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安梧:人類所應該追求是和平,而不是衝撞

2021-02-19 男人別裝

林安梧


臺灣慈濟大學宗教與文化研究所

教授兼所長

上海同濟大學人文學院

教授、博士生導師



以下為採訪原文

男人別裝:N  林安梧:L

N:您是如何理解現代美學和生活中的美的?


L:孟子說「有諸已之謂信,充實之謂美,充實而光輝之謂大,大而化之之謂聖,聖而不可知之之謂神」,所以美這個字從孟子來說是充實感,但美這個字最原先的意義羊大為美,美它本來就是帶有一個充實之意。一個場域裡面,經營得很好很美,意思我進到那個場域,鮮活感,欣欣向榮的感覺,也就是回到它的本真性它的源初性,一種創意,就由然而出了。

N:有些言論說臺灣對於傳統文化的保護比大陸更完整,您如何看待?


L:現在中國大陸經濟上來了,整個文化也跟著上了,慢慢上來了。以前有一個口號叫文化搭臺經濟唱戲,現在是經濟發展文化生根,不是文化搭臺經濟唱戲。「文化搭臺經濟唱戲」把文化做成一個品牌,把文化做成一個帽子,把文化做成一個標籤,但是為了經濟唱戲。現在經濟已經發展了,文化要生根,文化生根了就真的要好好做,其實也看到文化正在生根中。

林安梧先生部分著作

N:文化如何生根?


L:文化怎麼生根,其實我有幾個提法,我一直認為有些部分政府應該介入。舉個例子好了,比如說怎麼讓儒家文化生根,要恢復濟世之禮,恢復濟世之禮那應該鼓勵,鼓勵最好三代人能夠住在同一個社區,有一些共同生活的經驗和記憶,彼此的人文關係上密切。不只如此,應該要有一個共同的濟世空間,包括是精神心靈的成長空間,所以主張家裡應該要有一個天地君親師的牌位,或者天地國親師也可以。因為有的人說君這個字帶有皇權的意味,其實沒有。

君原來意思「君者能群者也」,就能夠把一群人領導起來的就叫君,君並不國君而已,君講的就是領導,這個領導有形無形通通可以包括。君上面一個尹,令尹的尹,底下一個口,就管事發號施令的人就叫君。我認為天地君親師的牌位就是荀子所說的「禮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類之本也,也就是親;君師者,治之本也。代表我們對於自然共同體,對於血緣共同體,對文化政治社會共同體的一種生命源頭的一種崇敬。

N:我們常提到文化要正本清源,追本溯源,您覺得這個源是哪兒?


L:源頭當然比如儒跟道我認為是源,佛它是外來的,但是它已經被中國化了,所以一般儒道佛三教我是覺得可以融通的。儒跟道的源頭是什麼,就是生命的生,生生之德,天地之大德曰生。這個字本身就寫著是一根小草從泥土裡到生出來,它是一根小草,然後底下是個土,從泥土裡生出來。中國文化重視生,所以它重視時間的綿延,重視空間的延展,所以它講天長地久,地它講厚德載物,天講自強不息,這個地方很有意思。中國文化其實是非常有意思非常寬廣非常包容的。


林安梧先生書法

N:您對中式文化是怎麼理解的?


L:中國這個字眼其實講的也是很寬的字眼。當然最具有代表性我們講中國,中國它當然就包括港澳臺包括海外的華人,所以這個中國它不是一個政治中國的概念,也不是一個經濟中國,它是一個文化中國的概念。當然它跟政治中國經濟中國也是相互交涉的。文化中國這個概念其實就是代表整個中國文明和人類其他文明的接壤都可以有的。

中國文化以中道為主,就中和之道,基本上非常強調一種和平的思想,一種王道的思想,一種通天地人要和諧的思想,所以致中和天地位言萬物育言。講一種實實在在的,誠者天之道,誠之者人之道。這個是中庸裡面的話,這是整個中國文化的核心,可以從這個溯,它的包容性也很大。

N:能否理解成中是平衡,但是如果想要達到更高的維度,可能要去破壞這個平衡?


L:其實人類是不斷的在求平衡,而它也不斷的在突破中,因為這個平衡不可能是一個硬性的已經定性了的平衡。它是不斷的在變化中,就好像陰陽一樣,它不斷的在變化中,所以並不是說我來固定它的平衡點,不是,而且中道的「中」。除了平衡意義以外,還強調總體源頭,所以喜怒哀樂未發謂之中。中其實原先講是內,比如國裡頭叫國中,城裡頭叫城中,國中也叫中國,其實原先國就是城的意思,所以原先講城內也講中國,又把它擴大,叫四海之內才叫中國,所以中國不是西方人漢學說中國人很自大,認為自己居在世界的中央,不是這樣。

人活在世界之中,但是我們不是中央點,我們不會這樣想,你可以是中央點,我也是中央點,大家都是多元的中央點,中國這個概念是天下的意思。當然在追求卓越的過程裡面,它會有各種,但是儒家道家都告訴你,人其實重點不在追求卓越,追求安身立命,不在於出人頭地,重點在安身立命,所以人類所應該追求是和平,而不是衝撞。

 

 

歡迎持續關注每周三

「男人別裝·靈藝訪談錄」

相關焦點

  • 我對林安梧教授的認識
    林安梧教授是臺灣知名哲學家,作為一名儒者,他早年師從牟宗三先生,後來是新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他常特別提醒:儒釋道與西洋宗教差異很大,尤其不是一神論,不是「信靠」的宗教,而是「覺性」的宗教,更是直面生命存在的宗教。三教的經典都不是靠「上帝啟示」,而是在對話中生成。它們意識到語言的弊病,主張跨過語言,追求言外的意義,這是三教融通的重要基礎,更是在廿一世紀三教帶給人類文明最重要的一大貢獻,我們生活在臺灣社會,特別需要珍惜這份精神資產,對於大陸朋友而言亦復如此。
  • 堅定不移維護人類的和平與安全
    用發動戰爭、侵略別國的辦法來謀取自己的利益,從根本上違反了人類文明的本質和要求,是世界人民決不能容忍的。即使一時得逞,最終必將遭到失敗。世界一切國家和人民都應該珍惜和平,維護和平。不能用戰爭手段解決相互之間的衝突總結兩次世界大戰的經驗教訓,反對任何侵略戰爭、反對用戰爭手段解決相互之間的衝突,已經成為國際法的重要原則。
  • 天地大衝撞
    《天地大衝撞》(英語:Deep Impact)是一部美國科幻災難電影。由派拉蒙電影公司和夢工場於1998年5月8日發行。由米米·利達(Mimi Leder)執導,羅伯特·杜瓦爾和蒂雅·李歐妮主演。電視主持人珍妮·萊納(Jenny Lerner)在報導導致財政部長下臺的性醜聞時,無意中發現了天地大衝撞的消息。總統要求珍妮將此秘密保守兩天。兩天後,總統在記者招待會上,宣布將派一支經過特殊訓練的太空人,到太空去炸毀撞向地球的彗星。前著名太空人坦納(Capt.
  • 《GATE奇幻自衛隊》,如果可以理性暴力,我們人類才會永垂不朽
    人物上面設定,男主剛出場不是那種特別強的有責任心的人。性格懶散然後是一個宅男,看到跟宅有關係的任何事物眼睛就會發光。人生一直在吃,睡和玩之間難以抉擇自己到底要幹嘛。但是不知為什麼這樣的人就很有女人緣。雖然慵懶,但是因為小時候的某些經歷後,就有了一些別人沒有的天賦,例如直覺(什麼鬼),還有觀察和判斷能力,而且在緊急狀況下能快速擺脫現狀這一點也是非常出色。
  • 電影 | 《天地大衝撞》:災難經典,人性溫情
    《天地大衝撞》(Deep Impact)是美國派拉蒙電影公司和夢工場出品的科幻災難電影,由咪咪·萊德執導,羅伯特·杜瓦爾、摩根·弗裡曼等主演。該片講述了一顆彗星將要撞擊地球,災難無法避免時,政府實行了最後的「方舟」計劃,拯救地球的故事。「畢德曼慧星」正朝著地球飛奔而來,給人類致命一擊。
  • 《流浪地球》VS 《星際穿越》/《天地大衝撞》 劇本診斷報告
    《流浪地球》的對手和《大衝撞》是同一原理,不應該把主角對抗對手簡單的看成是與災難的對抗,或者是解救妹妹而已,影片中最核心的「受創傷的過去」,是劉啟成長中與父親分離的那段過去,電影最終應該借用災難的解決來解決父子關係,而不是停留在父子都在解決災難的層面。這就是創作者 對於劇作中四位一體的故事原理理解不夠所致,影片沒有理解和處理好對手。
  • 人類和平是永恆的主題,評《美國犯罪的末日》
    人類和平是永恆的主題有可能製片方故意所為,因為這很尷尬。就其感受而言,這部電影的創作平淡,導演發揮一般,但主題很正能量,倡導世界永遠和平的主旋律,出品方為了盈利趕時間蹭熱點也是正常的。男女搭檔幹活不累事實是,影片內核與裡克·雷明德的圖畫小說的概念掛鈎,該小說提出了一項技術創新,可以制止一切犯罪,它是所謂的「美國和平倡議
  • 《天地大衝撞》災難經典,人性溫情
    可那些太空人,他們自己的命就不是命了嗎?他們也是別人的父親,別人的媽媽,別人的丈夫,別人的妻子。如果他們不去執行這個任務,他們最後可能也活不了。諾亞方舟,只是個美好的傳說。假如真的世界末日了,我相信大部分不能存活下來的人,怎麼會容忍那100萬的人活著呢。大家都是人,憑什麼他們可以活?當然,會有軍隊,會有暴力機器,來保證這100萬人活著,其他人無法進去。因為那裡戒備森嚴。
  • 「災難經典,人性溫情」|《天地大衝撞》
    《天地大衝撞》(Deep Impact)是美國派拉蒙電影公司和夢工場出品的科幻災難電影,由咪咪·萊德執導,羅伯特·杜瓦爾、摩根·弗裡曼等主演。當局迅速採取最後的行動,用「諾亞方舟」計劃保住包括人類在內的一些地球物種。這是一個秘密的地下庇護所,只有少數的人可以在這裡避開大劫難,等災難散盡後方重建世界。較小的那部分彗星已經撞向地球,引發山崩地裂,一片世界末日的景象。
  • 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阿爾貝特·史懷哲牧師對人類的警告
    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非洲聖人」阿爾貝特·史懷哲牧師曾經警告人類:如果人類認為自己有權力毀滅別的生命,他總有一天會走到毀滅與自己類似的生命或自我毀滅的地步
  • 文明交流互鑑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動力
    對教科文組織為推動人類文明交流互鑑作出的卓越貢獻,表示誠摯的敬意!  教科文組織誕生於69年前,那時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硝煙剛剛散去。面對戰爭給人類帶來的慘烈後果,人類又一次反思戰爭與和平的真諦。千百年來,人類都夢想著持久和平,但戰爭始終像一個幽靈一樣伴隨著人類發展歷程。此時此刻,世界上很多孩子正生活在戰亂的驚恐之中。
  • 1994年的地球危在旦夕,如果不是木星的出現,人類或與恐龍一樣!
    1994年的地球危在旦夕,如果不是木星的出現,人類或與恐龍一樣!人類能夠發展到現在屬實不易,經過幾百萬年的進化,才一步步走向現在,成為現任地球主人,人類還沒有出現之前地球上有一種恐怖生物它叫恐龍,眾所周知在6500萬年前恐龍,因為一顆隕石的到來,它徹底和地球說再見,這讓很多人擔憂,雖然人類科技比較發達,不是每次都能發現小行星的到來,如果人類發現一顆小行星直衝衝的向地球衝撞而來,會不會和恐龍一樣從地球上滅絕呢?
  • 事實上「反物質」是無法被人類所利用的,但我們應該為此高興
    事實上「反物質」是無法被人類所利用的,但我們應該為此高興相信愛好科學的朋友們已經聽說過歐洲核子研究中心,有些人知道它是全球資訊網的所在地,但很少有人知道它的主要工作是什麼,實際上它是一個歐洲粒子物理實驗中心。
  • 《命運2》狂亂衝撞怎麼樣 狂亂衝撞特性點評
    命運2武器特性大全 狂亂衝撞(Rampage) 效果:擊殺目標後3.5秒... 想要一個好的武器自然就需要配上好的特性,命運2武器效果有哪些?感興趣的玩家可以來看看小編整理的這篇命運2武器特性大全哦。
  • 祈禱世界和平,為生活在中國而幸運,願人類不去製造人為的災難!
    這起恐怖對於這些的恐怖襲擊事件應該進行強烈譴責,這樣毫無意義的殺戮只會讓奈及利亞民眾受傷害。國際社會雖然看似和平,但還是有這樣的恐怖襲擊以及部分澳軍這種令人髮指的行為存在,世界各國應該更加注重對和平以及人道主義的維護。可悲的事實,可恨的恐怖事件,看完了心情真是說不出的一種悲哀。
  • 金正恩文在寅的和平宣言應該包含這五大內容
    在筆者看來金正恩文在寅此次和平宣言的內容,主要基調應該聚焦在打造無核化的朝鮮半島,實現永久和平,建設發展繁榮共同體,分以下五大方面的內容展開。 南方和北方應該決定,以自主、和平、民族大團結三大統一原則,開啟自主統一新時代。南北承諾不謀求顛覆對方國家體制,不急於南北統一,不推進吸收統一,不追求人為軍事統一。 這個部分是金正恩和文在寅對於統一主張的共識,也是歷次朝韓首腦會談中必談的政治正確部分。 第二個方面要談南北和平。南北雙方確認將遵守南北達成的互不侵犯等協議。
  • 《紫日》思想蒙蔽的是雙眼,你我共盼的是和平,這永不分國界
    但是卻忽略了這部電影背後的情感,導演將更多的比例藝術渲染放了主題表達——不同國度的人們所接受的思想可能不一樣,所作出的軍事決定也不一定相同,但是對於某一個目標都是執著的,那就是和平。就拿嚮往和平反對戰爭這一個題材來講,《紫日》這部電影贏就贏在了把人類的情感和對於和平的渴望放在了同一比較級上,沒有任何誰比誰強,或者誰比誰無辜這一觀點上。
  • 和平相處 臺灣主流民意
    可見不管兩岸多麼敵對,民進黨多麼操作「抗中」策略,主流民意還是希望兩岸能「和平相處」,這是不變的事實,也是兩岸能從1980年代以後一直和平相處的主因。依照臺灣國際戰略學會與臺灣國際研究學會2020年10月24日所公布的民意調查可知,認為兩岸應該「和平相處」者高達90.4%,而選擇繼續跟大陸「對抗衝撞」者,只有2.6%,這個高達9成願意與大陸和平相處者,難道不是「主流民意」,怎麼會是民進黨選擇「對抗衝撞」者才是「主流民意」呢?
  • 《歡樂谷》黑白與彩色衝撞中的世界
    01黑白與彩色的衝撞1998年,那年瑞茜·威瑟斯彭(Reese Witherspoon)還不是律政俏佳人,託比·馬奎爾(Tobey Maguire)也還不是蜘蛛俠。在導演蓋瑞羅斯(Gary Ross)的電影《歡樂谷(Pleasantville)》中,兩人飾演的只是生活在20世紀九十年代的普通青少年的兄妹:大衛和珍妮弗。
  • 想像「未來」,是為反思人類與地球的關係
    在這個世界「地球日」之際,我們審視世界電影銀幕上關於地球與人類生存主題的暢想與反思,不是為了「感受震驚效果」,而是為了思考現實的發展與環保問題。  每年的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這是一個專為世界環境保護而設立的節日,旨在增強人們對於現有環境問題的意識,並動員人們參與環保活動中,保護和改善我們所棲息的地球的整體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