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怎麼被社交電商割韭菜的?

2020-12-26 燃財經

燃財經(ID:rancaijing)原創

作者 | 金璵璠

編輯 | 魏佳

又有兩家巨頭轉身盯上了社交電商。

在社交電商的戰場裡,拼多多是拼購派掌門,無人能出其右,但遠未到打掃戰場的時候,前有號稱是京東戰略合作夥伴的芬香,現有阿里最新推出的社交電商產品淘小鋪,以及小米有品繼續發力的有品有魚。

電商巨頭都在押注,但從已經上市的社交電商「三強」的盈利情況來看,這似乎並不是一門能賺錢的生意。

日前,中國有贊、雲集、微盟相繼發布2019年財報,只有微盟藉助SaaS服務盈利3.11億元,其餘兩家分別虧損5.92億元、1.26億元。從微商模式轉為會員模式的雲集,會員營收同比下降50%,有贊則因銷售成本和營銷費用大幅增加而致虧損。

不僅如此,回看過去一年,社交電商可謂是九死一生,暴雷頻率頗高,昔日獨角獸淘集集從電商黑馬到破產僅用了一年時間,頭部社交電商也暴露出營收下滑、會員增長乏力的問題。

脫胎於微商的社交電商,原本應該是把傳統電商在流媒體投放的市場宣傳費用節省下來,將其中至少20-30%的費用拿出來分給會員作佣金,但為何「夢想照不進現實」?社交電商從2017年前後走上風口,為何不到3年就遇到了瓶頸?其中又有哪些套路和謊言?本文試圖找到原因。

社交電商的兩大謊言

社交電商脫胎於微商,也沿襲了其固有特點。除拼多多以外的社交電商平臺均是「購買會員禮包,或完成指定任務即可成為會員或者升級」,本質上做的就是人頭生意,名目可以是新人/會員/禮包、新人培訓費。

雲集、貝店、環球捕手、每日一淘、洋碼頭的全球優選、小紅書的小紅店、阿里的淘小鋪等,就是其中的會員禮包派。這價值不等的會員禮包,就成了平臺收割人頭的最好武器,也就是社交電商的第一大謊言。

積納有品創始人張建富告訴燃財經,送禮包的慣常套路是以次充好,再找天貓、京東背書,京東和天貓變成了錨定價格的最佳平臺,硬生生把禮包商品價格抬上去,從虛高的售價裡,各個層級就有高額的人頭費可賺了。

這些面向會員的禮包裡,一定是新品牌,品類一般是美妝、保健品、玩具、家居用品、家電之一,售價從以前的99元到現在的399元起,實際工業成本極低,99元的禮包成本可以控制在10-15元之間。

品牌運作方的包裝手法幾乎一致,都是把如今有價格公信力的電商平臺當成託兒,例如在天貓、京東開店,上傳同品牌這一單品的連結,定下一個不低於會員禮包的高價。不為銷售,只為了展示一個商品對標,把商品供給社交電商平臺。

社交電商創業者宋暉透露,某著名偽德國品牌炒鍋,成本僅在75元以下,再去天貓、京東掛一個超過400元的標牌價,就可以到各大社交電商平臺去做399元的禮包了。

一個社交電商平臺往往有數十款、上百款會員禮包。因為利潤空間大,尤其是以會員分利潤形式的社交電商興起以後,會員禮包產品就演變成一個很大的產業。一些供應鏈只承接社交電商的會員禮包訂單,同時也有品牌主動去做。

「一個399元的禮包承載的分傭,一般是一級代理提100元、商品經理提100元,總監提50元,各個層級有相對應的佣金。」張建富向燃財經介紹,會員為什麼有動力購買禮包,大家都心知肚明,要的是一個賺人頭費的資格。

他們中的絕大多數都是為「躺賺」二字,而這也是社交電商的另一個謊言,躺賺實則是一個赤裸裸的偽命題。

社交電商平臺的宣傳綁定詞多是「躺賺」 :

來源 / 百度搜索

「韭菜們」把它叫「睡後收入」,言外之意,睡著覺就把錢掙了,但在行業內被叫做「認知紅利」,也就是說,越早發現某一個平臺,越早進入,在層級部署上位置更高,而且拿著平臺早期為了發展團隊發放的補貼、激勵,是有可能賺錢的。而當團隊進行樹狀的裂變後,用戶轉化的池子被急劇壓縮,後入者就不存在躺賺的可能性了。

中國網際網路協會發布的《2019中國社交電商行業發展報告》顯示,2019年社交電商從業人員規模達到4801萬人。「幾百個社交平臺分一分,每個平臺沒多少人,能夠賺錢的都是早期認知紅利的那波人。」張建富還透露,經過內部數據統計,一個1萬人的團隊,躺賺的人不會超過10個。這10個人月收入可以做到過萬或十萬,但也就是靠這10個人營造出躺賺的效果。

入行八年的陳琳琳告訴燃財經,她從微商轉行社交電商,每天的工作不變,仍然是花大量時間曬收入、曬生活、經營朋友圈人設,都是為了發展下線,激勵下線繼續拉人、賣貨,這樣才能躺著從他們身上賺佣金。

準備入行的徐洋以前聽說過很多社交電商平臺,當看到加入芬香的朋友曬出月入80萬的截圖時,他忍不住動心了。但在開通、加入幾個培訓群,和群友聊起來才知道,月收入超過500元人的寥寥無幾,更多人安慰自己「就當自己購物省錢了」。

張建富分析,每個人純粹靠微信推廣的效率是極低的,最多能影響20個人左右,每個平臺有不同的營銷手法去激勵團隊,多數會分派限時任務,如「月底必須轉化多少人,才能拿到什麼獎勵」。

他在團隊內部做過演化,一般人都是先後從5個社交圈層下手,家人>直系親屬>同學>朋友或同事>其他,被轉化的下一級也是通過這個圈層繼續發展下線。幾乎每個團隊都是靠這樣的路徑起盤的。

賺錢門道:「劫持」官方流量和補貼

「事實上,在社交電商團隊中,賺錢的有兩類人,一是認知、投入早的,二是到公域流量池裡去忽悠用戶的。」張建富對燃財經說。當然,後者運營手法專業,需要具備推廣、人脈、獲客資源,比例也是極低的,在從業者中佔5%-10%。

通常做法是在百度、360、搜狗這些主流的搜尋引擎上做關鍵詞投放,一般會買社交電商平臺的名稱、「賺錢」、「躺賺」這些詞,尋找精準用戶。這些行業老手知道,每個社交電商平臺上線後都會不惜重金推廣,買品牌關鍵詞,用戶在猶豫期也一定會先去搜尋引擎搜索。這就給了一些人線上運營的空間,相當於平臺花錢打廣告,讓他們做了低成本截流。

當燃財經在百度中搜索「芬香」發現,前四名均不是官方連結或宣傳,而是帶有微信ID和邀請碼、自稱芬香團隊長的個人推廣,內文雖是官方素材,但推廣個人的意圖明顯。

來源 / 百度搜索

據張建富介紹,在搜尋引擎的世界裡,還有一些人通過更惡劣的手法博眼球,例如推廣題為「京東芬香是傳銷嗎?」的文章。這是平臺絕不可能允許的推廣方式,但恰恰是用戶最關心的話題。推廣人正是利用這一心理發展下線,事實上,文章中沒有一句話和傳銷有關,都是講芬香是如何賺錢。此類關鍵詞廣告採用的是按點擊付費模式,這些推廣人每天會控制關鍵詞的投放,做好與效果的平衡。

另有一些「高階」的玩法是在微博/微信註冊冒牌官微,如京東芬香XX分銷部,雲集XX分公司,偽裝成平臺當地的官方代理人,或官方某地的分公司,利用「官方身份」引流。

「平臺不允許非授權的團隊做這種事情,但這就是貓和老鼠的遊戲,打不盡,封不絕。這頭封了,那頭還可以換個名頭。」張建富說。

另一種貓和老鼠的遊戲,存在於各大社交電商平臺早期。平臺為了快速擴張團隊,早期都有補貼,但這也養出了一批職業薅羊毛的團隊。

「這個團隊有組織、有紀律,哪個平臺給的補貼高,哪個平臺的人頭費高,哪個平臺的機制更暴利,就撲到哪個平臺。」張建富稱,這些人第一沒有忠誠度,第二不是以賣貨為目的,而是去研究平臺機制,想方設法薅平臺的羊毛,利用團隊去拿平臺的獎勵和補貼。

羊毛黨的存在,也讓一些社交電商改變了會員機制。每日一淘自2018年11月起,取消了399元註冊會員制,改為邀請會員制,也就是砍掉人頭費,同時將超過三級的分潤調整為兩級以內。團隊長的利益被切割後,薅羊毛的團隊自然轉身去了獎勵多、層級多的平臺。

兩級或是三級以上,直接影響團隊長的利益。如果只有一級分潤,就意味著每個下線都需要由團隊長自己裂變,而只有多層計傭才能讓團隊長有比較大額的收入,團隊長才有動力向下裂變,搭建出萬人團隊。「即便是三級分傭,有時也搭不成萬人團隊,可能還要再下探,至四級甚至五級。」張建富稱。

社交電商拼不過微商?

陳琳琳先後加入過環球捕手、每日一淘、洋蔥omall、唯品會的雲品倉,幾個月前,她加入了芬香,但如今計劃在今年下半年退出,原因是收益不及預期,「雖然也是多層級的,但每個層級分享的利潤空間都極低,幾分錢的都有,實在沒有動力做了」。

宋暉分析稱,上線一年零兩個月的芬香,認知的紅利期已經過了,大的團隊長已經前置性地開始收割下遊團隊的韭菜了,後入的會員再想去收割其他人難度很大。

在張建富看來,除了拼多多外,多數社交電商都是有生命周期的,多是2-3年左右,時間長短取決於團隊有沒有動力和能力繼續向下裂變。每個人的社交層級往下裂變3-4層就到極限了,一旦人的裂變關係耗盡,平臺本身又沒有讓常規用戶高頻復購的商品,就無法存活下去了。

這也是2019年下半年社交電商式微的主要原因之一,運營的重點在於收割人頭,而非賣貨,當人頭收割枯竭後,需要借宣傳推廣獲客,伴隨獲客成本越來越高,社交電商自然就失去了原本的優勢。

張建富稱,所謂的社交電商,是把傳統電商在流媒體投放的市場宣傳費用節省下來,將其中至少20-30%的費用拿出來分給會員作佣金,但實際操作發現,電商平臺太多了,還得去投放,需要廣而告之。也就是說,計劃節省的費用沒省下來,相比傳統電商還需要再負擔會員分潤。

而選品,是社交電商的另一道坎。

以芬香為例,宋暉告訴燃財經,芬香的選品經歷了從京東到「拼多多」的轉變。

芬香一開始起盤是靠著京東的供應鏈,但是做著做著慢慢發現,團隊賣貨能力有限,需要儘可能地降低用戶轉化的難度和門檻,最簡單的辦法就是把價格降下去,做低客單、高頻復購,品類優選食品、水果、家居家用類,客單價多在20-30元左右,於是現在選品越來越像拼多多了。

京東內購群截圖

陳琳琳證實了這一點:芬香推廣做的品牌,沒有特別頭部的,可以說在選擇上偏中低端。

張建富認為,照此下去,社交電商唯一高利潤的「人頭費」不可持續,常規路線的選品策略利潤空間又太小,不足以支撐高額分潤,而這正是社交電商拼不過微商的地方。微商的選品非常值得學習。

早期微商賣的多是假冒偽劣、質次價高的商品,但自2017年以後,幾乎一半以上的微商團隊轉向人頭、賣貨兩手抓,選品標準是剛需、高頻復購,而且年年出新。

首先,微商所選商品都是暴利的,成本售價比至少是1:10,這樣才能保證各個層級有足夠高的分潤。「一片械字號醫美級面膜出廠成本不到兩塊,可以賣到5片258元。」張建富稱,微商產品比一般品牌更注重外包裝,商品的包裝成本往往高於商品本身,在推廣時會以專家背書,以此撐起高溢價。

其次,常出新。「一個團隊今年做面膜,明年改做蛋白粉,後年就換寡鈦安瓶,打的就是信息不對稱,誰能挖掘出有概念的偏門、冷門產品,就可以獲得市場早期因信息不對稱的議價權,把故事講出來,把產品賣出去。」張建富還原了接下來的過程:當外界看到有利可圖,湧入的品牌多了,價格自然就降下來了,當一支選品無法繼續支撐微商的高額分潤,就會被放棄,這個產品慢慢就變成了大眾消費的產品之一。

「很多我們耳熟能詳的產品,最早都是由微商做起來的。」張建富介紹,微商大軍佔領過的品類還包括燕窩、海苔、胚芽米、乳鐵蛋白、紙尿褲、寶寶輔食等等,而類微商的選品可以支撐起社交電商的高額分潤,但是恰恰被芬香們忽略了。

芬香們轉向了另外一條路:希望用戶進入的門檻越來越低,甚至依託品牌自帶的流量,自然轉化。

社交電商如何邁過兩道坎?

這條路到目前為止並非坦途。

在張建富眼中,過去微商與社交電商的關係,就相當於2007-2008年的淘寶和天貓。

淘寶完成了基本的市場教育,把人從線下教育到線上來,但C2C時代的淘寶無法杜絕假冒偽劣商品,天貓的出現解決了這一問題。微商和社交電商也是如此,微商教育用戶從傳統的電商平臺轉向社群交易,運營的效率和優勢體現出來了,同時也暴露出了問題,銷售建立在逐級分銷的基礎上,集中體現在層層壓貨。

據陳琳琳回憶,她曾經所在的微商團隊,辦一次年會,銷售額能破千萬,但事實上都壓在各級會員自己手中,並沒有真正賣出去。這也導致前些年微商代理捲款跑路事件頻發。

沒有大平臺信任背書,運營過重、對代理人要求過高,這些問題在社交電商時代得以解決,而如今的社交電商,要想邁過「收割人頭」和選品兩道坎,必須和過去的微商徹底告別。

宋暉提醒社交電商平臺要注意會員分享機制,不要突破兩級以內的健康模式。而三級是紅線,超過三級可能涉嫌傳銷的法律風險。此前,社群電商雲集、環球捕手都曾因為多級分銷被整改。

據陳琳琳介紹,芬香的用戶從註冊會員、超級會員、導師、合伙人四級精簡為超級會員和導師兩級。宋暉分析認為,這是典型的「無限裂變,團隊多層級記傭的機制」:「單看導師這一級,佣金就已經突破三級了, 直屬團隊是兩級佣金,非直屬團隊不知道幾級,只要在他下面的都屬於他的團隊。」

芬香抽傭體系2.2版本 圖 / 芬香提供

芬香創始人兼CEO鄧正平對燃財經否認了這一點,理由是「芬香沒有收費門檻,加入做芬香的人不需要繳納任何費用,所以不存在拉人頭問題」。

至於選品方面,在目前社交電商普遍趨於標品的基礎上,張建富告訴燃財經,會員機制不可碰紅線,在這個前提下,高額分潤只能來自平臺的商品,那麼,標品如何滿足高頻復購、利潤空間高的要求,考驗的就是平臺的供應鏈能力。

標品的利潤無論如何是支撐不起微商的,但有可能支撐起社交電商,前提是供應鏈優勢要足夠強,平臺能拿到一手貨源,或者拿到直供貨源,是可以實現的。」他補充道。

積納有品旗下的牛媽團,推的是返利拼團模式,任何人都可以開團,邀請三人參團,團長成團購買一件商品後,平臺按照商品價格150%給團長發放佣金。據張建富介紹,團長佣金的來源是供應鏈的優勢,平臺搭建的是一個F2B2C平臺,連結的三方是國內生產製造端、實體店主以及用戶。

社交電商最早以雲集、拼多多為代表,各自代言拼購和分銷兩派,如今,都已上市完成進化。張建富稱,其他頭部的幾大平臺也在趨於合規性,試圖降低對人頭費的依賴,不過規模始終受限於佣金空間,因為在重人頭、輕選品的模式下,拼的是獲取團隊的能力,或者資本燒錢的能力;更多的社交電商自身未完成進化,還處於野蠻生長的階段,難免有一些超常規的做法,長期遊走於灰色地帶。

而未來,「收割人頭的社交電商在下沉市場可能還有市場,在一二線市場不會再有大發展了。」張建富說。

*題圖來源於視覺中國。應受訪者要求,文中陳琳琳、宋暉、徐洋為化名。

相關焦點

  • 跨境電商Shopee蝦皮真的在割韭菜嗎?
    如果你和一些近期剛開始做shopee蝦皮跨境電商的新手交流,或者進一些賣家交流群,我們不難發現,很多新手賣家做的效果並不理想,還有很多付費學習的賣家,在學習過之後,發現並沒有太多的用處。,很難聯繫上對方,態度完全發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轉彎,開始和你拖延時間,各種拖延,根本不給你安排課程,有的甚至你根本就聯繫不上對方;第二種:就是單純賣資料的,如果他們的資料的確有用也行,但是後面你會發現,這些資料在網上都是免費的,並且是最為基礎的,根本沒有什麼實際作用;這種人他們自己不做店鋪,但是卻敢搞教學;第三種:賣軟體的,就是過度吹噓軟體的作用,說什麼只要有一款好的軟體就可以做好店鋪
  • 你不一定要做社交電商,但你要有社交電商的商業思維
    社交電商發展至今數年,大大小小的社交電商項目幾萬個。有的人抓住社交電商賺到了第一桶金,有的平臺也藉助社交電商模式成功上市。當然也有的人對於社交電商模式不屑一顧或看不懂。但按照商業經經驗來說,社交電商一種高效的商業模式,在很長一段內還會繼續存在和發展。所以,不管你做不做社交電商,你都需要具備社交電商思維。
  • 淘小鋪這樣的社交電商系統怎麼開發?
    去年年底,由阿里推出的淘小鋪正式上線,屬於社交型購物平臺,以S2B2C模式為主要運營模式,招收分銷商,代理商等到平臺開設自己的店鋪,貨品由平臺統一提供,就此阿里也開始正式進軍社交電商市場。隨著網際網路市場增量猥瑣導致市場紅利流失,讓傳統電商逐漸沉寂,流量的爭搶以及下沉市場的挖掘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生存與否,社交電商模式似乎成為了勝負關鍵。阿里這樣的電商頭部都如此發力,花費了相當高的經費去打造淘小鋪,這足以證明社交電商的重要性,那麼,像淘小鋪這樣的社交電商系統應該怎麼開發呢?
  • 社交電商怎麼做?有哪些比較好的社交電商平臺?
    社交電商就是依託社交關係而進行買賣交易的電商。由於社交電商是一種趨勢,我們必須努力整合它,那麼社交電商怎麼做呢? 一、社交電商怎麼做 實際上,儘管社交電商的進入門檻較低,但做起來並不容易。如果您不專業或為用戶挖坑,最終用戶還會信任你嗎? 2、流量粉絲 這部分也是最難也是最重要的。您必須考慮如何吸引粉絲,如何留住粉絲。沒有粉絲的話以上的一切都做不了,因此必須學會如何推廣,這必須慢慢學習,並堅持。
  • 現在社交電商逆襲爆發式增長,但未來社交電商發展趨勢如何呢?
    如果說手機是人的第二器官,那網絡社交就是就是人們的第二個世界,因此很多商家都看到了社交+電子商務的市場潛力,社交電商猶如春天的竹子一般迅速成長。目前市面上比較有代表性的,如拼夕夕低價拼團模式的社交電商、雲集的分銷社交電商以及小紅書內容社交電商等。
  • A1食品科技斥巨資打造社交電商超級美食家 A1進軍社交電商
    同時A1宣布,斥資進軍社交電商、成立超級美食家平臺。(A1食品新品發布會各界夥伴合影)  據介紹,超級美食家作為A1旗下的社交電商平臺,依靠A1強大的產品研發能力和供應鏈整合能力,未來將通過社交電商方式向廣大消費者源源不斷地分享優質美食。
  • in有電商張杰:社交電商的未來,在於對非標品潛力的挖掘
    社交電商有的做精選,有的做拼團,有的依託網紅,有的從垂直領域出發,新玩法層出不窮,對準一線到四五線,中產到普通消費者等不同層級用戶的爭奪,更像是讓眾多社交電商之間,乃至和傳統線上線下零售商,陷入到了一場久違、全面的洗牌戰爭。
  • 淘小鋪不是社交電商
    為什麼淘小鋪不是社交電商? 淘小鋪在內部為何受重視? 趕在跨年之前,阿里淘小鋪正式上線。這是阿里內部定位社區化電商平臺的項目,早在去年5月上線內測,就曾引發阿里進軍社交電商的猜想。 12月30日,經過半年多時間內測的淘小鋪正式上線。
  • 2019,社交電商告別三級分銷
    華牛原創2019年1月16日,貝貝集團旗下的社交電商平臺貝店發布了一封面向客戶的2019年新年公開信。公開信明確了店主的自購與一級分銷行為,並將在未來不斷加強對店主的規範監管等一系列舉措。作為2018年社交電商領域的一匹脫穎而出的黑馬,貝店的這一政策耐人尋味。貝店明確的「一級分銷」,或許預示著社交電商的一大趨勢。
  • ...社交電商大數據報告重磅發布!基於1000份判決,詳解社交電商刑事...
    摩能國際涉刑、花生日記被罰、未來集市帳號凍結……,一切並沒有因為雲集的上市而導致社交電商的爭議停止,刑事和行政規制仍然是社交電商發展的緊箍咒。本報告從實務出發,以社交電商平臺涉及刑事犯罪、行政處罰和行政訴訟為視野,進行梳理總結,為企業合規提供經驗。
  • 為什麼說社交電商是粉絲經濟的變現?從這2個方面分析
    社交電商模式是現在很多人都在做的模式,每個人都想通過社交化零售分一杯羹,但在做社交電商之前,如果你不明白它的本質,那麼你可能會吃虧!社交電商與平臺電商不同,平臺電商是以平臺為信任背書和流量入口,社交電商是以人為信任背書,以人為流量入口,就是藉助用戶與用戶直接的分享傳播實現銷售的,這種也屬於是粉絲經濟的一種經營模式!如果你還沒有明白怎麼回事,那麼看我下面的分析你就懂了!
  • 龍贊:社交電商到底有什麼優勢?
    這種對社交軟體的深度依賴現象,與「社交電商」新興模式的產生與影響息息相關。有人甚至提出:「無社交,不商業」。那麼,社交電商的魔力究竟體現在哪些方面呢?1.社交軟體的高頻率使用不僅說明人們對其的深度依賴性,更體現了因巨大流量而可能產生的市場價值。社交電商既具備電商市場的發展潛力,又結合了社交平臺的巨大流量優勢,兩者使社交電商擁有了強大的市場條件作為支撐。2.
  • 社交新零售,新型移動電商的未來
    但即便如此,經過2019年的沉澱和洗牌,2020年依然是社交新零售的黃金一年。 隨著傳統電商企業線上流量成本的提升,私域流量已經成為新一輪電商角逐戰中決定企業成敗的關鍵。 可以說,誰掌握了私域流量,誰就能在社交新零售行業內稱王,立於不敗之地。
  • 每三個月就有新玩法,社交電商的下個機會在哪裡?
    其實,淘寶直播只是社交電商的一個側面,它是在傳統渠道流量逐漸枯竭之後,新誕生的一種在線銷售模式。如何深入了解社交電商,把握時代發展紅利?《社交電商28課》或許可以給你答案。這門課的主講人王棟是億萬級微商公司的CEO,構建了自己的社交電商平臺,成功創建了一套微商社群運維體系,用3年時間建立了一個400人的運維團隊來管理104萬的微商代理。
  • 愛庫存:社交電商黑馬的崛起之路
    編輯導讀:隨著傳統電商獲客成本的增加和移動社交的快速發展,「社交+電商」已經成為一種新的商業模式。本文以社交電商黑馬——愛庫存為例,對其進行深度分析,希望對你有幫助。
  • 以淘小鋪、東小店為例,如何入局社交電商平臺?
    區別於傳統電商,社交電商正以高效獲客和強裂變能力不斷向上,並成為電商領域的熱門發展趨勢。而對於電商巨頭來說,社交電商自然是不可放過的領域之一,例如淘寶與京東就推出了 淘小鋪 與 東小店 社交電商平臺。一、社交電商一位好友年前便開始研究各種電商平臺,阿里、京東旗下的社交電商平臺,主打「自購省錢、一鍵開店、輕鬆創業」。而在此之前,「好省」、「東小店」等平臺也是不絕於耳。早就聽聞「社交電商」如火如荼。只是這種機會我一般反應都慢半拍,看大家幹得熱火朝天,就想著要改變下自己的思維方式。
  • 返寶寶APP:社交電商界的「香奈兒口紅」
    近年來,隨著社交軟體以及手機用戶規模的增長,社交電商行業的發展如火如荼。據悉,2019年移動電商的用戶規模達7.13億人,同比增長17.26%。2020年移動電商的用戶規模預計達7.88億人。龐大的數據後面,隱藏的是用戶在電商平臺購物的強烈意願。返寶寶官網  新人首單0元購+百億補貼+隱藏大額優惠券。而作為電商行業的新業態社交電商,大有可為。
  • 速覽泰國電商8個頭部玩家:電商平臺及社交平臺
    下文將圍繞電商領域的電商平臺、社交電商、共享出行三大塊,對阿里、騰訊、京東、Google、Facebook、LINE、Grab、Go-Jek不斷向全渠道發展的業務展開最新的介紹。
  • 新零售社交電商要做什麼
    新零售社交電商要做:1、構建社交電商新零售平臺,並通過多元營銷方式整合,招募微商;2、通過微商自身的流量開展社交營銷全面拓客;3、通過與線下多元實體門店合作,線上線下相互引流拓客。
  • 電商神話倒下?亞馬遜入華15年灑淚揮別,社交電商面臨洗牌?
    很多人都在猜測,亞馬遜的電商神話是否即將破滅。作為一家全世界最成功的電商平臺,亞馬遜叱吒中國電商15年,難道現在要慘澹收場了嗎?官方給出的說法是為了集中資源推動海外購業務發展,神話跨境在新零售業務的戰略轉型。實際上,2018年是社交電商行業大爆發的一年,規模突破萬億元。吳曉波頻道、羅輯思維實現輕量化變現月GMV達1000萬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