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夏雲
大熊貓作為我國特有的古老物種,已在地球上至少生存了800萬年。在5000年的華夏文明史中,大熊貓被作為神奇異獸,對其記載撲朔迷離,充滿傳奇。
從1869年法國博物學家戴維在四川雅安科學發現第一隻大熊貓後的一個半世紀以來,對其古名研究紛繁複雜,有貔貅、騶虞、貘、貊、白豹、白熊、竹熊、百羆、食鐵獸等數十個之多。大熊貓古名討論延續上百年,各家學者暢所欲言,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如今認同度高的大熊貓古名主要有貔貅、騶虞、貊(貘)三種說法。
大熊貓的三種古名說
貔貅說。《史記·五帝本紀》載,軒轅黃帝與炎帝作戰,「教熊羆貔貅軀虎,以與炎帝戰於坂泉之野,三戰,然後得其志。」有學者大多引用這一記載,認為貔貅即為大熊貓,是黃帝馴養的上古神獸之一。
騶虞說。《山海經·海內北經》載:「林氏國有珍獸,大若虎,五彩畢具,尾長於身,名曰騶吾,乘之日行千裡。」《說文》載:「騶虞,白虎黑文,尾長於身。仁獸,食自死之肉。從虍吳聲。」《正字通》云:「騶虞或作騶吾,騶牙。吾牙字雖與虞異,其為騶虞一也。」 騶吾與騶虞是古時異名。在後世的傳頌中,不斷被神化為仁獸。晉朝依照它的形象,製成為求和的騶虞幡。明代永樂、宣德年間,多次有騶虞現身的記載。
貊(貘)說。晉人郭璞是第一個全面、系統註解《山海經》的人,在其所注《山海經·中山經》中記載:「邛崍山,在漢嘉嚴道,有九折坂,出貊。貊似熊而黑白駁。亦食銅鐵。」這一記載描述,應該說是最接近於現在我們認識的大熊貓形象的。這也是近代以來對大熊貓若干古稱的研究梳理中,有明確棲息地的最早文獻記錄。
《康熙字典》將「貊」通作「貘」,是古異體字。貊(貘)除了在《山海經》中的記載外,在古文獻出現較多。《說文解字》:「貘,佀熊而黃黑色。出蜀中。」《神異經》:「南方有獸,毛黑如漆,食鐵飲水,名齧鐵。」
貊(貘)被認為是大熊貓存在的爭議,主要是白居易寫的《貘屏贊並序》中對貘的描寫:「貘者,象鼻犀目,牛尾虎足,生於南方山谷中。寢其皮闢瘟,圖其形闢邪。」白居易寫的貘鼻子像大象,更像是今天所見到的馬來貘(又稱亞洲貘),不符合現在大熊貓的特徵。但《山海經》等古代典籍所稱貘,不一定是和白居易所寫之貘是同一種動物。
從以上大熊貓古名研究可看出,大熊貓在歷史上真正可以稱得上是隱士,對其記載不僅少,而且不一致。單從外形來說,各種記載也是相去甚遠,以致對其古稱爭議不斷。甚至有學者懷疑古人是否真的見過大熊貓。
梳理近幾十年來對大熊貓古稱的研究,大多是就古文獻記載之外形、習性與現在大熊貓是否相似而考證,而古文獻記載又多有矛盾之處,窮究文字以致迷霧重重。
我們不妨另闢蹊徑,從古文獻記載之大熊貓棲息地的角度來印證古書之記載,破解過去研究中的一些爭議。
大熊貓古稱貔貅、騶虞之說,皆將其傳為神奇異獸,且上古之事,實難考證。那麼,有明確棲息地的貊,是不是就真的指現在大熊貓呢?
邛崍山在哪裡?
漢嘉嚴道,即今四川雅安市滎經縣,是正在建設的大熊貓國家公園南入口。據全國第四次大熊貓調查,縣境現存野生大熊貓達28隻。
古人所稱邛崍山,並不是現在所指的邛崍山脈,而是位於古嚴道(滎經)西部的一座歷史名山。在《山海經》《水經注》《漢書·地理志》《華陽國志》《太平寰宇記》等古代地理志書中均有提及。《漢書·地理志》:「(蜀郡)嚴道,邛崍山,邛水所出,東入青衣。」《華陽國志》:「邛崍山,山上凝冰夏結,回曲九折,王陽去官之所。」
因邛崍山上的九折坂回曲九折,險峻至極,這裡也是歷史典故「孝子回車,忠臣叱馭」發生地。《漢書·王尊傳》:「先是王陽為益州刺史,行部至邛崍九折坂,嘆曰奉先人遺體,奈何數乘此險,後以病去。及尊為刺史,至其坂,問吏曰『此非王陽所畏道耶。』吏對曰『是。』尊叱其馭曰『驅之。』王陽為孝子,王尊為忠臣。」
險峻的九折坂和邛崍山在滎經何處呢?明清以來的志書,大概都依當時茶馬古道的走向,認為大相嶺是古邛崍山。
2004年,隨著在歷史上了隱匿了上千年的何君尊楗閣石刻的發現,明晰了古南方絲綢之路的走向並非走大相嶺,而是沿滎河西進翻越今滎經與瀘定交界的野牛山(其最高峰為被稱為亞洲最大360觀景平臺的牛背山),進入瀘定的興隆鎮(今沈村)。野牛山即為古邛崍山,翻越其上要經過今天稱為九把鎖的地方,亦為古稱九折坂的位置。
牛背山
食鐵獸之謎
確定了古邛崍山的確切位置,我們再來考證郭璞注《山海經》中載邛崍山所出的貊是不是大熊貓?
貊或被現在認為是大熊貓的動物古名,在史書記載中,往往都有進食銅鐵的說法,被稱為食鐵獸。食鐵獸與現在大熊貓憨態可掬的形象,可謂大相逕庭,因此被認為貊不是大熊貓的理由之一。
古人關於貊食鐵和諸多食鐵獸的傳說,最早出處應來自郭璞的記載。考證郭璞記載的真偽,先來看古邛崍山有沒有銅鐵。銅鐵等礦不存於地表,而是深埋於地下,不經人力開採,活動於野外的動物是無法得到的。因此,今天我們往往認為說大熊貓食銅鐵,是古人為形容大熊貓是神獸誇張的說法。
真是如此嗎?宋《太平寰宇記》嚴道縣詞條中,有如下記述:「九折坂,即嚴道山,王陽回轡之所,與鄧通所賜銅山相連,即邛崍山之西臂也。山有獸名貊,似熊而斑,能食銅鐵。」
其實,古邛崍山是我國古代著名的嚴道銅山的礦源地。《史記》載:「漢文帝賜鄧通蜀嚴道銅山,得自鑄錢。鄧氏錢,布天下。」漢文帝將一座銅山賜給寵臣鄧通開礦鑄幣,留下富可敵國的成語典故。至少是漢代以前,嚴道銅山都是古代最著名的銅山之一,在2500年前春秋戰國時期成書的《管子·山權數》中,也曾記載商湯開採嚴道銅山之礦用於鑄幣。
可見,從有人類文明開始,嚴道銅山就是重要的銅礦礦山並被開發利用,與之相連的古邛崍山,是嚴道銅山重要的礦源地。從今天的礦產資源普查數據可以得知,古邛崍山即今滎經縣野牛山脈,也是全縣最大的銅礦、鐵礦儲藏地,被稱為大礦山,礦產開採有數千年歷史。有礦產開採就有裸露在地表的礦石,在礦山及周圍活動的動物才有機會去食用。
那麼,從食性來說,大熊貓會去吃銅鐵嗎?我們理解郭璞記載的邛崍山所出貊食銅鐵,其實應是一種舔食,而不是成塊地吞進去。郭璞在他所注的另外一本被稱為辭書鼻祖的《爾雅》裡,是這樣記載貘的:「似熊,小頭,黑白駁,能舐食銅鐵及竹骨。」與他注的《山海經》相比,多了「舐」字,舐即舔的意思,而且加了食竹特徵,更像大熊貓了。
其實,很多動物都有舔食土壤、石塊以獲取微量元素的習性。1980年12月18日,《光明日報》報導,臥龍自然保護區一隻大熊貓將盛飼料的鐵盆咬成碎塊吞進肚子。可見,食鐵獸這一說法應是有事實依據的。
據此,如果再進一步考證古邛崍山之貊不是馬來貘,應該可以很清晰地確認,貊即今之大熊貓。
馬來貘現分布於東南亞的馬來半島、蘇門答臘、泰國、柬埔寨和緬甸,雖然不能確認其在古代有沒有在古邛崍山範圍內分布,然查閱當地誌書等,皆未見其有任何記載,亦未有化石等考古發掘。從現在古邛崍山範圍內尚分布數十隻大熊貓來分析,大熊貓在這塊區域生生不息,已生存數百萬年,應更傾向於確認此處所出貊並非馬來貘。
薄太后的寵物
1975年6月上旬,在西漢薄太后墓南陵的從葬坑裡,發現了一個完好的大熊貓顱骨。從葬品分析,大熊貓很可能是薄太后的寵物。這是迄今唯一的兩處大熊貓與人類活動有關聯的考古發現之一,從考古的角度,印證了司馬相如在《上林賦》中對皇家園林上林苑人工飼養貘(大熊貓)的記載。
為什麼少得可憐的大熊貓與人類活動有關聯的考古發現,會出現在薄太后的墓葬裡,而古人對大熊貓有確切棲息地的最早記載會出現在嚴道邛崍山?細細梳理裡面的故事,便會覺得順理成章了。
古邛崍山是漢文帝賜給寵臣鄧通嚴道銅山的礦源地,薄太后是漢文帝的母親。漢文帝在歷史上以孝子著稱,「二十四孝」裡「漢文嘗藥」講的就是他們母子的故事。
《華陽國志·蜀志》載:「漢文帝時,以鐵銅賜侍郎鄧通,通假民卓王孫,歲取千匹;故王孫貲累巨萬,鄧通錢亦盡天下。」卓王孫是卓文君的父親,司馬相如的嶽父,蜀地冶鐵大王,從《華陽國志》的記載可以看出,擁有嚴道銅山的鄧通,藉助冶煉專家卓王孫的技術,共同合作開發了當時的嚴道銅山。
漢文帝、薄太后、鄧通、司馬相如基本上是同一時代的人物,歷史記載與司馬相如的文章及當代的考古發現,應該可以互相印證邛崍山所出貊即為大熊貓的歷史事實。
或許還要質疑:當時西安皇宮裡的大熊貓為什麼不應該來自離西安更近,現在還有大熊貓分布的秦嶺片區呢?如果大熊貓像其他動物一樣在歷史上被人們廣泛認識和記載,那這一疑問應是合理的。
而我們看到,幾乎完全隱沒在古人視野裡的大熊貓,這一可愛的動物甚至在中國幾千年的繪畫、雕刻、器物裡都沒能留下半點身影,那麼,我們更應該相信當時出現在皇宮裡的大熊貓是來自有清晰棲息地記載且合情合理的嚴道邛崍山。
我們可以合理推定,自有人類文明以來,大熊貓一直處於隱者的狀態,遠離人類而生存,這或許也是大熊貓能在地球上生存幾百萬年成為活化石的生存智慧,因此在歷史上鮮有記載。
因漢文帝賜鄧通嚴道銅山開礦鑄幣,使得人們有機會深入到人類農業耕作活動範圍以外的大熊貓生活的深山密林,大熊貓作為珍奇物種被發現,並被擅長邀寵的鄧通帶到京城,圈養在皇家園林並成為太后的寵物。或許是大熊貓這一物種太過珍貴,甚得太后喜愛,薄太后死後,將它作為陪葬品葬在墓裡。
因為第一次發現大熊貓是在開採銅鐵礦的礦山邛崍山,觀察到了大熊貓有舔食銅鐵的習性,便將其如實記錄下來,以致被後人著書廣泛引用而傳為神乎其神的食鐵獸,讓本在歷史上若隱若現的大熊貓成為一種神奇異獸而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