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風味》,中國紀錄片的內容和商業配方

2020-11-17 澎湃新聞

原創 三聲編輯部 三聲 收錄於話題#綜藝那些事兒80個

年輕人、網際網路、消費品,紀錄片在過去兩年被捧上潮頭,也被浪潮改變。

作者 | 朱渡己

紀錄片在大眾印象中,一直是小眾的代表,然而《風味人間》卻保持著豆瓣9.1分,微博話題閱讀量9億次的國民熱度。在內容高口碑的同時,風味人間也通過系列IP矩陣,成為了為品牌帶貨的新「渠道」。表面上看,「民以食為天」似乎是解釋這一現象的原因,然而應該看到的是,這背後人、貨、場關係的重塑。

在商業關係中,品牌和人的連結本質是消費者對品牌建立情感連接和認同的過程。這種連接往往以內容為載體完成,IP跨界成為趨勢,文化和消費的邊界不斷模糊。而在眾多內容形式中,紀錄片具有獨特優勢。紀錄片的真實帶來更具衝擊力的情感表達,同時也享有受眾天然的信任感,更易引發共鳴。

這帶來了行業性的商業機會。年輕人、網際網路、消費品,紀錄片在過去兩年被推上潮頭,也被浪潮改變。

01 | 內容、人、品牌

在《風味人間》熱播的同時,內容、人和品牌之間的秩序正在重構。

今年端午節,超級文和友新店在廣州太古匯開張,佔地超過5000平方米。還原了近一百年的長安城,涵蓋了餐飲、文具、紋身、劇院等多種業態,以復古文化切入消費業態的文和友在過去一段時間受到了整個網際網路的關注,成為熱門打卡地。

讓人們記住文和友的不是它的小龍蝦和炸串,而是一種整體文化氛圍和復古情懷。在網際網路時代成長起來的新一代品牌經營的往往不是某個產品,甚至不是某個品類,而是一個人群。消費品牌的2C能力變得越來越重要,這種2C能力在過去僅僅指的是不依賴平臺的渠道能力,現在還更多包括了與用戶直接建立情感連接和文化認同的能力。

這種認同感不是憑空出現的,品牌需要載體對外傳遞自身價值觀。承載故事與情緒,內容成為最好的傳遞形式。無論是在影視綜藝中的植入,還是動漫IP的授權,文化和消費的跨界聯動在過去幾年成為主要趨勢,而紀錄片尤為受到青睞。

越來越多的大品牌開始用紀錄片弘揚自己的價值主張,以在商品之外和消費者產生更多共鳴,並期待這種共情能夠轉化為對品牌的長期信賴和粘性。

借籃球世界盃首次在中國舉辦,Nike在去年拍攝紀錄片《球證》,紀錄了五座城市的籃球文化和體育精神。寶潔則與國家地理、Global Citizen圍繞貧困、不平等、可持續發展等問題推出了系列紀錄片。

中國的紀錄片市場在2018年迎來轉變。《我在故宮修文物》在社交媒體的走紅證明了紀錄片在年輕群體中的號召力,視頻平臺接替電視臺成為紀錄片的主要生產者和傳播者,紀錄片的生產發行走向市場化。內部行業變化和外部品牌內容化的大趨勢下,曾經以教育、公益為主要目的的紀錄片也迅速走上商業化的快車道。

在剛剛上線的《內容風暴局》中,圍繞《風味人間》第二季,騰訊視頻副總編輯、稻來紀錄片實驗室負責人陳曉卿、益海嘉裡食品營銷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陳波、騰訊視頻商業化總經理王瑩分享了他們在紀錄片商業化中所做的創新和嘗試,以及背後的經驗和方法論。

客觀上來說,紀錄片的商業化並不容易,嘗試也算不上順利。相比影視劇和綜藝,紀錄片的受眾在過去兩年雖然有所增長但依然有限。面向品牌,一些所謂的商業定製紀錄片曾經受到歡迎,但大多難以維持內容與商業之間的平衡,最終淪為廣告片,失去了感染用戶的能力,也讓紀錄片失去了作為獨立產業的價值。

陳曉卿曾經在多個場合對商業紀錄片做出定義,不是為某個品牌或是公司做商業定製,而是允許更多商業行為加持的內容本身。這一點在《風味人間》上得到體現,《風味人間》第二季播出期間,合作品牌的銷售得到有效帶動,胡姬花的銷售增長超過70%,但這樣的效果,絕不是以內容質量作為交換的。

02 | 產業集群,IP矩陣拓寬影響力

足夠體量的受眾是一切商業化的前提,擴大紀錄片商業價值的第一步是讓它被更多人看到,吸引更廣泛大眾的關注。

紀錄片需要在內容題材上做出突破,《舌尖上的中國》之後,在紀錄片的體裁形式下,美食被證明是能夠引起做多樣群體喜愛的題材之一。

但內容團隊也在持續探索,怎樣表現食物是會更讓用戶喜歡的。陳曉卿提到在《風味人間》第二季中,製作團隊花了更多的篇幅介紹食物背後的文化和生活方式,而對加工烹飪的過程略有縮減,「有一些廚師可能會認為關於烹飪的內容太少了,但是我們要尋找到觀眾關於食物的最大公約數。」考慮到大部分用戶是在手機端觀看,《風味人間》中採用了大量的特寫鏡頭,以提供最愉悅的視聽體驗。

《風味人間》的播放量高達9.1億,在播出期間穩居國產劇集口碑TOP1,劇集本身的影響力已經超過了紀錄片範疇。

對IP的多維度開發讓內容的影響力有機會超越其本身的範疇。騰訊視頻商業化總經理王瑩特別強調《風味人間》作為IP的用戶觸達率是非常大的。

圍繞《風味》IP,騰訊視頻推出了《風味實驗室》、《風味原產地》、《風味年夜話》等系列節目。《風味原產地》以地域為單位,用12分鐘的中短視頻展現一系列地方特色食品;《風味年夜飯》在春節假期上限,滿足用戶對「年味」的需求;《風味實驗室》聚集明星大咖,綜藝脫口秀的形式更接近年輕人的喜好。突破單個內容的傳播周期和形式的現實,《風味》IP以更多元的方式觸達不同需求、不同圈層的用戶。

除了線上一系列節目的推出,《風味》IP還深入線下消費場景,《風味》第一季和全國280家萬達廣場舉辦「邀吃日」活動,《風味》第二季則和家樂福等合作方發起風味美食節,並進行了一系列衍生品和主題門店的開發授權。

短視頻正在成為新的內容入口,也是陳曉卿和整個《風味》團隊在著力考慮的點。通過對內容的提煉剪輯,製作團隊製作了一系列短視頻物料在騰訊視頻、抖音、快手等平臺傳播。抖音「風味人間」話題播放超過3.1億,一則關於海南椰子雞的視頻點讚超過12萬。

陳曉卿還在思考在短視頻領域嘗試更多樣的形式,比如嘗試更多帶人設的帳號,在PUGC領域做新的嘗試等等。

03 | 內容共創,產品節目融合共贏

在觸達更多大眾的基礎上,核心問題在於紀錄片應該如何更好地實現內容、品牌和人三者之間的連接,特別是區別於簡單的IP授權和商業植入,以及完全的商業定製。

共創變得非常重要。我們可以反過來想,如果想要以紀錄片為載體,完成內容和品牌的融合需要哪些要素。首先,要有一個鮮明的品牌價值觀,其次要能夠精準地了解用戶的喜好並及時得到反饋,最後要有將品牌價值和用戶需求輸出成為優質內容的能力。

能夠以一己之力實現這三點的品牌鳳毛麟角,此時,平臺的價值便凸顯了出來。以內容為核心,它擁有最優秀的製作團隊,並且有能力在內容和品牌間實現匹配,這一點在市場化程度一般的紀錄片行業格外重要。

益海嘉裡食品營銷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陳波用「偶然也是必然」形容胡姬花和《風味人間》的合作。他表示,胡姬花追求極致、專一、匠心、尊重傳統的品牌形象和片子「非常契合」。

契合度保證了品牌可以不突兀地融入到內容中,成為內容傳達的一部分,並引導用戶自然地完成從節目到品牌的移情。這也基於不斷的數據收集下,平臺對用戶的理解。在喜茶等新品牌中,這種反饋往往只能通過一套自有的數據體系完成。

一個有意思的例子是,在《風味實驗室》中,胡姬花被賦予了「風味掌勺大使」的身份。「我們能夠為品牌在內容中找到對用戶有價值的角色,共創就比較容易達成。」王瑩說。

另一方面,當品牌參與到IP共創,品牌內核和節目內核的融合拓寬,在增強品牌影響力和用戶共鳴的同時,也推動整個IP覆蓋影響更多人群。

在和《風味》的合作中,胡姬花製作了一系列貼近《風味》風格的廣告片,推出IP定製包裝款,並且覆蓋京東等多個電商渠道,由《風味》團隊拍攝製作的中插創意廣告「金絲銀芽」也在浙江衛視等電視渠道投放。

這一過程中,也伴隨著創作者自身思維的轉變。陳曉卿提到,自己過去不太願意管商業的事,但現在會主動和平臺還有品牌溝通,去思考還需要我們做什麼,怎麼把節目開發的更好,怎麼多出更多樣的開發。

行業對紀錄片商業化的探索還在向前推進,紀錄片之春似乎每一年都被提及。今天,我們似乎終於看到了可能的方向。

原標題:《解析《風味》,中國紀錄片的內容和商業配方》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風味人間》:探索紀錄片內容與商業價值的平衡點|爆款法則
    這樣緊湊的節奏背後,是國內商業紀錄片前所未有的繁榮熱鬧——尤其是在美食紀錄片品類中,「風味」系列IP、《早餐中國》、《沸騰吧火鍋》、《人生一串》等等各種各樣的美食紀錄片已經成為了年輕人的「下飯首選」。從數據來看,國內紀錄片市場也確實保持了一個良好的增勢:根據北京師範大學紀錄片研究中心發布的《中國紀錄片發展研究報告2020》,2019年中國紀錄片生產總投入為50.36億元,同比增長9.4%;年生產總值約66.60億元,同比增長3.3%。而且在過去的幾年時間內,都持續保持著一個增長的趨勢。
  • 《風味人間》:探索紀錄片內容與商業價值的平衡點 | 爆款法則
    在《風味人間》第2季以9.2分的高評分收官後,作為這個系列IP靈魂人物的陳曉卿沒有休息,而是立刻投入了《尋味東莞》的上線和接下來《風味人間》第3季的策劃中。這樣緊湊的節奏背後,是國內商業紀錄片前所未有的繁榮熱鬧——尤其是在美食紀錄片品類中,「風味」系列IP、《早餐中國》、《沸騰吧火鍋》、《人生一串》等等各種各樣的美食紀錄片已經成為了年輕人的「下飯首選」。
  • 美食紀錄片的商業探索
    這些紀錄片不僅在內容上越發垂直細分;在商業領域,從品牌冠名、內容植入,到IP擴展衍生開發,再到線上線下聯名互動,也在不斷拓展美食紀錄片的商業空間。如騰訊視頻推出的《早餐中國》系列,以及以夜宵文化為主的《宵夜江湖》;愛奇藝以深夜異鄉食客為主的《此食此刻》、聚焦火鍋燒烤的《天下一鍋》《爐火江湖》,以及揭示中國獨特宴席文化的《中國宴》;優酷今年上線了以市井美食為切入點的紀錄片《江湖菜館》;B站針對平臺更年輕化的用戶群體,推出講述街頭燒烤和精釀啤酒文化的《人生一串》《都在酒裡》等內容。
  • 從《舌尖上的中國》到《風味人間》,美食紀錄片能否有更廣闊空間?
    從《舌尖上的中國》到《風味人間》第二季,這些年中國的美食紀錄片經歷了怎樣的變化?在「舌尖體」之外,美食紀錄片又是否能拓展出更廣闊的表達空間?時任頻道副總監的陳曉卿抓住了這一機遇,從他熟悉的美食領域入手,並大膽地借鑑了BBC更為先進的商業紀錄片生產方式,創作出了《舌尖上的中國》這一具有開創性意義的作品。 以BBC的自然歷史類紀錄片為代表的商業紀錄片,在傳統的紀錄片手法上增添了更加模式化的結構、更多的娛樂元素,形成了一種被稱為「紀實娛樂」的節目樣態,從而更易被大眾所接受。
  • 從《舌尖上的中國》到《風味人間》,美食紀錄片能否拓展出更廣闊的...
    八年前,陳曉卿團隊製作的《舌尖上的中國》橫空出世,開啟了中國美食紀錄片升級換代和商業化的進程。今年,《風味人間》第二季在騰訊視頻上線,又一次引發了對美食紀錄片的熱議。有人讚嘆這一季節目更加縱橫捭闔、精緻高級的製作,但也有人質疑觀眾是否已經對「舌尖體」產生了審美疲勞。
  • 美食紀錄片盼能多點"新配方"
    原標題:美食紀錄片盼能多點「新配方」 6月21日,《尋味東莞》上線,推出了第一集《得天獨厚》,荔枝片皮雞、黃油蟹、腊味飯……嶺南風味盡收眼底。熟悉的配音,令人食指大動的畫面,讓網友紛紛詢問:「這和《尋味順德》是一個系列的嗎?」
  • 上拼多多買「風味人間」?美食紀錄片開始「玩」營銷了
    而無論是雲南玫瑰醬、北京芝麻醬還是,湖南剁椒醬,這一季的中出現過的食材,你大多可以在拼多多的「風味人間」專題購買,這也是這一季《風味人間2》在商業價值方面的新賦能,即用戶能夠通過紀錄片中的片尾廣告和電商平臺專區,跳轉至拼多多中的風味專題購買紀錄片中的相關食材。
  • 《舌尖上的中國》美食紀錄片的「鐵三角」打造《風味人間》
    4月26日,《風味人間》第2季登陸騰訊視頻和浙江衛視,該片由《舌尖上的中國》美食紀錄片中的「鐵三角」:「導演」陳曉卿、「配樂」阿鯤和「解說」李立宏聯手打造,走遍全球精心打磨一年半,帶領觀眾在一朝一夕之間體會滋味萬千。首播後豆瓣開出9.4分的高分,口碑持續走高。
  • 紀錄片商業價值年度盤點:真實的價值
    這幾乎成為經典的紀錄片式場景營銷案例——在接地氣、下沉式的烤串場景中,最有效針對用戶痛點,引發共鳴,激發欲望;同時通過高品質內容與觀眾建立良好互動,形成品牌良好商譽,提高消費粘性和忠誠度。素人店主尷尬而不失真誠的微笑,一下子就化解了廣告的商業味,拉進了品牌和受眾的距離。《人生一串》商業的成功,從上海人生一串體驗店排隊的人群可見一斑。
  • 紀錄片回春潮:《風味人間》美食誘惑,西瓜視頻探秘宇宙
    文|文娛商業觀察  阿木「人間至味在身邊。」周日,騰訊視頻《風味人間2》即將帶著各式各樣的美食回歸,這或將給已經趨於平靜的紀錄片江湖,帶來了一些新的活力。由《舌尖上的中國》原班團隊所打造的《風味人間》,可以說是近幾年美食紀錄片臺轉網試水的典範,總導演陳曉卿從央視離職後,成立稻來傳媒,與騰訊視頻聯合製作了這部美食探索紀錄片。
  • 《風味人間》第二季歸來,紀錄片向「網」而生
    紀錄片流程標準化不僅節省成本,也能保障節目製作不失控。「前期田野調查的部分是最重的,比如正式拍攝可能只拍15樣食材,但我們會提前備案100件,實際調研50個。所以儘管因為疫情給我們造成了災難性影響,但其他內容可以充實到前面來,不至於整體垮塌,直接少一兩集的播出內容。」
  • 《風味人間》背後的故事
    原創 深響 深響紀錄片正兇猛。根據北京師範大學紀錄片研究中心發布的《中國紀錄片發展研究報告2020》,2019年中國紀錄片生產總投入為50.36億元,同比增長9.4%;年生產總值約66.60億元,同比增長3.3%。
  • 《風味人間 第二季》來了來了,難得一見的紀錄片時代
    從2012年央媽首次推出享譽全球的人文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到2020年《武漢戰疫紀》等一系列「抗疫」主題的新聞紀錄片誕生,紀錄片近年來在我國視頻媒體中逐漸佔有了一席之地,其特有的寫實風格與豐富的知識性內容,也漸漸拓寬了中國觀眾的審美邊界,我們對紀錄片的需求與期待,再也無法局限於《動物世界》和《人與自然》了。
  • 從《舌尖》到《風味》,陳曉卿與飛速變化的紀錄片市場正在經歷什麼?
    紀錄片流程標準化不僅節省成本,也能保障節目製作不失控。「前期田野調查的部分是最重的,比如正式拍攝可能只拍15樣食材,但我們會提前備案100件,實際調研50個。所以儘管因為疫情給我們造成了災難性影響,但其他內容可以充實到前面來,不至於整體垮塌,直接少一兩集的播出內容。」
  • 從《人生一串》到《風味人間》,國產紀錄片們是如何「返老還童」的?
    近日,陳曉卿的稻來傳媒聯合騰訊企鵝影視打造的《風味人間》上線,目前已播出的兩集總播放量已經超過了2億。和陳曉卿之前打造的《舌尖上的中國》前兩季一樣,《風味人間》還是能輕易撩撥起觀眾的味蕾。 但區別於《舌尖上的中國》的是,這次的《風味人間》走出了國門,將美食尋根之旅的範圍擴展至了全球,在內容上更為多元和包容。
  • 後疫情時期的國產紀錄片:品類價值凸顯,內容消費紅利尚有較大挖掘...
    另一方面,紀錄片的網生力量不容小覷,以騰愛優為代表的頭部網絡視頻平臺,也將紀錄片視為內容競爭的下一個機會窗口,加速對紀錄片品類的布局與擴張,並通過內容結合消費積極探索紀錄片的商業價值轉化。 「行業發展正面臨重大跨越的關鍵機遇期。」
  • 饞哭你的美食紀錄片,《風味人間》第二季上新!
    更為驚喜的是,「風味2」首播期間,特別開放全球播出,屆時,全球用戶只要打開騰訊視頻,即可一同開啟全球美食探索之旅。系列片最難做的就是承上啟下的第二季,尤其是在風味1以9.1的高分,成為美食紀錄片的扛鼎之作以後,要給期待值飆升的觀眾什麼樣的內容,才能穩定口碑,鞏固IP價值?
  • 愛奇藝紀錄片分帳規則全面升級 為內容創作者搭建專業的商業模式
    近日,為鼓勵創作者創作更多優質內容,助力紀錄片行業的發展,愛奇藝紀錄片對分帳合作規則進行了全面升級。升級後的愛奇藝紀錄片分帳模式分為會員分帳和普通分帳兩種,其中會員分帳模式的收益提升至50%。愛奇藝紀錄片對「自製+招商+會員分帳」分帳合作創新模式的探索,為紀錄片產業打造更加優質的發展土壤,為加速商業變現提供市場參考價值。
  • 2019年中國紀錄片產業研究報告:範圍正在擴大
    商業模式多元化,但仍主要以廣告銷售為主,預計2020年中國紀錄片產業市場規模將突破78億格局與價值:以電視臺為產業主力,多角色入局方能挖掘紀錄片商業價值經過近十年的發展,中國紀錄片產業形成電視臺為主力,以新媒體為重要支撐的產業格局,「紀實+」「品牌+」「產品+」三個維度將有效挖掘紀錄片商業價值趨勢與困境:收支分離與紀錄電影冷淡成為產業困境,國際化傳播成為未來產業發展趨勢
  • 天涯明月刀手遊:伸手黨必看,奇遇任務人間風味解析攻略
    天涯明月刀手遊裡有很多奇遇任務,今天我就為大家解析一下人間風味這個奇遇任務。 人間風味(一) 首先嘛,我們需要來到江南的錢塘江碼頭激活該奇遇,我們要和早點鋪老闆娘對話,老闆娘招呼我們坐下來嘗嘗她家的現磨豆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