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力奮:真相的傳播,是回歸新聞的原點

2021-02-07 澎湃新聞

原創 袁建勝 復旦商業知識

本文來自

第22期《管理視野》

事實在媒體的挖掘和傳播中被不斷補充完整,這整個過程支撐起真相,真實是一個開放系統,隨著新事實的出現、我們對真相的理解不斷的調整,實現認知的進化。

被新冠肺炎疫情隔離的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教授、FT中文網前總編輯張力奮,在美國休斯頓養了十幾隻靜悄悄的蜥蜴。

本以為這是另一個尋常的寒假,張力奮按慣例結束復旦大學新聞學院一個學期的工作,啟程去美國寫作,幾天後疫情突然暴發,武漢宣布封城。密切關注新聞的張力奮,和很多人一樣,只看懂了開頭,沒料中結尾,眼看疫情的「上半場」在中國逐漸平息,身後的美國又一頭闖進了下半場。

「整場」陪伴張力奮的,是這十幾隻蜥蜴,當自己被隔離在家,往日平淡的生活被打破,靜靜地觀察它們,成了張力奮每天必做的工作之一。張力奮畢業於復旦大學新聞系,先是留校任教,後來赴英留學,獲傳播學博士之後回到業界,在BBC、英國金融時報從事新聞工作逾20年。2016年,他應邀作為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回母校執教。

「隔離不是日常生活的常態,但也不都是壞事。一是可以換一雙眼晴看世界、看自己,很多司空見慣的事突然放大,有了新意與靈感。同時也讓我們有機會做幾件一直沒做成的事。比如,養幾隻小動物,系統觀察它們,補一補生物學。感謝這次隔離,我實現了。」

輿情伴著疫情一波波洶湧而來,這位待在家裡的「新聞研究者」卻有了更為沉靜的思考,事實、真相、原點……簡單概念的重要性,在普遍焦慮的風險中,醒目地凸顯出來,預示著傳播在後疫情時代的新圖景。

01

海量信息的「供需失衡」

「有時候,蜥蜴們在寵物籠裡隔得很遠。它們只吃活的小昆蟲,如蟋蟀、麵包蟲。當你悄悄把蟋蟀放進去,其中一隻蜥蜴發現了它。過了一會兒,其他的都會圍過來,為什麼它們只吃會動的東西?它們之間是怎麼溝通信息的?它們有組織嗎?我至少見證一次,兩個蜥蜴似乎在合作攀爬光滑的垂直表面。」張力奮說。人作為一種高度社會化、互相聯繫更為密切的生物,信息流轉的內在機制又是什麼呢?

在他看來,從媒體角度看,這次疫情有兩個決定性的因素:一方面是生活狀態的逆勢改變,歷史上重大疫病下往往如此。另一方面是新傳播技術條件下,生產的海量信息。特別在當下社交媒體的蠻荒時期,這是新現象。兩者之間的張力,構成信息傳播供需失衡的加劇或錯位。我們可以知道無窮量的信息,但我們常常不了解最重要的基本事實,這是基礎事實的稀缺性。

在嚴格疫情防控的條件下,絕大多數人的生活是安全的,但隔離把物理世界突然變得很小,小到人們都要每天24小時共處,回歸家庭的小空間裡,同時也將感受、情緒高度放大、關注力轉移、匯聚成集中暴發的共同體驗。隔離,意味著人們的社會化程度降至低點,人們比平時更迫切地需要知道外界的信息和變化,來尋求生存心態的穩定。人在極端情景下對信息的強烈需求,可以是一種生理反應。

其實在疫情之前,焦慮也已成為現代人機制化的新常態,它隨著社交媒體的演進被凸顯出來,手機幾乎成了人類的延伸肢體,即時、海量的信息不斷衝撞著人們的感官和思維,幾乎成了主宰力量。在這樣的境況下,一個普通個體想要抵擋信息的裹挾更加困難,信息的篩選與核實變得非常重要,人們高度依賴權威的信息源,這也是媒體的價值與職責所在。過去幾個月來,張力奮也暗暗給自己熟知的媒體環境做著評估,第一財經、財新、財經、澎湃、《三聯生活周刊》等一批媒體的表現可稱得上能擔當得起媒體的招牌。

「特別是前期,這些媒體的一系列試圖追根溯源的報導非常引人注目,建立起基本事實的模型,這非常重要。在這一場重大公共衛生事件暴發時,人們對新聞的需求其實很簡單,就是我們所熟知的5個W,新聞最基本的要素:何時、何地、何事、何因、何人。基本事實至關重要。」張力奮說。

雖有海量信息,事實的稀缺性卻更為加劇了。不僅有謠言和段子趁虛而入,也有兩個意外的收穫:一個是鍾南山、李蘭娟、張文宏為代表的科學家和醫生們脫穎而出,成為新的明星,他們通過媒體和平臺不斷發聲,安撫人們的情緒。

另一方面,關於諸多普通民眾記錄武漢生活的民間文本,在張力奮看來,人在非常時刻記錄自己的生命體驗,是一種基本權利,是對媒體不足甚至缺位的「救贖」。隨著武漢封城的持續和疫情防控的推進,受眾需要獲知更多人的信息、境況,這些記錄便成了了公共書寫的一部分。疫情中,眾多普通人的日常記錄也成了爆款,比如年輕小夥「蜘蛛猴麵包」,用視頻記錄著武漢封城之後的日子,這位曾經只有幾千人關注的微博博主,短時間裡聚起500多萬的粉絲,一段視頻的點擊量就達到幾千萬的級別。

「此次疫情是回溯新聞為何物、研究媒體技術演進,以及大眾新聞啟蒙的最好契機,」張力奮說,「我們在經歷災難時,會更深切地意識到自己和世界的脆弱性,從新聞傳播的角度,如何在新技術顛覆的趨勢中回歸最本體的問題,社會、經濟的正常發展,真新聞的供應是基本前提之一。」

02

真實的反轉

蜥蜴也有秘密。

張力奮很好奇,蜥蜴蛻下的皮總是消失不見,他查過資料,蛻皮過程只需要一天,但他在缸裡遍尋不到蛻變的遺蹟,為此他困惑了很久,終於有一天,在例常的觀摩時間,拍到了事實,原來是蜥蜴自己吃掉了。

這個看似微不足道的細節,說清了「真實」與「證據」 的含義。相伴輿情出現的,經常是一次次的反轉。張力奮說,記者對事實負責。當事實出現反轉時,人們的判斷和認知也隨之調整。比如疫情發生前期,到底是不是存在「人傳人」的現象,出現過很多波折。

在張力奮看來,反轉不止是基本事實被推翻了,從而簡單得出另一個結論。從時間跨度看,它是一種基於證據的思維方式。事實在媒體傳播中不斷補充完整,整個過程支撐起真相的調查與斟別過程。它是個開放系統,隨著新的證據出現、不斷的否定和調整,實現認知的進化。

「只有事實本身發生了改變,所謂真相的反轉才會成立,這需要經過專業訓練的媒體,源源不斷地報導和輸出符合事實的信息。用戶雖享受海量信息,但在整個信息鏈,仍是體態龐大的弱勢群體。」張力奮說。

張力奮對中西方的媒體生態都了解。歐美媒體樂於報導負面新聞或壞消息。疫情當前,仍然如此。中國媒體對歐美疫情失控的嚴厲批評,使用的證據恰恰是歐美媒體遞來的「刀子」,即報導的壞信息。不同的事實之間有競爭,可以更好地接近真相。

關注事實是媒體的核心競爭力,圍繞網際網路時代媒體甄別事實的硬需求,歐美很多地區出現了提供服務的專業商業機構,通過技術手段判斷一張照片、一段音頻和視頻的真偽。

張力奮認為,事實反轉太多,是國內傳媒界境的重大缺陷。間接地傷害市場、社會秩序,甚至造成群體間的「撕裂」。「這些反轉提醒我們,媒體人認定和報導事實的專業素質多麼重要。重大公共危機,是檢測媒體權威性最重要的契機。」張力奮說。

03

新聞的前景,是回歸原點

張力奮有過很多頭銜,他最珍視的是「記者」二字。經歷過疫情更讓他意識到,在辨別事實成本變得越來越高的當下,更凸顯這份工作不可或缺的價值。

「近年來,新舊媒體是業內的主要話題之一。我認為媒體本質上並無新舊之分,這不是技術、平臺和投資的問題,而在於是否堅持新聞本原的問題,一個不斷發掘和報導事實的媒體才是合格的,如果一個媒體無法提出問題、幫助受眾界定事實,無論新舊,都沒有存在的意義。」張力奮說。

張力奮鍾愛新聞這個身份和職業,幾乎成了他的信念。但對鼓勵年輕人從事新聞工作,他心中還是有些忐忑:國內媒體的現實狀況如此,收入不高、成長空間小、人才流失嚴重,是不是算一條艱難的事業道路?

「歐美媒體日子也不好過,但它們迄今沒有遭遇國內這麼嚴重的、結構性斷代的整體問題。評價一個行業的前景,重要因素之一就是,受過良好教育的優秀年輕人是否願意選擇它執業。」張力奮說。

本次疫情對新聞傳播領域同樣是一次「預警」,作為現代社會運行的基礎設施或「標配」,要鼓勵年輕人投入新聞這個公共服務領域,同時社會要培養對公共媒體的尊重。

張力奮又提及自己的蜥蜴項目。剛剛養它們時,很擔心買不到它們的主食蟋蟀,需要到寵物店購買。嚴格隔離之下,餐館都無法營業,寵物店還能開嗎?張力奮去查閱相關資料,發現寵物店和醫院、藥房、超市一樣,被列為保證社會正常運轉的「基本公共服務」之一。

「我覺得這個很有意思,自我保護是人類的天性,現代社會的運行非常複雜,個體、社區和社會緊密相連,需要不斷優化遊戲規則來實現,在減少風險和維持生活常態之間取得最優平衡。媒體的轉型也是如此。」張力奮說。

□ 作者/袁建勝

□ 封面圖/視覺中國

原標題:《張力奮:真相的傳播,是回歸新聞的原點》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張力奮《牛津筆記》的生命敘事:讀書是為了徵服愚昧和無知
    當日,著名媒體人、前FT中文網總編輯、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張力奮《牛津筆記》新書分享會在這裡舉行。他與他的同時代人——著名新聞傳播學者、浙江大學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教授杜駿飛一起,回溯60後一代人的精神成長,並就大學教育、中西文化交流、個人閱讀等展開氣氛熱烈的交談。
  • 《美國諜夢 第六季》一切回歸原點
    這裡引用一下《千面英雄》書中的思想,任何一個英雄或者個人,最終都會返回原點,而他們所經歷的就是為了尋找真我的過程。正是因為了解了真相,他們毅然決定阻止破壞峰會的行動,返回了祖國。 Elizabeth 在車上做了一個夢,夢到與黑人相好的時光,彼時正懷著Paige,她說其實並不想要這個孩子,或許Paige的最後的留在美國,恰恰是回歸了Elizabeth最初的不願做母親的狀態。
  • 21世紀網改版啟航:回到財經新聞原點
    因此,在這種嘗試下,21世紀網以此盛宴為起點,拉開了標識著「回到新聞原點」的改版大幕。21世紀經濟報導財經版主任、21世紀網總編助理周斌指出,「人們被信息淹沒,成為孤島,我們希望能成為一座燈塔。」周斌總結指出。
  • 【學術資訊】《新聞與傳播研究》《現代傳播》精華薈萃(2)
    現代傳播 (中國傳媒大學學報), 2014, 11: 015.[5]劉昶, 陳文沁. 歐洲新聞傳播心理學批評: 學術淵源與研究路徑[J]. 現代傳播: 中國傳媒大學學報, 2014 (11): 40-44.[6]高海波, 吳廷俊. 杜威在華講演中的傳播問題[J]. 現代傳播 (中國傳媒大學學報), 2014, 11: 017.
  • 成都大學新聞與傳播2021年真題全解析
    「華爾街日報體」是美國《華爾街日報》慣用的一種新聞寫作方法,又稱焦點展開結構,是《華爾街日報》頭版上常見的一種新聞報導形式,尤其適用於非事件性新聞或宏觀報導,其基本特徵是,首先以一個具體的事例(小故事、小人物、小場景、小細節)開頭,然後再自然過渡,進入新聞主體部分,接下來將所要傳遞的新聞大主題、大背景合盤託出,集中力量深化主題,結尾再呼應開頭,回歸到開頭的人物身上,進行主題升華。
  • 21考研推薦:六本新聞傳播專業的入門好書!
    今天就為大家送上新聞傳播專業幾本較好的入門書,不僅可以當作假期的消遣,還可以為開學之後的複習積累一定的基礎哦~   一、新聞的十大基本原則   作者:[美]比爾·科瓦奇(BillKovach)/[美]湯姆·羅森斯蒂爾(TomRosenstiel)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譯者:劉海龍/連曉東
  • 葉羅麗:舒言的時間魔法出現失控,所有的時間線即將回歸原點
    舒言心裡明白要是時間一直重疊下去,勢必會引發巨大的麻煩,因此他直接將時間進行了重置,一切的事物都回歸到了原點。在這個被重置的世界中人類世界還沒有被曼多拉女王入侵,王默,思思等人也沒有成為葉羅麗戰士們。而葉羅麗仙境也還依舊跟原來一樣由辛靈仙子掌控著,但是這樣的時間原點應該維持不了太長的時間,並且身為時間管理者的舒言也只能夠以旁觀者的身份去看待這一切。
  • 社交媒體中情緒傳播與事實傳播的關係
    摘要:2018年10月28日「重慶公交車墜江」事件發生後,網絡輿論隨著事故真相的新聞報導幾度發生反轉,期間,網民群體的關注焦點與情緒也受到新聞報導的影響在短時間內發生多次轉變。
  • 唐澤壽明時隔5年再度主演 回歸真人動作戲原點
    唐澤壽明時隔5年再度主演 回歸真人動作戲原點 時間:2014.01.16 來源:1905電影網 作者:姬忠鵬 分享到:
  • 新聞傳播中媒體公信力的建設|徵文大賽來稿
    可正是因為如此,虛假新聞的泛濫,有償新聞、低俗節目充斥螢屏和網絡, 隨著新聞傳播影響力的增加,媒體以往所具有被社會公眾所信賴的公信力、約束力卻大大減少,本文以具體的例子拋開現象看本質,為大家解讀新聞傳播中媒體公信力的建設。(開封廣播電視臺 《聚焦社保》欄目製片人 王輝)眾所周知,近幾年時間,網絡新媒體的飛速發展,微博、微信朋友圈已成為人們生活的一部分。
  • 在批量生產的假新聞背後,民族主義陰魂不散,「後真相」屹立不倒
    哈薩克斯坦不是疫情期間唯一一個「被渴望回歸中國」的國家和地區。據澎湃新聞報導,截至4月15日,公眾號「最新汽車的資訊」發布了近30篇名為「XX為何渴望回歸中國」「XX為何從中國獨立出去」的文章,吉爾吉斯斯坦、越南、緬甸果敢、印度曼尼普爾等地均被點名。
  • 2016年全球新聞傳播新趨勢大預測
    在2016年,全球新聞傳播業也將迎來全新的機遇與挑戰:如何在新聞價值的回歸、敘述範式的創新,以及傳播技術的變革等三個方面把握髮展與革新的脈搏,將成為傳媒業持續發展的核心命題。關鍵詞:新聞傳播;全球新聞業;預測;新趨勢進入21世紀,隨著新聞傳播技術與理念的不斷發展和更迭,傳統新聞業正在經歷著廣泛而深刻的變革。
  • 世界新聞傳播學院
    世界新聞傳播學院 時間:2001-04-09 17:18   來源: 世界新聞傳播學院 世界新聞傳播學院傳播研究所 名稱:世界新聞傳播學院地址:臺北市木柵路一段17巷1號電話:00886-2-22368225
  • 《成神之日》麻枝準回歸原點,致力於催淚故事,平凡日常中的神奇
    本作的關鍵詞是「回歸原點」。所謂「原點」,是指麻枝準在2000年代誕生的《Kanon》《AIR》《CLANNAD》《Little Busters!》等傑作。在稀鬆平常的日常生活中,一丁點的不可思議。然後意外的發展,抵達的是奇蹟的結果。那些作品在美少女遊戲中也被稱作是「催淚遊戲」,通過細膩的角色表現和豐富的情感演出,成功出圈,博得了寬闊觀眾層的支持和好評。
  • 時隔五年,麻枝準再戰原創TV動畫,大魔王為何要回歸原點?
    如今在歷經大病痊癒之後,距離上一部原創TV動畫又是時隔五年,麻枝準再度發起挑戰,這次他決定回歸原點。如今再一次時隔五年,麻枝準又做起了原創TV動畫,並宣布這次要"回歸原點",而這個原點,就是指《Kanon》的沢渡真琴故事線。
  • 高達起源 重新回歸原點
    富野本人更是站出來發表了著名的「動畫新世紀宣言」,宣告了這一動畫史上標誌性的事件。從這一刻起,高達這個名字被賦予了更多的意義,徹底成為社會大眾所認可的文化現象。三十五年後的回歸原點高達誕生三十周年之際,日升特地準備了以UC為名的《機動戰士高達UC》,從設定到劇本,獨角獸高達擺明了是要喚起死忠的回憶,雖然對此評價不一,但確實收到成效。和所有作品走到極限後就往往嘗試回歸原點一樣,高達始終都未能離開過0079的籠罩,重製初代高達也一直是各方面的呼聲,但作為壓箱底的法寶,日升社當然不到最後不可能去翻開最後的賭注,而安彥良和也坦承:唯一有這個資格決定的只有富野自己。
  • 廈門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新聞傳播教育的南方之強,廣告教育的搖籃
    廈門大學新聞教育歷史悠久,1922年成立新聞學部,開啟了中國人辦新聞教育的先河。1983年復辦新聞傳播系,在中國大陸率先以「傳播」冠名,創辦廣告學專業、國際新聞學專業,體現了廈大新聞傳播人敢為人先的開拓精神。2007年成立新聞傳播學院。
  • 一品布衣,讓精髓美味回歸原點
    一品布衣創意鍋王,讓精髓美味回歸原點!
  • 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傳播分寸感是自信的表現
    網絡技術使傳播能力無遠弗屆,讓那些懷有敵意、沒有分寸感的言論有了全時空、直抵面門式的傳播能量,導致很多弱者的尊嚴感不斷受損、被冒犯感全面增強。這些多媒體立體化的無分寸「帶節奏」現象,使人不由得懷疑這些發聲者是否具備基本的傳播倫理。 膀子粗、嗓門大是蒙昧時期產生的力量迷茫,不能允許這種沒有分寸感的拜物教,在具有先進科技支撐的網絡上復活。
  • 知識挖掘機:從零開始,但並非從頭再來——聊聊那些回歸「原點」的遊戲
    【17173新聞報導,轉載請註明出處】引言: 在遊戲系列化的過程中,零式作品往往起到一些意想不到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