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的封建社會怎麼人都這麼愚昧呢?這是我看完電影《祝福》以後的最深刻的印象,我記得應該是在1980年的時候這部電影重新上映,我是在電影院裡完整的看了這部電影,看完這部電影,沒有看《小兵張嘎》那麼開心快樂,反而一直覺得非常的壓抑,至少會悶悶不樂。儘管這部電影都是由當時電影界的大腕兒集中一起拍攝的,電影的拍攝水平可以說是相當的公整,但由於是這樣一部題材,可以說是我們年輕人不大喜歡的,但不管怎麼說,都不影響它成為中國經典電影當中的一部。
(我收藏了這張海報)
電影《祝福》是根據魯迅先生的小說《祝福》改編,文學家夏衍先生親自改編成電影劇本,桑弧導演,白楊主演,1956年由北京電影製片廠攝製,我覺得如果是交給上海電影製片廠拍攝可能會更好看,《祝福》是 第一個將魯迅筆下的人物搬上銀幕,影片是新中國拍攝得第一部彩色故事片。電影《祝福》通過祥林嫂一生的悲慘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後中國的社會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階級對勞動婦女的摧殘與迫害,揭示了封建禮教吃人的本質,指出徹底反對封建的必要性。
《祝福》的改編體現了夏衍以往的編劇風格,以嚴謹的結構、精煉的筆觸,忠實地再現了原作的思想,保持了魯迅作品中冷峻、深沉、凝重、窒息的悲劇氣氛和藝術風格。夏衍這些創造性的豐富和改動,使影片既完整地體現了原著的精神風貌,又突出了電影表現特點,為名著改編提供了一個成功的範例。
(電影劇照)
選祥林嫂的扮演者時,先後有5位都很優秀的女演員前來試鏡頭,花了幾百米當時還很緊張與昂貴的膠片。經過篩選,最後只剩下白楊與秦怡,一度難以確定高下。後來因為&34;選中了白楊。有人戲稱:秦怡的因外形太美錯失&34;。
此時,上海電影製片廠決定讓導演過《梁山伯與祝英臺》的桑弧做導演、白楊飾祥林嫂、魏鶴齡飾賀老六,並安排導演和男女主演去紹興體驗生活。就在此時,突然接到文化部和北京中央電影局通知,讓《祝福》拍攝任務由上影轉交北京電影製片廠,後又安排了自莫斯科電影製片廠實習歸來的錢江和池寧分別擔任攝影師、美工師。
(電影劇照)
起初北影方面並未認可上影初擬的這一角色扮演人選,於是重新擴大範圍遴選祥林嫂的扮演者: 讓所有擬選演員進攝影棚試鏡拍幾段最主要的戲,然後由廠領導與導演等有關人員一起,集中對這些由不同演員分別試拍的樣片進行評選,最後還是選中了白楊,我覺得白楊也屬於漂亮的女人,她扮演祥林嫂雖然演技上沒問題,但是她還真不像是一個農村婦女,如果找一個再土一點、面相苦哈哈的可能更好。
劇組在紹興一帶拍外景時碰到陰雨不停,眼看趕在魯迅逝世二十周年(1956年10月19日)上映成問題,北影廠長汪洋立即召集攝影師錢江、美工師池寧商量對策。最後,劇組決定撤回北京先拍內景。所有待拍外景鏡頭,到十三陵附近和玉泉山搭景,讓北方山地改觀為江南水鄉。這對美工和攝影都是嚴峻考驗。為了逼真,攝製組把紹興的門窗和烏篷船都運到&34;。祥林嫂在河埠洗衣、淘米以及被搶的鏡頭,都是在這裡拍出來的。
(電影劇照)
《祝福》裡的人物個個形象鮮明:賀老六的純樸忠厚,阿根的老實善良,魯四老爺的偽善殘酷,魯四太太的刁削成性,衛老二的狡詐奸滑,柳媽的迷信麻木…………導演以高超技藝把他們刻劃得人各有貌、個個血肉豐滿,影片成為新中國電影史上一部永遠閃光的作品。
的確,這部影片所有的人物都給人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但是讓人永遠難忘的還是祥林嫂,以至於現在一說誰命比較苦,大家都會張口就說他可能就是祥林嫂,可見這部影片和這部影片的人物給人留下了多麼深刻的印象,我當時看這個電影的時候也有很多不理解,為什麼所有的災難都發生在了祥林嫂一個人身上?我知道過去沒有現在的科技發達,人們相對愚昧,對於一些老理兒、老觀念都是口口相傳,這部電影表現的就是人們對封建社會的抗爭,但是,最終還是祥林嫂死在了風雪交加的一個夜晚,我們今天在看這部電影也依然有這種感覺。
(電影劇照)
影片原計劃首輪只在1956年10月19日至23日期間於北京的&34;、&34; 兩家影院上映,不料一經映出,影院門前購票者人山人海,由於廣大觀眾向電影發行部門發函要求擴大上映,不得不決定由各甲級影院輪流上映,連映55天達370場,上座率一直保持最高紀錄。
1957年5月電影《祝福》在莫斯科公映,白楊、魏鶴齡兩位演員應邀前往出席隆重的開幕式。蘇聯電影發行部門洗印了500部《祝福》俄語譯製片拷貝送往各地放映,因供不應求又加印300部,創造了中國影片在蘇聯上映的最高紀錄。
(電影劇照)
雖有很多人的讚譽,但是也有行家和觀眾提出不同看法,主要集中在影片為表現祥林嫂的反抗性格而讓她去&34; 土地廟門檻這一細節上,有的人認為這樣做&34;,是&34; 而產生的&34;。而多數的評論則予以肯定,認為這一細節的增添是嚴謹並具有創造性的,符合祥林嫂性格發展的規律,她由於絕望而產生對神權的某種懷疑和自發性反抗行動,並不等於對神權觀念已具有徹底的認識和實行根本的決裂。編劇夏衍對此回應稱,&34; 這一細節的增加並非是自己的創意,早在解放前攝製的越劇《祥林嫂》的電影中,就已經有了這一場面,後來經常在舞臺上演出的越劇、評劇,也都把這個場面保留了下來,他因此把它寫進了《祝福》 電影劇本。這樣的不同意見的爭論持續頗久,直到八十年代還有人就《祝福》的電影改編撰文與夏衍商榷。
(電影劇照)
任何一部作品都會有人評說,這很正常,這至少證明這是一部經典的值得評說的電影,總比那些垃圾電影不值得一看不值得再提起要好上1000倍。
現在很多年輕觀眾不熟悉魏鶴齡,還是為沒有欣賞過魏鶴齡表演的人們感到了遺憾。1907年1月,魏鶴齡出生於天津一個貧苦的農民家庭,1928年,魏鶴齡聽說山東省立實驗劇團招人,沒想到他一試即中。
1956年,魏鶴齡在電影《祝福》中所塑造的賀老六這個角色,形神皆備堪稱完美,奉獻了教科書般的演技,尤其是影片中,當祥林嫂以死抗婚時他所表現出的茫然和木訥,以及祥林嫂堅持要離開時他所體現出的平靜與遺憾,都被他刻畫得入木三分。那份誠摯和善良,不僅打動了祥林嫂,更讓萬千觀眾看到了賀老六真實而質樸的內心。試問現在有哪個演員扮演這個角色,可以超越魏鶴齡呢?
遺憾的是:魏鶴齡老師後來的作品不是很多,1979年10月2日,魏鶴齡在上海病逝,享年72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