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中認為內傷五臟的常見病因與治療原則

2021-02-12 哲眼看中醫

黃帝內經中認為內傷五臟的常見病因與治療原則

【原文】

黃帝曰:其生於陰者,奈何?岐伯曰:憂思傷心;重寒傷肺;忿怒傷肝;醉以入房,汗出當風傷脾;用力過度,若入房汗出浴,則傷腎。此內外三部之所生病者也。

黃帝曰:善。治之奈何?岐伯答曰:察其所痛(1),以知其應,有餘不足,當補則補,當寫(2)則寫,毋逆天時(3),是謂至治。

【注釋】

(1)痛:此指病候。

(2)寫:通「瀉」。

(3)毋逆天時:人體臟腑陰陽與自然界的陰陽消長是相適應的,在治療疾病時,必須順其四時以行補瀉。

【白話詳解】

黃帝問道:病發於屬陰的內臟,是怎樣的?岐伯回答說:愁思憂慮過度則傷害心;形體受寒,再加飲食生冷,兩寒相合傷害肺;憤恨惱怒過度則傷害肝臟;酒醉後行房事,汗出又感受風邪,則傷害脾臟;用力過度,或房事後汗出洗浴,則傷害腎臟。這就是內外上下三部之氣造成的各種疾病。

黃帝說:講得好。這些病應怎樣治療呢?岐伯問答說:觀察疾病的症候表現,就可以測病變所在,了解其邪盛有餘和正虛不足的情況,當補的就補,當瀉的就瀉,不要違反四時氣候和臟腑相應的原則,這就是最好的治法。

【按語】

本節論述了內傷五臟的常見病因與內外三部病的治療原則。「生於陰」即病發於五臟,其中憂思動神,故傷心;形寒飲冷則外內合邪而傷肺;憤怒能致肝氣逆亂傷肝;汗出當風則脾所主的四肢肌肉受傷,故傷脾;用力過度或入房則骨氣動,腎氣浮,此時汗出沐浴則水溼之氣傷腎。可見「病起於陰」的致病因素以情志為主,但也涉及到外邪之寒、飲食及勞傷入房汗出等,說明《內經》非常重視內外合邪發病。

與篇首「喜怒不節則傷髒,風雨則傷上,凊溼則傷下,三部之氣,所傷異類」相呼應,前面通過對虛邪發病的傳變和積證病因病機的論述,已分別就上部之氣和下部之氣做了進一步闡述,本節是對傷內之氣的再討論。強調五臟疾病的產生,常由內外合邪所致,而正氣虧虛為其內因,也是發病的主要根據,體現了人體正氣,特別是五臟精氣在發病中的重要性,說明正氣在外感病和內傷病的發病中均起著決定性的作用。這一五臟發病常由七情等病邪所致的觀點,為後世臟腑辨證提供了理論依據。

對疾病的治療,原文提出了一般的治療原則。一是「察其所痛,以知其應」,即根據疾病的臨床表現,以了解其所對應的疾病情況決定治療的部位。首先是所應之病因,「三部之氣,所傷異類」,不同性質的邪氣,傷人的部位不同,反過來,根據不同部位的疾病表現,便可以推知其相應病因,也即「審證求因」。再者是所應之病位,「氣有定舍,因處為名」,邪氣傷人有一定的部位,部位不同,病證不同,病名也不同。因此,確定病位不但可以幫助鑑別疾病,還可以了解疾病發展相傳變的程度。二是依據臨床表現確定病證虛實情況,即有餘不足,有餘者為實證,不足者為虛證,及時確定補瀉治法「有餘不足,當補則補,當瀉則瀉」。三是因時制宜,即原文所說「毋逆天時」,順應自然,根據時令季節確定治法。做到以上三個方面的要求,就可以取得理想的治療效果,也即「至治」。這些治療原則至今仍有效地指導著臨床。

相關焦點

  • 《黃帝內經》及後世醫家對正氣虛與腫瘤疾病關係的論述
    對腫瘤樣疾病,包括《黃帝內經》(以下簡稱《內經》)及其後的歷代醫家、醫籍有散在論述。近年來,中醫腫瘤學有較多的發展,顯示了一定的臨床效果。如何進一步提高中醫藥對腫瘤的療效,關鍵之一是對腫瘤性疾病病因病機的正確認識。
  • 《黃帝內經》:食療的基礎理論著作|養生|素問·上古天真論_網易訂閱
    中國重要飲食典籍(二)  《黃帝內經》:食療的基礎理論著作  中醫食療思想源遠流長,早在《黃帝內經》(也作《內經》)中就有所記載。初步確立的食療理論,是遠古至春秋戰國時期的先人們長期的生活醫療實踐不斷總結和發展的經驗總結。
  • 《黃帝內經》的養生智慧--《黃帝內經》(連載01)
    節目中所涉及的保養身心之法蘊含著道家思維,針對各個年齡段人群,通俗易懂,簡單易學。  總之,這是一套人人皆可學、人人學得會的中醫養生啟蒙節目,而中醫的最高境界就在於此。歡迎您收聽《中華文化大講堂》之「黃帝內經與養生之道」系列節目!
  • 《黃帝內經》與養生之道——第1集 《黃帝內經》簡介
    節目中所涉及的保養身心之法蘊含著道家思維,針對各個年齡段人群,通俗易懂,簡單易學。  總之,這是一套人人皆可學、人人學得會的中醫養生啟蒙節目,而中醫的最高境界就在於此。歡迎您重溫《中華文化大講堂》之「黃帝內經與養生之道」系列節目!周一到周五,我們不見不散哦!
  • 《黃帝內經》奠定了健身氣功的理論基礎
    《黃帝內經》還明確指出:「正氣存內,邪不可幹」,「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同時,提出了氣功保健養生與治病康復的方法,即導引、行氣和按蹺。其中,關於導引的方法,在《黃帝內經》中提到的就有十四處之多,而且還總結出了用導引方法治療康復十多種疾病的經驗。關於行氣的方法,《黃帝內經》明確提出:行氣不僅能使人延年益壽,而且還能激發人的智慧。
  • 誦讀經典 || 黃帝內經 || 素問 || 五臟生成篇第十(疑難字注音版)
    本篇從生理、病理以及診斷等方面論述了五臟之間及五臟與五體、五色、五味、五脈之間的相生相剋、相反相成關係。心之合脈也,其榮色也,其主腎也;肺之合皮也,其榮毛也,其主心也;肝之合筋也,其榮爪也,其主肺也。夫脈之小大滑澀浮沉,可以指別;五臟之象,可以類推;五臟相音,可以意識;五色微診,可以目察。能合脈色,可以萬全。
  • 黃帝內經《論神為主》
    今天給大家推薦古籍黃帝內經《論神為主》:黃帝問於歧伯曰:凡刺之法,必先本於神。血脈、營氣、精神,此五臟之所藏也。
  • 《黃帝內經》洩露天機:女7男8,「生命密碼」暗藏在人的年齡中
    《黃帝內經》是以醫學原理為核心,集合文學、哲學與史學的巨著,藏著中國人的生命密碼。將對治中國人的病因、病理和診療方法,凝練成一套完整而深刻的認知體系。中醫核心理論的源頭,陰陽五行、脈象、藏象、經絡學等皆來源於此。
  • 一起來讀黃帝內經·靈樞·癰疽第八十一
    本公眾號將長期致力於中醫經典及傳統中醫理念的傳播與普及工作,唯願通過您的關注和分享,以達拋磚引玉、正本清源之目的。[對於經典,任何翻譯都有可能曲解原意,因此,希望同學們只能以譯文作輔助,而把精力放在原文的閱讀上,也許讀一遍兩遍不懂,讀十遍乃至百遍定能瞭然於心。切記!
  • 朗讀:黃帝內經*素問-痺論白話文
    您的關注和轉發,是我們前行的動力,更多內容請點擊篇頭專輯《黃帝內經誦讀》
  • 《黃帝內經》:百病生於氣,止於音。五行音樂對五臟的療愈
    在我國古代士大夫階層,「琴棋書畫」四大養生術中,「琴」排第一位,這說明在修身養性方面,音樂最有能量。中醫所用「藥」大多為草藥,而藥字的繁體字是音樂的」樂(樂)「字加」艹「字,即」藥「,這也直接表明了:音樂(樂)是大藥(藥)。人體有磁場,音樂有能量。
  • 黃帝內經解釋:夢的產生也許是疾病的預兆!
    更多資訊:打開黃帝內經講堂公眾平臺,點右上角查看歷史記錄。黃帝內經中認為發夢的機理, 夢境及其治療大法【原文】黃帝曰:願聞淫邪泮衍(1)奈何?中醫的夢學研究是始自於《內經》,本篇是論述發夢的專篇,除此以外,另有《素問脈要精微論》和《素問方盛衰論第八十》皆對發夢有所論及。對於病夢產生的原因和病邪致病的機理,認為主要是由「正邪」引起。「正邪」與「淫邪」是不同的,一般認為,「淫邪」是各種由於太過而侵襲人體的外界因素。
  • 酷我音樂《百家講壇》最新上線《黃帝內經》解鎖中醫養生長壽觀
    在中華民族醫學史上有一部影響極大的傳世醫學著作,它奠定了人體生理、病理、診斷以及治療的認識基礎,它就是被稱為醫之始祖的《黃帝內經》。那麼《黃帝內經》為何被稱為文化瑰寶呢?兩千年前出現的這部神奇的醫書,裡面究竟蘊含著哪些博大精深的養生智慧呢?酷我音樂《百家講壇》2020最新上線《黃帝內經》(第五部)系列節目,為您解讀這部古典醫學著作中的養生智慧。
  • 中醫思想的四次劇變之一:黃帝內經
    這被認為是世界上首次見載的鼻息肉病例記載。在一片疑神疑鬼中,偶爾會有大膽神奇的想像,如「齲」形如牙齒長蟲,這不可能是實際觀察的結果,而是理性想像的結果。中國醫學史家認為這比埃及、印度、希臘等文明古國的齲齒記載要早1000年左右,實際上人家早就有此認識。理性思維結合觀察是醫學進步的不二法則,字看起來像花盆裡長出一朵小花,以觀察為基,長出的理性之花,它曾經在古老的甲骨文裡綻放過。
  • 問道《黃帝內經》啟示錄61:心色赤,宜食酸
    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繼續研讀《黃帝內經·素問·藏氣法時論》原文片段:    夫邪氣之客於身也。以勝相加,至其所生而愈,至其所不勝而甚,至於所生而持,自得其位而起;必先定五臟之脈,乃可言間甚之時,死生之期也。  肝病者,兩脅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虛則目盳盳無所見,耳無所聞,善恐,如人將補之。
  • 品讀《黃帝內經》,共享聖賢智慧(32)——熱論篇第三十一
    品讀《黃帝內經》,共享聖賢智慧(32)《黃帝內經素問》熱論篇第三十一
  • 《黃帝內經》:天人合一,理解了才是「真人」,更有健康
    這個問題,《黃帝內經》早就提出了「天人合一」的觀念。內經認為,人和自然是有機地、緊密聯繫在一起的,想要更健康,只能「順應天時」,不可「逆天行事」。《靈樞·邪客》:"天有日月,人有兩目。地有九州,人有九竅。天有風雨,人有喜怒。天有雷電,人有音聲。天有四時,人有四肢。
  • 《黃帝內經》與健身氣功「三調」
    《黃帝內經》是我國傳統醫學經典,內容博大精深,涉及人與自然的關係、人的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診斷、治療和預防等多方面內容。其中關於保健養生問題,在《上古天真論》、《生氣通天論》、《四氣調神大論》等篇章中就有較系統的論述。關於氣功功理和鍛鍊方法,在《上古天真論》、《異法方宜論》、《奇病論》、《刺法論》、《移精變氣論》、《賊風》、《師傳》、《病傳》等許多篇章中也有所涉及。可見,《黃帝內經》是奠定我國古典氣功學基礎的重要經典著作之一。
  • 問道《黃帝內經》啟示錄69: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
    當然,你可以認為「黃帝戰蚩尤」的「修德振兵治五氣」,只是一個虛幻的民間傳說。你也可以堅持認為,《黃帝內經》玄之又玄,根本就沒有「科學性」。問題恰恰在於,當今世界領先的西方科學大師們,為何不能提前預測到2019年會爆發「新冠疫情」?也不能有效防治西方發達市場經濟國家的全球化新冠瘟疫人道災難?    正本清源,返樸歸真。
  • 品讀《黃帝內經》,共享聖賢智慧(41)—腹中論第四十
    品讀《黃帝內經》,共享聖賢智慧(41)《黃帝內經素問》腹中論第四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