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網絡直播作為一種特有的社會文化現象和市場營銷形態,充斥到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給生產生活帶來快捷便利的同時,種種不良直播也被群眾所詬病。在各級各部重拳出擊之下,網絡直播亂象仍然屢禁不絕。據「共青團中央」官方微博9月12日批露,某直播平臺上,有一個叫「彡彡九戶外」的直播間,涉嫌萬人聚賭,日流水驚人。男主播吸引了成千上萬網友瘋狂「打賞」,直播間一天流水幾十萬、上百萬甚至幾百萬。另據網友反映,該直播間男主播還有「直播爆粗口」、「在未成年面前要求女性脫胸罩」等毒害青少年的低俗、惡俗內容,影響非常惡劣。直播亂象的車必須得剎。然而,網絡直播其作為一種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產物,須在政府監管治理的基礎上,運用市場改革調控理念加以研究解決。
現階段,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群眾對於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也水漲船高。雖然國家公共服務和文化建設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和進步,但是精神文化內容不豐富、設施數量少、保障層次低等矛盾問題依然較為突出,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難以得到全面有效滿足。在信息網絡的作用影響下,在廣大群眾的內在需求下,在市場經濟的營銷推動下,自2016年開始,網絡直播由於其直觀、快速、表現形式好、交互性強等優勢,市場業態開始呈井噴式爆發,內容日益豐富,形式日趨多樣,迎合著不同年齡、不同群體的愛好需求。但是,網絡直播良莠不齊、泥沙俱下一直是各大平臺始終監管的重點和難點。由於網絡直播的實時性,導致網絡監管難度大,治標難以治本。若要治根,須得對症施策,精準發力。
加強「供給側」的行業監管,堵住源頭。一是法規先行。政府職能部門應有見葉知秋的敏銳,結合網絡文化走向,以法律為準則,以道德為準線,不斷健全網絡空間治理規則,適時補充完善《網絡直播主播管理規範》,進行動態補充,實施靜態管控,越界者依規必糾,違法者重罰嚴懲。通過勤打「補丁」,織密防護網,不再「牛欄關貓」。二是落實網絡平臺監管審核責任。作為市場經營主體,網絡直播平臺必須遵守法律、行政法規,依法從事經營活動,提高自我淨化能力。「積力之所舉,則無不勝也。」直播平臺應嚴格落實網絡實名註冊制,在制度上對網絡「看客」進行法規約束,進而激發其維護社會道德的「主人翁」意識,爭當文明鬥士,形成共同舉報、人人檢舉的良好氛圍。三是嚴格主播主體責任。網絡主播直播自由度大,部分主播在急功近利價值觀的驅使之下,難免會鋌而走險,打規則的「擦邊球」,甚至頂風違法直播暴力、色情、低俗和歷史虛無主義荒謬意識等不良內容。對於違反規定的,直播平臺必須堅決予以封號,根據合同約定予以處罰。相關職能監管部門和公安部門應根據其直播影響,追究相關刑事責任,切實用法紀的「鐵戒尺」壓緊壓實直播亂象的「潘多拉魔盒」。
加強「需求側」的文化供應,豐富生活。一是加強公共文化設施服務效能。堅持政府主導,資本化運作,增加公共文化體育設施數量,增大公共文化體育場館的「內含容量」,持續做好提檔升級,提升服務質量和信息化水平。積極拓展文化中心、體育場館的功能作用,大量舉辦群眾歡迎、喜聞樂見的文化娛樂和體育活動,寓教於樂,豐富各類群體的精神文化生活。二是加大廣播電視及網絡的精品文化供應。數據媒體作為當下人們接受信息和生活娛樂的重要形式,傳統古板科教式的節目信息和作品已無法滿足群眾的渴望和需求,主流和各方媒體應轉變思維定式,積極接軌資訊時代快速更新迭代的節奏和步伐,用靈活豐富的形式傳播正能量信息,讓人民想看願看喜歡看,提升文化「軟實力」。三是加強社會價值宣傳引領。成風於上,俗化於下。各地各部應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主流價值思想宣傳作為文化供應的一項重大工程,充分利用各類媒介載體,擴大覆蓋面,讓人們見於目、思於腦、踐於行。各單位、學校、企業應定期開展教育學習分享活動,讓社會公德和文明道德內化於心,培育健康向上的價值觀,提高自覺抵禦抵制網上不良言行的能力,讓文明的因子播撒華夏大地,進而轉化為民風民俗。
網絡空間是社會發展前行的必要支撐,是人民群眾共同的精神家園。「一棵樹頂不住風沙,一片森林才能遮風擋雨。」唯有共同攜起手來,找準各自站位,為維護清朗的網絡空間而努力,才能成風化人,激濁揚清,迎來春暖花開。(作者:史勝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