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去世後,蜀漢為何還能續命三十年?

2021-02-23 黃生談

來源:最愛歷史(ID:solovehistory)


建興十二年(234年),秋風蕭瑟。

從五丈原傳來噩耗,率軍北伐的蜀漢丞相諸葛亮病重,命在旦夕。尚書僕射李福劉禪之命,星夜兼程,趕來探望。

噓寒問暖一番後,李福辭別諸葛亮。可沒過多久,又折返回來,只因他此行還有另一個目的,就是詢問孔明本人,在其百年之後,誰可繼承大任。

諸葛亮瞭然,說出早已想好的兩個名字,蔣公琰、費文偉,這兩個人可相繼接任。蔣公琰,即蔣琬,費文偉,即費禕

李福又問,費禕之後,誰可繼之。諸葛亮閉口不答。

八月,諸葛亮病情惡化,撒手人寰,蜀漢的一個時代結束。他走了,留下「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的政治路線,還有「北定中原,興復漢室」的未竟事業。

諸葛亮治蜀12年,續結吳好、平定內亂、務農殖穀、峻刑重法,給蜀漢留下了寶貴的財富,而他臨終時的人事安排,更使國家得以維持穩定,在隨後30年仍舊稱雄一方。

蔣琬、費禕,以及他們的得力助手董允,都是諸葛亮常年培養的得力幹將,這三人為延續蜀漢國祚通力合作。蜀中百姓感念他們為蜀地繁榮作出的貢獻,將諸葛亮和蔣、費、董三人稱為「四相」(四英)。

1

蔣琬是蜀漢集團荊州系的老成員。赤壁之戰,一把火燒卻了曹操一統天下的夢,也造就了戰後曹、劉、孫三分荊州的格局,劉備先後奪取武陵、零陵、長沙、桂陽等荊南四郡。

就在這時,零陵郡湘鄉(今湖南省湘鄉縣)人蔣琬慕名來投,他從年輕時就是鄉裡有名的知識青年。

建安十九年(214年),劉備平定蜀地,任命剛來不久的蔣琬為廣都縣令。

某天,劉備出巡到廣都,見這蔣琬非但不理正事,還喝得爛醉如泥,頓時怒火中燒。「我給你發工資,你居然吃白飯」,一想就來氣,要把蔣琬下獄處死。同行的諸葛亮一看劉備發火了,趕緊勸諫:

「主公啊,蔣琬是社稷之器,非百裡之才。他主政是以安民為本,不搞那些虛的,望您明察。」

衝動是魔鬼,又有諸葛亮做擔保,劉備冷靜不少,蔣琬保住一命,僅被免官,不久,調任什邡縣令。

因為這茬兒,劉備記住這個人了,我看你小蔣骨骼清奇,將來必成大器。幾年後,劉備進位漢中王,將蔣琬調到身邊。

諸葛亮執政時,蔣琬備受重用,官至丞相長史,負責北伐期間的的後勤任務。諸葛亮曾稱讚道:「蔣公琰忠心報國,寬宏雅量,應當是能與我共同興復漢室的人啊。」同時密表劉禪:「如果臣遇不幸,軍國大事可以全權交給蔣琬。」諸葛亮對蔣琬的信任可見一斑。

2

蔣琬和諸葛亮同為蜀漢官員荊州系的代表,而費禕、董允則是益州系「東州士」的代表。

所謂「東州士」,就是東漢末年由荊襄、中原等地逃到蜀地避難的一個士人群體,據常璩《華陽國志》載:「時南陽、三輔民數萬家避地入蜀,焉恣饒之,引為黨與,號東州士。」這些人才,很多在劉備入蜀後前來歸附。

費禕,江夏人,年少喪父,跟著叔父費伯仁過日子。費伯仁和益州牧劉璋攀上親戚,於是帶著小費禕由荊州入蜀。

董允,出生於荊州南郡,祖籍江州,時值天下大亂,其父董和舉家西遷,回到蜀中,得到劉璋重用。

這兩人是髮小,年輕時共同聞名於蜀中,難分伯仲,人們也常將此二人作比較。

有一回,客居蜀地的名士許靖喪子,董允與費禕想出席葬禮。於是,董允向父親董和請求車駕,董和家裡沒有勞斯萊斯,只給董允和費禕派了一輛鹿車。鹿車是一種輕便簡陋的小車,可由一人推行。董允見狀,面露難色,費禕卻不以為意,從容上車。

到了許靖府上,董允見來賓坐的都是豪車,相比之下自己真寒磣,臉上一個大寫的「窮」字,心情更不好了,費禕呢,依舊泰然自若,光彩照人。

回來後,乘車人把所見所聞告訴董和。董和也不護短,對兒子說:「我以前一直覺得你和費文偉難分優劣,現在,我知道你的不足之處了。」言外之意就是說,董允德行不如費禕。

劉備入蜀後,費禕、董允俱起用。章武元年(221年),劉備稱帝,立劉禪為太子,董允與費禕同為太子舍人,此後長期在中樞,為諸葛亮所重用。建興三年(225年),諸葛亮平定南中,班師路上,朝中眾臣數十裡外夾道歡迎,而諸葛亮唯獨請費禕上來同坐一車,眾人不禁對費禕刮目相看。

諸葛亮初次北伐時,上《出師表》,特別強調:

侍中郭攸之、費禕、侍郎董允等……斟酌規益,進盡忠言,則其任也。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諮之,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

他懇請劉禪要親賢臣遠小人,如果董允、費禕等不能建言獻策,沒有「興德之言」,應將他們治罪。

3

蜀漢後主劉禪在位期間,大致可以分為三個時期:223—234年,由諸葛亮輔政;234—253年,蔣琬、費禕執政;253—263年,奸臣陳祗與黃皓得勢。

其中,蔣琬與費禕連續執政長達十九年,幾乎佔了蜀漢歷史的一半,他們治蜀的功績不遜於孔明。

諸葛亮病逝後,劉禪採納他臨終的建議。蔣琬被任命為尚書令,領益州刺史,後又遷大將軍、大司馬,開府治事。

所謂開府,就是建立府署,自選僚屬,這是少數高官享有的特權。錢穆先生曾在其名著《國史大綱》中提出一個 「二重君主觀念」的概念,是指東漢末年以後形成的政治格局,皇帝與臣民是第一層君臣關係;有權開府的官員與所徵辟士人則形成第二層君臣關係。

宰相開府意味著可以培育自己的政治勢力,可見,此時蔣琬的權勢不亞於當年的諸葛亮,而且他明察善斷,虛懷若谷,有孔明之遺風。

針對軍事,蔣琬主張守邊為主,以靜制動。為此,他將北伐大本營由漢中移至涪縣,這裡水陸通達,進攻退守,並大膽提出沿漢水、沔水東下,攻取魏興、上庸的計劃。

針對內政,蔣琬重視農田水利,與民休息。他不再發動大規模的軍事行動,大大減輕民眾負擔。

針對人才,蔣琬看重部下能力,不拘小節。

東曹掾楊戲是個直腸子,為人直爽,不喜歡溜須拍馬,從不無緣無故講別人好話。蔣琬有時與他談話,也被無視。有好事者意欲從中挑撥,對蔣琬說:「府中的楊戲官不大,架子卻不小,竟然連您都愛答不理。對上司如此傲慢無禮,難道不應該治罪嗎?」

蔣琬卻說:「人心不同,各如其面,表面上順從,背後捅刀子,這才是我們要引以為戒的。楊戲若是無端讚賞我,肯定不是出於他的本意,若是有理反對我,那說明我確實不對。他這樣默然不答,說明他真是個爽快人啊!」

另一個官員,督農楊敏,曾惡意中傷蔣琬,公開說:「蔣公琰辦事糊塗,實在不如前人。」有人將此話告訴蔣琬,覺得應該以此治楊敏的罪,可是蔣琬說:「我確實不如前人,楊敏說得好啊。」

後來楊敏犯罪入獄,大家都以為楊敏必死,但是蔣琬依法處置,沒有藉此機會報復,其寬宏雅量如此。

4

在蔣琬的執政下,蜀漢君臣和諧,國力恢復,很快就從諸葛亮逝世後遠近危悚、人心惶惶的困境中走出來。

此番成就離不開費禕的輔佐,蔣琬以穩重嚴整見長,費禕則以敏捷幹練著稱,兩人性格迥異,出自不同派系,卻同是諸葛亮欽定的繼承者,能夠優勢互補,和衷共濟,每遇大事,一定要在一塊細心協商。

蔣琬任大將軍時,費禕代蔣琬為尚書令。延熙二年(239年)蔣琬進位為大司馬,四年後,費禕升遷大將軍,錄尚書事,二人相輔相成。

延熙九年(246年),蔣琬去世後,費禕全盤接手,延續休養生息的政策,對堅持北伐的姜維予以牽制,以至於讓姜維所統帥的軍隊常兵不滿萬,在北伐戰場上難以施展拳腳。這樣的安排利大於弊,畢竟蜀漢國力有限,實在難以與曹魏抗衡。

僅從人口上分析,有學者估算,魏蜀兩國初建的黃初二年(公元221年),魏國人口103萬戶,682萬人,約佔三國總人口的60% ;蜀漢20萬戶,132萬人,佔三國總人口的12% 。兩者相差懸殊,因此,費禕死後,姜維興兵北伐,依舊徒勞無功。

費禕「識悟過人」,應付軍國大事效率極高, 看文件時只要用眼睛掃一遍就能很快知道文章大意,事半功倍,且過目不忘。他平時只有早晨和傍晚上班,其餘時間用來接見來賓,吃喝玩樂,業餘時間還很喜歡和友人下棋。他娛樂的時候心無旁騖,工作之時全身心投入。

董允擔任費禕副手時,也想過學老朋友的樣子,輕鬆處理政務,但不到十天就全亂套了。董允對此十分感嘆:「人與人的才能有時候竟相差如此懸殊。我用一整天來處理政事都覺得時間不夠,遠遠不及費文偉那麼輕鬆啊。」

5

與蔣琬、費禕齊名的董允長期擔任他們二人的助手,官至侍中、尚書令。不同於蔣、費二人獨當一面,總領一國,董允的職責主要還是勸諫蜀主劉禪,繼承了諸葛亮「家庭教師」的職務。

董允在時,每每彈劾劉禪身邊小人,義正言辭,很有威懾力,深受劉禪寵愛的宦官黃皓不敢為非作歹,見了董允只得唯唯諾諾。

而劉禪好的不學,就愛拈花惹草,曾想要廣採民間美女以充後宮。眾臣皆不敢多言,只有董允仗義執言:「自古以來,天子的后妃之數不過十二, 如今您已是嬪嬙滿室,不宜再選民女進宮。」劉禪不得已放下架子,請董允通融一下。董允絲毫不退讓,就是不給劉禪面子。劉禪執拗不過這個老頑固,只好放棄選美。

延熙九年(246年),董允病逝,代替他為侍中的陳祗為人奸佞,與宦官黃皓互為表裡,禍亂朝政,沒有了董允的監督,劉禪也徹底放飛自我了。

就在劉禪顧著花天酒地,宮廷內部烏煙瘴氣時,國家支柱也轟然倒塌。董允去世七年後,熱衷於娛樂活動的費禕嗨過頭了,在與僚屬舉行歲首大會,慶祝新年時,一個叫郭循的官員趁費禕酒醉,拔劍將他刺死。

這個郭循,本是魏人,投降蜀漢不久,人心未附,甚至,可能本身就是間諜。寬濟而博愛的費禕肯定沒有想到自己身邊居然隱藏著這麼大的禍患。

一代名臣,就這樣死得不明不白。

6

費禕遇刺身亡後,蜀漢再無賢相,蜀漢的日子也差不多到頭了。

豁達開朗的費禕「雅性謙素家不積財,他的兒子們布衣素食,出門沒有車馬相隨,不仗勢欺人,與尋常人家無異。

剛正不阿的董允是《三國志》中鮮有的子不系父,可別載姓的人物之一(正史中常把子孫後輩的事跡記載在父祖兄長的事跡之後,合為一傳,但陳壽將董允獨立成傳),被他打壓多年的黃皓在魏軍進軍成都後,還想向鄧艾行賄,意圖東山再起,被鄧艾下令處死。

臨危受命的蔣琬繼承孔明大志,深受世人愛戴,263年,鍾會率軍伐蜀,還特地致書蔣琬之子蔣斌,聲稱要親自去蔣琬墳上祭拜。

可是,無論是一心北伐的諸葛亮,還是力主休養生息的蔣琬、費禕、董允,都阻止不了蜀漢的滅亡。成都身死日,漢將有餘哀。

該走的留也留不住。

聲明:本文觀點不代表黃生,若該文章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繫我們刪除。

相關焦點

  • 諸葛亮為何要擺「七星續命燈」?是為自己續命,還是為蜀漢續命
    公元234年,在最後一次北伐戰爭中,蜀漢的支柱、三國時代傑出的政治軍事家諸葛臥龍,病逝於五丈原。而彼時司馬懿正大軍壓境,諸葛亮絕對不能在這時候死。於是,為了續命,臥龍先生點了一盞「七星續命燈」,當時,他這樣說道:「若是主燈不滅,吾壽可增一紀」,簡單地說,如果這盞七星續命燈的主燈在7天之內沒有熄滅的話,那麼他就可以增加12年的歲數。
  • 諸葛亮死後的蜀漢憑什麼熬了三十年才滅亡?
    而姜維接到劉禪的敕令後,試圖借鍾會之手復國,但是計劃洩漏,姜維、鄧艾、鍾會全部被殺,自此,蜀漢徹底滅亡。至此,蜀漢也是在諸葛亮死後的三十年走向了滅亡,那麼這三十年蜀漢又是怎麼撐過來走到這一步的呢?  在三國時期,雖然是魏蜀吳三足鼎立,不過,在具體實力上,蜀漢無疑是最弱小的一方。
  • 諸葛亮「七星燈續命」失敗了,千年後一人獲得成功,續命長達12年
    公元234年,蜀漢丞相諸葛亮病逝五丈原,終年54歲。諸葛亮是帶著無盡遺憾離開的,他未能完成劉備三顧茅廬請他出山時提出的目標。諸葛亮肯定不甘心,當病重時他渴望續命,使用的方式就是「七星燈續命」,可惜以失敗告終。
  • 諸葛亮去世後,被他廢為平民的李嚴,為何「激憤而死」呢?
    彼時,劉備讓李嚴與諸葛亮一道受遺詔輔佐少主劉禪;以李嚴為中都護,留下鎮守永安。公元223(建興元年),後主劉禪即位後,李嚴被封為都鄉侯、假節,加光祿勳。但是,公元231年,李嚴卻被諸葛亮廢為平民,遷徙到梓潼郡(治今四川梓潼)。那麼,問題來了,諸葛亮死後,同為託孤大臣的李嚴為何「激憤而死」?
  • 諸葛亮去世後二十年,姜維才北伐,如此長時間蜀漢在幹什麼?
    2020-12-21 12:16:49 來源: 愛吃回憶的呀 舉報   諸葛亮是三國時期蜀漢丞相
  • 蜀漢滅亡之際,曾被諸葛亮收服的孟獲去哪裡了,為何不來救援?
    換而言之,在正史上,確實有孟獲這麼一個人物,並且孟獲也臣服於蜀漢。那麼,問題來了,蜀漢滅亡之際,曾被諸葛亮收服的孟獲去哪裡了,為何不來救援?一首先,根據《漢晉春秋》、《襄陽記》、《華陽國志》等史料的記載,在劉備病逝後,孟獲追隨益州郡大姓雍闓起兵反蜀漢。對此,蜀漢丞相諸葛亮到南中親徵,百戰百捷。聞知有一個名叫孟獲的人,在南中地區素有威望。
  • 諸葛亮嶽父黃承彥為何私放蜀漢仇敵陸遜
    71、黃承彥為何私放蜀漢仇敵陸遜  《三國演義》中有一處文字頗耐人尋味。
  • 趙雲去世,諸葛亮只哭了一會,而張苞死了,為何諸葛亮當場吐血?
    但就綜合國力來說,以蜀漢的實力,能維持三國鼎立之局面已經是很不容易了。但即便是這樣,作為蜀漢丞相的諸葛亮在劉備死後,毅然舉全國之力,發動了北伐戰爭,企圖實現「中興漢室」之夢想,但大家都知道,這不過就是一個幌子而已。諸葛亮北伐之舉,純屬勞民傷財,並無半點實用之處。為何這麼說呢?
  • 張苞對蜀漢有多重要?為何諸葛亮聽到張苞死後當場吐血暈倒?
    諸葛高北伐時期,五虎上將碩果僅存的只有趙雲,而且已經七十多歲了,而且垂垂老矣,只跟隨了諸葛亮一次北伐而已,不久就去世了,整個蜀漢老一輩的將領基本上都去世了,關羽、張飛、黃忠、馬超都已經先後去世。張苞的姐姐是蜀漢皇帝劉禪的皇后,也就是說張苞還是皇帝劉禪的小舅子。有能力又有地位和身份,張苞又作為蜀漢最傑出的將二代,原本有望接過諸葛亮北伐大業的,繼承父輩興復漢室的理想,對於蜀漢來說,張苞是一個很重要的人,他既是皇室的外戚,又是前朝重臣之後,同時也是蜀漢武將耀眼的新星,原本可以幫助蜀漢走得更遠,但卻因為意外而喪命。
  • 諸葛亮一生最遺憾的事情不是遇到司馬懿!是沒有殺掉此人,蜀漢就是不能復興,但至少還能多撐上幾年.
    公元222年劉備在夷陵之戰失敗,孫權獲得荊州大部。公元223年劉備去世,諸葛亮輔佐劉備之子劉禪與孫權重新聯盟。公元263年,蜀漢後主劉禪投降,蜀漢被魏所滅 對於蜀漢之亡,有四個比較流行的觀點。其一是蜀漢後期人才凋零,其二是諸葛亮的北伐耗盡國力,其三是蜀漢沒有得到士族門閥的支持。其四劉禪能力不足,才最終會落得亡國下場。
  • 諸葛亮老丈人為何放走陸遜?
    問題一:諸葛亮老丈人為何私自放走陸遜?
  • 諸葛亮死前點亮49盞燈,並非在續命,真實目的讓人發毛!
    諸葛亮在觀星象以後看出了自己將在不久以後去世,所以他選擇了用49盞燈續命。特別巧的是,司馬懿通過觀星象,也看出了諸葛亮將在不久以後去世。
  • 七星燈續命古籍缺有記載,真的能續命嗎?
    常為善者,常多得福,常主惡者,常多得災,也就是這個道理,如果這個光完全消失了,人也就去世了。諸葛亮第六次出祁山與司馬懿戰於五丈原,自知身體不好不久於人世,就設下四是九盞明燈的法陣,向上天再借二十年,可是被不知情的魏延闖入,四是九盞燈被風吹滅,不久諸葛亮病死於五丈原。
  • 諸葛亮去世前點亮49盞燈,看似在續命,其實暗藏2大計謀
    但很多朋友不知道的是,諸葛亮點燈內有深意。 點燈續命事情發生在最後一次北伐時期,這一戰諸葛亮已經將司馬懿大軍逼近絕境,也差點用火燒毀十萬魏軍。但因為天公不作美,突然天降大雨救了魏軍一命,怒急攻心的諸葛亮仰天長嘯口吐鮮血倒地。當諸葛亮醒來後已經過了7天,他明顯感覺到自己大限將至,而且軍中內部暗流湧動,司馬懿大軍在外虎視眈眈。
  • 諸葛亮七星燈續命為何會失敗?這兩件事他做得太狠,慘被「折壽」
    其實諸葛亮本可以用七星燈續命的,倘若一切順利他不會死。但哪料魏延闖帳,踢滅了主燈。從這一刻起,誰都知道,諸葛亮要走了。 於是人們自然要問,《三國演義》中諸葛亮那麼神,連東風都能向老天爺借來,死後還能教化,偷襲陰平的鄧艾,讓他不要濫殺無辜百姓,可為何七星燈續命,就失敗了呢? 其實通讀《三國演義》後,會不得不承認,有兩件事,諸葛亮他做得太狠,使本可以成功的「七星燈續命」,最終失敗告終,換個說法就是,諸葛亮慘遭了「折壽」!
  • 諸葛亮離世後,司馬懿為何不攻打蜀漢,司馬昭告訴你原因
    導語:諸葛亮和司馬懿可謂是三國時期最勢均力敵的對手,他們一個是蜀漢的實際舵手,帶領著蜀漢復興漢室,還於舊都。另外一個是曹魏的兵馬大都督,帶著曹魏兵馬守護國土,保衛曹魏境內安寧。而兩人對決時期的鬥智鬥勇更是讓人大開眼界,比如空城計,比如聲東擊西,比如偷梁換柱等等讓人意想不到的反轉一次又一次上演,有些戰爭甚至成為經典。
  • 趙雲之死,諸葛亮只是痛哭,另一人死,諸葛亮為何悲痛的昏倒在地
    在以後的相處之中,諸葛亮又發現了趙雲不僅有膽勇而且韜晦有謀,所以更加喜歡趙雲。諸葛亮出使東吳充當說客時也是趙雲做的接應,保證了諸葛亮的安然無恙。所以說,諸葛亮和趙雲是有過命的交情的,而且他們兩個都把自己大半輩子奉獻給了蜀漢,同心同德幾十年,感情是非常深的。
  • 趙雲身強力壯,為何第一次北伐後突然去世?你看諸葛亮說了啥
    無論是正史還是演義,趙雲都是蜀漢響噹噹的猛將,雖然很多人說趙雲只是一個「保鏢」,能力不強,但是在《三國志》中,陳壽直接把趙雲和黃忠一同比作劉備的爪牙,這說明在當時人的心目中,趙雲是一個相當厲害的猛將,並不像想像中的那麼弱!趙雲一生忠勇,結果在蜀漢第一次北伐後,很快就去世了,令人遺憾,而遺憾之際,我們不禁也要好奇了,為何強悍的趙雲在北伐過後突然就去世了呢?他到底是怎麼死的?
  • 得知張苞去世,諸葛亮為何當場昏厥?這三大憂慮讓他不能自已
    諸葛亮終身都在為北伐事業操心,有勇有謀,大風大浪見過很多,但在得知張苞去世消息的那一刻諸葛亮先生難過到昏厥,他既為張飛張苞難過更為北伐的局勢和蜀漢的命運難過,張苞的去世對於諸葛亮的來說是不可預估的,對事情分析如神的諸葛亮為何當場昏厥了呢?
  • 諸葛亮死後,劉禪為何還當了近30年皇帝?分析這5個原因不難理解
    劉備在吞併西川,進取漢中後也曾三分天下,但夷陵之戰徹底斷送了蜀漢前程,讓蜀國國力大削。不久蜀主劉備病逝於白帝城,將「興復漢室,還於舊都」的重任交給了諸葛亮。 諸葛亮作為千古一相,自然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用盡力氣輔助後主劉禪。但諸葛亮「事必躬親」,什麼事情都要過問,南徵北戰積勞成疾,於公元234年病逝於五丈原,死在了北伐的路上,聽聞相父病故,劉禪也是痛心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