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嘆調(Aria)即抒情調。這是一種配有伴奏的一個聲部或幾個聲部以優美的旋律表現出演唱者感情的獨唱曲,它可以是歌劇,輕歌劇,神劇,受難曲或清唱劇的一部分,也可以是獨立的音樂會詠嘆調。詠嘆調有許多通用的類型,是為發揮歌唱者的才能並使作品具有對比而設計的。
詠嘆調是西洋歌劇、神劇或康塔塔等戲劇中一種極富抒情性、戲劇性的獨唱樂段。一般篇幅較大,音域寬,技巧性強,用於集中表現人物的內心活動。用管弦樂隊或鍵盤樂器伴奏。詠嘆調的運用始於17世紀初,與朗誦式的宣敘調相對,結構較自由。18世紀時,其結構變得程式化,一般為A+B+A'的復三部曲式結構,特別是在義大利那不勒斯樂派的歌劇中。過於嚴格的程式化,阻礙了劇情發展,格魯克在其歌劇改革中打破了這種格式。詠嘆調在歌劇中佔有很重要的位置,可單獨作為音樂會曲目。一些歌唱性較強的器樂作品也稱詠嘆調,如巴赫的《布蘭登堡變奏曲》主題等。 詠嘆調(aria)大量出現在歌劇和清唱劇中。歌劇中的詠嘆調一般是主角的獨唱,在一部歌劇裡至少有一首,有時也會有兩首。它的作用就象是戲劇中的「獨白」,表現出人物的特徵。同時它往往是最精彩的唱段,結構完整,需要演員掌握高度的演唱技巧。還可以拿出來單獨作為音樂會的獨唱節目來演唱。
點擊左下角 閱讀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