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上春樹以《1Q84》向本書致敬
著名學者劉紹銘經典譯本內地首次出版 62種文字風靡110個國家,全球銷量超過5000萬冊
《時代周刊》「最好的100本英語小說」 蘭登書屋「100本20世紀最佳英語小說」 入選英美中學生必讀書書目
1936年以來,我所寫的每 一部嚴肅作品,都是直接或間接地反對極權主義,支持我所理解的民主社會主義。 ——喬治奧威爾(《我為何寫作》)
《1984》是一部傑出的政治寓言小說,也是一部幻想小說。作品刻畫了人類在極權主義社會的生存狀態,有若一個永不褪色的警示標籤,警醒世人提防這種預想中的黑暗成為現實。歷經幾十年,其生命力益顯強大,被譽為20世紀影響最為深遠的文學經典之一。
《1984》
作者:
George Orwell
作者照片
摘評:
奧威爾表達觀點的心情是如此強烈,於是,藝術屈從於政治,作為小說的《1984》,其實挺貧乏的。
至於觀點本身,《1984》是一個寓言,走向了極致之後,生活裡總有片段可對應。
而我們往往只看到了自己的碎片,感性大過理性,不知不覺地,我們自己想像出了一個老大哥,一廂情願地認為,這是真理,這是事實,而且是有中國特色的事實。
我想這是誤解,奧威爾如果真的只是如此狹隘,那麼,故事的發生地完全可以是歐亞國,而不會是大洋邦。
我認為,奧威爾的悲觀要大得多,他的1984是全世界的1984。
正如戴錦華所言,「法國大革命,納粹,奧斯威辛,古拉格群島,麥卡錫時代的美國,法國五月風暴。
是的,《1984》不是一個關於中國的預言,也不只是一個關於紅色的寓言」。
打通了這層關節,我們才不會是那「只想到自己」的人,而擁有了世界的眼光。
「慄樹蔭下,我出賣你,你出賣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