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中國菜這麼油膩,但是中國人口肥胖率沒有美國那麼高?」
近日,虎撲步行街上的一個的問題引發網友熱議。
有人覺得我們中餐只是看起來油膩,實際上油都在菜湯裡了,吃不到肚子裡。
而西餐則是看著沒啥油,油都在菜裡了。
我們的家常菜還是很健康的,而且中國人吃瓜果蔬菜之多,外國人是不能比的。
其實,讓人長胖的不止是油,還有糖。美國的快餐包括正餐,幾乎樣樣都是糖油混合物。
有網友更是用自己的親身經歷現身說法,美國人吃起糖來是有多「喪心病狂」!
美國的產後健康餐培訓課,老師連放七勺糖,直接讓亞裔孕婦起身質疑;
在美留學的中國學生,就沒吃到過一個甜度合適的甜品……
美國人的肥胖率居高不下,正與他們這麼愛吃糖、能吃糖有著密切關係。
然而美國人民也並非天生如此。
全民肥胖危機的鍋主要得由以下這幾位老兄來背:厄爾·巴茨、安塞爾·凱斯和戴維·沃勒斯坦
將鍋甩向這三位老兄的,是2012年的一部BBC紀錄片——《致肥元兇》。
在這部紀錄片中,英國人追本溯源,將導致1980年以來迅速翻番的肥胖率元兇指向美國,並且追溯至上世紀70年代初的美國。
為了遏制食品價格的上漲,同時爭取想要政府放寬糧食產量限制的農民的選票。
我們的第一位主角——厄爾·巴茨登場了,他被時任總統尼克森任命為農業部長。
截圖自《致肥元兇》
厄爾·巴茨提出了將小農場式的農業生產改造為大規模工業化生產的設想,這一設想導致了糧食產量的激增。
而糧食產量激增,最終將導致肥胖的激增。
首先是美國主要食物來源之一的玉米產量過剩。
過剩的玉米只能用來餵養牲畜,這導致美國牛肉供應量激增,大量廉價牛肉湧入超市。
截圖自《致肥元兇》
其次,過剩生產的玉米通過使用日本科學家發明的將其轉化為一種甜味劑——高果糖玉米糖漿。
這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當時食品市場,尤其是軟性飲料的生產成本。
這種糖漿價格低廉,且比蔗糖更甜。為了商業利潤,軟性飲料的生廠商把產品裡糖的用量提高了很多。
因為「他們把飲料做得越甜,我們就買得越多。」
截圖自《致肥元兇》
對於消費者而言,這意味著更多糖分可以被轉為脂肪,變胖的風險增加。
而當糖的攝入量過高時,肝臟的凝結素就會停止工作,不會告訴你的大腦你已經吃飽了,於是你會一直吃,陷入一種進食-患病-上癮的惡性循環。
截圖自《致肥元兇》
在當時的70年代,肥胖還不是問題,人們更擔心另一個問題——心臟病。
此時,第二位老兄安塞爾·凱斯粉墨登場,他宣稱導致心臟病的原因只是脂肪。
截圖自《致肥元兇》
凱斯在當時擁有很高的名望,他是「K型口糧」的發明者。
這種口糧是二戰中士兵隨身攜帶的食物,含有大量的極甜食品,比如巧克力。
凱斯認為糖是為一切生命活動提供能量的好東西,脂肪才是罪魁禍首,這種觀點被人們廣泛認同。
當時另一位學者約翰·尤德金提出相反的觀點,他認為糖才是罪魁禍首,而非脂肪。
截圖自《致肥元兇》
但他的觀點遭到了美國製糖業的打壓,很多協會質疑他觀點缺乏證據。
最終,他的觀點被人遺忘。
於是,低脂健康的概念在食品產業的「引領」下深入人心,而關於糖的危害則無人關注。
大量「低脂高糖」垃圾食品,卻被貼上對心臟有益的標籤,被人們認為是健康食品而受到熱捧。
除了高糖之外,造成美國全民發胖的另一個問題是高熱量的攝入。
我們的第三位主角——戴維·沃勒斯坦就要登場了。
沃勒斯坦當時還是一家電影院的經理。
為了提高利潤,他開始向觀眾兜售大份爆米花。
截圖自《致肥元兇》
後來,沃勒斯坦被麥當勞挖走,麥當勞也逐步開始推出更大分量的高糖高脂食品。
從這以後,各種大分量的食品層出不窮,還衍生出了套餐搭配。
於是人們在不知不覺之間越吃越多。
截圖自《致肥元兇》
高糖高鹽高脂的食品帶來的肥胖問題引起了政府的重視,美國政府也試圖用徵稅的方式來解決此問題。
但這很快就遭到了食品生產商們的反擊。
截圖自《致肥元兇》
為了滿足他們對商業利潤的胃口,這些食品生產商將美國人的胃口養的越來越大,美國的肥胖危機就這樣變得越來越嚴重。
紀錄片的最後得出了一個悲觀的結論:
美國的肥胖危機,與美國政客和食品生產商這一小群人的幕後推動密切相關。
他們出於各自政治或商業目的, 採取了各種各樣的舉措,改變了人們飲食的本質。
肥胖不僅僅是人們自身的錯誤,那些幕後決策者同樣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
「他們改變了民族的面貌,而我們甚至沒有察覺。」
截圖自《致肥元兇》
原標題:《為什麼中國菜這麼油膩,中國肥胖率卻沒有美國那麼高?》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