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相殘,曹植《七步詩》中隱藏的溫情與殺機

2021-01-09 三人行讀書

曹植是東漢末年最偉大的文學家之一,他和父親曹操、後來的魏文帝曹丕都屬於「建安七子」,父子三人在當時都是影響力很大的人物,尤其曹植的文學天賦最高,以「才高八鬥」著稱。然而政治的殘酷卻使得親兄弟反目成仇,落得個手足相殘的下場。

曹操的眾多兒子中,最有機會成為他繼承人的,除了他最喜歡但無奈早夭的曹衝外,還有三個分別是:曹丕、曹植和曹彰。這三人是一母所生的親兄弟,都是曹操和正妻卞夫人生的,但三兄弟性格卻大不相同。曹丕繼承了曹操的政治天賦,玩弄政治頗有一套,所以曹操最終讓他繼承了自己的事業;曹植更多繼承的是曹操的文學天賦,他的《洛神賦》等作品都被廣為傳頌,為我國文學的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曹彰繼承的是曹操的軍事天賦,他被曹操稱為「黃須兒」,不僅勇武過人,而且是個軍事天才,是曹魏後期難得的猛將。

三個兒子最終是城府最深的曹丕笑到了最後,曹操死後他登基稱帝,卻放心不下另外兩個兄弟,一個是當時聲望很高的名士,一個是軍事奇才,在曹丕看來都對他威脅很大。曹魏政權後期老一代將領或戰死或老去,曹彰本來有希望成為新一代領軍人物,卻因為曹丕的猜忌,被召回京城後莫名其妙的暴斃,當時曹彰才三十多歲,正是一個將軍的黃金年齡。而和曹丕競爭繼承人更為激烈的曹植,又怎麼會被輕易放過呢?

南朝劉義慶的《世說新語》中記載,曹丕找了個藉口把曹植押解到了京城,準備問罪,卻被母親卞夫人阻止,曹丕整天把「仁孝」掛在嘴邊,不好直接違逆母親對弟弟下手,於是想出來一個主意,讓曹植七步之內寫出一首詩,「文帝嘗令東阿王七步中作詩,不成者行大法。」沒想到曹植不愧是大才子,曹丕剛下令他便出口成詩:「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丕聽聞後深感慚愧,於是放過了曹植。

這首詩後來被很多人懷疑不是曹植寫的,主要是因為《世說新語》這本書是以軼聞趣事為主,不是特別可靠。而《三國志》並沒有記載這首詩,曹植的詩歌集裡面也沒有收錄這首詩,因此被很多人認為是後人的偽作。而這首詩在流傳過程中被改成了:「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這個版本是我們更為熟悉的,但是卻更加不像曹植所作了。

我覺得《世說新語》記載的《七步詩》應該是曹植所作,這首詩不僅文學成就很高,讀起來一下子讓人感覺到曹植的情真意切,而且還隱藏著兄弟間的溫情、手足相殘的悲痛,還有對哥哥曹植的傾心勸說。《三國志》沒有記載是正常的,因為《三國志》是史書,陳壽不可能因為這首詩是大才子曹植寫的,寫的又非常好就收錄到史書裡面。但是曹丕想問罪於曹植被卞夫人阻止這件事情在《三國志》中是有記載的,說明這件事情應該是真的。其次曹植的詩歌集裡面沒有收錄就更說得通了,曹植的詩歌集是曹丕的兒子魏明帝曹叡讓人編纂的。曹叡覺得自己的叔叔絕世之才,卻受到自己老爸的猜忌,頗為同情於是讓人編纂了曹植的詩歌集。曹叡就算再同情自己的叔叔,也不可能把自己老爸做的不光彩的事情拿出來宣揚吧,因此刪掉《七步詩》是理所當然的。

而讓我覺得這首詩應該是曹植所作的最主要的原因恰恰是後來被刪改掉的部分,原作說「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說的是做豆羹的流程,這在後世文人看來和詩歌的主題無關,於是刪改掉了,直接就改成了「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這樣刪改自然是更加主題明確,而且更加工整了。但是在曹植的時代,詩歌是不講求工整的,我們看曹操的《短歌行》,當時是不講求什麼「絕句」、「律詩」的,不求格律但求直抒胸臆真情實感正是魏晉名士的特色。而且這兩句並不是無關緊要的,寫做豆羹的過程曹植是意有所指的,說的是自己老爸曹操創業的不易,同時也是提醒曹丕現在天下未定,正是兄弟齊心一起共創大業的時候,不要因為過度猜忌而被敵人乘虛而入。

事實上曹植的提醒非常重要,但是為人多疑的曹丕並沒有聽出曹植的弦外之音。曹操創業正是靠著家族兄弟的支持,在戰場上曹操多次死裡逃生都是靠著兄弟子侄以命相保,在軍事上,他更加倚重的是曹仁、夏侯惇這樣的家族弟兄們,兄弟齊心正是曹操的制勝法寶。但曹丕比曹操更加多疑,尤其信不過自己的親兄弟,曹彰這樣的猛將都被他猜忌不受重用。曹丕最為信任提拔最快的就是司馬懿,這個曹操一直提防的野心家,在曹丕時代逐漸成為了曹魏政權的核心人物,這也為曹氏政權後來被司馬家取代埋下了禍根。

《七步詩》在我看來應該是曹植所作,在《世說新語》最初的版本中,曹植表達了自己被曹丕逼迫的無奈,兄弟相殘的慨嘆,「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最終感動了曹丕,想起了兄弟一起打鬧長大的溫情,最終放過了曹植。詩中前兩句做豆羹的描寫,寓意當年曹操創立事業的艱辛,也是提醒曹丕要兄弟齊心才能所向披靡,天下未定,大業未成,曹氏政權遠沒有曹丕想的那麼牢不可破,暗處隱藏著無數的兇險和殺機。

只可惜曹丕太過多疑,最終沒能聽出曹植的弦外之音,缺少得力將領的曹魏在曹丕手裡沒能一統天下,他重用的司馬懿卻最終取代了曹家,成為了最後的贏家!

相關焦點

  • 《中華古詩詞100首》72 曹植《七步詩》
    (《釋常談》)劉協的《文心雕龍.才略》中也說:「子建思捷而才俊, 詩麗而表逸。」明代王世貞的《藝苑卮言》也說:「子建天才流麗,雖譽冠千古,而實避父兄,何以故?才太高,辭太華。」可見前人都指出了曹植才華出眾,稟賦異常的特點,而最能表現其才華的例子就是這首《七步詩》。此詩純以比興的手法出之,語言淺顯,是寓意明暢,無庸多加闡釋,只須於個別詞句略加疏通,其意自明。
  • 被廣為人知的《七步詩》,真是曹植的手筆嗎?到底有何疑點?
    在漢末三國時期有很多被人熟悉的小故事,比如說曹植"七步作詩"的故事,大概很多人小時候都背誦過《七步詩》。反正小編對《七步詩》非常熟悉,也是一直被教育是曹植所作。不過現在轉過頭再看《七步詩》,卻能夠發現諸多疑點。也就是說《七步詩》未必,或者說極大概率並非曹植所作,而是小說家託名偽作的。
  • 一天一首古詩詞 | 曹植《七步詩》
    由於爭封太子這段經歷讓曹丕無法釋懷,在他稱帝後,他仍對曹植耿耿於懷,就想方設法要除掉他。曹植知道哥哥存心陷害自己,可自己無法開脫,只好在極度悲憤中七步之內應聲成詩。這首詩用同根而生的萁和豆來比喻同父共母的兄弟,用萁煎其豆來比喻同胞骨肉的哥哥曹丕殘害弟弟,表達了對曹丕的強烈不滿,生動形象、深入淺出地反映了封建統治集團內部的殘酷鬥爭和詩人自身處境艱難,沉鬱憤激的思想感情。
  • 曹丕逼迫曹植做七步詩之事,歷史上真的發生過嗎?
    七步詩是三國時期魏國著名文人曹植的名篇,這首詩用同根而生的萁和豆來比喻同父同母的兄弟,用燃萁泣豆來比喻兄弟相殘的行為。七步成詩的故事最早不是出現在三國志或其他的史書裡,而是記錄在南朝的志人小說集《世說新語》當中,原文是這麼寫的,文帝曹丕嘗令東阿王,曹植七步中作詩,不成者行大法,應聲便為詩曰,煮豆持作羹,漉豉以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寥寥數語就描繪出了一個重大的歷史故事。
  • 曹植最著名的一首的七步詩,語言犀利,感情真切
    曹植(192—232),三國魏傑出的有很高藝術素養的詩人。字子建,沛國譙人。曹操第三子,曹丕的同母弟,封陳王,諡曰思,世稱陳思王。他自幼聰敏,有才學。他在詩歌辭賦、散文等方面藝術成就都很高,堪稱「建安之傑」。
  • 曹植作完七步詩後,曹丕是如何對待他的?
    在魏蜀吳三國中,曹魏的實力是最強大的,之所以曹魏能夠變得強大,與曹操的唯才是舉有很大的關係,否則曹魏的實力不會變強。曹魏在當時來說完全有一統天下的能力,曹操一統北方,實力大增。可是謀士郭嘉的死讓曹操失去了重要支撐。後來曹操急於發動赤壁之戰,結果在赤壁之戰中,曹操連連失利,這直接導致了曹操沒有一統天下的能力,由此形成了魏蜀吳三足鼎立的局面。
  • 曹植七步詩已是絕唱,唐代竟然還有五步成詩的,唐玄宗立賞其將軍之職
    上文這首《七步詩》大家都非常熟悉,它的作者是是三國時期魏國著名文人曹植。這首詩純以比興的手法出之,語言淺顯,寓意明暢,無庸多加闡釋,其意自明。 曹操雖然喜歡曹植,也曾想選他為接班人,但是,作為文化人的曹植,身上也沾染了許多文人所共有的不良習氣,比如常常任性而行,不注意修飾約束自己,飲起酒來毫無節制,等等,讓曹操非常失望
  • 《七步詩》的姊妹篇——《黃臺瓜辭》
    這首詩巧就巧在武則天剛好就有那麼4個兒子,好像對應著詩中的4個瓜一樣。李賢說:母親你生養了我們,子女成群,瓜果纍纍的景象是多麼的好呀!現在摘掉一個瓜,母親你是為了我們能夠長得更好;倘若您摘掉了我,也只是使瓜稀少一點罷了,沒有關係;再摘第三個,也還是可以的;只是不能摘絕了,不然到時候只有一條瓜蔓了。
  • 我就是演員宋洋和誰搭檔 念的七步詩出自哪裡
    ­  《我就是演員》中,宋洋念得那版七步詩最在記載於《世說新語·文學》中。我們學的七步詩為「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這四句。­  是出自於四大名著中的《三國演義》,但是並沒有被《三國志》收錄。《我就是演員》中,宋洋版本的「七步詩」,最早是出現在南朝劉義慶所作的《世說新語·文學》中。
  • 曹丕看見2牛打架,讓曹植作詩一首,還不能有牛字,結果流傳千古
    當時他就非常的屬意曹植和曹丕兩人。後來曹丕繼位。曹丕繼位後,對於兄弟曹植是非常的忌憚的,所以他屢次的刁難曹植。曾經曹丕看到兩頭牛在打架,就讓曹植即興作詩,而且詩中不能有牛字。曹丕成為了皇帝之後,他對於當初和他爭奪世子之位的曹植是非常的忌憚的,所以他屢次的刁難曹植。我們最熟悉的七步詩就是曹植在曹丕的逼迫下所寫的。
  • 曹丕逼曹植作詩,百步之內作不出處死,一首《鬥牛詩》傳世成經典
    曹植七步成詩的故事最早記載於《世說新語》中,曹丕嫉妒曹植之才,令其七步成詩。詩詞也有嚴格要求,不能隨意而吟,必須突顯「兄弟之情」,但是詩中又不能出現兄弟二字。對於曹丕而言,這或許是一個堪比登天的難題,但是在曹植眼中,這並非難事。短短七步,便詠出一首經典名詩,「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更是成為千古名句,令人拍案叫絕。
  • 文學仙才,曹植一首詩,寫盡古時海邊漁民的艱辛
    說起曹植,想必大家都很熟悉。「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植的這首《七步詩》自古以來,廣為流傳。曹植,字子建,沛國譙縣人。是曹操與武宣卞皇后所生第三子,可以說曹植是含著金鑰匙出生的。
  • 三人爭奪甄妃,曹操退出,曹植含恨作《洛神賦》,曹丕抱得美人歸
    公元204年,,曹操率大軍攻破鄴城,當曹操、曹丕和曹植父子三人急匆匆衝入袁府時,只見一女子蓬頭垢面,披頭散髮,躲在一旁哭泣。曹丕上前撩起髮髻,用手巾擦拭面龐,發現她是一個絕色美女,驚為天人。父子三人均為美色所動,由此拉開了一段父子三人爭奪絕世美女的傳奇故事。原來,這位美人就是袁紹的兒媳甄宓。
  • 曹植的三首千古詩文膾炙人口,但這一首最為著名
    (圖)七步詩,塗志偉(繪)南朝文學家謝靈運說:「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獨佔八鬥」,世人大多喜歡曹植,因為他是渾金璞玉。      建安前期,曹操也格外喜愛曹植以及曹植的不凡才華。銅雀臺建成時,曹操讓大家賦詩,「植援筆立成」,曹操以為「最可定大事」,對他寄以厚望。從曹植前期的作品也可看出其積極進取精神,如著名的《白馬篇》,詩中守衛邊疆的英雄形象,報國之志,凝聚和閃耀著時代的光輝,同時又是詩人的自我寫照。
  • 其實迫害曹植的曹丕,文學貢獻比曹植更大
    在歷史上,曹植最為人所津津樂道的就是被曹丕所逼,要他七步成詩,從而寫下了這首經久不衰的《七步詩》。但其實,曹丕自己的文學造詣也非常高,甚至可以說,綜合多個方面的成就,曹丕是遠遠勝過曹植的。曹植劇照建安風骨,三曹七子李白在《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中提到:「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
  • 曹植與曹丕爭王位失敗後,曹植後半生是如何度過的?
    不過在小說三國演義中,作者對曹操的看法不好,三國演義認為曹操屬於漢賊,可是辯證的去看,無論是曹操、孫權還是劉備,他們都有各自的目的才建立諸侯國的。即使是自稱中山靖王之後的劉備也是如此。試想一下,假如劉備能夠一統天下,他會將自己辛苦打來的江山拱手讓給漢獻帝?這恐怕是不現實的,對於這樣的江山,肯定是不願意給漢獻帝的。現如今看來曹操是雄才大略的,一手建立了曹魏,其後開始徵戰天下。
  • 曹植|七步成詩
    七步詩魏·曹植煮豆燃豆萁¹,豆在釜²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由於爭奪太子這段經歷讓曹丕無法釋懷,在他稱帝後,一直想方設法除掉曹植。曹植無奈,只好在極度悲憤中七步內應聲成詩。囚牢陰冷,暗無天日,四周叫屈喊冤聲此起彼伏。我蜷縮在角落的枯草堆上,雙手抱膝與一隻露著尖牙的老鼠沉默對視。刺骨的寒氣滲過單薄的中衣侵蝕著我的五臟六腑。
  • 曹植與甄宓悲劇收場,為何反倒令曹丕刻骨銘心?其中必有蹊蹺~
    《新洛神》今日終於是迎來大結局,然而故事進入尾聲卻頻頻催淚,在這裡小編提前劇透一下下——最終郭笑登上皇后寶座,甄宓含冤服毒而死,曹植留下七步詩後歸隱洛水。這一虐心結局遭到不少網友吐槽,「腹黑」皇后的飾演者姜鴻更被網友責罵太過狠毒。
  • 三國歷史:曹丕為什麼如此痛恨曹植,他們兩個究竟有什麼深仇大恨
    在三國的歷史上,我們都知道魏文帝曹丕是繼承大統,結束了四百年的大漢王朝,一統中原,建立了曹魏政權,基本解決了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的局面,可是在曹丕登上皇位的時候,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他下旨要殺了他的兄弟曹植,那麼曹丕和曹植雖然兄弟,他們私底下究竟有什麼深仇大恨,要置對方於死呢?
  • 曹植七步成詩世人稱道,有三人表示不服
    曹植少年時就很聰明,能出口成章,下筆千言,深受他父親魏王曹操的寵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