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點點擊藍字關注,是對我們最好的支持 ↑
琴調的定名,歷來琴家各執其說,主張不一,有用律名配合稱為均的,他們的名稱是:黃鐘均、夾鍾均、仲呂均、夷則均、無射均等等。那就是看宮聲配合了那一個律,就用那一律為均名,宮配黃鐘,即名黃鐘均,宮配夾鍾,即名夾鍾均,宮配仲呂,即名仲呂均。均即是古韻字,有分類成組的意義,以宮聲配合律名為均名,是意味著用律的高下而言(俗稱調門)是以「十二律旋相為宮」為其理論基礎的,也就是具有「音高」的概念。但黃鐘的音究竟是多高?自來紛爭未定,向無正確標準,其餘各律,就是從黃鐘遞生出來,黃鐘既無標準,各律當然也無定準,所以雖用律來名均,仍然是假設而不實際,其結果還是沒有絕對音高,而只是指音階的相對關係而己。
有用律名配合稱為調的,他們的名稱是:黃鐘調、太簇調、姑洗調、蕤賓調、夷則調、無射調、商角調等,這是拘守一弦為宮,三弦為角律應仲呂的成見。如緊五慢一的弦法,他誤以為三紡為角律應仲呂,則其第一弦為宮,宮角相間有五律,當律應大呂,將大呂弦一慢,變為黃鐘,所以名為黃鐘調。而不知三弦為仲呂宮,一弦是黃鐘下徵,並非大呂,又將緊五紡置之不顧,而不知是以五弦為宮,慢一弦來與五弦相應。又如緊二、五、七的弦法,也是誤認一弦為宮,三弦為角律應仲呂,自然就會誤認二弦為商律應夾鍾,將夾鍾弦一緊變為律應姑洗,所以名為姑洗調。而不知三弦為仲呂宮,二弦實為太簇下羽,而非夾鍾。其餘所謂蕤賓等調的誤失,也都是一樣。實則三弦不一定是仲呂,一弦也不一定是宮,如果是那樣「刻舟求劍」,所以就牽扯附會混淆不清了。
有用五聲之名配合稱為調的,即宮調、商調、角調、徵調、羽調等,是以五聲中的一聲為其主調之音,它的主調音為何音,即為何調。立調的方法有兩種:一種是先立某調為主,命曰宮調,定好它五聲的弦位,凡轉弦換調,看它是以宮調某弦為宮聲,就稱為某調。如以宮調徵弦為宮就叫徵調,以宮調商弦為宮就叫商弦。這在樂家名為均,但是琴家往往混稱為調,就看它是以宮調宮弦為某聲,而稱為某調。如以宮調宮弦為徵,就叫徵調,以宮調宮弦為商,就叫商調。這在樂家才名為調,而琴家也稱為調。或又稱做均。考隋朝廢去旋宮,僅存黃鐘一均,一均應有五調,就是後種的調。本編專講五聲,不講律呂旋宮,前種的均調非所當論。編中所述五調,專屬後種,就將它作為黃鐘一均來看也可。
立宮的說法,也有兩種:一種主張一弦為宮的外調(也有叫復古調的)為宮調,如曹庭棟琴學,汪紱《樂經律呂通解》,祝鳳鳴《與古齋琴譜》,蘇璟《春草堂琴譜》都是這一類。一種主張三弦為宮的正調為宮調,如王坦《琴旨》,吳灴《自遠堂琴譜》,邱之陸《律音備考》和近日琴家所主,都是這一類。兩說對立已久,都持之有故,言之成理,茲暫從後說,以定標準。
宮調已立,即可依照相生的序次,轉生徵、商、羽、角等調。只是移軫轉弦,應一律用緊角為宮的方法(見前辨弦章),不可雜用慢弦,才不會有名實相乖的毛病。理由是因為各調都是從宮調宮弦所得之聲得名,所以這一宮弦萬不可移動,若一轉慢,便不成為宮調的宮弦,就不可以為各調定名的準則,樂家一均五調,必以一律言之,任轉何調,此律不得更換,也就是這個道理。歷來琴家,每從便利,任意用緊弦、慢弦以立五調,而加上五聲的名稱,其實慢弦的調與緊率的調,各自一類,是不空混合的,茲立九調表說明如下:
上表以正調為主,列在正中,向下推,即為慢弦所轉的五調,名為五均。向上推,即為緊弦所轉的五調,名為五調,都用弧線連接,使各自為類。琴家從便利所用的慢弦兩調,緊弦兩調,合正調為五調,也連以弧線,是指出某兩調同以某弦為宮,它的調弦法也應該同用一式,所以證明雖有九個,而和弦的法式實止有五個。每調中間的兩行小注,一行是說明遞轉的方法 ,一行是說明相互的關係,又所以證明九調雖曲一調而生,其間又各有聯貫的脈絡和自然的順序。
五均既非本編所講,列在表上不過示人以均調轉弦定名的差別。下面的兩個表,是專就緊弦的五調和琴家從便利所用的五調列出,而更加以指證的。
上表以最下一行宮調為主,順次上推,為徵、商、羽、角四調,都是由緊角為宮轉出,表中畫有弧線者,即是每次所緊之弦。
試檢表中,各弦都經轉動(有弧線)惟有三弦始終不移(無弧線),以一聲而遍歷宮、徵、商、羽、角,所以用它為五調方調之音。王坦《琴旨》也以三弦為五調之體,但是他不就聲說,而就弦位說,所以有人批評他的立論失所根據,就在這一點。又檢表的末尾所說明的緊弦次第,就知道各調必由遞轉而生,不能全從正調徑直轉出,(例如欲求羽調,必須先緊宮調的角,使成徵調,再緊徵調的角,使成商調,然後緊商調的角,便成為羽調了)正與五聲相生之法吻合,這都是聲律自然的妙用,值得深思細玩的。
琴家所定五調、緊、慢互施,實用較為便利,已經是很久的傳統了,自不可廢,茲列表於下。按正調原名宮調;正調慢三弦的調,原名慢角調,又名復古調、碧玉調;正調慢一、三、六弦的調,原名慢宮調,又名泉鳴調;正調緊五弦的調,原名蕤賓調,又名緊羽調、金羽調、側羽調;都很紛雜混亂。茲考求實在,姑且將它們的名稱更定如下表:
上請以中行正調為主上下推為四外調。表中弧線在聲左者,表示正調原來所慢的高強度;在聲右者,表示正調原來所緊的弦。
度檢表中弧線和表末說明緊弦、慢弦的方法,可知正調三弦(即宮弦)既已移動,而四外調又是直接由正調生出,不是順序遞轉的(表中弧線都連結於正調,即是些意)於五調的定法,五聲的相生,全然不合,所以不可與前表各調相提並論。表中更定五調的名稱,其正調是沿用舊稱名為正宮調,慢弦的兩外調,因它所慢的是正調的宮弦,徵弦,所以名為慢宮調、慢徵調;緊弦的兩外調,因它所緊的是正調的角弦、羽弦,所以名為緊角調、緊羽調。是這樣,才能名副其實,可以矯正歷來的錯亂了。
琴調雖有五個,然而琴曲中用得最多的,只有三弦為宮的正調,如《高山》、《流水》、《陽春》、《梅花三弄》等到,現傳各家琴譜中十之八九都是。其用一、六弦為宮的慢宮調,則如《猗蘭》、《長清》、《短清》等(這一調的曲操多用正調借彈,詳後借調章);用四弦為宮的慢徵調,如《獲麟操》、《挾仙遊》等;用五弦為宮的緊用調,如《瀟湘水雲》、《搔首問天》等;用二、七弦為宮的緊羽調,如《秋鴻》、《搗衣》等;都不過寥寥幾曲。原因是三弦為宮,各弦都可上下相生,互相流轉,叶音最便,為他調所不及,(試檢前定弦表中,各調都有缺位,惟有正調獨無,可證。)所以它的取用,用特別廣了。
搭訕、提問,加群添加小編 微號信gqdjt520
176種古琴減字譜常用指法圖覽
基本樂理概念一百條
龔一古琴教學合集(指法+曲目)
琴曲【秋風詞】相關教學視頻合集
【心正】──古人彈琴的講究
「古琴的弦外之音與無聲之美」論管平湖的藝術思想
此資源取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出於傳播古琴文化分享學習之目的,有異議煩請聯繫更改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