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夏雲:大熊貓就是古代的食鐵獸?

2021-01-14 封面新聞

文圖/夏雲

大熊貓作為我國特有的古老物種,已在地球上至少生存了800萬年。在5000年的華夏文明史中,大熊貓被作為神奇異獸,對其記載撲朔迷離,充滿傳奇。

從1869年法國博物學家戴維在四川雅安科學發現第一隻大熊貓後的一個半世紀以來,對其古名研究紛繁複雜,有貔貅、騶虞、貘、貊、白豹、白熊、竹熊、百羆、食鐵獸等數十個之多。大熊貓古名討論延續上百年,各家學者暢所欲言,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如今認同度高的大熊貓古名主要有貔貅、騶虞、貊(貘)三種說法。

大熊貓的三種古名說

貔貅說。《史記·五帝本紀》載,軒轅黃帝與炎帝作戰,「教熊羆貔貅軀虎,以與炎帝戰於坂泉之野,三戰,然後得其志。」有學者大多引用這一記載,認為貔貅即為大熊貓,是黃帝馴養的上古神獸之一。

騶虞說。《山海經·海內北經》載:「林氏國有珍獸,大若虎,五彩畢具,尾長於身,名曰騶吾,乘之日行千裡。」《說文》載:「騶虞,白虎黑文,尾長於身。仁獸,食自死之肉。從虍吳聲。」《正字通》云:「騶虞或作騶吾,騶牙。吾牙字雖與虞異,其為騶虞一也。」 騶吾與騶虞是古時異名。在後世的傳頌中,不斷被神化為仁獸。晉朝依照它的形象,製成為求和的騶虞幡。明代永樂、宣德年間,多次有騶虞現身的記載。

貊(貘)說。晉人郭璞是第一個全面、系統註解《山海經》的人,在其所注《山海經·中山經》中記載:「邛崍山,在漢嘉嚴道,有九折坂,出貊。貊似熊而黑白駁。亦食銅鐵。」這一記載描述,應該說是最接近於現在我們認識的大熊貓形象的。這也是近代以來對大熊貓若干古稱的研究梳理中,有明確棲息地的最早文獻記錄。

《康熙字典》將「貊」通作「貘」,是古異體字。貊(貘)除了在《山海經》中的記載外,在古文獻出現較多。《說文解字》:「貘,佀熊而黃黑色。出蜀中。」《神異經》:「南方有獸,毛黑如漆,食鐵飲水,名齧鐵。」

貊(貘)被認為是大熊貓存在的爭議,主要是白居易寫的《貘屏贊並序》中對貘的描寫:「貘者,象鼻犀目,牛尾虎足,生於南方山谷中。寢其皮闢瘟,圖其形闢邪。」白居易寫的貘鼻子像大象,更像是今天所見到的馬來貘(又稱亞洲貘),不符合現在大熊貓的特徵。但《山海經》等古代典籍所稱貘,不一定是和白居易所寫之貘是同一種動物。

從以上大熊貓古名研究可看出,大熊貓在歷史上真正可以稱得上是隱士,對其記載不僅少,而且不一致。單從外形來說,各種記載也是相去甚遠,以致對其古稱爭議不斷。甚至有學者懷疑古人是否真的見過大熊貓。

梳理近幾十年來對大熊貓古稱的研究,大多是就古文獻記載之外形、習性與現在大熊貓是否相似而考證,而古文獻記載又多有矛盾之處,窮究文字以致迷霧重重。

我們不妨另闢蹊徑,從古文獻記載之大熊貓棲息地的角度來印證古書之記載,破解過去研究中的一些爭議。

大熊貓古稱貔貅、騶虞之說,皆將其傳為神奇異獸,且上古之事,實難考證。那麼,有明確棲息地的貊,是不是就真的指現在大熊貓呢?

邛崍山在哪裡?

漢嘉嚴道,即今四川雅安市滎經縣,是正在建設的大熊貓國家公園南入口。據全國第四次大熊貓調查,縣境現存野生大熊貓達28隻。

古人所稱邛崍山,並不是現在所指的邛崍山脈,而是位於古嚴道(滎經)西部的一座歷史名山。在《山海經》《水經注》《漢書·地理志》《華陽國志》《太平寰宇記》等古代地理志書中均有提及。《漢書·地理志》:「(蜀郡)嚴道,邛崍山,邛水所出,東入青衣。」《華陽國志》:「邛崍山,山上凝冰夏結,回曲九折,王陽去官之所。」

因邛崍山上的九折坂回曲九折,險峻至極,這裡也是歷史典故「孝子回車,忠臣叱馭」發生地。《漢書·王尊傳》:「先是王陽為益州刺史,行部至邛崍九折坂,嘆曰奉先人遺體,奈何數乘此險,後以病去。及尊為刺史,至其坂,問吏曰『此非王陽所畏道耶。』吏對曰『是。』尊叱其馭曰『驅之。』王陽為孝子,王尊為忠臣。」

險峻的九折坂和邛崍山在滎經何處呢?明清以來的志書,大概都依當時茶馬古道的走向,認為大相嶺是古邛崍山。

2004年,隨著在歷史上了隱匿了上千年的何君尊楗閣石刻的發現,明晰了古南方絲綢之路的走向並非走大相嶺,而是沿滎河西進翻越今滎經與瀘定交界的野牛山(其最高峰為被稱為亞洲最大360觀景平臺的牛背山),進入瀘定的興隆鎮(今沈村)。野牛山即為古邛崍山,翻越其上要經過今天稱為九把鎖的地方,亦為古稱九折坂的位置。

牛背山

食鐵獸之謎

確定了古邛崍山的確切位置,我們再來考證郭璞注《山海經》中載邛崍山所出的貊是不是大熊貓?

貊或被現在認為是大熊貓的動物古名,在史書記載中,往往都有進食銅鐵的說法,被稱為食鐵獸。食鐵獸與現在大熊貓憨態可掬的形象,可謂大相逕庭,因此被認為貊不是大熊貓的理由之一。

古人關於貊食鐵和諸多食鐵獸的傳說,最早出處應來自郭璞的記載。考證郭璞記載的真偽,先來看古邛崍山有沒有銅鐵。銅鐵等礦不存於地表,而是深埋於地下,不經人力開採,活動於野外的動物是無法得到的。因此,今天我們往往認為說大熊貓食銅鐵,是古人為形容大熊貓是神獸誇張的說法。

真是如此嗎?宋《太平寰宇記》嚴道縣詞條中,有如下記述:「九折坂,即嚴道山,王陽回轡之所,與鄧通所賜銅山相連,即邛崍山之西臂也。山有獸名貊,似熊而斑,能食銅鐵。」

其實,古邛崍山是我國古代著名的嚴道銅山的礦源地。《史記》載:「漢文帝賜鄧通蜀嚴道銅山,得自鑄錢。鄧氏錢,布天下。」漢文帝將一座銅山賜給寵臣鄧通開礦鑄幣,留下富可敵國的成語典故。至少是漢代以前,嚴道銅山都是古代最著名的銅山之一,在2500年前春秋戰國時期成書的《管子·山權數》中,也曾記載商湯開採嚴道銅山之礦用於鑄幣。

可見,從有人類文明開始,嚴道銅山就是重要的銅礦礦山並被開發利用,與之相連的古邛崍山,是嚴道銅山重要的礦源地。從今天的礦產資源普查數據可以得知,古邛崍山即今滎經縣野牛山脈,也是全縣最大的銅礦、鐵礦儲藏地,被稱為大礦山,礦產開採有數千年歷史。有礦產開採就有裸露在地表的礦石,在礦山及周圍活動的動物才有機會去食用。

那麼,從食性來說,大熊貓會去吃銅鐵嗎?我們理解郭璞記載的邛崍山所出貊食銅鐵,其實應是一種舔食,而不是成塊地吞進去。郭璞在他所注的另外一本被稱為辭書鼻祖的《爾雅》裡,是這樣記載貘的:「似熊,小頭,黑白駁,能舐食銅鐵及竹骨。」與他注的《山海經》相比,多了「舐」字,舐即舔的意思,而且加了食竹特徵,更像大熊貓了。

其實,很多動物都有舔食土壤、石塊以獲取微量元素的習性。1980年12月18日,《光明日報》報導,臥龍自然保護區一隻大熊貓將盛飼料的鐵盆咬成碎塊吞進肚子。可見,食鐵獸這一說法應是有事實依據的。

據此,如果再進一步考證古邛崍山之貊不是馬來貘,應該可以很清晰地確認,貊即今之大熊貓。

馬來貘現分布於東南亞的馬來半島、蘇門答臘、泰國、柬埔寨和緬甸,雖然不能確認其在古代有沒有在古邛崍山範圍內分布,然查閱當地誌書等,皆未見其有任何記載,亦未有化石等考古發掘。從現在古邛崍山範圍內尚分布數十隻大熊貓來分析,大熊貓在這塊區域生生不息,已生存數百萬年,應更傾向於確認此處所出貊並非馬來貘。

薄太后的寵物

1975年6月上旬,在西漢薄太后墓南陵的從葬坑裡,發現了一個完好的大熊貓顱骨。從葬品分析,大熊貓很可能是薄太后的寵物。這是迄今唯一的兩處大熊貓與人類活動有關聯的考古發現之一,從考古的角度,印證了司馬相如在《上林賦》中對皇家園林上林苑人工飼養貘(大熊貓)的記載。

為什麼少得可憐的大熊貓與人類活動有關聯的考古發現,會出現在薄太后的墓葬裡,而古人對大熊貓有確切棲息地的最早記載會出現在嚴道邛崍山?細細梳理裡面的故事,便會覺得順理成章了。

古邛崍山是漢文帝賜給寵臣鄧通嚴道銅山的礦源地,薄太后是漢文帝的母親。漢文帝在歷史上以孝子著稱,「二十四孝」裡「漢文嘗藥」講的就是他們母子的故事。

《華陽國志·蜀志》載:「漢文帝時,以鐵銅賜侍郎鄧通,通假民卓王孫,歲取千匹;故王孫貲累巨萬,鄧通錢亦盡天下。」卓王孫是卓文君的父親,司馬相如的嶽父,蜀地冶鐵大王,從《華陽國志》的記載可以看出,擁有嚴道銅山的鄧通,藉助冶煉專家卓王孫的技術,共同合作開發了當時的嚴道銅山。

漢文帝、薄太后、鄧通、司馬相如基本上是同一時代的人物,歷史記載與司馬相如的文章及當代的考古發現,應該可以互相印證邛崍山所出貊即為大熊貓的歷史事實。

或許還要質疑:當時西安皇宮裡的大熊貓為什麼不應該來自離西安更近,現在還有大熊貓分布的秦嶺片區呢?如果大熊貓像其他動物一樣在歷史上被人們廣泛認識和記載,那這一疑問應是合理的。

而我們看到,幾乎完全隱沒在古人視野裡的大熊貓,這一可愛的動物甚至在中國幾千年的繪畫、雕刻、器物裡都沒能留下半點身影,那麼,我們更應該相信當時出現在皇宮裡的大熊貓是來自有清晰棲息地記載且合情合理的嚴道邛崍山。

我們可以合理推定,自有人類文明以來,大熊貓一直處於隱者的狀態,遠離人類而生存,這或許也是大熊貓能在地球上生存幾百萬年成為活化石的生存智慧,因此在歷史上鮮有記載。

因漢文帝賜鄧通嚴道銅山開礦鑄幣,使得人們有機會深入到人類農業耕作活動範圍以外的大熊貓生活的深山密林,大熊貓作為珍奇物種被發現,並被擅長邀寵的鄧通帶到京城,圈養在皇家園林並成為太后的寵物。或許是大熊貓這一物種太過珍貴,甚得太后喜愛,薄太后死後,將它作為陪葬品葬在墓裡。

因為第一次發現大熊貓是在開採銅鐵礦的礦山邛崍山,觀察到了大熊貓有舔食銅鐵的習性,便將其如實記錄下來,以致被後人著書廣泛引用而傳為神乎其神的食鐵獸,讓本在歷史上若隱若現的大熊貓成為一種神奇異獸而存在。

相關焦點

  • 大熊貓在古代卻為什麼被稱為兇猛的食鐵獸?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大熊貓在古代卻為什麼被稱為兇猛的食鐵獸? 我國古代有兩本非常出名的文化典籍,一本叫做《尚書》,一本叫做《詩經》,前者為一部多個體裁性質的文獻彙編,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史書。主要記載的內容,上起堯、舜,下至春秋時期的秦穆公,包括了夏、商、周三代的歷     原標題:大熊貓在古代卻為什麼被稱為兇猛的食鐵獸?     我國古代有兩本非常出名的文化典籍,一本叫做《尚書》,一本叫做《詩經》,前者為一部多個體裁性質的文獻彙編,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史書。
  • 山海經:熊貓與食鐵獸
    在現實生活中,熊貓那憨態可掬的形象在我們的腦海中已經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例如提到大熊貓最愛吃的食物是什麼,恐怕大家想到的第一樣東西就是竹子。那麼喜好竹子的大熊貓和山海經所記載的能夠輕易咬斷鋼鐵,喜食肉類的食鐵獸有什麼關係呢?
  • 「食鐵獸」大熊貓和華南虎誰更厲害?大熊貓打得過老虎嗎?
    由此可見,老虎的存在對熊具有抑制作用,甚至會直接捕食它們,也就是說,如果東北虎在野外遇到大熊貓,大熊貓也難逃危機。但是,在歷史上東北虎和大熊貓的分布幾乎沒有重合,倒是華南虎的分布和大熊貓有所重合,那麼華南虎會獵殺大熊貓嗎?
  • 熊貓為什麼又叫食鐵獸?真的能吃鐵嗎?
    被稱為「國寶」的大熊貓,是我國獨有的一種寶貴物種。 熊貓最愛吃竹子,但可別以為它是素食主義者,肉食性動物的熊貓,其實豬牛羊肉都吃,而且它還有一種特異功能,就是吃生鐵,因此熊貓還得了一個特別的名號叫「食鐵獸」。它衣著清淡素雅,情性溫順,惹人喜愛。由於它的外表似熊非熊,似貓非貓,現代俗稱之為大熊貓。
  • 肉食動物為何不敢吃大熊貓?專家:你看上古時期熊貓叫啥就明白了
    據研究發現,大熊貓起碼在地球上已經生活了800萬年的時間了,這歷史可能比我們整部人類史都要長。那麼,老虎獅子這些肉食動物為什麼不敢吃大熊貓?專家:你看上古時期熊貓叫啥就明白了。 大熊貓是我國特有的動物,早在數千年前就已經被我們的先人所發現。不過,那時候大熊貓可不是叫「大熊貓」這個「貓不貓,熊不熊」的名字,而是一個更為拉風的名字——食鐵獸。
  • 驚人發現!遠古時代,十堰曾是國寶大熊貓的家園
    考古專家曾在「鄖縣人」生活的學堂梁子遺址附近發現了兩件較為完整的武陵山大熊貓下頜骨化石。大熊貓武陵山亞種是大熊貓演化過程中的一個重要階段,在世界上少有發現。1990年,考古專家在發現「鄖縣人」過程中還發掘出武陵山大熊貓下頜骨化石,這對研究大熊貓的演化歷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 明日方舟 食鐵獸neta的竟然是成龍大哥,玩家:英文代號可太秀了
    食鐵獸是《明日方舟》手遊裡的一名五星特種幹員,她原本是炎國著名的武打電影明星,因礦石病而不得不放棄了電影拍攝。其後來到了羅德島,一度丟失了人生目標的食鐵獸找到了新的目標。從影之前的食鐵獸就接受了多年的武術訓練。身為炎國鐵意六合拳法傳人,精通全套五行八攻十二式,轉瞬間即可造成巨大的攻擊威力。
  • 大熊貓自古以來就是國寶嗎? 原來它在歷史上是這樣的存在
    大熊貓在我國擁有至高無上的國寶地位,承擔著為國賣萌的歡樂使命,且在國際外交中起了重大的作用。倘若搜索古代文獻資料,你會發現它的待遇並不高,甚至歷史記錄都寥寥無幾。 難道古代沒有大熊貓?還是古人沒有見過大熊貓?事實不是想像中那麼簡單。 早在800萬年前的晚中新世時期,大熊貓就在地球上生存了。
  • 中國秦嶺發現新「神獸」,全球僅此一隻,世界各國都很羨慕中國
    這隻新發現的食鐵獸到底是什麼呢?實際上,「食鐵獸」指的便是我國的國寶——大熊貓。 據科學顯示,大熊貓在古代時期確實有著吃鐵的習慣,原因便是大熊貓需要某種微量元素。而「食鐵獸」的由來則是因為在史書記載中:曾有大熊貓偷偷到農民家裡面舔食鐵鍋。因此,食鐵獸的名字就這樣傳下來了。
  • 第一個怒殺大熊貓的人,得35公斤肉賣了4800元,被發現後報應好
    大熊貓的珍貴不僅在於中國乃至全世界都渴望的「美色」,還在於大熊貓本身的珍貴和稀有及其在生物學和考古學上的歷史意義。現在大熊貓身上又多了一層「政治色彩」,更加的珍貴。大熊貓屬於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其祖先被稱為「始熊貓」,其化石可追溯到800萬年前。雖然熊貓在我們現代的審美來看是相當可愛的,最初熊貓是正兒八經的食肉動物。
  • 老虎和獅子pk大熊貓,誰能贏?熊貓:也不查查俺以前的名字!
    替大熊貓本尊說一句:也不查查俺以前的名字!大熊貓的「兇猛」歷史,你知道嗎?別以為大熊貓看著軟萌可愛的,其實在古時候人家可是兇猛的戰獸。800萬年前,大熊貓的祖先——始熊貓,是一種以肉食為主的動物,外形類似小個的黑熊。
  • 這就是「噬元獸」?
    在電影《驚奇隊長》中,噬元獸以橘貓的形象被發現,橘貓的形象,橘貓……劃重點:「喵星人」、「吞噬」、「體型不會有變化」。說到「噬元獸」,怎能不提咱「食鐵獸」?放圖:沒錯,大熊貓就是古時候的「食鐵獸」。南方有獸,名為齧鐵。似熊,小頭,黑白駁,能舐食銅鐵及竹骨。
  • 為何肉食動物不敢攻擊大熊貓?先來看下熊貓的先祖叫啥
    說起我國的國寶大熊貓,在大家的心目當中一定會出現一副憨態可掬的模樣,它在地球上已經生存了至少800萬年,因此被譽為活化石和中國的國寶,從最初人們發現它瀕臨滅絕為止,截止到2019年,全國圈養大熊貓的種群數量大約達到了600隻,總算是恢復了一點元氣。
  • 明日方舟:推人特種內部矛盾 全面詳解阿消和食鐵獸的區別與養成
    明日方舟:推人特種內部矛盾 全面詳解阿消和食鐵獸的區別與養成 明日方舟每次到了危機合約活動,都會涉及到一個很尖銳同時很多刀客塔都會詢問的問題
  • 中國大熊貓為何在國際舞臺發光發熱?
    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國寶」,澳大利亞有考拉、俄羅斯有北極熊,而說到我們的國寶,自然就是眾所皆知的大熊貓了。不僅我們十分喜愛大熊貓,很多外國友人也是十分喜愛,不得不說,大熊貓在國際上的知名度還是相當高的,據統計有17個國家都向我們租借了大熊貓,而他們也因大熊貓每年能夠獲得超34億的經濟利潤。那麼到底大熊貓是如何在國家舞臺上發光發熱的呢?下面就讓小編帶大家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 假如大熊貓的黑色和白色顛倒會變成啥樣?網友:趕緊給我變回來
    大熊貓是我國的國寶,一直以來受到全國人民的喜愛,不少網友都被它們軟萌可愛的氣質吸引。眾所周知,世界上其它是沒有大熊貓的,即使有,也是中國送過去的。甚至有不少國家主動向中國租借大熊貓,畢竟國內的民眾都太喜歡大熊貓了,動物園若是有一隻大熊貓,那就相當於有了人氣招牌。
  • 老虎為何寧可挨餓也不敢動大熊貓?你看它另外一個名字,就明白了
    提到我國的國寶大熊貓大家都不陌生,作為中國的「友好大使」大熊貓曾不止一次代表國家走出國門,成為中國外交上的對他國表示友好的特殊「贈禮」。經過三任首相的爭取,今年被送去荷蘭租養15年的大熊貓星雅和武雯可是接受了荷蘭人民專機接送,警車開道的最高禮遇。
  • 憨態大熊貓,是熊還是貓?祖先是誰?
    成天靠吃竹子度日,吃完就睡,睡累了就起來玩的大熊貓並非是食素動物,雖說頂著熊和貓的雙重身份,追根朔源,它可是實打實的食肉動物,不就是吃個肉嗎?小意思。大熊貓屬於食肉目、熊科、大熊貓亞科和大熊貓屬唯一的哺乳動物。
  • 12星座專屬「坐騎」,獅子座是大熊貓,白羊座最「夢幻」!
    白羊座:獨角獸 獨角獸是我們心目中的一種西方野獸,但它被記載在中國古代的《山海經》中。《山海經·西山經》是一種東方獨角獸,又稱龍馬。獨角獸是神聖的,壯麗的,活著的。正因為如此,我們才配得上純潔溫暖的白羊。
  • 陝西大熊貓:聽說川妹子在cue我?要約嘛?
    戳視頻了解真相一個軟萌萌、一個鐵憨憨四川大熊貓和咱陝西大熊貓是中國現有的兩種大熊貓視頻看完了,快來區分一下吧!800萬年猛氏獸、猛豹、貘、貊、銀狗、竹熊、食鐵獸、騶虞……這些歷史上出現過的名字都曾戴在了大熊貓頭上關於大熊貓的最早記載出現在《詩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