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遊記》和《封神演義》的作者是東派宗師陸西星?

2021-02-23 西派丹道文化

汪東亭在《三教一貫》中是怎樣揭秘《西遊記》修煉奧秘的?

 

汪東亭

 

(摘錄自《三教一貫》)

 

《西遊記》云:「美猴王東勝神洲出世」,詩云:「金公本是東家子」。西牛賀洲學道,詩云:「送在西鄰寄體生」。樵夫道:「不遠不遠,不遠復也,向南行七八裡,即是他家了。」詩云:「認取他家不死方」。至斜月三星洞,經云:「西南路上娥眉現」。《契》云:「長子繼父體,因母立兆基。」又云:「三日出為爽,震受庚西方。」老子云:「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孔子云:「復其見天地之心乎!」「只見那洞門緊閉,靜悄悄,杳無人跡。」蓋此時,正是坤復之間。悟麼?天地之心,則是美猴王也。故菩提祖師問道:「何方人氏,姓甚麼?」猴王道:「我無性,我也無父母。」故《參同契》云:「巍巍尊高,先天地生。」濩云:先天地生者,先於天地而生者也,在人則是父母未生身以前。故提綱云:「靈根育孕源流出」。夫靈根者,老子所謂「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亦是指美猴王也。祖師又道:「想是樹上生的。」猴王道:「卻是石裡長的。」奇哉,妙哉!夫虛者,天也;實者,地也;空者,天之中也;土者,地之中也。總之,虛、空、實、土四者不能分別。但言中,則四者在其內也。蓋石是土中生出,而猴王又是石中生出,豈不是中之中還有中、空之空還有空也?豈不是「劈開竅內竅中竅,踏破天中天外天」之旨乎?豈不是「妙妙妙中妙,玄玄玄更玄」之旨乎?故祖師強名曰「悟空」,濩謂恰是此圖○。是言其體者,蓋只有一半也,尚有一半在後。

 

濩再申之,夫悟空者,悟此真空不空也。經云:「不空而空,是謂真空。」又云:「真空不礙妙有,妙有不礙真空。」濩悟「不礙」二字,著實吃緊,要有下落。今觀同志讀《清靜經》者,盡皆陷入頑空寂滅矣。嗚呼!太上著書,豈誤人乎?皆是不悟「不礙」二字而自誤也。如何是「真空不礙妙有,妙有不礙真空」?夫真空者,神也;妙有者,氣也。要知神不礙氣、氣不礙神,則是神不離氣、氣不離神。上陽子云:「兩者相形,一物生焉。」相形者,《參同契》云:「上弦兌數八,下弦艮亦八。兩弦合其精,乾坤體乃成。二八應一斤,易道正不傾。」訣曰:「勿忘勿助,均均勻勻,自然而然也。」然不得真師逐節解說,則不能下手。此《老子》首章「觀竅、觀妙」之旨。能自知乎?故曰:「鴻濛初闢原無姓,打破頑空須悟空。」

 

蓋《西遊記》首卷傳訣,先傳悟空者,是教人入門第一著也;次傳七十二般變化者,夫一年有七十二候。能知悟空,則能統一年之造化也。故葆光云:「一刻之功夫,能奪天地一年之氣數」是也。三傳斤鬥雲者,如何一斤鬥雲,就去了十萬零八千裡路?周公曰:「君子終日乾乾。」孔子曰:「終日乾乾,反覆道也。」斤鬥雲者,則反覆道也。紫陽云:「若會殺機明反覆,始知害裡卻生恩」是也。夫乾卦用九,一日夜,有十二時,九得九十,二九十八,計一百零八。若以大數言之,故曰十萬零八千,此與到西天取經十萬零八千同一義也。又古人立攢簇法,夫一年則是一月,一月則是一日,一日則是一時,一時則是一刻。故曰:「刻裡工夫那得知。」斤鬥雲者,頃刻之間,立至佛地。悟麼?「一念回機,便同本得」也。

 

最玄最妙,是祖師云:「爾去罷。」悟空聞言,滿眼墮淚道:「師父教我往那裡去?」祖師道:「爾從那來,便從那裡去。」悟空頓然醒悟。嗚呼!今日讀《西遊記》者,亦不知可有一人頓然醒悟否?曰:「我自東勝神洲傲來國花果山水簾洞來的。」蓋花果山,為悟空生身之地,能知從生身之地而來,還從生身之地而去,則是頓然醒悟也。故曰:「勸君窮取生身處,返本還元是藥王。」故悟空一斤鬥雲,那消一個時辰,早已看見花果山矣。呵呵!悟到此處,則知九還七返,只是一個斤鬥雲。故柳華陽云:「片時成六候,一刻會源頭。」白玉蟾云:「片晌之間,立見丹頭。」或問:「悟空與頑空,兩者如何分別?」答曰:「無有分別,能知自然,則是悟空;不知自然,即是頑空。此在人遇師與不遇師耳!此在人能悟與不能悟耳!」

 

蓋能悟者,頑空則是真空;不能悟者,真空則是頑空。夫真空屬陽,能生萬有,而不見其形;能養萬物,而不見其跡。金丹始終,寸步不能離也。故曰:「得其一,萬事畢。」經云:「我之虛空,通天地之虛空;天地之虛空,通太虛之虛空。」又云:「豈但生人、生萬物,做仙做佛要他來。」嗚呼!今人讀書,但見有「他家」兩字,便強猜在女人身上,殊不能知「悟空」則是知「他家」也。夫頑空屬陰,不但不能生萬有,而且日夜賊萬有。是觀道釋兩教,寺觀中習學清靜打坐、無為寂滅者,一個個不是吐血,即是漏精,無藥可醫。總之,學仙佛者,無非是想長壽也。若要長壽,必先煉己,調和氣血,將壅滯之處,漸次疏通。但得穿關透節,無處不到,則百脈和暢,而自然長壽也。況清靜打坐,寂滅無為,一身皆不能運動,就如學做死人一般。噫!氣血可能流通乎?百脈可能和暢乎?

 

經云:學道當於人類中修之。蓋此種傍門,害人不淺。無有人類,故此闢之。若能知悟空者,即必不得受此苦楚也。請悟《西遊記》。悟空,是靈明石猴,是元神也,天心也;頑空,是六耳獼猴,是識神也,人心也。元神是齊天大聖,無善不為也;識神是六賊魔王,無惡不作也。故曰:「二心攪亂大乾坤,一體難修真寂滅。」叫醒同志,一心者,天心也;二心者,人心也。如不知悟空,一體二心,清靜打坐,皆是人心主宰,則一切作為,皆是假寂滅矣,非是真寂滅也。

 

再悟唐三藏,因不知悟空,誤逐悟空。呵呵!唐三藏真不知悟空乎?誤逐悟空乎?此是作者借唐三藏不知悟空,誤逐悟空,演出兩卷絕世妙文,真正駭人驚人之筆也。試思悟空一去,頑空即來;元神一離,識神即入;天心一失,人心即得。頃刻之間,性命危險,何如此之迅速也。最奇妙者,是悟空一去,便叫八戒化齋,而呆子就變作一個食癆病的黃胖和尚。此種筆墨,點化同志不少也。惜哉!呆子讀書,總是不識也。濩以本文證之,上至天堂諸神將,下至地獄諸鬼魅,中至同伴諸師友,三者皆不能知。又觀音者,觀內外之音也。號曰「妙觀察智菩薩」,為靈明覺照之神,尚不能識,必要得見如來方能明白。夫如來者,經云:「如此而來,如此而去。」則是「真空不礙妙有,妙有不礙真空」。工夫到此,神氣二者,自然而然入於大定。老子所謂:「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又謂:「專氣至柔,能如嬰兒乎?」濩云:「如來即是悟空,悟空即是如來。」若問:「如來即是悟空,悟空即是如來?」曰:能知真悟空,則自然而然。以往事不追思,未來事不迎想,現在事不留念。三者既無,惟見於空。咦!我不是過去、未來、現在三尊大佛,誰是過去、未來、現在三尊大佛者乎?釋曰:「斬三屍也」。自然而然,「無人相,無我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釋曰:「滅四相也。」總之,要在法身上求之即得矣。又經頌云:「諸佛似一大圓鏡,我身猶若摩尼珠。諸佛法身入我體,我身常入諸佛軀。」一耶,二耶?活潑人,自然知也。省麼?此是作《西遊記》者,教人求師最要緊處。必要求到得見如來的地步,方是真師。如何是得見如來的地步?曰:「能知悟空者,則元神現矣,識神滅矣,即是得見如來也。」

 

濩謂諸家丹書,言者不一,或雲元神、識神,或雲真空、頑空,或雲道心、凡心,或雲天心、人心,或雲先天、後天,如此等類,筆不能盡。緣督子曰:「先天一氣,自虛無中來。」嗚呼!如不知悟空,即不知採取,所謂當面錯過,此下手第一著。若知悟空,即一切皆知也。又丹書或雲鉛汞,或雲真鉛、真汞, 或雲虎鉛、龍汞,或雲龍鉛、虎汞,或雲乾鉛、坤汞,或雲坎鉛、離汞,或雲青龍、白虎,或雲赤龍、黑虎,如此等類,筆不能盡。呂公云:「乾鉛坤汞金丹祖,龍鉛虎汞最通靈。」嗚呼!如不知悟空,則不知交媾;不知交媾,則靈胎不結,藥物不產。若知悟空,即一切皆知也。

 

又丹書或云:「神即火,氣即藥。」或云:「身心兩個字,是火也是藥。」或云:「氣即火,神即藥。」或云:「火藥原來一處居,看時似有覓時無。」或云:「神氣皆可言藥,皆可言火。」或云:「火是藥之父母,藥是火之子孫。」或云:「火非藥不產,藥非火不生。」或云:「以火煉藥而成丹,即是以神馭氣而成道。」或云:「能知藥取火,定裡見丹成。」濩云:「能知火取藥,亦是定裡見丹成。」柳華陽云:「凡雲是起火、引火、火逼、行火、止火,皆為呼吸氣之火也;凡雲凝火、入火、降火、以火、移火、離火、心火,皆屬神之火也;凡雲運火、取火、提火、坎火、坤火、水中火、爐中火,皆先天氣之火也。凡呼吸之火,能化飲食之谷精而助元精;凡神火,能化元精而助元氣;凡元氣之火,能化呼吸而助元神;元神之火,又能化形而還虛助道。」成始成終,皆承火之力,以登大羅之金仙。濩云:「凡丹書中言藥而不言火者,要知火即在藥之中也;言火而不言藥者,藥即在火之中也。」陳上陽云:「火候之奧,非可一概而論,中有逐節事條,可不明辨之乎?」濩云:「能知火者,必要知風;如不知風,則火亦無力矣。能知藥者,必要知候;如不知候,則藥亦不產矣。當用之時,四者皆有分別也。」如此等類,筆不能盡。嗚呼!如不知悟空,不但四者不能分別,況再教逐節明辨之乎?若知悟空,即一切皆知也。

 

若問:悟空是何物?曰:是太極中之無極也,是玄牝之門、天地根也,是如來「涅槃妙心」也。子思子曰:「其為物不貳,則其生物不測。」皆是悟空也。不貳者,不貳之一也。儒曰:「吾道一以貫之。」道曰:「得其一,萬事畢。」釋曰:「萬法歸一,生物不測者。」蓋能統七十二候,故此變化無窮也。

 

再以本文證之,濩謂《西遊記》一書,真正是道家第一部奇書,請審思之。全部始終,無有一字祖述,而自成一家,真妙極矣!況又如此之多,計一百卷,有數十萬言。但其中,只有四卷是閒文,然閒文如寫陳光蕊貧窮,倏忽間富貴,倏忽間逢災;又寫唐王富貴,倏忽間在荒郊草野之處,左右全無一人,倏忽間一貧如洗,立約借債。如此嘆世,真絕筆也。若教有心人讀之,不寒心而自寒心,不向道亦要向道也。惜哉!有心人少耳。其餘九十六卷,首七卷,是寫天地一大悟空也;八十九卷,是寫人身一小悟空也。故曰:「天地一大太極,人身一小太極是也。」蓋三藏出關,即得悟空。再添一金緊箍者,此是作書人恐讀書人不知「悟空」是何物也。夫金者,堅久之稱也;緊者,工夫一步緊一步也;箍者,則此○一物也。最難明者,要知悟空,即是此箍,非此箍之外,另有悟空也。又要知此箍,即是悟空,非悟空之外,另有此箍也。更難明者,要知九九八十一難,是悟空九九八十一難,不是唐僧九九八十一難。又要知金緊箍,是唐僧戴在頭上,不是悟空戴在頭上。如果徹底明白,則是真知悟空矣。

 

再參《西遊記》全部,自始至終,以「悟空」兩字,直貫到底。則是道學自始至終,亦以「悟空」兩字,直貫到底。幸勿泥文執象,非真有一十四年之久,非真有九九八十一難之苦也。最玄妙者是,四眾上路,每遇一大難,必是聽了八戒的言語。及至救出唐僧,悟空必曰:「師父,因爾不信我的言語,遭此大難者。老孫翻天覆地,受別人之苦,方能救出。」如此等說,《西遊記》最多,真正天機也。悟麼?唐僧不聽悟空的言語,遭此大難,則是學人離了悟空,火候差錯,遭此大難也

 

假若唐僧步步皆聽悟空言語,則無難矣即是學人步步不離悟空,則火候無差錯矣。故石杏林真人云:「泰自從得師訣以來,知此身可不死,知此丹必可成。」或曰:「何以知之?」曰:吾讀《還源篇》云:「豈知丹妙訣,鎮日玩真空。」咦!若不是真知悟空,可能言「鎮日玩真空」乎?可能知「鎮日玩真空」乎?又可能誇如此大話乎?蓋石為南臺第二祖,張紫陽之弟子也。再悟空榮歸故裡,大顯神通,把一座花果山,造得似鐵桶金城,此是築基功成,基地堅固也。直至東海底,尋出一塊神珍鐵者,藏礦是土中生出,鐵又是礦中煉出,此與悟空石中長出,共一意義。故悟空能變化,棒亦能變化也。老子云:「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學人能知「兩玄」總歸「一玄」,「一玄」兼賅「眾妙」,即是體用兩全矣。詩曰:「一點靈光徹太虛,那條柱杖亦真如。或長或短隨人意,堅立橫排任卷舒。」又喚做如意金箍棒,計重一萬三千五百斤。

 

或曰:《內經》云:「世人一日夜,有一萬三千五百呼吸」,可是此理否?答曰:理如是,訣不如是也。蓋孫悟空,即不可著人身求之,金箍棒又可著口鼻求之乎?佛經云:「這根柱杖不著相,元與虛空無兩樣。若人提起透三天,遍界邪魔不敢望。」

 

或問:「金箍棒是何物?」曰:「不是物,人人皆有,個個不無,凡是三才中動植之物,皆有一根金箍棒。」人之生也,金箍棒自然而然來也;人之死也,金箍棒自然而然去也。萬物亦如是也。究到實際,卻不是後天口鼻呼吸之氣,然又不可離後天口鼻呼吸之氣。故張紫陽云:「昨宵被我喚將來,把鼻孔穿放杖上。」得真傳者,必知借後天口鼻之呼吸,返出先天真一之氣。蓋真一之氣,則是浩然之氣,幸勿執泥口鼻而自誤也。聖人強圖之如此「|」,是言其用也,又強名曰「一」。何以故強名曰「|」?書云:「蓋自上古聖神,繼天立極,而道統之傳,有自來矣!其見於經,則「允執厥中」者,堯之所以授舜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者,舜之所以授禹也。禹藏海底,悟空得之,即謂禹之所以授悟空也亦可。故曰:「此堯舜之所以開道統之傳,而為萬古聖學之宗也。

 

夫學者,必先到西方乾元,得悟空之體「○」,後至海底坤地,得悟空之用「|」。故曰:若要性命雙修,必得體用兩全。將兩圖和合成為一圖「」,此方是「吾道以一貫之」也,此方是「乾坤合處乃真中」也,此方是「聖聖相傳在此中」也,此方是「抱一守中」之中也,此方是「玄牝之門、真天地根」也,此方是「得其一,萬事畢」也。其餘載於丹書,或雲空中之中,或雲黃中之中,或雲允執厥中,或雲未發之中,或言「一」而不言「中」,或言「中」而不言「一」,或「中」、「一」並言,似此泯泯棼棼,難以悉舉。或巧譬曲喻,或立圖設象,或強名強言。總之,儘是魚兔之筌蹄,此更難以悉舉也。然諸家各各不同,而其中之理,卻都是一貫心傳,亦必要得訣後,方能悟也。試思這個鐵饅頭,如不遇真師點破重玄,從何處可以咬乎?

 

夫悟空得了金箍棒,方是體用兩全,故即到陰司地獄,向閻王道:「了帳,了帳,今番不伏爾所管。」一語未了,而天使立至,請爾上天拜受仙籙。咦!何如此之迅速乎?何如此之簡易乎?經云:「先天而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天且弗違,順之自然也,而況於人乎?況於鬼神乎?人與鬼神,不順之自然可乎?總之,性命之學,全始全終,總是一個「自然而然」也。位乎天德,合乎吉兇,真大人至善之德也。蓋至善之善,直本乎太極九五,龍德中正,太極之象。道歸太極,無生無滅矣,又何必要天帝封號,而自自然然是一個齊天大的聖人也。噫!齊天大聖,先天純陽也。普天神將,後天濁陰也。喻之曰:「邪正不兩立,忠奸不同朝。」故下文大鬧天宮,直鬧到太上老祖,拿出這件○寶物。咦!真正天機。惜哉!人不識也。不識者,「送歸土釜牢封固」是也。

前情提要:《西遊記》雜劇跟明代道士,泰州興化人陸西星有關係。

 作為我國明代神魔小說的兩大優秀代表,《西遊記》和《封神演義》可謂「佛道兩開花」,出入於佛道之間,體現了濃厚的三教合流思想。二書中重複出現的人物如託塔天王李靖、哪吒、木吒、二郎神楊戩,甚或是後來的文殊、普賢、觀音諸位菩薩,釋道兩家,滿天神佛,等等等等,他們形象和經歷的相似無不提示著我們這兩本書非同尋常的關係。(比如託塔天王李靖和哪吒的故事,同見於《封神演義》十二—十七回和《西遊記》第八十三回。)

而陸西星之作為《封神演義》的作者也是大約在上世紀三十年代提出的。在此之前,大家似乎更認可日本內閣文庫所藏明刊本上「鐘山逸叟許仲琳」的說法。但許仲琳事跡並不可考,於是就有學者產生了懷疑。1936年,張政烺先生發表論文,由《傳奇匯考》和《曲海總目提要》所載順天時條:

「按封神傳系元時道士陸長庚所作。未知的否。觀傳內燃燈。慈航、接引、準提皆稱道人。文殊、普賢、懼留孫皆稱元始弟子。其崇尙道家。疑必道家之作。但封神事屬荒唐。而商周臣宰。內中半實半虛。大略扭合妝點。以伐紂為題目。蔓引釋老以封神作演義耳。商臣無鄧九公之名。」

他認為「元」蓋為「明」之誤也。而陸長庚,即是我們上文提到的陸西星。這一觀點得到了當時包括魯迅、胡適、孫楷第諸位名家的贊同。其後柳存仁等人對這一問題也有論述。眾多學者從思想、情節設置和某些細節方面出發,充分論證了陸西星是《封神演義》的唯一作者(胡扯警告),而其中的具體論據,我們後文也會有所涉及,這裡先不贅述。

 在提出了陸西星是《封神演義》的唯一作者這樣一條不刊之論之後,我們回過頭來看這兩本先後刊刻的小說(《西遊記》在萬曆中,《封神演義》當在萬曆末,泰昌初,而《西遊記》雜劇同樣刊刻於萬曆末),一定會產生巨大的疑問。兩部小說裡濃濃的道家氣息,隨處可見的「三花五氣」、「捉離煉坎」、「降龍伏虎」,這種用語用詞風格上的相近,難道真的只是偶然麼,又或者像許多學者說的那樣,是《封神演義》抄襲了《西遊記》麼?

誠然,《封神演義》似乎從一出世就打上了「抄襲」的標籤,有人說「黃飛虎過五關」抄襲的是《三國志演義》關雲長過五關斬六將;有人說鄧嬋玉和土行孫的情節抄襲了《水滸傳》中矮腳虎王英和一丈青扈三娘的故事;還有人說《封神演義》最後的封神榜,也不過是抄了《水滸傳》石碣村受天書的情節,因為封神榜上的天罡地煞,居然基本和水滸一百單八將一樣……凡此種種惡行,簡直罄竹難書。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有什麼理由相信《封神演義》是清白的,它沒有抄襲《西遊記》,而是他倆互相借鑑,甚至是《西遊記》抄襲了《封神演義》呢?

我們似乎沒有理由。

但是現在有了!因為《西遊記》和《封神演義》是一個人寫的!重複自己,那能叫抄襲麼?「我殺我自己」,這誰也管不著吧?

除了前面早早提過的神魔故事形象,以及「三教合流」,又以道家為主的思想內容之外,《封神演義》和《西遊記》還有以下的相似點。

有學者統計,《西遊記》與《封神演義》中大概有三十二首詩詞重複出現。試舉其中幾例。(這其中涉及到《封神演義》的版本問題,如果只比較早期版本,則只有二十三首。到《封神演義》的明末刻本時,則已經有三十二首重複了。)至於《封神演義》中前三十回裡引用了《列國志傳》中的十幾首詩,我們當然是看不到的。我們做學問的人要學會抓住主要矛盾,《西遊記》與《封神演義》如此多的相似點,還不值得我們關注麼?(激動抬手)

只見那海水:煙波蕩蕩,巨浪悠悠。煙波蕩蕩接天河,巨浪悠悠通地脈。潮來洶湧,水浸灣環。潮來洶湧,猶如霹靂吼三春;水浸灣環,卻似狂風吹九夏。乘龍福老,往來必定皺眉行;跨鶴仙童,反覆果然憂慮過。近岸無村社,傍水少漁舟。浪卷千年雪,風生六月秋。野禽憑出沒,沙鳥任沉浮,眼前無釣客,耳畔只聞鷗。海底遊魚樂,天邊過雁愁。

 龍吉公主趕至北海,只見洪錦跨鯨而去。怎見得?有贊為證:煙波蕩蕩,巨浪悠悠;煙波蕩蕩接天河,巨浪悠悠連地脈。潮來洶湧,水浸灣環;潮來洶湧,猶如霹靂吼三春;水浸灣環,卻似狂風吹九夏。乘龍福星,老來必定皺眉行;跨鶴仙童,反覆果然憂慮過。近岸無村舍,傍水少漁舟。浪卷千層雪,風生六月秋;野禽憑出沒,沙烏任浮沈。眼前無弔客,耳畔有閒鷗;海底魚遊樂,天邊鳥過愁。(《封神演義》第六十六回 龍吉公主見北海)

      他師徒們西行,正是春盡夏初時節:清和天氣爽,池沼芰荷生。梅逐雨餘熟,麥隨風裡成。草香花落處,鶯老柳枝輕。江燕攜雛習,山雞哺子鳴。鬥南當日永,萬物顯光明,說不盡那朝餐暮宿,轉澗尋坡。

     差官在路上,正是春盡夏初時節,怎見得一路上好光景?有詩為證:「清和天氣爽,池沼芰荷生;梅逐雨餘熟,麥隨風景成。草隨花落處,鶯老柳枝輕;江燕攜難習,山難哺子鳴。鬥南當日永,萬物顯光明。」(《封神演義》第八十五回 差官往朝歌報信)

卻說唐長老師徒四人歇在陳家,將近天曉,師徒們衾寒枕冷。八戒咳歌打戰睡不得,叫道:「師兄,冷啊!」行者道:「你這呆子,忒不長俊!出家人寒暑不侵,怎麼怕冷?」三藏道:「徒弟,果然冷。你看,就是那重衾無暖氣,袖手似揣冰。此時敗葉垂霜蕊,蒼松掛凍鈴。地裂因寒甚,池平為水凝。漁舟不見叟,山寺怎逢僧?樵子愁柴少,王孫喜炭增。徵人須似鐵,詩客筆如菱。皮襖猶嫌薄,貂裘尚恨輕。蒲團僵老衲,紙帳旅魂驚。繡被重裀褥,渾身戰抖鈴。」

子牙大喜,在澠池縣住了數日,擇日起兵。那日整頓人馬,離了澠池縣,前往黃河而來。時近隆冬天氣,眾將官重重鐵鎧,疊疊徵衣,寒氣甚深。怎見得好冷?有詩為證:「重衾無暖氣,袖手似揣冰;敗葉垂霜蕊,蒼松掛凍鈴。地裂因寒甚,池平為水凝;魚舟空釣線,仙觀沒人行。樵子愁柴少,王孫喜炭增;徵人須似鐵,詩客筆如零。皮襖猶嫌薄,貂裘尚恨輕;蒲團僵老紙,衲帳旅魂驚。莫訝寒威重,兵行令若霆。」(《封神演義》第八十八回 姜子牙帶軍殺奔朝歌)

轉過尖峰,抹過峻岭,又見那壁陡崖前,聳出一座洞府,但見那:煙霞渺渺,松柏森森。煙霞渺渺採盈門,松柏森森青繞戶。橋踏枯槎木,峰巔繞薛蘿。鳥銜紅蕊來雲壑,鹿踐芳叢上石臺。那門前時催花發,風送花香。臨堤綠柳轉黃鸝,傍岸夭桃翻粉蝶。雖然曠野不堪誇,卻賽蓬萊山下景。

煙霞嫋嫋,松柏森森。煙霞嫋嫋瑞盈門,松柏森森青戶;橋踏枯槎木,峰繞薜蘿。鳥銜紅蕊來雲壑,鹿踐芳叢上石苔;那門前時催花發,風送浮香。臨堤綠柳囀黃鸝,傍岸夭桃翻粉蝶;確然別是洞天景,勝似篷萊閬苑佳。(《封神演義》第四十九回 申公豹往碧遊宮三霄處)

      那師父在馬上遙觀,好一座山景,真箇是:山頂嵯峨摩鬥柄,樹梢仿佛接雲霄。青煙堆裡,時聞得谷口猿啼;亂翠陰中,每聽得松間鶴唳。嘯風山魅立溪間,戲弄樵夫;成器狐狸坐崖畔,驚張獵戶。好山!看那八面崖巍,四圍險峻。古怪喬松盤翠蓋,枯摧老樹掛藤蘿。泉水飛流,寒氣透人毛髮冷;巔峰屹崒,清風射眼夢魂驚。時聽大蟲哮吼,每聞山鳥時鳴。麂鹿成群穿荊棘,往來跳躍;獐兔結黨尋野食,前後奔跑。佇立草坡,一望並無客旅;行來深凹,四邊俱有豺狼。應非佛祖修行處,儘是飛禽走獸場。(《西遊記》第三十六回 烏雞國寶林寺處)

 話說楊戩借土遁,往夾龍山來;正駕遁光風聲霧色,不覺飄飄蕩蕩,落將下來,乃是一座好山。但見:山頂嵯峨摩鬥柄,樹梢彷佛接雲霄。青煙堆裡。時聞谷口猿啼;亂翠陰中,每聽松間鶴唳,嘯風山魅,立溪邊戲弄樵夫。成器狐狸,坐崖畔驚張獵戶。八面崖嵬,四圍險峻;古怪喬松盤翠嶺,嵯岈老樹掛藤蘿。綠水清流,陣陣異香忻馥鬱;嶺峰彩色,飄飄隱現白雲飛。時見大蟲來往,每聞山鳥聲鳴。鹿糜成群,穿荊棘往來跳躍;玄猿出入,盤溪澗摘菓攀桃。佇立草坡,一望並無人走;行來深凹,俱是採藥仙童;不是凡塵行樂地,賽過篷萊第一峰。(《封神演義》第五十五回 夾龍山龍吉公主處)

以上所舉五組例子,細節上都略有差別,有兩書通用皆可的例子,當然也有一些似乎《封神演義》用起來更好的例子。比如《西遊記》陳家莊處唐僧言冷,最後用「繡被重裀褥,渾身戰抖鈴」,而《封神演義》中姜子牙行兵黃河,最後是「莫訝寒威重,兵行令若霆」 。結合前後文來看,《西遊記》此處說冷,後面還用了不少詩詞,從唐僧口中說出似無必要,像是有意識的添加;反倒是《封神演義》這裡,「有詩為證」,合情合理,也符合行軍的情境。而後兩組例子同樣如此,《封神演義》中描寫的都是神仙洞府,而《西遊記》中的妖怪洞府或者禪修之寺反而呈現出相反的面貌。結合之前有學者論證的,有些詩詞適用於《西遊記》,卻在《封神演義》中出現了參差的現象,我們有理由做出推斷:《西遊記》、《封神演義》極有可能是同一作者先後,甚至是同時交替寫作的產物。(此前有學者做出可能是不同作者同時創作互相交流的結論,這顯然是站不住腳的,詳後)

這裡在提供一條邊角料,那就是姜子牙上崑崙山所見景色,和孫悟空初入靈臺方寸山時看到的居然一樣,同樣是主角的「母校」,如此安排,可見作者某些隱微的心思。

魯迅先生認為,《封神演義》受道教「內丹派」影響至深,充滿「方士之見」。因而,通過陸西星思想與《封神》所宣揚的宗教思想比較分析,可以推定,《封神演義》作者即是明中期肇開內丹東派的泰州興化道教學者陸西星。(引用大佬言論再次強調)

這裡引用柳存仁先生的話:「僅此兩書,一長篇小說,一專門玄理之作(指陸西星作《南華真經副墨》),而相同相近之處如是之多,且其用法、關係又如是之密,且又吻合陸之身世,是或並非偶然者。更有進者,《封神演義》中有兩人物,亦似與《副墨》或《莊子》不無關係。」一為軒轅時總兵官柏鑑,另一則為鴻鈞道人(「鴻鈞」之名,似出自《副墨》)。

柳先生又指出「小說中有一不屬於闡、截二教之散仙陸壓,其人愚嘗以為或系陸西星自況。西星且有『蘊空居士』之號,『蘊空』之稱,最常見者為《心經》之『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小說第三回、第十二回,皆有西崑度厄真人,為鄭倫及李靖之師。度厄之名亦自《心經》出。」「西崑侖之『西』,獨用於陸壓與度厄,或亦不無特殊意義」,二者皆暗隱「長庚」、「西星」之意。金閶舒載陽本《封神》故事人物同名為「庚」者多達九人,此類隱謎暗示至再至三,惟作者盡在不言中。

近世討論《封神演義》作者之人,多有從陸西星的名字出發的。包括其曾經隱居金陵鐘山支脈棲霞山,胡適甚至認為所謂「鐘山逸叟許仲琳」不過是陸西星的筆名罷了。而當代也有學者指出,《封神演義》中神出鬼沒卻又對劇情起著巨大作用的陸壓道人,其實是陸西星按照道教的「壓星」之說,給自己編排的化身。從創作的角度來說,作者將自己的化身寫入作品,起到先知、上帝作用的例子屢見不鮮。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未嘗不是宋元說話的餘響。而比較近的例子便如斯坦李之於漫威宇宙。

還有更多的學者舉出許許多多的例子。比如筆者家鄉的學者莫其康便指出,興化風物可以進一步補充陸西星撰《封神演義》之內證。

《封神演義》中有姜子牙渭水直鉤垂釣、分封諸神的故事,而興化有「渭水河」,河畔有「釣魚廟」,廟內有「姜尚祠」。鹹豐《興化縣誌》中有興化東嶽廟首任道長姜可常呼風喚雨為百姓消災解難的記載,與爾後繼起的道家陸西星塑造的姜子牙形象何其相似?隆慶元年(1567),陸西星去邑裡安豐途中曾泊舟「釣魚廟」,聽廟祝和村老講姜尚的傳說。《封神演義》中姜子牙的「吾寧在直中取,不向曲中求;不為錦鱗設,只釣王與侯」等語,與陸西星「鄙視八股,九試不第,憤而結髮為道」的性格和經歷相似。小說結尾寫姜子牙分封諸神,其實就是陸西星在方壺島北海草堂給道佛兩家諸路神仙重排座次的翻版。小說中還有自況「非仙非聖一閒人」本領非凡的陸壓道人(興化方言中「二」、「壓」同音,而興化宋元時期「顧、陸、時、陳」四大家族中,陸家又排名第二),此人身份、地位十分特殊,其既非元始弟子,又不屬於截教,更非西方教下,自稱野人、散人、閒人,飄然而來,倏然而去,十分耐人尋味。

凡此種種,不過是為我們的「不刊之論」做一些微不足道的註腳,更重要的是他所引的另一條材料,為我們深刻揭示了《封神演義》與《西遊記》和《水滸傳》的深層次聯繫。

清·梁章鉅《浪跡續談》:「憶吾鄉林樾亭先生嘗與餘談,《封神傳》一書是前明一名宿儒所撰,意與《西遊記》、《水滸傳》鼎立而三。」

這三部書恰都是興化人所作。除了大家都熟悉的明朝隆慶年間的首輔李春芳作了《西遊記》之外,興化人施耐庵撰寫《水滸傳》這一觀點近年來也逐漸被世人接受。(口胡)這三本書的內在聯繫後文還有討論,這裡先收歸正文。

在莫其康提出這一點的時候,筆者瞬間想到了沈承慶先生的相關考證,雖則有理,但仍有缺憾。姑錄如下。

李春芳少時曾在江蘇華陽洞讀書,故又號「華陽洞主人」。《西遊記》第九十五回有一首詩:「繽紛瑞靄滿天香,一座荒山倏被祥;虹流千載清河海,電繞長春賽禹湯。草木沾恩添秀色,野花得潤有餘芳。古來長者留遺蹟,今喜明君降寶堂。」沈先生發現,這首詩的第四、五、六、七四句,暗含「李春芳老人留跡」,與卷首「華陽洞天主人校」相一致。

實在是精妙的考論,解決了「華陽洞天主人」的問題。但我們不能忽略的是,世德堂本《西遊記》前寫的是「華陽洞天主人校」,而非「華陽洞天主人著」,所謂的「李春芳老人留跡」,也極有可能是校者在校完全文後添入書中跟大家開的一個玩笑。

然而沈先生的考論給我們打開了思路,能讓校者做出這樣調皮行為的,一定是自己的至交好友。而陸西星,不僅是李春芳的同鄉,更是李春芳的通家之好。

陸西星《南華副墨》的序是李春芳之弟李齊芳所作,後序為李春芳次子李茂材作,「子弟為人作『序』,定是知交,身為父兄又豈有不識之理?」沈先生的考論在此,本來是想證明李春芳與陸西星這位道家的關係,從而論證李春芳能夠處理《西遊記》中大量的道家知識和煉丹術語,但是給人指點哪裡有自己動手來得明白曉暢呢?沈先生因不知陸西星與《西遊記》之聯繫,所以最後離真理還是差了一步。

  李春芳致仕歸來,家居「延青閣」(相國水亭),與陸西星的道庵和住所——海子池方壺島上的「北海草堂」,僅一水之隔,比鄰而居。他們常常泛舟海子,賞菊方壺,對酒賦詩,談經論道,切磋藝文,歡娛晚年,實在是很好的朋友。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們也就能理解「華陽洞天主人」李春芳為好友校書,並調皮地留下一點小尾巴的心理了。

李春芳號稱「青詞宰相」,其文辭深邃華美,《西遊記》與之似乎還有些距離,而且書中大量涉及到道教內丹派的知識,非專業人士不能為之。而陸西星早年中秀才之後,九次應舉未中,雖然嫻於文辭,但恐怕筆力有限,正符合小說的創作條件。而其出入佛道兩家的理論知識也為他撰寫《西遊》、《封神》兩書做了充足的儲備。

理清這個思路之後,我們就知道,《西遊》、《封神》二書,一定是陸、李二人晚年在興化閒居之時,時常切磋、把玩的重要材料,也是在李春芳及其資源的幫助下,陸西星才能在八十高齡先後完成兩部重量級的小說作品。而《封神演義》應當稍後完成,時陸西星年事邃高,所以在表現力上更差了些。但兩書的主要部分,應當是同時寫就的。

不然,也不會在《封神演義》中出了一位陸壓道人的同時,《西遊記》中居然也就有了一位「太白金星」。

眾所周知,《西遊記》的主體故事其實早在明初就有了雛形了,但孫悟空出世、大鬧天宮的劇情,除部分雜劇表現其被二郎神、託塔天王等降服外(如《二郎神所齊天大聖》、《西遊記》雜劇等),對於孫悟空如何出生、學藝、上天為官等等劇情,一直缺乏描寫。世德堂本偏偏多出這些情節來,這也是有學者說《西遊記》的前後「不是一個人寫的」的緣故。而如果我們拿出放大鏡,比照著應當是作者原創劇情(大鬧天宮七回和五行山兩回)的內容,會發現在其中發揮著巨大作用的,竟然是我們此前神仙譜系中不太受重視的太白金星。兩次勸大聖上天為官,第一次從虎口救唐僧性命的,都是他。至於為什麼後面他出現得少了,大概是後面歷難的情節早有,而整理寫定的陸西星也無法加入更多太白金星的劇情吧。

太白金星者,西方長庚星也。陸西星,不正字長庚麼?顯而易見,在《西遊記》一書的創作上,他採取了和《封神演義》一樣的作法,設置了一個自己的化身,來充當「先知」和「領路人」的角色。當我們把這兩部書對照起來看的時候,這種作者的「惡趣味」也就昭然若揭了。

至於《西遊記》、《封神演義》和《水滸傳》乃至其他小說的深層關係,就留到後面的內容再說吧。_(:з)∠)_

貳、「致敬」與慣套——中國古代小說的一種創作生態

……待續。

文中部分觀點,大概參考了方勝《再論<封神演義>因襲<西遊記>——與徐朔方同志商榷》,李建武、尹桂香《百年來<封神演義>研究評論》,陸三強《<封神演義>的成書及作者》,莫其康《陸西星著<封神演義>之內證》,及《張政烺文史論集》的相關內容和百度百科等。

張三丰真人《登天指迷說》云:

    世間學好的人,必不為損人利已之事,宇宙間男女所賴以生而不死者,惟此一點陽精而已。豈有學仙的人,採女人之精而利己之身哉?比與世之殺人者,有何異焉?又先聖言彼家男女,兩家兩國,及內外爐鼎等說,若人不得正傳,其不錯認者幾希矣。某曾遇明師,耳提面命,抉破虛空內外兩個真消息,不敢私於一己,冒禁相付,把一身天地人之造化,三教經書,藥物火候,日月交合,盈滿度數,盡都抉破,不立文字,但說真言,使學者無錯認迷修之誤。是書在處,有神物護持,若無緣下流見之,亦不過瞽唱之文詞耳。是金丹大道萬劫難遇,正是踏破芒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學者果能涵養於造次顛沛流離之際,保此方寸不失,是天理復矣。天理既復,然後求向上外藥入腹事,頃刻湛然,脫胎換骨,渾然化一道金光,大地成寶。身外生身,陽神脫體,持空養虛,此是五龍大蟄法,受諸逍遙,超出風、水、火之三劫,不在生、老、病、死、苦中矣。

張三丰真人《一粒黍米說》云:

    仙云:「四大一身皆屬陰,未知何物是陽精」,又云:「涕涶精津氣血液,七般靈物總屬陰」,乃後天渣質之濁陰,非真陰也。真陰與真陽相對,真陰既不知,焉能知真陽乎?今之學者,不惟不知真陽,亦且不知真陰,若知真陰,亦必知真陽矣。不遇明師,焉能猜度!學者窮取一身中天地人三才之妙,窮一身內外真爐鼎之端的,及一身內外陰陽之真消息。如不得旨,一見諸書異名,心無定見,執諸旁門,無有辨理。既不知窮理,則心不明,心既不明,則不能見性,既不見性,焉能至命?古人云:「只為金丹無口訣,教君何處結靈胎!」

《金丹玄要》一書,純講「虛空中事業」

讀《體真山人丹訣語錄》可以知道,汪東亭是非常重視《金丹玄要》一書的,如云:「熟讀《金丹玄要》,盡棄其餘丹書」(《性命要旨》183頁);「餘於《金丹玄要》中已闡明,試思之。此書印出後,餘又將底稿刪改數次,增添一百餘條,即擬印刻付版傳世」(《性命要旨》188頁);「《心印經測疏》極好,務要熟讀。再看《玄要》,即大悟而有得矣」(《性命要旨》196頁);「《西遊記》太多,讀之三四十遍,還不得孔竅,甚不容易悟,故不如讀《金丹玄要》。古來成一家之書,極不易見。我試言之,《陰符》、《道德》、《南華》、《衝虛》、《抱樸子》、《西遊記》、《入藥鏡》等數家而已。《參同契》雖好,究竟還是祖述《易經》,即非一家之書也。我著《玄要》,專講虛空消息,不取一象,與唐宋以來諸真著作大不相同,乃是別開生面的。我亦要成一家之書故也。」(《性命要旨》198頁);「餘之《玄要》,即純是火候,無有一象。引他人之象,逐節解釋,盡變為火候。又餘閱丹書多,凡見諸家發明火候之妙處,盡輯下來,收入《玄要》。所以《玄要》之書,真比各家高得多。惜乎人都不識貨,以金鎊作銅片看。識我書者,惟有一人,即姓王的是,餘無知音者矣。」(《性命要旨》217頁);「我等所以著書者,因吳老師一日談天,謂我等曰:若能著一書,成一家言,傳諸後世,利益群生,最有功德。我所以孜孜為成此《金丹玄要》,可憐費我三十年苦功。」(《性命要旨》219頁);「汝等讀《金丹玄要》數十遍至百遍,未有不豁然者。若未至十遍即棄去,如何能貫徹?諺云:「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頗寓玄機。我輩行功至混沌虛無,氣絕如小死,宛有此種氣象。」(《性命要旨》219頁);

印售《金丹玄要》:汪東亭先生著述之《金丹玄要》簡考

     先師體真山人所著《三教一貫》,脈絡貫通,旨趣一致。惟範圍較為擴大,敷陳較為詳贍。學者試先閱《三教一貫》,再閱此集,更易洞達旨趣,諦信不疑。(自《天樂集》)    《神仙綱目》載:玄帝修道成功,在武當山捨身巖飛升,此示學者捨身之要。老聖教人「外其身,後其身」,即捨身之義也。譚子之「忘形、忘氣、忘神」,亦「舍」字之工夫也。奈何世人戀執心重,身外財物,尚且不肯舍,何況此身?先師傷之,為著《三教一貫》,處處教人舍此色身,向身外虛空中養神調息。(自《天樂集》)     先師《三教一貫》九卷,其發明「身外虛空一著」,可謂詳且盡矣。師蓋祖述《西遊》「悟空」之意而著者也。(自《天樂集》)     《煉虛歌》云:「為仙為佛與為儒,三教單傳一個虛。亙古亙今超越者,悉由虛裡做工夫。」劈空四語,心膽俱吐,何等簡妙?和陽子《虛中歌》云:「我身自向虛中來,我身應向虛中去。來來去去在虛中,可於虛中種業樹。種得業樹根株深,枝條充塞去來路。」亦頗直截。先師祖之而著《三教一貫》,純揭「身外虛空」要妙。熟讀《煉虛》、《虛中》二歌,細閱《一貫》,瞭然於虛玄大道,外身忘形之旨,自不被色身所誤矣。次閱先師所輯伍衝虛原本《仙佛合宗語錄》,知修煉工夫,注重真空一著,丹道始終,不離乎心息相依。爐火黃白、女鼎採補等,不可妄從,自不被邪師所誘矣。(自《天樂集》)    至尊問四條,與往昔聞於先師者頗多枘鑿。閣下但向三馬路千頃堂購先師所著《三教一貫》細閱之,自然明了,似無待鄙人贅詞矣。(自《復志真函》,即是答覆陳攖寧先生大弟子汪伯英先生)

《體真山人丹訣語錄》內謂作有《金丹玄要》一書的問題,經筆者反覆研究和推敲,《金丹玄要》就是《體真心易》和《三教一貫》的底稿。

汪東亭《體真心易》一書,刊刻於民國二年(1913);《三教一貫》一書,刊刻於民國四年(1915)。經比對,可以得知《三教一貫》是在《體真心印》基礎上刪改增訂而成。海印山人徐頌堯師事汪東亭在民國三年至民國六年(1914-1917),所整理的《體真山人丹訣語錄》所記述則在民國三年至民國五年(1914-1916)之間。閱讀可知,有些語錄內容是民國三年的,該時《體真心印》已刻印,而《三教一貫》尚未刻印,故《語錄》抄本中有「餘於《金丹玄要》中已闡明,試思之。此書印出後,餘又將底稿刪改數次,增添一百餘條,即擬印刻付版傳世」、「至今未刻之《金丹玄要》,較已刻的已多了兩千餘字,至將來總須刻一木板」云云。由此可以推知,《金丹玄要》已經刻印過,也就是民國二年(1913)已刻印的《體真心易》一書。至民國四年(1915)刻印《三教一貫》,是《體真心印》增訂本,也就是底稿《金丹玄要》的刪改增訂本了。因此得知,《體真心印》《三教一貫》刻印的底稿本名為《金丹玄要》。

汪東亭《三教一貫》九卷足本,先師陳毓照先生曾多方尋覓而未得。2010年在北京與臺灣範水旺道兄相見,範道兄是臺灣西派傳人馬炳文先生的弟子,將馬炳文先生重印的《三教一貫》饋贈給我。可惜該本《三教一貫》不是足本,馬炳文先生《後序》指出:「凡九篇,明確敘實解象,直指性命雙修秘要,誠為不可多見之玄門巨著也。惜只獲全書之半部,敬希各道友珍惜熟讀,當受益無窮也。」筆者依據此本點校《三教一貫》,收入2012年出版之汪東亭文集《性命要旨》,並標註云:「此本《三教一貫》現僅得半部,雖非全璧,然後半部可以參考閱讀《體真心易》,則其大旨,亦可得矣。若他日能得《三教一貫》完整善本,再版時將給以補充,以饗讀者諸君。校者。」

    近來筆者獲殊勝因緣,在道友的幫助和指引下,喜獲《三教一貫》九卷足本,因之將該本快速錄入和點校,以便奉獻給廣大西派丹道研修愛好者。今筆者將《體真山人丹訣語錄(抄本)》和《三教一貫(九卷)》合為一編(附錄《女丹訣》《大道真傳口訣》),為紀念汪東亭所披露丹訣之珍貴,故用《金丹玄要》為名題本冊也。特說明之。

     現在將足本《三教一貫》九卷已經點校完成,與《體真山人丹訣語錄》《大道真傳》合編在一起,題名《金丹玄要》。《金丹玄要》所收錄的《三教一貫》是九卷完整版,簡體字

《修道明指》,現有少量存書,轉讓價120元/冊

購閱圖書,加微信聯繫

yuan  qiao  dong  tian

(  圓 嶠 洞 天 )

識別下面二維碼,加微信號

 按:筆者閱讀丹經三十餘年,整理丹經十年。現將手頭現有的丹書,淺近堪可作為入門者,列書目如下,以方便丹道學友之選讀、選購也!

現有書目如下

10、丹道法訣十二講(8卷本),3150元/套(原價6300元,現5折,包快遞費)11、道醫集成,51000元/套(原價79800元,現64折,包快遞費)
12、李涵虛真人開光掛像(600x900mm),恭請價260元(包快遞費)

購閱圖書,加微信聯繫

yuan  qiao  dong  tian

(  圓 嶠 洞 天 )

識別下面二維碼,加微信號

相關焦點

  • 《封神演義》的作者到底是誰?
    《封神演義》的作者到底是誰?《封神演義》就在明代萬曆年間出版,還有個廣為人知的名字——《封神榜》,又名《商周列國全傳》《武王伐紂外史》。全書一百回,寫姜子牙助武王伐紂、回國封神的故事,小說極盡想像、誇張。  早期的哪吒在神仙傳記和雜劇裡,有事跡而無性格;到了《西遊記》,哪吒開始有了情感和主體意志;《封神榜》中,哪吒的章節更加豐富,「熊孩子」的形象躍然紙上,鮮活生動,削骨還父、削肉還母的劇情更成為了經典。
  • 神魔小說《封神演義》的作者真的是許仲琳嗎?
    而神魔類的內容也是宋人話本中十分常見的,同樣影響了後來的西遊、封神等明人長篇白話小說的編著,《西遊記》大家都比較熟悉,我們今天就來談談另一部神魔小說巨著《封神演義》的一些問題。現在公開出版的《封神演義》各種版本作者都署名為許仲琳,其根據是民國時期在日本發現的此書最早版本萬曆舒載陽刊本卷二有「鐘山逸叟許仲琳編輯」的字樣。
  • 把「哪吒」寫成「熊孩子」,《封神演義》作者竟是位南京老人?
    近期,刷爆全網的國產動畫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廣受好評,截至7月30日,票房已經超過《西遊記之大聖歸來》的9.56億,被眾多網友稱為「國產動畫最優秀的作品」、「華人最牛原創動畫短片」。電影中黑眼圈、大牙縫、不屑一顧的哪吒形象讓人印象深刻,網友們開始熱議哪吒在小說《封神演義》中的原型形象與電影中的不同。
  • 贈書| 原來是這樣一部《封神演義》,李天飛的解讀能信服嗎?
    其實《封神演義》是一部並不完善的作品,它在創作之初,有意與《西遊記》《水滸傳》等名著爭勝,但這位作者善於做宏觀架構,細節和體例上的駕馭能力卻不強,所以原文給我們留下了很多不好懂的地方。 不過,透過文本的迷霧,似乎也可以發現一些東西。
  • 《封神演義》深度解讀:你不知道的那些事丨21讀書
    其實《封神演義》是一部並不完善的作品,它在創作之初,有意與《西遊記》《水滸傳》等名著爭勝,但這位作者善於做宏觀架構,細節和體例上的駕馭能力卻不強,所以原文給我們留下了很多不好懂的地方。不過,透過文本的迷霧,似乎也可以發現一些東西。有很多人說,是許仲琳,因為出版社喜歡在封面上標明「明 許仲琳著」。其實這個說法,有很大的問題。
  • 《西遊記》是結束,而《封神演義》是開始
    而且,《西遊記》探討的人性之自由、身心之修煉等深刻話題,甚至再次一等的《鏡花緣》探討的社會問題,《封神演義》也幾乎沒有。無非就是神仙鬥鬥法,天上地下折騰一回,就得了。但是。這只是我們從課堂上學到的文學知識得出的結論。如果比較《西遊記》和《封神演義》這兩本書對現代網絡文學的影響,還真的不一定能比出高低來。
  • 常明:《封神演義》與講史文學(《封神演義源流考》之一)
    《封神演義》的作者自來有許仲琳說[1]、李雲翔說[2]、陸西星說[3],但是此書究竟是什麼人作的,其實並不成一個問題。因為無論許仲琳、李雲翔或是陸西星,我們都很難考證他們的生平,更遑論其生平對於《封神演義》創作的影響。
  • 文化交流:《封神演義》和《西遊記》的神魔文化圈
    我們有很多朋友比較喜歡中國的神魔文化,從最早的《山海經》、《搜神記》到後來的《封神演義》、《西遊記》和《聊齋志異》這些偉大的神魔文化的著作,都充滿了好奇和神秘的色彩。我們都知道中國的神仙體系博大精深,體系複雜,各種人物和法術層出不窮,如果要說的話,終其我們一生都不能將其一一闡述,這和西方的神話文化有著本職的區別。
  • 《封神演義》中的神魔
    道教擁有眾多膾炙人口的民間傳說,其中很多故事經過文人的加工,成為不朽的文學經典,《封神演義》就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部
  • 維基百科:封神演義
    》、《商周列國全傳》、《武王伐紂外史》,是一部中國神魔小說,關於作者,一說是明朝的許仲琳(或作陳仲琳)[1],也有人認為是明代道教學者陸西星[2],另一說為王世貞一夜寫成[3],亦有人說是吳三桂的部下[4]。
  • 中國當代書籍插圖藝術欣賞 (五十八)《封神演義》黃柔昌插圖
    《封神演義》的作者是誰,歷來眾說紛紜:其一為許仲琳撰。許仲琳是南直隸應天府人,始末不詳。其二為陸西星撰。
  • 封神演義裡的申公豹,竟然是西遊記裡的豬八戒?
    小劉侃封神,接著給大家侃!小劉一直都對大家說過,小劉會拿封神演義裡的人和事,來推測西遊記裡的人和事!
  • 西遊記裡的太上老君為什麼醉心煉丹?答案在封神演義裡!
    小劉侃封神,接著給大家侃!我們看,在西遊記裡,太上老君有一項很顯著的個人特色,那就是煉丹,擅於煉九轉金丹!
  • 《封神演義》成書年代考實 ——兼及《西遊記》成書的一個側面
    (《封神演義的性質•時代與作者》,《獻疑集》311頁)細一琢磨,章先生此論頗近囈語:因為《封神》不同於《三國》、《水滸》那種先在民間形成全部故事的小說,任何一段都可以抽出來稱之為《三國》、《水滸》;《封神演義》書名已經直接指明了小說的內容所有,今本是三十五回方始出現封神榜,九十九回才完成了「封神」工作,如果沒有這一部分內容那它只能稱為「商周演義」(《封神演義》第一回回首古風),絕不能稱為《封神演義》
  • 這部明代小說集合《西遊記》《三國演義》《封神演義》精華,最後卻黃了?
    《西遊記》描寫唐僧師徒降妖除魔幾百年後,人設絲毫沒有崩塌 《三國演義》記錄魏、蜀、吳群雄爭霸幾百年後,成了卡牌桌遊讓人組局「廝殺」 《封神演義》講述姜子牙封神傳奇幾百年後,遊戲、電影背景全靠它撐起 這幾部小說還有一個最大的共性都被拍過電視劇
  • 《封神演義》作者許仲琳,只是一介書生,他為何懂得許多道家秘聞
    這部作品之所以能受到歡迎,無非鴻鈞道人,與元始天尊、老子等人,聯合昊天上帝制定的封神榜,有點噱頭罷了。回歸正題,《封神演義》其實並不像《西遊記》那樣,有著諸多寫實意義的經典名作,《封神演義》就是一本徹頭徹尾讓人娛樂的小說,所以《封神演義》是無法入選中國四大名著之列。但瑕不掩瑜,《封神演義》雖說文筆和故事性頗為一般,但是該作品有著極其龐大宏觀架構。
  • 封神演義與西遊記的裡都有哪吒,那麼這兩個哪吒有何不同?
    而西遊記裡,哪吒出生之時左手中有哪字,右手有吒字,於是李靖便給他起名哪吒!  三,師傅不同  封神演義裡,哪吒的師傅是太乙真人!  西遊記裡,哪吒可以說是沒有師傅。因為當時哪吒削骨還父削肉還母死了之後,靈魂去找如來救命,但是沒拜他為師!  四,門派不同!  封神演義裡的哪吒,是奉了玉虛宮法旨轉世投胎。
  • 淺析《封神演義》中的哲學性
    筆者個人是比較喜歡《封神演義》這部小說的,《封神演義》可以分為兩部份,第一部分可以叫做紂失天下,主要是講紂王是如何荒唐的治理天下以至於在外激化了與諸侯的矛盾逼得諸侯只有走上反叛的道路,內失去了清明的朝堂逼死了敢於直言的忠臣,第二部分可以叫做武王伐紂,主要是講周武王如何在神仙的幫助下如何艱難的進五關滅掉商朝的天下
  • 同為神話小說,西遊記是四大名著,封神演義卻不是,究竟差在哪?
    《封神演義》和《西遊記》霸佔了前兩名。不過最後的評選結果也為《西遊記》,很大程度上因為它入選了四大名著,很多人只看過《西遊記》,並沒有看過《封神演義》。二者同樣成書於明代,也都取材於民間傳說,都深受許多人喜歡。包括兩者之間還存在一定的關聯,《封神演義》被認為是《西遊記》故事的前傳。那為什麼《封神演義》不能入選?只是一本普通的神魔小說?
  • 看封神:《封神演義》為什麼沒有入選古典四大名著
    這估計是當時比較流行的話本小說的主流領域,估計當時不太流行恐怖、懸疑類的小說,至於穿越類、修真類、科幻類的估計要麼併入了神魔類,要麼根本就沒有吧,畢竟和小說的受眾的接受度也是有關係的說完了四大名著的由來,咱們再看看《封神演義》為什麼不能被列入四大之一,其實,很簡單,以《封神演義》的分類而言,只要它能超過《西遊記》基本就能列入四大了,但是超越《西遊記》顯然很難,難在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