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申克的救贖》活著就是改變這個環境,在改變中確認存在的價值!影片《肖申克的救贖》改編自史蒂芬.金的中篇小說《麗塔·海華斯和肖申克的救贖》。主要講述了在1946年,年輕的銀行家安迪被法院誤判為蓄意謀殺罪,終身監禁在肖申克監獄,在確知洗冤無望的情況下,經歷數十年的策劃終于越獄成功,重新獲得了應有的自由的故事。
瑞德的命運:瑞德在一次次假釋被拒後,終於在他垂暮之年被假釋成功了,小說中說他在監獄中就開始寫這個故事,而且用安迪初見監獄時的方法把稿紙帶出了監獄,而電影中他只是在講這個故事,假釋成功後他和老布一樣被安排在一個超市當搬運工,雖然他己經不太能適應外面的世界了,但是他最終並沒有走上老布的路,他選擇離開那個政府給他安置餘生的地方,上齊華坦尼荷找安迪享受真正的自由。
安迪逃離肖申克的最後一晚,獄燈依次熄滅,那「噠噠」的聲響像安迪跳動的心臟,黑暗中手中拿著繩子的他終於等來了這改變命運的一晚,當他終於逃脫出獄時,那狂風驟雨仿佛洗淨了他身上所有汙漬和黑暗,此時的背景音樂壯麗的令人心悸。安迪脫了衣服站在雨中,鏡頭下只有他一個人,拜託了舒服的枷鎖,像獲得新生的野獸。後來監獄中的人發現他逃跑便交代了美人圖和錘子的真正作用。
影片開頭交代安迪入獄的原因,可在法庭上他卻一再強調自己無罪,這為後文的謎團埋下了伏筆。入獄後安迪憑藉自身超群的能力創造出許多奇蹟,包括他們在天台喝著警察請的啤酒,鏡頭拍攝出陽光溫暖的灑落在每一張笑臉上,橙色的暖調象徵著希望,安迪把希望帶給所有監獄裡失去自由的囚犯,那一刻他們仿佛重獲新生。這樣溫暖的場景與安迪被關單人監獄形成了強烈的對比,單人監獄場景很小,空間黑暗,壓抑的讓人喘不過氣。
影片的主人公安迪是一名銀行家,卻因為妻子有外遇並與情人雙雙被殺而被誣入獄,獄中他結識一批獄友,能量最大、心地善良、多次假釋都沒成功的黑人瑞德和他成為其摯友。貪婪的監獄長諾頓和暴力警官哈德利等人為了能更好逃稅而將安迪調出,安迪藉機多次幫忙獄友獲取做人的尊嚴。
肖申克的救贖,不如說是:自我的救贖。為什麼要救贖?因為還存有希望,希望可以讓人渴望自由。強者自救,聖者渡人。這部影片,先是安迪被有理有據的被判無期徒刑,進入監獄。他知道自己是無罪的,他很清晰自己並沒有殺人,這或許是他存有希望的來源。其他在監獄的人群,其實已經與安迪形成分別,他們不存在希望,甚至把監獄當做自己的家,對於他們而言離開監獄,會開始絕望,這不得不說一個效應——斯德哥爾摩綜合症。
自由需要不斷抗拒遺忘,抗拒高牆之內、棍棒之下的規訓,抗拒「我是世界的光,跟隨我就不會步入黑暗,而能得到生命的光。」俗人常說:不能改變環境,就要努力讓自己適應環境。然而在那些「關不住的心靈」看來,活著就是要改變這個環境,在改變世界中確認自己存在的價值。「得救之道,就在其中。有的鳥兒是關不住的,它們的羽翼太光亮。」關不住的心靈深處,是這樣的希望:永遠不要被環境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