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安梧
臺灣慈濟大學宗教與文化研究所
教授兼所長
上海同濟大學人文學院
教授、博士生導師
以下為採訪原文
男人別裝:N 林安梧:L
N:您是如何理解現代美學和生活中的美的?
L:孟子說「有諸已之謂信,充實之謂美,充實而光輝之謂大,大而化之之謂聖,聖而不可知之之謂神」,所以美這個字從孟子來說是充實感,但美這個字最原先的意義羊大為美,美它本來就是帶有一個充實之意。一個場域裡面,經營得很好很美,意思我進到那個場域,鮮活感,欣欣向榮的感覺,也就是回到它的本真性它的源初性,一種創意,就由然而出了。
N:有些言論說臺灣對於傳統文化的保護比大陸更完整,您如何看待?
L:現在中國大陸經濟上來了,整個文化也跟著上了,慢慢上來了。以前有一個口號叫文化搭臺經濟唱戲,現在是經濟發展文化生根,不是文化搭臺經濟唱戲。「文化搭臺經濟唱戲」把文化做成一個品牌,把文化做成一個帽子,把文化做成一個標籤,但是為了經濟唱戲。現在經濟已經發展了,文化要生根,文化生根了就真的要好好做,其實也看到文化正在生根中。
林安梧先生部分著作
N:文化如何生根?
L:文化怎麼生根,其實我有幾個提法,我一直認為有些部分政府應該介入。舉個例子好了,比如說怎麼讓儒家文化生根,要恢復濟世之禮,恢復濟世之禮那應該鼓勵,鼓勵最好三代人能夠住在同一個社區,有一些共同生活的經驗和記憶,彼此的人文關係上密切。不只如此,應該要有一個共同的濟世空間,包括是精神心靈的成長空間,所以主張家裡應該要有一個天地君親師的牌位,或者天地國親師也可以。因為有的人說君這個字帶有皇權的意味,其實沒有。
君原來意思「君者能群者也」,就能夠把一群人領導起來的就叫君,君並不國君而已,君講的就是領導,這個領導有形無形通通可以包括。君上面一個尹,令尹的尹,底下一個口,就管事發號施令的人就叫君。我認為天地君親師的牌位就是荀子所說的「禮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類之本也,也就是親;君師者,治之本也。代表我們對於自然共同體,對於血緣共同體,對文化政治社會共同體的一種生命源頭的一種崇敬。
N:我們常提到文化要正本清源,追本溯源,您覺得這個源是哪兒?
L:源頭當然比如儒跟道我認為是源,佛它是外來的,但是它已經被中國化了,所以一般儒道佛三教我是覺得可以融通的。儒跟道的源頭是什麼,就是生命的生,生生之德,天地之大德曰生。這個字本身就寫著是一根小草從泥土裡到生出來,它是一根小草,然後底下是個土,從泥土裡生出來。中國文化重視生,所以它重視時間的綿延,重視空間的延展,所以它講天長地久,地它講厚德載物,天講自強不息,這個地方很有意思。中國文化其實是非常有意思非常寬廣非常包容的。
林安梧先生書法
N:您對中式文化是怎麼理解的?
L:中國這個字眼其實講的也是很寬的字眼。當然最具有代表性我們講中國,中國它當然就包括港澳臺包括海外的華人,所以這個中國它不是一個政治中國的概念,也不是一個經濟中國,它是一個文化中國的概念。當然它跟政治中國經濟中國也是相互交涉的。文化中國這個概念其實就是代表整個中國文明和人類其他文明的接壤都可以有的。
中國文化以中道為主,就中和之道,基本上非常強調一種和平的思想,一種王道的思想,一種通天地人要和諧的思想,所以致中和天地位言萬物育言。講一種實實在在的,誠者天之道,誠之者人之道。這個是中庸裡面的話,這是整個中國文化的核心,可以從這個溯,它的包容性也很大。
N:能否理解成中是平衡,但是如果想要達到更高的維度,可能要去破壞這個平衡?
L:其實人類是不斷的在求平衡,而它也不斷的在突破中,因為這個平衡不可能是一個硬性的已經定性了的平衡。它是不斷的在變化中,就好像陰陽一樣,它不斷的在變化中,所以並不是說我來固定它的平衡點,不是,而且中道的「中」。除了平衡意義以外,還強調總體源頭,所以喜怒哀樂未發謂之中。中其實原先講是內,比如國裡頭叫國中,城裡頭叫城中,國中也叫中國,其實原先國就是城的意思,所以原先講城內也講中國,又把它擴大,叫四海之內才叫中國,所以中國不是西方人漢學說中國人很自大,認為自己居在世界的中央,不是這樣。
人活在世界之中,但是我們不是中央點,我們不會這樣想,你可以是中央點,我也是中央點,大家都是多元的中央點,中國這個概念是天下的意思。當然在追求卓越的過程裡面,它會有各種,但是儒家道家都告訴你,人其實重點不在追求卓越,追求安身立命,不在於出人頭地,重點在安身立命,所以人類所應該追求是和平,而不是衝撞。
歡迎持續關注每周三
「男人別裝·靈藝訪談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