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植是東漢末年最偉大的文學家之一,他和父親曹操、後來的魏文帝曹丕都屬於「建安七子」,父子三人在當時都是影響力很大的人物,尤其曹植的文學天賦最高,以「才高八鬥」著稱。然而政治的殘酷卻使得親兄弟反目成仇,落得個手足相殘的下場。
曹操的眾多兒子中,最有機會成為他繼承人的,除了他最喜歡但無奈早夭的曹衝外,還有三個分別是:曹丕、曹植和曹彰。這三人是一母所生的親兄弟,都是曹操和正妻卞夫人生的,但三兄弟性格卻大不相同。曹丕繼承了曹操的政治天賦,玩弄政治頗有一套,所以曹操最終讓他繼承了自己的事業;曹植更多繼承的是曹操的文學天賦,他的《洛神賦》等作品都被廣為傳頌,為我國文學的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曹彰繼承的是曹操的軍事天賦,他被曹操稱為「黃須兒」,不僅勇武過人,而且是個軍事天才,是曹魏後期難得的猛將。
三個兒子最終是城府最深的曹丕笑到了最後,曹操死後他登基稱帝,卻放心不下另外兩個兄弟,一個是當時聲望很高的名士,一個是軍事奇才,在曹丕看來都對他威脅很大。曹魏政權後期老一代將領或戰死或老去,曹彰本來有希望成為新一代領軍人物,卻因為曹丕的猜忌,被召回京城後莫名其妙的暴斃,當時曹彰才三十多歲,正是一個將軍的黃金年齡。而和曹丕競爭繼承人更為激烈的曹植,又怎麼會被輕易放過呢?
南朝劉義慶的《世說新語》中記載,曹丕找了個藉口把曹植押解到了京城,準備問罪,卻被母親卞夫人阻止,曹丕整天把「仁孝」掛在嘴邊,不好直接違逆母親對弟弟下手,於是想出來一個主意,讓曹植七步之內寫出一首詩,「文帝嘗令東阿王七步中作詩,不成者行大法。」沒想到曹植不愧是大才子,曹丕剛下令他便出口成詩:「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丕聽聞後深感慚愧,於是放過了曹植。
這首詩後來被很多人懷疑不是曹植寫的,主要是因為《世說新語》這本書是以軼聞趣事為主,不是特別可靠。而《三國志》並沒有記載這首詩,曹植的詩歌集裡面也沒有收錄這首詩,因此被很多人認為是後人的偽作。而這首詩在流傳過程中被改成了:「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這個版本是我們更為熟悉的,但是卻更加不像曹植所作了。
我覺得《世說新語》記載的《七步詩》應該是曹植所作,這首詩不僅文學成就很高,讀起來一下子讓人感覺到曹植的情真意切,而且還隱藏著兄弟間的溫情、手足相殘的悲痛,還有對哥哥曹植的傾心勸說。《三國志》沒有記載是正常的,因為《三國志》是史書,陳壽不可能因為這首詩是大才子曹植寫的,寫的又非常好就收錄到史書裡面。但是曹丕想問罪於曹植被卞夫人阻止這件事情在《三國志》中是有記載的,說明這件事情應該是真的。其次曹植的詩歌集裡面沒有收錄就更說得通了,曹植的詩歌集是曹丕的兒子魏明帝曹叡讓人編纂的。曹叡覺得自己的叔叔絕世之才,卻受到自己老爸的猜忌,頗為同情於是讓人編纂了曹植的詩歌集。曹叡就算再同情自己的叔叔,也不可能把自己老爸做的不光彩的事情拿出來宣揚吧,因此刪掉《七步詩》是理所當然的。
而讓我覺得這首詩應該是曹植所作的最主要的原因恰恰是後來被刪改掉的部分,原作說「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說的是做豆羹的流程,這在後世文人看來和詩歌的主題無關,於是刪改掉了,直接就改成了「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這樣刪改自然是更加主題明確,而且更加工整了。但是在曹植的時代,詩歌是不講求工整的,我們看曹操的《短歌行》,當時是不講求什麼「絕句」、「律詩」的,不求格律但求直抒胸臆真情實感正是魏晉名士的特色。而且這兩句並不是無關緊要的,寫做豆羹的過程曹植是意有所指的,說的是自己老爸曹操創業的不易,同時也是提醒曹丕現在天下未定,正是兄弟齊心一起共創大業的時候,不要因為過度猜忌而被敵人乘虛而入。
事實上曹植的提醒非常重要,但是為人多疑的曹丕並沒有聽出曹植的弦外之音。曹操創業正是靠著家族兄弟的支持,在戰場上曹操多次死裡逃生都是靠著兄弟子侄以命相保,在軍事上,他更加倚重的是曹仁、夏侯惇這樣的家族弟兄們,兄弟齊心正是曹操的制勝法寶。但曹丕比曹操更加多疑,尤其信不過自己的親兄弟,曹彰這樣的猛將都被他猜忌不受重用。曹丕最為信任提拔最快的就是司馬懿,這個曹操一直提防的野心家,在曹丕時代逐漸成為了曹魏政權的核心人物,這也為曹氏政權後來被司馬家取代埋下了禍根。
《七步詩》在我看來應該是曹植所作,在《世說新語》最初的版本中,曹植表達了自己被曹丕逼迫的無奈,兄弟相殘的慨嘆,「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最終感動了曹丕,想起了兄弟一起打鬧長大的溫情,最終放過了曹植。詩中前兩句做豆羹的描寫,寓意當年曹操創立事業的艱辛,也是提醒曹丕要兄弟齊心才能所向披靡,天下未定,大業未成,曹氏政權遠沒有曹丕想的那麼牢不可破,暗處隱藏著無數的兇險和殺機。
只可惜曹丕太過多疑,最終沒能聽出曹植的弦外之音,缺少得力將領的曹魏在曹丕手裡沒能一統天下,他重用的司馬懿卻最終取代了曹家,成為了最後的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