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道《黃帝內經》啟示錄69: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
庚子陰霾遮不住,辛丑朝陽破雲霧。天道輪迴六六節,五運流轉甲乙木。庚金辛金壬癸水,丙火丁火戊己土。天幹參合配地支,陰陽寒熱五色譜。
申酉屬金子亥水,巳午屬火寅卯木。十二地支九九會,辰戌醜未皆屬土。上下三分天地人,三氣三候有衡度。九野九州通九竅,三部九侯和術數。
神形相應合九髒,取象比類識河圖。三山五嶽水相連,融會貫通讀天書。人體五臟十二經,象形會意知六腑。鬥柄周轉明時位,內守心神在中土。
陰陽相合形人體,天格地格參五數,十二屬相歸五行,歲運流年有沉浮。十二時辰定生肖,金命猴雞水鼠豬。龍狗牛羊皆土命,火命蛇馬木虎兔。
天幹五行風水轉,地支相應變運數。清濁升降氣聚散,陰陽消長有勝復。天地不仁本無名,生殺予奪自裁度。抑強扶弱立綱紀,損有餘以補不足。
先知先覺察起因,正邪善惡知禍福。後知後覺見結果,心迷外物自糊塗。大象無形大音希,百家爭鳴變法術。損不足以奉有餘,勝王敗寇化糞土。
正復為奇善復妖,牛鬼蛇神群魔舞。叢林法則食物鏈,先富後富堆白骨。大道失廢講仁義,以智治國大偽出。法令滋彰生盜賊,竊國者侯竊鉤誅。
願賭服輸割韭菜,死生有命詭辯術。春秋爭霸無義戰,克己復禮刪詩書。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三綱五常逆天理,罷黜百家尊儒術。
分科治學天人離,數典忘祖迷歸途。不尊黃老拜孔孟,鬼使神差走邪路。幹戈起落化玉帛,錢幣交易奪財富。天堂福音魔幻曲,貨幣遊戲紙牌屋。
道化陰陽開鴻蒙,厚德載物育五穀。安身立命食為天,人格修煉自覺悟。四時陰陽審五行,分辨火土金水木。相生相剋知順逆,道法自然察運數。
萬象變化似無常,能量守恆有天度。過猶不及生禍殃,陰陽失衡起衝突。虛邪賊風寒熱變,物極必反贏復輸。時令異常非常道,四季循環歸正途。
五臟五情藏神志,十二律呂五色譜。修德振兵治五氣,重讀內經通陰符。再為往聖繼絕學,文化復興擂戰鼓。玄女助陣斬夔牛,激濁揚清驅妖霧!
眾所周知,經過孔子「刪詩書繩春秋」以後形成的《尚書》版本,已經徹底刪除了上古大同社會的大道文明史,而是直接從杜撰「仁德聖王」堯舜禹的「禪讓故事」開篇。因此,到了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時,司馬遷編著的《史記·十二本紀·五帝本紀》,對黃帝生平和功德就只有簡要的追述。
這段簡要追述告訴人們,在上古大同社會的神農氏時代末期,發生了「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的戰亂。經過「黃帝戰蚩尤」的「修德振兵治五氣」,才重新恢復了「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的秩序。至於黃帝究竟怎樣「修德振兵治五氣」,我們就只能在《黃帝內經》裡尋找參考答案了。
在《黃帝內經·素問·本病論》篇中,有這樣一段記載:「是故巳亥之歲,君火升天,主窒天蓬,勝之不前。又厥陰未遷正,則少陰未得升天,水運以至其中者。君火欲升,而中水運抑之,升之不前,即清寒復作,冷生旦暮。民病伏陽而內生煩熱,心神驚悸,寒熱間作。日久成鬱,即暴熱乃至,赤風腫翳,化疫,溫癘暖作,赤氣彰而化火疫,皆煩而躁渴,渴甚治之,以洩之可止。
是故子午之歲,太陰升天,主窒天衝,勝之不前,又或遇壬子,木運先天而至者,中木運抑之也,升天不前,即風埃四起,時舉埃昏,雨溼不化。民病風厥、涎潮、偏痺不隨、脹滿。久而伏鬱,即黃埃化疫也,民病夭亡,臉支府黃疸滿閉,溼令弗布,雨化乃微。
是故醜未之年,少陽升天,主窒天蓬,勝之不前。又或遇太陰未遷正者,即少陰未升天也,水運以至者。升天不前,即寒雰反布,凜冽如冬,水復涸,冰再結,喧暖乍作,冷復布之,寒暄不時。民病伏陽在內,煩熱生中、心神驚駭、寒熱間爭。以久成鬱,即暴熱乃生,赤風氣腫翳,化成鬱癘,乃化作伏熱內煩、痺而生厥,甚則血溢。」
這段話翻譯成白話文大意是說:每逢地支巳亥之年,少陰火氣上升,遇到天蓬水氣過盛,不能繼續前行。如果又遇到厥陰木氣司天未得正位,少陰火氣未得升天,就會使水運阻滯在中間。少陰火氣欲升位,遭到水運阻抑而不能前進,就會使清涼寒氣再度發作,早晚都有冷氣產生。這時,就會導致人體陽氣鬱積產生煩熱,會表現為心神驚悸、寒熱交作等症狀。少陰火氣欲不得升,日久成鬱。鬱極則發即為暴熱,熱風會使人體產生目腫遮眼病變,蔽的病症。化生為癘氣,天氣變暖就會爆發瘟疫。火氣過盛,則會化為火疫。人體發病則表現為心情煩躁、口渴等症狀。對於口渴嚴重的患者症,採用瀉火療法就可以治癒。
每逢地支子午之年,太陰土氣上升,遇到天衝木氣過盛,不能繼續前行。如果又遇到壬子年,木運先於天時而至,遭到中運木氣克制,土氣不能上升前行,就會使狂風沙塵四起,經常出現塵埃遮天蔽日的昏暗景象,使得雨水溼氣不能布化,會引發人體產生風厥、涎液上湧、半身麻痺不遂、腹部脹滿等病變。土氣不升,日久成鬱。鬱極則發,黃色塵埃就會化為疫病,患者發病會導致猝然死亡,面部、四肢、臟腑出現黃疸和脹滿閉塞的病症。溼氣不能布化,雨水就會減少。
每逢地支醜未之年,少陽相火上升,遇到天蓬水氣過盛,不能繼續前行。如果又遇到太陰土氣司天未得正位,少陰相火就會遭到水運阻抑不能繼續上升。少陽相火上升阻滯不行,就會有霧露寒氣流行。寒風凜冽似冬季,河水又乾涸,水面再次凝結冰凍。天氣突然變暖,寒氣反覆出現,忽冷忽熱變化無常。使得人們體內陽氣鬱積,會出現心生煩熱、心神驚駭、寒熱交作等病變。少陽相火上升遇阻,日久成鬱。鬱極則發即為暴熱,熱風引發人體產生目腫障眼病變,化生為鬱癘,就會出現伏熱內煩、肢體麻痺、厥逆、甚則血液外溢等病症。
值得注意的是,公元2019年適逢中國農曆己亥年,天幹己年為陰年土運,地支亥年為水運。公元2020年適逢中國農曆庚子年,天幹庚年為陽年金運,地支子年為水運。公元2021年適逢中國農曆辛丑年,天幹辛年為陰年金運,地支丑年為土運。
《黃帝內經·素問·本病論》篇中明確預警,地支亥年為水運,天氣變暖就會爆發瘟疫。2019年適逢中國農曆己亥年,這是不是已經應驗了?地支子年為水運,會爆發疫病。2020年適逢中國農曆庚子年,是不是也已經應驗了?地支丑年為土運,天氣忽冷忽熱變化無常,會爆發陰鬱瘟疫。2021年適逢中國農曆辛丑年,這又會不會應驗呢?
當然,你可以認為「黃帝戰蚩尤」的「修德振兵治五氣」,只是一個虛幻的民間傳說。你也可以堅持認為,《黃帝內經》玄之又玄,根本就沒有「科學性」。問題恰恰在於,當今世界領先的西方科學大師們,為何不能提前預測到2019年會爆發「新冠疫情」?也不能有效防治西方發達市場經濟國家的全球化新冠瘟疫人道災難?
正本清源,返樸歸真。傳道受業解惑問大道,炎黃子孫還是必須重讀「黃老學說」大道文化經典。
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繼續研讀《黃帝內經·素問·通評虛實論》原文:
黃帝問曰:何謂虛實?
岐伯對曰: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
帝曰:虛實何如?
岐伯曰:氣虛者,肺虛也,氣逆者,足寒也,非其時則生,當其時則死。餘髒皆如此。
帝曰:何謂重實?
岐伯曰:所謂重實者,言大熱病,氣熱脈滿,是謂重實。
帝曰:經絡俱實何如?何以治之?
岐伯曰:經絡皆實,是寸脈急而尺緩也,皆當治之,故曰滑則從,澀則逆也。夫虛實者,皆從其物類始,故五藏骨肉滑利,可以長久也。
帝曰:絡氣不足,經氣有餘,何如?
岐伯曰:絡氣不足,經氣有餘者,脈口熱而尺寒也,秋冬為逆,春夏為從,治主病者。
帝曰:經虛絡滿,何如?
岐伯曰:經虛絡滿者,尺熱滿脈口寒澀也,此春夏死秋冬生也。
帝曰:治此者奈何?
岐伯曰:絡滿經虛,灸陰刺陽;經滿絡虛,刺陰灸陽。
帝曰:何謂重虛?
岐伯曰:脈氣上虛尺虛,是謂重虛。
帝曰:何以治之?
岐伯曰:所謂氣虛者,言無常也。尺虛者,行步恇然。脈虛者,不像陰也。如此者,滑則生,澀則死也。
帝曰:寒氣暴上,脈滿而實,何如?
岐伯曰:實而滑則生,實而逆則死。
帝曰:脈實滿,手足寒,頭熱,何如?
岐伯曰:春秋則生,冬夏則死。脈浮而澀,澀而身有熱者死。
帝曰:其形盡滿何如?
岐伯曰:其形盡滿者,脈急大堅,尺澀而不應也,如是者,故從則生,逆則死。
帝曰:何謂從則生,逆則死?
岐伯曰:所謂從者,手足溫也;所謂逆者,手足寒也。
帝曰:乳子而病熱,脈懸小者何如?
岐伯曰:手足溫則生,寒則死。
帝曰:乳子中風熱,喘鳴肩息者,脈何如?
岐伯曰:喘鳴肩息者,脈實大也,緩則生,急則死。
帝曰:腸澼便血,何如?
岐伯曰:身熱則死,寒則生。
帝曰:腸澼下白沫,何如?
岐伯曰:脈沉則生,脈浮則死。
帝曰:腸澼下膿血,何如?
岐伯曰:脈懸絕則死,滑大則生。
帝曰:腸澼之屬,身不熱,脈不懸絕,何如?
岐伯曰:滑大者曰生,懸澀者曰死,以髒期之。
帝曰:癲疾何如?
岐伯曰:脈搏大滑,久自己;脈小堅急,死不治。
帝曰:癲疾之脈,虛實何如?
岐伯曰:虛則可治,實則死。
帝曰:消癉虛實何如?
岐伯曰:脈實大,病久可治;脈懸小堅,病久不可治。
帝曰:形度、骨度、脈度、筋度,何以知其度也?
岐伯曰:春亟治經絡;夏亟治經俞;秋亟治六腑;冬則閉塞,閉塞者,用藥而少針石也。所謂少針石者,非癰疽之謂也,癰疽不得頃時回,癰不知所,按之不應手,乍來乍已,刺手太陰傍三痏與纓脈各二。掖癰大熱,剌足少陽五;刺而熱不止,刺手心主三,刺手太陰經絡者,大骨之會各三,暴癰筋,隨分而痛,魄汗不盡,胞氣不足,治在經俞。
腹暴滿,按之不下,取手太陽經絡者,胃之募也,少陰俞去脊椎三寸傍五,用員利針。霍亂,刺俞傍五,足陽明及上傍三。刺癇驚脈五,針手太陰各五,刺經太陽五,刺手少陰經絡傍者一,足陽明一,上踝五寸刺三針。
凡治消癉僕擊,偏枯痿厥,氣滿發逆,甘肥貴人,則高梁之疾也。隔塞閉絕,上下不通,則暴憂之疾也。暴厥而聾,偏塞閉不通,內氣暴薄也。不從內,外中風之病,故瘦留著也。蹠跛,寒風溼之病也。
黃疸暴痛,癲疾厥狂,久逆之所生也。五臟不平,六腑閉塞之所生也。頭痛耳鳴,九竅不利,腸胃之所生也。
這段話大意就是:
黃帝問道:怎樣理解虛實的概念呢?
岐伯回答說:人體血氣循環陰陽平衡就會充滿正氣,一旦陰陽失衡就會產生邪氣。邪氣過盛則正氣不足,血液凝滯就會形成實症,精氣耗散則會形成虛症。
黃帝追問:虛症和實症會有哪些症狀呢?
岐伯回答說:在人體五臟中,肺臟主控呼吸。因此,氣虛便是肺臟精氣虛弱。肺臟虛弱就會產生氣逆,症狀表現為足部寒冷。肺臟五行屬金,對應秋季時令。夏季屬火,火克金。因此,肺虛患者在夏季發病就是致命的逆症,不是在夏季發病則是尚有生機的順症。其餘各髒的虛實病變,皆可以照此類推。
黃帝接著問:什麼是重實呢?
岐伯回答說:所謂重實,是指患者遭遇了熱邪嚴重侵害,導致精氣熱溢,血液粘稠,血管脹滿阻塞,經絡俱實,就稱為重實。
黃帝又問:經絡俱實會有哪些徵候?應該怎樣進行調治呢?
岐伯回答說:經絡俱實的脈象,會表現為寸脈急而尺脈緩。這時,對經脈和絡脈都要進行調治。因此,脈動滑潤為順,凝澀則為逆。人體血氣虛實變化皆與物候類似,肌膚圓潤就是生機勃勃的徵候,皮毛枯澀便是血氣衰弱的徵候。如果人體五臟精氣旺盛,骨肉滑潤,血氣循環順暢,就可以保持生命長久。
黃帝問:如果患者絡脈血氣不足而經脈血氣有餘,會有哪些徵候呢?
岐伯回答說:患者絡脈血氣不足而經脈血氣有餘,脈象會表現為寸脈肌膚熱而尺脈肌膚寒。這種情況發生在秋冬季節為逆症,發生在春夏季節為順症。必須根據四時陰陽五行相生相剋關係,準確判斷五臟病因進行調治。
黃帝又問:患者經脈血氣不足而絡脈血氣有餘,會有哪些徵候?
岐伯回答說:患者經脈血氣不足而絡脈血氣有餘,脈象會表現為尺脈熱滿而寸脈寒澀。這種情況發生在春夏季節,就是致命的逆症。發生在秋冬季節,則是尚有生機的順症。
黃帝追問:這些病症應該怎樣進行治療呢?
岐伯回答說:對於絡實經虛患者,應該灸治陰經刺治陽經。對於經實絡虛患者,則應刺治陰經灸治陽經。
黃帝問:什麼是重虛呢?
岐伯回答說:脈虛,氣虛,上虛,尺虛,皆稱為重虛。
黃帝問:怎樣進行調治呢?
岐伯回答說:氣虛患者,羶中精氣不足,症狀表現為聲音微弱言語含混。尺虛患者,脈象為尺脈微弱,症狀表現為行步軟弱無力。脈虛患者,血氣陰陽皆弱,不只是表現為陰經脈象異常。這三類重虛患者,脈動滑潤就尚有生機,脈動滯澀則為死症。
黃帝接著問:寒氣上攻,脈象實滿,這該怎樣診斷?
岐伯回答說:脈象實而滑利者,疾病可以治癒。脈象實而逆澀者,就是死症。
黃帝問:患者厥陰寒氣上逆,經脈脹滿血液粘稠,病情會怎樣發展呢?
岐伯回答說:經脈血液粘稠而運行滑潤,患者尚有生機。血液粘稠而厥陰寒氣上逆,則是不可救治的死症。
黃帝又問:患者經脈脹滿血液粘稠,手足皆寒,頭部發熱,病情會怎樣發展呢?
岐伯回答說:這種情況發生在春秋季節,患者尚有生機。發生在冬夏季節,就是不可救治的死症。如果脈象虛浮而滯澀,患者身體又發熱,這也是死症。
黃帝問:患者全身浮腫,病情會怎麼發展呢?
岐伯回答說:患者全身浮腫,脈象表現為寸脈急大而堅,尺脈卻澀滯沉弱。如果是順症就有生機,逆症則為死症。
黃帝追問:怎樣判斷順則生逆則死呢?
岐伯回答說:順症患者,症狀會表現為手足溫暖。逆症患者,症狀則表現為手足寒冷。
黃帝問:婦女產後患熱病,脈象懸小,病情會怎樣發展呢?
岐伯回答說:手足溫暖者尚有生機,手足寒冷者則為死症。
黃帝追問:婦女產後中風熱,喘息有聲且呼吸張口抬肩,病情發展會有怎樣的脈象?
岐伯回答說:患者喘息有聲且呼吸張口抬肩,如果脈象實大而緩則尚有生機,如果脈象實大而急便是死症。
黃帝問:患者出現腸洩便血症狀,病情會怎樣發展呢?
岐伯回答說:如果患者身體發熱就是死症,如果身體寒冷則尚有生機。
黃帝問:腸洩帶白沫,病情會怎樣發展?
岐伯回答說:如果脈象沉就尚有生機,如果脈象浮則為死症。
黃帝問:腸洩帶膿血,病情會怎樣發展?
岐伯回答說:如果脈象懸絕就是死症,如果脈象滑而大則有生機。
黃帝問:屬於腸洩痢疾類病症,患者身體不發熱,也不是懸絕脈象,病情又會怎樣發展呢?
岐伯回答說:如果脈象滑而大就有生機,如果脈象懸浮滯澀則為死症。必須根據五臟病因,運用四時陰陽五行相生相剋法則進行判斷預測。
黃帝問:癲疾病症,應該怎樣診斷?
岐伯回答說:如果脈動大而滑,患者慢慢就會自己痊癒。如果脈動小而堅急,則為不可救治的死症。
黃帝追問:根據癲疾患者脈象虛實,怎樣判斷病情發展呢?
岐伯回答說:癲疾患者,脈象虛緩就有生機,脈象堅實則為死症。
黃帝問:對於消渴病患者,怎樣進行虛實判斷呢?
岐伯回答說:消渴病患者如果脈象實大,即便是久病也可以治癒。如果脈象懸小而堅,疾病拖延時間久了,就是不可救治的死症了。
黃帝說:人體的形度、骨度、脈度和筋度,究竟怎樣進行測定和調治呢?
岐伯回答說:這都要根據四時陰陽變化來判斷。譬如,春季應同時調治經脈和絡脈,夏季應調治經脈腧穴,秋季應調治六腑的合穴,冬季則是閉塞季節。在這個閉塞季節,就應多用藥劑而少用針灸術和砭石術。
所謂少用針灸術和砭石術,是針對癰疽急症以外的病情而言。調治癰疽急症,頃刻不得延誤。因為癰疽邪氣初起時,行蹤不定,忽來忽去,用手也按摸不到。這時,就可在患者手太陰經旁刺治三次,在頸部纓脈左右刺治兩次。腋窩癰疽患者,如果全身大熱,就應刺治足少陰經五次。刺治以後,如果身熱不退,就可刺治手心主要穴位三次,再刺治手太陰經絡和大骨交會處各三次。筋脈癰疽突發,會伴有癰腫分肉疼痛,患者魄氣汗發不止,這是膀胱精氣不足所致,應調治其經脈腧穴。
如果患者腹部突然脹滿,用手按壓依然不能消退,就應刺治手太陽經絡。然後,刺治足陽明胃經的募穴和脊椎三寸旁的少陰腎經腧穴五次,而且必須用員利針。如果是霍亂病症,則應刺治少陰腎經兩旁的志室穴五次,再刺足陽明胃經及少陰腎經兩傍的胃倉穴三次。治療癲癇病症,應刺治發病經脈五次,再刺手太陰經的經渠穴五次,刺治手太陽小腸經的陽穀穴五次,刺治手少陰經絡傍的支正穴一次,刺治足陽明胃經的解谿穴一次,刺治足踝上五寸的築賓穴三次。
凡是診治消癉、突然跌倒、半身不遂、氣滿上逆等病症,必須掌握患者的日常飲食習慣和營養狀況。譬如,身形肥碩者,就是貪吃油膩甜食所致。腹內阻塞,血氣循環上下不通,則是暴怒或憂慮過度所致。突然昏厥、耳聾失聰、身體偏癱血氣循環不通等症狀,都是內氣突然上逆所致。患者體內循環失調,又突然遭遇外界風寒,就會使虛邪賊風在體內滯留。如果患者行走偏跛,則是風寒或風溼引發的病症。
黃疸、身體劇痛、癲癇厥狂等病症,都是患者體內長期氣逆所致。五臟失調,則是六腑閉塞所致。頭痛、耳鳴、九竅不利等病症,皆是腸胃病變所致。
問道啟示:
所謂「不知常妄作兇」,就是人類不懂得天道常識的自作孽。每個人的身體成長和精神成長過程,都是學習和運用天道常識的過程。然而,「不知常妄作兇」的知識精英「傳道受業解惑」,卻是「盜亦有道」的精神病毒傳播。因此,就形成了「天人分離分科治學」偏執症的非常道知識體系。青少年讀書學習的身心成長過程,就變成了感染和傳播精神病毒邪氣的自作孽過程。
追根溯源,自從「盤古氏開闢鴻蒙」,華夏先民們就逐漸認識到,宇宙世界是一個能量均衡的自然生態系統,也永遠處在動態平衡的循環運動中。局部系統陰陽失衡的氣候異常,會產生虛邪賊風的災變。經過「損有餘而補不足」的天道自然權衡調節,就又會恢復陰陽平衡的正常狀態。再通過象形會意「結繩記事」口傳心授,就形成了「天人合一全科治學」的大道文化知識體系,也能夠運用「陰陽五行說」方法論進行「不治已病治未病」。因此,在原始共產主義大同社會的公有制計劃經濟初級階段,就曾經實現了全民健康自均自衡的生態文明高質量安全發展。
在此過程中,一部分愚頑不化的人,卻只能觀察到局部系統陰陽失衡的非常態,並且堅信這就是自然天道的常態常理。因此,就會認為鳥獸動物世界叢林法則的食物鏈體系,就應該是人類社會的常態。
於是,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主觀意識能動性初心私慾泛濫,就成了「盜亦有道」的「智叟」。他們損公肥私假仁假義的「敢為天下先」,就在神農氏時代末期引發了「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的戰亂。「黃帝戰蚩尤」的「修德振兵治五氣」,卻未能徹底消除「盜亦有道」精神遺毒。因此,就有了「堯舜禹之變」的「夏禹傳子家天下」,也就形成了奴隸制小康社會「天子分封建藩」的等級禮法統治秩序。顯然,這種「天人分離分科治學」偏執症的非常道知識體系,只是叢林法則食物鏈的理論創新,也是違逆天道常理的「不知常妄作兇」。
再經「湯武革命」改朝換代和「百家爭鳴」的「春秋無義戰」,又經「克己復禮」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中國人就始終難以打破「天人分離分科治學」偏執症的非常道知識體系。
「天人分離分科治學」偏執症的西方科學主義市場神教非常道知識體系,也只是叢林法則「割韭菜」的「貨幣法術」科技創新和理論創新。這種「天堂福音」魔幻曲的迷惑性,就體現在對「天下公共資源」私人世襲佔有貧富不均基礎的法律保護,同時又強調「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公平正義」。法律和貨幣都是社會資源調配的工具手段,富人和窮人對法律和貨幣的操控權本身就有強弱差異。因此,這種「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社會,就是叢林法則弱肉強食「損不足以奉有餘」的「盜亦有道」,也是違逆自然天道抑強扶弱「損有餘而補不足」的「不知常妄作兇」。
因此,「天人分離分科治學」偏執症的西方科學主義市場神教知識精英,不僅製造出了「錢吃人」的社會老齡化和人口負增長末日危機,還釀成了西方發達市場經濟國家的全球化新冠瘟疫人道災難。
面對這場「世界五千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們必須首先分辨清楚什麼是自然天道的正道常道,什麼又是違逆自然天道的邪道非常道。我們更應該認識到,道為術之本,術為道之用,法術萬變道不變。文以載道,術以載道,藝以載道,「盜亦有道」非常道。亡羊補牢,猶未晚矣。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究竟是固守「天人分離分科治學」偏執症的邪道非常道,還是回歸「天人合一全科治學」的正道大道,這是攸關人類命運共同體生死存亡的時代抉擇!
正本清源,返樸歸真。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正氣內存,邪不可幹。扶正祛邪,道不外求。消除個人命運的挫折和苦難,走出自然天性與世俗習性矛盾衝突的精神困惑,激活內心深處的自然天性靈氣,自我康療兼濟天下。問道大課堂,讓我們通過學習《黃帝內經》共同獲得健康生活的幸福和快樂。
更多精彩,請關注網聞博報微信公眾號
長按二維碼,進入網聞博報公眾號加「關注」
為防止網絡事故導致失聯,請加網聞博報微信好友
《黃帝內經》學習交流群申請入群請掃描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