節的推進,克利夫·林雷和弗農都面臨了自己事業的危機與挑戰,做出了令對方齒冷的選擇:克利夫·林雷為了自己的音樂創作而對發生在身邊不遠處的一起強姦案置若罔聞,弗農則背棄了自己曾經作為反主流文化鬥士的自由理想、為了提升自己主編的報紙的銷量刊登了外交部長加莫尼的異性裝扮照。加莫尼是莫利的另一位舊情人,這些照片正是莫利的作品,是莫利追求個性解放、蔑視傳統價值的精神寫照。克萊夫和弗農對照片是否刊出觀點截然相反,導致二人的爭執與決裂。最後,兩人都認為對方已經道德淪喪、失去了基本的人性尊嚴,他們不約而同來到阿姆斯特丹,結束了對方的生命。
10
Wolf Hall
《狼廳》
作者:Hilary Mantel 2009年獲布克獎
《狼廳》是一部歷史小說,是都鐸三部曲的第一部,它還獲得了美國國家圖書獎,在2012年被《觀察家報》列入「十佳歷史小說」的名單。2012年,第二部《提堂》也獲得了布克獎。
都鐸王朝時期的英國舊秩序瓦解,新秩序正在萌芽,黑暗與光明共存。這本書以此為背景,從亨利八世與凱薩琳王后的離婚案切入,講述了紅衣大主教失勢、凱薩琳王后遭廢黜、亨利八世迎娶安妮·博林等一系列事件。而主人公託馬斯·克倫威爾處心積慮、步步為營,終於成為第一權臣。
2015年,由《狼廳》改編的同名電視劇成為BBC的開年大戲,和另外兩部一起展現了亨利八世時代的政治風雲。
開播首日便超過十年前的《羅馬》,成為BBC首播收視率最高的劇集,並且在六集完結之後成為了BBC十三年以來最高收視的劇集。
You can either travel or read,
but either your body or soul must be on the way .
希望你們能在這份書單裡找到感動與共鳴,
也歡迎小夥伴們在評論區分享你們的書單~
更多精彩素材,請長按下圖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