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輸注是為了止血或預防出血;血小板數量是影響患者自發性出血的因素之一,但不是決定性因素。明確自發性出血各環節的影響因素,也就為尋找中醫介入減少血小板輸注找到了切入點。相對外傷出血而言,自發性出血因患者內在因素而起,但通常也和外傷性出血相互交織;因血小板減少發生的出血多屬於自發出血,一些外在因素,如外傷、手術等原因也可導致患者的血小板消耗、機體代償不足,出現血小板計數減少。導致自發性出血的主要因素如下:
1.血管內皮損傷
血液在血管內運行,如果沒有血管內皮的損傷,患者通常不會發生出血;儘管患者凝血功能低下,通常也不會發生出血(如前述的ITP)。像甲型血友病,患者F恤的水平很低,若非血管內皮損傷,一般不致出血,除非由於外部因素或內在因素的作用,血管或微血管內皮受損。
因此,血管內皮受損,是發生出血的關鍵因素。輕微的血管內皮受損,機體可自我修復,如血管收縮、內源性和外源性凝血機制啟動、血小板參與、血栓形成與纖維蛋白網形成等,修復及時便不會發生出血;當血管內皮受損嚴重、機體無法自我修復時,才會發生出血或嚴重出血。
因此找出並消除導致血管內皮受損的原因,如感染。毒素腫瘤浸潤、藥物、理化及生物等因素,才是臨床應關注的重點。
中醫對出血的認識,重視「熱」,認為「血熱妄行、灼脈傷絡」。
2.凝血因子缺乏
當血管內皮受損時,凝血機制被激活,大量凝血因子象瀑布樣參與,內源性和外源性凝血啟動,局部血栓形成,阻止血液從血管內皮受損的部位溢出;循環血液中的凝血因子被消耗後,機體及時啟動代償機制進行補充;當凝血因子的消耗超出自身代償能力,就會出現凝血功能障礙,受損的血管內皮不能自我修復,發生出血,也就是所謂的自發性出血。
肝功能障礙、血友病等患者,儘管其部分凝血因子的生成減少,凝血功能存在異常,只要無較重的血管內皮損傷,也不會發生出血;然而如果存在較重的血管內皮損傷,體內儲存的部分凝血因子又迅速被消耗,機體代償不足,就容易發生出血。
中醫對出血的認識,強調「氣」,認為「氣不攝血。血不循經,溢於脈外」。
3.血小板數量不足
當患者血管內皮受損,凝血機制即啟動,血小板被激活。伸出足、釋放因子、參與血栓形成和血管內皮修復;如果血管內皮損傷嚴重,便需要大量血小板參與,循環血中的血小板被消耗,儲存池釋放補充,血小板造血激活;當循環血小板數量不足以應對血管內皮修復的需求時,可能發生出血。這就解釋了為什麼同樣是血小板計數低下的患者,有些患者發生出血,而有些無出血。
回顧臨床,許多ITP患者的血小板計數很低,但出血多局限於口腔黏膜、下肢及胸背皮膚等部位,表現為散在出血點、瘀點或瘀斑,而毛細血管脆性較高的老年人和育齡期年輕婦女,即使血小板計數正常,皮膚黏膜也常見出血點、瘀點或瘀斑;主要原因是這些部位的血管內皮容易破損;嘴嚼食物、說話使口腔黏膜血管內皮易受損,站立、坐位致下肢血液回流受阻,使下肢血管內皮易受損,活動。平臥使胸背皮膚血管內皮易受損。這也提示血小板數量,並非出血發生的決定性因素。
如需幫助請點擊
如需用藥指導,
病情指導,停藥評估,
病友加群(賣藥勿擾)等服務,
如需用藥指導和最新一線治療方案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