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一個月前,我嘗試拍了幾條抖音,我覺得作為自媒體從業者,應該多嘗試不同的平臺,至少要清楚了解行業風向。
大概拍了十條,剪輯,字幕,上傳。
然後懷著激動無比的心情,期待著數據蹭蹭蹭的增長。
結果,撲街了。
我仔細看了看,沒有一條播放量過500,最高470個播放。
這是我2020年經歷過的最壞的,內容慘案。
我拍的那些視頻文案咋來的?
我篩選了一百多個同行,並請人做了數據採集,分析完他們的所有文案內容,包括點讚率,轉化評論數據等。
我從中挑了10個感覺適合自己的文案,微調了內容,直接上鏡頭拍了。
結果拍了個寂寞,500播放都沒破。
我寫公眾號,最喜歡看的一件事就是看後臺數據,點讚率、收藏率、評論率、閱讀完成率。
點讚和評論最直觀,就是你這個內容有沒有激起用戶的共鳴,或者爭議。
被認同或者被反對的,都會有不錯的互動率。
收藏率,這個很有意思,我寫的乾貨越幹,收藏量就越高,但對應的轉發數據就會降低很多。
這個很正常,拆解一個項目玩法,給大家帶去了新的知識點,對大家學習和做副業有幫助了,收藏率就高了。
但是好的東西,特別是賺錢的東西,大家都不捨得分享啊,知道的人越多,競爭就越大,看著好像是這麼個理。
後來我去翻抖音的視頻數據後臺,平均60秒的視頻,視頻的觀看者基本上在播放到20秒左右就給划走了。
60秒的視頻,只看20秒是什麼意思呢?
當我的視頻播放到20秒左右的時候,狗蛋朝地上啐一口痰,「呸!,拍的什麼玩意兒?!」,就給划走了。「還不如看大熊妹紙扭腰呢」。
狗蛋雖然沒當面對我這樣說,但我心裡門清。
就拿470個播放量的那條視頻來說,後臺數據顯示,當天這條視頻有接近400個讀者對我啐了一口痰,然後划走了視頻。
因為視頻是我分兩天時間一口氣拍完的,也就是差不多三天的時間我就把視頻發完了,並且很快就完成了「平均播放量兩三百」的壯舉。
「可能是我顏值不夠高,普通話不夠標準,或者拍攝背景沒有用心布置吧」剛開始那幾天,我安慰自己說。
「下次我租輛法拉利,效果肯定好,畢竟我講的都是賺錢乾貨」,我經常給自己洗腦。
自我安慰了幾天後,我都快忘記自己的失敗經歷了。
有一天我刷視頻,有一條內容直接震碎了我的三觀。
而且這條視頻告訴我:**康,你之前拍的就是一堆垃圾!
這條視頻大概30秒的時間,內容清新脫俗:
一個十幾歲的小男孩(女孩?)在自拍,TA醒了一口鼻涕,然後把它吃了。
沒錯,是吃了。
我中午剛吃過一碗正宗的杭州片兒川,一轉眼全讓我吐馬桶裡去了。
可惜了那些大老遠買來的春筍。
吐完了片兒川,我回來繼續看這條視頻。
幾十萬的贊,幾萬條評論。
評論區有很多神回復,比如:弟弟,還能再表演一次嗎?
我再翻看自己的視頻主頁,看看那些視頻的個位數點讚,我沒辦法接受這樣的數據:
這不是一個作家該有的成績。
我一怒之下,舉起手機就要往地上摔,
我覺得這些視頻配不上一個專業的自媒體從業者,或者說,它們配不上我。
僅僅一秒鐘後,花唄帳單提醒我,要冷靜,衝動是魔鬼。
畢竟,手機是無罪的。
長期公開寫文章這件事,是很有趣的。
在這個過程裡,你會清醒認識自己,肚子裡到底有沒有墨水,以及你覺得有意思的文章對於讀者來說到底有沒有用。
因為這一切都在後臺數據裡體現著。
拿我前幾天寫的《KTV夜場女孩的自我救贖》來說,
我寫完初稿的時候,我覺得我簡直就是天才,咋能這麼有才華呢,詼諧幽默,又不乏乾貨內容,這種渾然天成的寫作手法,也就我能夠做到這麼自然了。
優化及排版後,做預覽,再閱讀一次,哎,越看越歡喜。
我甚至一度愛上寫這篇文章的作者,說心心相惜一點都不為過。
點擊推送,看到後臺開始蹭蹭增長的閱讀數、點讚和打賞,我樂在其中,悠然自得:
寫的文章有人看,被人喜歡,還有人打賞給錢,人世間最美妙的事,不過如此吧?
我轉發到朋友圈,有個多年不見的小妹妹給我評論,這是你寫的嗎?
快去看,覺得寫得好,歡迎打賞,我說。
不一會兒,系統就提示小妹妹給打賞了88元。
你好厲害呀,還會寫文章!小妹妹說。
哪裡哪裡,就是隨便寫寫的,我說。
被熟人誇,是一件很容易上頭的事情。
打賞的熟人多了,我都有一種「是不是可以出版了」的錯覺。
當我冷靜下來,我開始回味這件事。
小妹妹說的「你好厲害啊」,她表達的可能是我以前開車帶她兜風的時候,單手打方向盤的樣子很厲害,
至於她說的「你還會寫文章」,可能她對我的認知還停留在「喝酒泡妞」不務正業上。
公眾號寫賺錢相關的乾貨,其實非常容易。
因為市場上流通的信息已經十分充裕,只要有語言的組織能力的人,原創寫10000個案例,寫100000篇文章都很輕鬆。
而且這種文章非常受歡迎,很吸流量。
特別是標題加上「月入、日入幾萬幾十萬」,打開率蹭蹭往上漲。
我在社群裡發過一張後臺截圖,最高的一篇文章打開率47%。
將近一半的讀者都看過這篇文章,簡直喪心病狂。
寫賺錢乾貨類的文章,怎麼賺錢?
「流量聚集之地,金錢必將追隨」,這是縱橫的口頭禪。
這個年齡小我一大截的90後小夥,我私底下稱他為老師。
公眾號6萬+的讀者,一年賺一百萬。
我寫公眾號為什麼起步這麼快?
因為我知道什麼樣的內容受歡迎,什麼樣的流量離錢近。
於是,寫了沒幾個月後,我的公眾號就開始穩定賺錢了,光廣告投放,一個月也有小一萬的收入。
付費社群、分銷合作、門徒計劃等等,這些我都還沒發力呢。
但是,細心的讀者可能發現了,我最近更新的幾篇推文,沒有純粹寫「賺錢乾貨案例」了。
相愛的人纏綿久了,容易膩。
看賺錢項目,拆解賺錢案例,我膩了。
「呸!,搞到流量了,賺到錢了就說這些內容沒意思了!」
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被偏愛的有恃無恐。
我承認,我變心了。
因為目前的一切,對我來說都太簡單了,我沒辦法好好珍惜。
理論上只要我持續去輸出賺錢和拆解案例,流量一定是呈向上增長的,網創行業的天花板大概是10萬粉絲。
如果受眾再寬泛一些,天花板大概在20萬左右。
變心了之後,我的新歡是誰?
寫了幾天的「小說」,我發現這玩意真的上頭,我自己喜愛到不行,後臺好幾個讀者私信我,都是衝著這幾篇文章來的。
比如我寫的《不靠老公,家庭主婦的翻身之戰》,有個女讀者給我打賞後,私信我,她說康哥,您的文章寫得真好,讓我獲益匪淺。
我平時收穫這種「肯定」,都選擇回覆說謝謝,多多交流,但這幾次不一樣,我反而追著問,
我說到底哪裡寫得好,對你來說有何幫助?給我打賞的動機又是什麼?
有個女讀者說,老師,您寫的這篇文章,把微商代理壓貨,到自媒體網創項目,和寶媽的角色用小說的形式都給組織起來了,生動,風趣幽默,又揭露了事實,
另外,我在幾年前做微商代理壓貨,虧了不少,因為想掙錢,最近也差點入了幾個網創項目的坑,還好及時看到您的文章,避免了損失。
我就是純粹想換個寫作風格,原來還有這麼多優點?我心想。
復盤的時候,我明白寫這類文章的意義了。
千篇一律的「日賺幾千幾萬」的文章看多了,我自己都審美疲勞了,寫的時候都有抗拒的心理。
但是把各種項目以小說的形式寫出來,效果完全不一樣了,有人物,有故事,更厲害的是,我可以把我平時不方便講的一些東西柔和進小說裡。
車爾尼雪夫斯基說,藝術來源於生活。
比如懂懂寫自己,就是個搞破鞋的,只要是女人,他都想好事。
不怕媳婦知道,來揪耳朵?
不怕。
我媳婦初中沒畢業,根本沒耐心看完幾千字的文章,他說。
這種藝術創作,暢快,淋漓。
我也羨慕啊,比如平時身邊朋友跟我分享的一些八卦,甚至不能公開講的信息,我都可以用小說的形式表現出來。
看賺錢乾貨的人,都是有「保質期」的,
比如剛參加工作,賺錢迷茫時期;
或者是創業失敗,東山再起時期;
又或是家庭主婦,開拓副業時期。
等他們過了這個時期,他們就會離你而去,
迎接你的,是另一批新來的有需要的人。
我太害怕告別了,
我想留住所有人,所有喜歡我的人,
如果是一個帶有作者個人色彩的連載小說,它沒有盡頭,我走到哪兒,寫到哪兒,每一個文字裡,都流淌著我的血液,傳遞著我的認知和思考。
每一個喜歡我的人,我們相互陪伴著成長。
想想三五年後的今天,多麼美好。
又或者某一天,當我發現我的能力配不上我的野心,寫的文章沒人看,養活不了自己,
可能我又回來寫乾貨了,討口飯吃。
真希望我的美夢不要被吵醒,
就這樣一直愉快地寫下去。
感謝支持原創文章,歡迎轉發,點在看。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