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中認為內傷五臟的常見病因與治療原則
【原文】
黃帝曰:其生於陰者,奈何?岐伯曰:憂思傷心;重寒傷肺;忿怒傷肝;醉以入房,汗出當風傷脾;用力過度,若入房汗出浴,則傷腎。此內外三部之所生病者也。
黃帝曰:善。治之奈何?岐伯答曰:察其所痛(1),以知其應,有餘不足,當補則補,當寫(2)則寫,毋逆天時(3),是謂至治。
【注釋】
(1)痛:此指病候。
(2)寫:通「瀉」。
(3)毋逆天時:人體臟腑陰陽與自然界的陰陽消長是相適應的,在治療疾病時,必須順其四時以行補瀉。
【白話詳解】
黃帝問道:病發於屬陰的內臟,是怎樣的?岐伯回答說:愁思憂慮過度則傷害心;形體受寒,再加飲食生冷,兩寒相合傷害肺;憤恨惱怒過度則傷害肝臟;酒醉後行房事,汗出又感受風邪,則傷害脾臟;用力過度,或房事後汗出洗浴,則傷害腎臟。這就是內外上下三部之氣造成的各種疾病。
黃帝說:講得好。這些病應怎樣治療呢?岐伯問答說:觀察疾病的症候表現,就可以測病變所在,了解其邪盛有餘和正虛不足的情況,當補的就補,當瀉的就瀉,不要違反四時氣候和臟腑相應的原則,這就是最好的治法。
【按語】
本節論述了內傷五臟的常見病因與內外三部病的治療原則。「生於陰」即病發於五臟,其中憂思動神,故傷心;形寒飲冷則外內合邪而傷肺;憤怒能致肝氣逆亂傷肝;汗出當風則脾所主的四肢肌肉受傷,故傷脾;用力過度或入房則骨氣動,腎氣浮,此時汗出沐浴則水溼之氣傷腎。可見「病起於陰」的致病因素以情志為主,但也涉及到外邪之寒、飲食及勞傷入房汗出等,說明《內經》非常重視內外合邪發病。
與篇首「喜怒不節則傷髒,風雨則傷上,凊溼則傷下,三部之氣,所傷異類」相呼應,前面通過對虛邪發病的傳變和積證病因病機的論述,已分別就上部之氣和下部之氣做了進一步闡述,本節是對傷內之氣的再討論。強調五臟疾病的產生,常由內外合邪所致,而正氣虧虛為其內因,也是發病的主要根據,體現了人體正氣,特別是五臟精氣在發病中的重要性,說明正氣在外感病和內傷病的發病中均起著決定性的作用。這一五臟發病常由七情等病邪所致的觀點,為後世臟腑辨證提供了理論依據。
對疾病的治療,原文提出了一般的治療原則。一是「察其所痛,以知其應」,即根據疾病的臨床表現,以了解其所對應的疾病情況決定治療的部位。首先是所應之病因,「三部之氣,所傷異類」,不同性質的邪氣,傷人的部位不同,反過來,根據不同部位的疾病表現,便可以推知其相應病因,也即「審證求因」。再者是所應之病位,「氣有定舍,因處為名」,邪氣傷人有一定的部位,部位不同,病證不同,病名也不同。因此,確定病位不但可以幫助鑑別疾病,還可以了解疾病發展相傳變的程度。二是依據臨床表現確定病證虛實情況,即有餘不足,有餘者為實證,不足者為虛證,及時確定補瀉治法「有餘不足,當補則補,當瀉則瀉」。三是因時制宜,即原文所說「毋逆天時」,順應自然,根據時令季節確定治法。做到以上三個方面的要求,就可以取得理想的治療效果,也即「至治」。這些治療原則至今仍有效地指導著臨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