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生活的社會,
特別需要珍惜這份精神資產」
主播:陳復
點擊上方音頻收聽本期內容
陳復
臺灣清華大學歷史學博士,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中心博士後研究,現任臺灣宜蘭大學副教授兼生命教育研究室召集人,臺北市家長協會常務理事,中華本土社會科學會副理事長,海峽兩岸心理諮詢協會榮譽理事長。
誠意面對人生的心學家,研究與傳播心學二十餘年,寫過十幾本書。大陸國考心理諮詢師,專業研究領域在結合心學與心理學,發展華人本土心理諮詢,讓人活出生命的喜樂與智慧。
林安梧教授是臺灣知名哲學家,作為一名儒者,他早年師從牟宗三先生,後來是新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牟宗三先生判教與圓教性格強烈,重視儒學價值傳承,道家與佛家則居於輔助性意義,重視本質論與修養論;安梧老師則覺得儒道同源而互補,重視歷史社會傳統發展脈絡,他認為不同時代有不同時代的問題意識,新儒學崛起於清末民初內憂外患巨變,強調如何肯定人的生命價值,如今兩岸進入承平時期,則應思考新的環境衍生的不同問題,因此他提倡「後新儒學」,從生活儒學角度來談公民儒學,思考儒學如何調節現代,解決人心異化的問題。
安梧老師長期關注儒釋道三教間的繼承與對話,提出陽明學、《金剛經》與《道德經》思想的意義治療學,主張以經典思想對人心達到涵養、解惑與復歸生命定向的功能。他在臺中創辦元亨書院,講授儒釋道各家經典,傳播傳統思想於社會,並對我們正在發展中的華人本土社會科學高度關注與支持。安梧老師跟我說,他覺得人們常討論「中華傳統文化是否妨礙現代化」,這其實是虛假的命題,中華文化不會妨礙現代化的進程,且現代化不只有西方這一條道路,癥結是過去中華文化的發展長期隱晦不明,西洋文化過於高亢彰顯,反而造成如今現代化呈現諸多問題。
安梧老師在上課時常會問同學:「儒道佛三家融通何以可能呢?」聽完大家各種發想後,他會解釋說:「這三家就學問系統而言是『學』,就思想流派而言『家』,就其教化宗教意義來講,稱做『儒教』、『佛教』或『道教』,這都沒問題。」他常特別提醒:儒釋道與西洋宗教差異很大,尤其不是一神論,不是「信靠」的宗教,而是「覺性」的宗教,更是直面生命存在的宗教。三教的經典都不是靠「上帝啟示」,而是在對話中生成。它們意識到語言的弊病,主張跨過語言,追求言外的意義,這是三教融通的重要基礎,更是在廿一世紀三教帶給人類文明最重要的一大貢獻,我們生活在臺灣社會,特別需要珍惜這份精神資產,對於大陸朋友而言亦復如此。
安梧老師表示,中華文化非常重視「共同體」這個概念,每個人都是「身心共同體」,家庭是血緣共同體,國家是政治共同體,教育是文化共同體,天地是自然共同體,這些共同體會合,就形成儒家主張「天地君親師」的人倫共同體,最終達到世界大同的理想。道家強調自然共同體,主張無為復歸於自然。佛教進入更寬廣的「宇宙共同體」。佛教看重世間諸苦,要渡眾生到彼岸。在中國經過發展後,認為所謂彼岸當下即是,一念覺就是彼岸,這是「聖」,一念不覺就是此岸,這是凡夫。彼岸淨土與此岸淨土連接,於是佛教變得比過去更為恢弘,但其變化的原因是中國佛教融合儒道兩家思想。
安梧老師覺得當前現代性最可怕的後果就是底線的破壞。人們為了彰顯上帝的榮耀,追求合理的思考和生活,並在工業革命的過程中累積更多財富,但是隨著財富累積與資本擴大,卻漸漸背離信仰並遺忘底線,導致種種惡果。這是西洋現代化帶來的惡果。其實,華人的日常生活中不自覺就體現儒釋道三家思想的融合。儒釋道思想就在你的生活中,他舉例來說,考試前父母總是鼓勵孩子認真複習,這是儒家「自強不息」的思想;在考試前夕,父母會讓孩子好好休息,不要過累,這體現道家思想;在進考場前,父母會跟孩子說考試時不要想太複雜,只要專心答題,選擇題猶豫不決時要相信直覺,這就是佛教的「當下自在」。
安梧老師並不同意杭廷頓和福山的觀點,他覺得文明的衝突只是表面,其實當前世界的衝突來自於霸權衝突。這個世界已經被霸權所籠罩,意識形態鬥爭已經侵入文化中,這是現代化發展的問題,更是歐洲中心主義帶來的嚴重問題。歷史不可能終結,人類不可能用話語去處置這個世界,人們誤認自己掌握話語,就掌握一切,這根本是對天道的僭越,這是拿話語論定為優先的西洋傳統造成的遮蔽。唯有擺脫話語的控制,人們才可能回歸到生命的根源,回歸到存在本身,免除這些爭端。中華文明作為唯一數千年來未有斷裂的古文明,應該讓王道概念在中華母土很好地生長,為人類文明的發展提供新的參照和可能,歡迎大家可常收聽林安梧教授提供給大家的音頻。
-詳細內容點擊上方音頻-
【相關人物】
林安梧
臺灣臺中人。著名哲學家、宗教學家。現任山東大學易學與中國古代哲學研究中心特聘教授。臺灣大學哲學博士。
先後擔任臺灣清華大學教授、南華大學哲學所創所所長、臺灣師範大學教授,慈濟大學宗教與人文研究所所長、臺灣元亨書院創院院長,同濟大學中國思想與文化研究院院長、山東大學儒家文明協同創新中心傑出海外訪問學者及儒學高等研究院客座教授、慈濟大學人文社會學院院長、山東大學特聘教授。發表《中國近現代思想觀念史》、《存有、意識與實踐》、《牟宗三前後》、《儒道佛三家思想與廿一世紀人類文明》、《林安梧訪談錄:後新儒家的焦思與苦索》、《中國宗教與意義治療》等專著二十餘部,專業學術論文二百餘篇,關注儒釋道文化的繼承與發展。
林安梧師從牟宗三先生,是當代新儒學第三代中極具創造力的思想家,在牟宗三先生「兩層存有論」的基礎上提出「存有三態論」,認為「儒道同源而互補」,主張融通三教,面對廿一世紀文明的新挑戰,展開對話與交談。方法論上,以船山學、十力學為基礎,提出「道、意、象、構、言」五層詮釋的中國詮釋方法論。林安梧尤為關注儒學的現代適應性問題,近年來更深研哲學治療學之可能,曾以普通話及閩南語開講《四書》《金剛經》《易經》《道德經》等,推動民間書院講學之風不遺餘力!
【相關閱讀】
讓幸福與不幸福獲得轉彎
你,放下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