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月12日電 據馬來西亞《南洋商報》報導,即將於2011年起改革的馬來西亞教育文憑(SPM)華文試卷評估模式,取消選擇題的出題方式之餘,也增設試卷(三)華文會話,雖然詳情未出爐,一些國民中學華裔學生已忍痛放棄選考華文,這可能導致2011年選考華文的國中華裔考生人數大降。
《南洋商報》探悉,經過「改革」後難度升級的華文試卷評估模式,特別是增設的會話環節,足以導致國民中學措手不及。
州內一所國民中學的校方透露,國中華文向來頂多只有4節,儘管一些學校將之納入正課,但因課室數量不足,以致學生須在放學後留下來,在有空檔的課室上華文課。
評估標準不一惹爭議
這種上課情況影響學生的讀書情緒,有者因此缺席華文課,這種情況也導致規定於中四開始教授的華語會話無法順利進行,負責會話考試的老師也將難以跟進。
即使執意推行會話,每個華文老師的評估標準也不一致,恐怕影響學生在大馬教育文憑的華文科成績。
一些華文老師坦承,會話考試涉及的華文發音、語法運用、聲調等部分不在他們的掌握範圍內,由於缺乏華文規範知識,恐怕為學生打的分數不夠說服力。
一名來自國中的華文老師説,多名學生已向她表示,中四不會繼續讀華文,意即不會在大馬教育文憑選考華文。
私人考生首當其衝
另一項隱憂是,全新的華文試卷評估模式肯定讓私人考生首當其衝,原因是這些自修考生沒有練習會話的機會。
「在這種情況下,他們等同在尚未考筆試前,就已當掉佔考試30分的試卷(三)華文會話。」
與此同時,2009年大馬教育文憑華文試卷(二)已改變出題模式,原本15題的簡答題增至24題、原本24題的選擇題卻減至15題,難度大幅度提升,考生拿到試卷後恐怕手足無措。
這項消息一傳十、十傳百下,許多國中的中四生已對華文望而生畏,如有選擇自由,相信一些學生不會選考華文,避免大馬教育文憑整體成績受影響。無論如何,一般國民型中學一向強制學生選考華文。
校方鼓勵學生報考
儘管2011年起大馬教育文憑(SPM)華文試卷評估模式難度大大提升,不過,國中校方依然鼓勵學生選考華文。
一些國中校方對華文試卷評估模式難度提高抱持積極看法,認為教育部的這項改革,旨在提升學生語文掌握能力,讓他們掌握多一種技能。
大馬教育界人士同意上述說法,不過,他們希望教育部更透明化的出題與批改考卷,避免加劇外界對學生成績的質疑。
他們不否定改革措施會導致一些考生棄考華文,但從教育角度來看,這項改革將促使考生更靈活、更有深度的作答。(曾雪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