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韻古琴隨堂筆記之琴律漫談第六講

2021-02-08 眾韻琴茶

同門師兄記錄的恩師琴律課堂筆記,不敢藏私,供各位共享。

2014年12月21日,時近冬至。陳長林先生的琴律漫談系列課程進入最後一講。本講主要內容,一是再談《幽蘭》打譜問題,二是琴律音系網及古琴三五調合律問題。

(一)再次講解關於《幽蘭》打譜中如何為商弦「十上半寸許」定音和定徽位的問題。

前講已經詳解了「十上半寸許」的音既不是b6,也不是#5,而是5(徵音),準確位置即是9.89徽,即九徽八分九。陳先生再補充了幾個例子。他說,還有人曾經提出,有沒有可能「十上半寸許」中的「上」字印錯了,應是「十下半寸許」?提出此問題者,可能認為商弦十徽為徵(5),而該音應是「十下半寸許」的「變徵」(#4)。那麼就依此來做一個計算:

商弦(2)的#4音的徽位,就是宮弦(1)的3音的徽位,查徽位表是10.8徽。

十一徽與十徽的距離為全弦L的1/20 :(4/5)-(3/4)=1/20

10.8徽與十徽的距離為L的0.8(1/20)=(8/10)(1/20)=1/25

如10.8徽是十下半寸,則L:1=0.5寸:(1/25)

L=0.5(25/1)=12.5寸=1.25尺。

我們知道,古琴一般長三尺,哪有一尺多的琴呢?所以,這種猜想也是經不起計算的。

另外《幽蘭》譜中有「七上二寸許」的位置,如果#4音的位置在「十下半寸許」,那麼可能不可能有「某一個音」在「七上二寸許」的位置呢?

如半寸佔全弦的(1/25),那麼二寸佔全弦的比例:4(1/25)=8/50

則「七上二寸」是全弦的(1/2)- (8/50) 處 (25-8)/50=17/50=0.34。

六徽是2/5=0.4處,五徽是1/3=0.333處,0.34在六徽與五徽之間。那麼這「某一個音」就不應該是在「七上二寸許」,而應是「六上多少許」或「五下多少許」了。

這裡特別需要指出的是,陳先生雖然澄清了不少以前《幽蘭》打譜中的定音和徽位計算差錯,但他從無菲薄古人之意。他說打譜主要是指法的考證分析和節奏的確定。以前不少老琴家對《幽蘭》的打譜,絕大部分都是正確的,成績是巨大的,其不足處只是很小的一部分。而且現在看來,他們打譜時出現差錯也是可以原諒的。因為曾侯乙編鐘是1978年才出土的,根據對編鐘音律的研究,人們才認識到古代(明以前)使用的琴律與鐘律相的,都使用了純律而不僅僅是三分損益律。因此在1978年以前對《幽蘭》打譜時所出現的音律方面的差錯是可以理解的。現在把這一點指出來,就是為了使《幽蘭》的打譜更加精確和完善。

陳先生還舉了自己打譜的例子來說明,對明以前的古琴譜的打譜是一件不易的事情。1958年他打的第一個譜《龍朔操》時確定的幾個音位其實有錯,當時沒有發現。在1959年他動手打《胡笳十八拍》後,才發現有錯,但沒有改。因當時琴界尚未對古琴記譜的古今變遷有今天這樣深刻的認識。但後來時機合適了,就本著對歷史和藝術負責的態度,加以糾正。新近出版的《陳長林古琴譜集》中,對該《龍朔操》曲中他本人的定音錯誤已做了改正。

(二)為什麼研究古琴音律要用相對音高而不是絕對音高概念?

用音系網來描述音律,是從西方音樂理論來的,但西方用的是絕對音高,用來描述琴律不大方便,不很實用。比如中國音樂理論中的「黃鐘」,用絕對音高來表示到底是多高?歷代的「黃鐘」的音高實際上都並非固定不變的,而是稍有差異,大多不是絕對音高的「C」音,而是比較接近「F」音。所以,用相對音高來表達琴律,是更為適合的。再比如說,古琴音高的相對音律關係沒有搞清楚,古琴養生方法也有可能搞錯。如所謂五音對五臟,如何去對呢?如果對得不準,藥方也是有可能開錯的。

因此,在陳先生的琴律音系網中,就把絕對音高轉換為相對音高。比如說以音分表示兩個音的距離時,不論黃鐘(相當於C)為宮,還是仲呂(相當於F)、無射(相當於bB)為宮,總之規定「宮」音的音分就是「0」,而不是只有C的音分為0。再以此按照不同的生律方法產生其他各音。這樣古琴各音之間的音律關係,看起來就更加清楚明了。有關說明可詳見《陳長林琴學文集》。

(三)琴律音系網與古琴三五調合律

陳先生解釋說,琴律音系網的結構其實很簡單,並不是什麼獨出心裁的神秘事物,只是人們可能不太習慣這樣的琴律表述法。所謂音律,就是指能構成音樂旋律的一組音之間的相互關係。對這種客觀存在的關係,從不同出發點和角度可能有不同的表述法,形成不同的律制,但它們都是音系網中的某一個局部。這個琴律音系網,來源是對曾侯乙編鐘所用音律的研究,但它實質上與西方音樂理論中的音系網也是相通的。

依據對曾侯乙編鐘的研究,學者黃翔鵬提出了「鐘律」概念,及「鐘律就是琴律」的論斷;崔憲進而研究指出「鍾銘是對琴律的具體描述」。陳先生對此十分贊同,並經過補充和進一步分析,列出了一個相對音高的琴律音系網。

這些音組成的琴律音系網,體現了如下的關係:

1、同一列左右方向表示「三分損益關係」。向右是順生,向左是逆生。例如:

空弦(1)「三分損一」,即1×(2/3)=2/3,順生九徽

七徽(1/2)「三分損一」,即(1/2)×(2/3)=1/3,順生五徽

空弦(1)「三分益一」,即1×(3/4)=3/4,逆生十徽

2、相鄰列右上斜向,鐘律記為「輔」,實際即是「五分損一」。例如:

空弦(1)「五分損一」,即1×(4/5)=4/5,順生十一徽

七徽(1/2)「五分損一」,即(1/2)×(4/5)=2/5,順生六徽

相鄰列左下斜向,鐘律記為「曾」,實際即是「五分損一(4/5)」 逆生。

3、相鄰列左上斜向,實際即是「五分益一(6/5)」順生。例如:

七徽(1/2)「五分益一」,即(1/2)×(6/5)=3/5,順生八徽

十二徽(5/6)「五分益一」,即(5/6)×(6/5)=1,順生空弦

也可以說:空弦(1)「五分益一」,即1×(5/6)=5/6,逆生十二徽。

此部分內容可參見《陳長林琴學文集》第96頁圖5.3、5.4等及其說明。

綜上所述,陳先生指出,可以認為琴律音系網就是「三分損益」和「五分損益」相結合的律制。如三、六、八、十一徽為五分律所產生,二、五、九、十徽為三分律所產生。這種用弦長比生律的方法,可能更符合中國古代音律實際,如果再結合音分來分析更好。

他還指出,古琴上不必用那麼複雜的音系網,用到的就是三分損益律和四種純律。琴律音系網應是廣義的琴律,而具體的五種琴律的音高關係,分別對應於這個琴律音系網的五個區域。若按生律先後,則首先是三分損益律,產生了基列;其二,把角和變宮、變徵從基列轉到低一列;其三,再把羽也從基列轉到低一列;其四,再把商也從基列轉到低一列,再把徵也從基列轉到低一列。由於其三是通用純律,稱之為純律一;其四是琴曲最常見的純律,稱之為純律二;其二、其五是琴曲較少見的純律,分別稱之為純律三、純律四。如《幽蘭》、《莊周夢蝶》,使用的就是純律二,而不是三分損益律。同時也可知,古琴所用的純律(純律二)也與西方的純律(純律一)有所不同。

此外,如前所述,古琴有時也用五種律制中的不止一種,即用的是複合律。另外陳先生還提出了一種「三五調合律」,這樣,彈琴換曲需要換律制的時候,就不一定需要調弦了。這種運用三五調合律來為古琴調弦的方法,是否明以前就存在?他認為可能是「古已有之」,但是口傳心授,沒有留下文字記載。

此次琴律課結束後,原計劃的琴律漫談系列課程六次課就圓滿完成了。為了更加深入地研習古琴音律,特別是古琴純律二及三五調合律等問題,陳先生又增加了兩次高階研修課,定於明春三四月進行講授。先生將進一步用實例來講解純律和三五調合律,同時還將拓展思路,講到與古琴養生相關的《黃帝內經》之二十五音等的問題。如果想鑽研《莊周夢蝶》等曲的打譜問題,不妨在春暖花開之際再聚憩園琴舍,來聽陳先生的琴律高階課程,定當如漫步秋園,滿載而還!

歡迎您通過以下三種方式關注我們:

方法一:點擊右上角「…」,【查看公眾帳號】可關注我們

方法二:在【添加好友】搜索公眾帳號:眾韻琴茶

方法三: 通過微信掃描以下二維碼添加



相關焦點

  • 閩韻古琴隨堂筆記(三) 琴律漫談一講
    2014年7月末的一個炎炎夏日,由閩派琴家、古琴非物質文化遺產國家級傳承人陳長林先生主講的琴律漫談系列課程,在朝陽區望京憩園琴舍開講。
  • 【琴律】古琴文化歷史與知識
    存見南北朝至清代的琴譜百餘種,琴曲達三千首,還有大量關於琴家、琴論、琴制、琴藝的文獻,遺存之豐碩堪為中國樂器之最。  西周時已將當時的樂器按製作材料,分為(鍾、鎛)、石(磬)、絲(琴、瑟)、竹(簫、箎)、匏(笙、竽)、土(壎、缶)、革(鞀、雷鼓)、木(柷、敔)8類。古琴屬於八音中的絲,或弦樂器族內的彈撥弦鳴樂器。
  • 專欄丨古琴的聲音為什麼這麼特別——說說琴律這回事
    伏羲神農之後,到了三皇五帝時期,黃帝命伶倫取山谷的竹子製成十二根律管,律制就這樣確立了。北宋朱長文《琴史·瑩律》說:「夫律本於琴,樂本於律,故知琴者為能知律,能知律者為能知樂也。」這句話的核心意思就是,琴的構造本身就是律制的體現,而音樂的旋宮轉調、鋪陳發展也是因為有著律制的規範。
  • 真樸書院丨古琴的聲音為什麼這麼特別——說說琴律這回事
    伏羲神農之後,到了三皇五帝時期,黃帝命伶倫取山谷的竹子製成十二根律管,律制就這樣確立了。北宋朱長文《琴史·瑩律》說:「夫律本於琴,樂本於律,故知琴者為能知律,能知律者為能知樂也。」這句話的核心意思就是,琴的構造本身就是律制的體現,而音樂的旋宮轉調、鋪陳發展也是因為有著律制的規範。
  • 唐力老師:說說律和琴社
    我們曾經轉過兩篇他的文章:今天轉他的隨筆《說說律和琴社》。我經常寫我心中的律和古琴研習社,換個視角,看別人眼中的律和,對於我們而言既是鼓舞,又是鞭策。偶然的緣故,筆者愛上古琴;因為琴緣,筆者曾經到訪過一些琴社,斫琴師院;參加過一些古琴雅集音樂會。
  • 從崔遵度的《琴箋》來看看古琴中的「道家思想」
    自古琴被視為「樂之統」,八音之中以絲為君,而琴則為絲之君;五音以宮為君,次之為臣等這種「君君、臣臣」的思想是非常典型的儒家思想,而崔遵度則是在這個基礎上進一步延伸,提出「琴以中徽為君,而中徽之外以至於無聲」,這種「有」和「無」的過渡正合道家的思想。
  • 古琴之琴銘
    琴銘,是指古琴的銘文、銘刻。《說文解字》解釋「銘,記也,從金,名聲,莫經切」。琴銘中以記事、表達志趣的為多,有的記錄與琴的緣分,有的記述該琴的發現、收藏傳承、重修,有的表達主人的理想志趣。    琴銘係指鐫刻在古琴背面的文字和印章,由歷代斫琴者琴銘的布局一般為,在龍池上方刻有琴名,左右題詩或序題,下方一方印章,年代較晚的琴,其銘文也有題在雙足之下的。此外,琴腹內還題有製作者名字和年代。
  • 書評 化繁為簡,五十載琴律文化細究
    文 | 王安潮樂律學是中國古代音樂的基礎,它不僅是從先秦到清末的古代音樂文獻的支柱,還是自上個世紀初王光祈在新史學思潮下引入西方音樂學研究方法進行音樂史研究的主要對象。七弦古琴一直是古代文人雅士、樂工樂貴的器重之物,其律制研究也早在北宋之時就在《琴律說》中有過闡釋,近代以來的楊蔭瀏、査阜西、繆天瑞、沈知白、黃翔鵬等都在此留下過學術宏論。陳應時新近出版的《琴律學》集古今百家之長,成書後又經三十餘年修繕,終將琴律理論研究推進到學科建構的高度。其內容的廣度與深度,其視界的高遠與曠達,讀來令人醍醐灌頂,浮想聯翩。
  • 古琴文化內涵與古琴形制
    從琴各部份的命名亦可著出琴制之受儒家思想的影響。琴前廣後狹,象徵尊卑之別。官、商、角、徵、羽五根弦象徵君、臣、民、事、物五種社會等級。後來增加的第六、七根弦稱為文、武二弦象徵君臣之合恩。十二徽分別象徵十二月,而居中最大之徽代表君象徵閏月。      古琴有泛音、按音和散音三種音色,分別象徵天、地、人之和合。
  • 梅庵韻風古,樂苑琴派新 ——論梅庵琴派並敬獻給古琴名家徐立孫先生百年誕辰
    演奏琴曲《搗衣》(唱片:中國3——2815)《搔首問天》(3——3005)演奏琴曲《長門怨》(θ554,θ1022)《公社之春》(θ1089)《搗衣》(θ916)《廣陵散》(θ916,θ864)《幽蘭》(θ554被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錄音存檔。徐立孫先生的另一大功勞是培養出近百名古琴人才。在教弟子學琴時極為認真負責,他曾親口對我講:「學生在找老師,老師也在找學生」對我十分關心,傳授深入。
  • 顧梅羹《琴學備要》音律十論 第六章 立調
    有用五聲之名配合稱為調的,即宮調、商調、角調、徵調、羽調等,是以五聲中的一聲為其主調之音,它的主調音為何音,即為何調。立調的方法有兩種:一種是先立某調為主,命曰宮調,定好它五聲的弦位,凡轉弦換調,看它是以宮調某弦為宮聲,就稱為某調。如以宮調徵弦為宮就叫徵調,以宮調商弦為宮就叫商弦。這在樂家名為均,但是琴家往往混稱為調,就看它是以宮調宮弦為某聲,而稱為某調。
  • 【古琴認養計劃】免費領一張古琴回家,養琴亦養心
    ♦ 古琴一張,琴囊一個,琴墊一副,認養協議一份,空山紋彩一個,古琴資料光碟一張,擦琴凡士林一盒,擦琴布一塊;♦ 這是一張數據光碟,裡邊有4個G的古琴資料,學習視頻講解,琴譜,琴書,琴曲CD,等等。後來做傳統文化活動,又拜訪認識很多古琴大師,他們的私下自己的生活中也沒有琴,琴對他們來說也就是一個飯碗,掙錢的工具而已,他們不喝茶,也不懂字畫,夜深人靜的時候他們也不會對著自己撫琴一曲,傾聽內心深處的自己,因為他們不是文人,也沒想著要過雅致的生活,所以,把琴彈好就行了,能教學生,能賣古琴就夠了,沒必要去玩琴棋書畫、劍花酒茶、詩詞歌賦、陶冶情操……再暢想暢想很久很久以前那個文人的時代
  • 如何給古琴換弦
    >古琴知識專輯(二十五)古琴知識專輯(二十六)古琴知識專輯(二十七)古琴十三徽對應十二月律日本人眼中的中國古琴漢代女性與琴—蔡琰、王政君、趙飛燕你所不知道的古琴典故左手可否離琴面、散音古琴曲梅花三弄解析
  • 古琴的含蓄之美
    桓譚《新論》中說:「八音之中,惟絲最密,而琴為之首。琴之言禁也,君子守以自禁也。大聲不震譁而流漫,細聲不湮滅而不聞。」說出了古琴音質音色的特點,這種含蓄的藝術特點,與中國古人所崇尚的中庸和諧精神相符,故也是古琴藝術受到士大夫鍾愛的原因之一。
  • 古琴的一群特殊琴友~歷代帝王與古琴(三)
    不過,琴依然是最重要的涵養之一,因為只有精於四藝、品位高雅的皇帝才能籠絡文人,並為史書所讚頌。(往期連結如下):梁武帝(公元464年—公元549年)即蕭衍,是南北朝時期梁國皇帝。他崇尚佛教(有菩薩皇帝之稱),非常喜愛琴道,並熱衷於研討,曾著有《琴要》。皇帝熱衷於琴,當然就會起到很大的影響。梁國還有一位皇帝,梁元帝蕭繹也非常喜歡古琴,並著有《篡要》。
  • 【琴繪四季】丨HIFI質感·戴茹雲端古琴音樂會第一季「秋韻·悅」
    師從蜀派大家曾成偉先生習琴8 年,後遊歷四方,先後得李祥霆、龔一、成公亮、吳文光四位大家悉心指導 ,融會貫通,自成一脈;有吳聲之婉約,存蜀派之激浪,心有丘壑,琴有乾坤,撼悠然正氣之韻。,師從戴茹教授中國樂器協會器樂文化委員會古琴研究會常務理事成都古琴文化學會理事成都梓又古琴館高級執課教師2010年第三屆「幽蘭陽春」全國古琴大賽「幽蘭組」銅獎2014年香港國際第四屆中國器樂大賽非專業古琴成年組金獎2015年第五屆「幽蘭陽春」全國古琴大賽「陽春組」金獎2016年參演「蓉城之春——瑤琴清韻古琴名家音樂會
  • 查阜西:幾個琴人的情況
    在山西除教授古琴外,並寫有中國音樂史講義。據其自稱祖父得青城張孔山正傳,故其家《讀易》與《流小》二曲斐譽湘川。指法節奏的風格,繁複而純淨。就我的印象所及,和四川喻家大致相同,所說淵源於蜀,實可信也。他在國民黨的統治期中,由於和安徽財廳長楊某私交關係,一直任財經工作,抗戰以後又回到長沙,在湖南大學講中國音樂史。解放後失業,曾來信要借錢並要求我介紹工作。
  • 古琴曲《秋風詞》的樂律特徵
    摘要:本文從古琴音樂的樂律結構、琴曲的用音方式以及漢字音韻與古琴樂律的對應關係等三個方面闡述了「琴律切音說」,並通過分析古琴曲《秋風詞》的實際頻率和理論頻率隨時間變化的曲線,論證了古琴音樂與琴律切音法的部分基本特徵
  • 李家安談古琴 | 誰愛琴,我愛誰
    作為傳統文化的愛好者,希望把古琴這個孔廟宮廷雅樂必修樂器,推廣給更多的人,讓更多的人能文化自信、修身理性。文化自信,修身理性。琵琶有琵琶曲,二胡有二胡曲,屬於琵琶的曲為什麼不改編成二胡曲,每種樂器都有這麼多厲害的名家,不是不能,是不該。每種樂器都有自己的音色,於是每種樂器都應該有屬於自己的譜子。而琴為百器之首,它獨特的音色,令人沉醉。
  • 八荒琴院精品古琴課程第15期開課了!
    不少網絡上的同學反饋,李老師博學善教,善於解決學生問題,讓古琴學習不再困難。所謂萬事開頭難,好的方法可以讓我們的學習少走彎路,除了網絡課程之外,琴院常年開設一系列的線下親授課程,涵蓋了從零基礎啟蒙一直到高級曲目等內容,全程有李程老師親授,小班精講與逐個輔導結合,手把手糾錯,為你的古琴學習保駕護航,還需要猶豫嗎,趕快加入進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