蠶蟲「蛻變」改變村貌,東蘭這個村半年養蠶收入近200萬元

2021-03-02 東蘭生活通

東蘭生活通,微信平臺,東蘭的生活信息都在這裡。新聞信息、身邊事,求職招聘,二手車信息等,記得長按下面二維碼加入我們哦。想爆料身邊事請加小四微信 1306657005

沙沙沙……房間裡傳來聲音,像極了春雨聲。

「這是我的『寶寶』們在吃飯,是蠶蟲吃桑葉的聲音。」東蘭縣泗孟鄉生滿村滿上屯村民黃桂發指著一樓左邊的房間,幽默地說,聽到蠶寶寶吃桑的聲音,比聽到自己孫子吃飯的聲音還開心。

群眾在觀察桑蠶飲食情況。

今年是黃桂發養殖桑蠶的14個年頭,如今他已成為鄉裡的養蠶示範戶之一。

生滿村地處半石山半土坡地區,全村共有433戶1832人,人均耕地面積僅有0.5畝。根據桑樹耐旱、耐瘠薄的特點,當地黨委、政府鼓勵該村群眾利用山地種植桑樹。

生滿村桑葉基地。

2004年,種桑養蠶宣傳開始走進生滿村;2005年,該村在政府的引領下,開始了第一批桑蠶養殖。那時群眾幾乎都沒有技術,害怕花費精力又虧了錢,很多農戶都是持牴觸的心態。

2016年以來,政府免費提供桑苗、不定期開展技術指導、有時贈送化肥或農具,加上桑蠶產業周期短、見效快的特點,越來越多的群眾加入了這個養殖隊伍。現今,全村共有桑園面積567畝,涉及143戶592人。今年上半年,全村養蠶1018張,養蠶總收入194.6萬元。

「村部附近的12個自然屯,幾乎戶戶種桑養蠶。」生滿村村委委員、婦女主任黃小寧說。

生滿村拉高屯的黃盛是村裡唯一一家小蠶共育戶,他做小蠶共育已經14年了。「小蠶對桑葉、溫度、溼度和衛生的要求更高。」黃盛邊餵食桑葉邊說道,村裡的桑蠶養殖戶幾乎都在他這裡預約訂單,不時也會接受隔壁村的訂單。「近些年養殖戶越來越多,2018年我們家有17萬元的收入,累並快樂著。」黃盛忙得不亦樂乎。

群眾查看家中即將出售的蠶繭。

桑蠶產業是全市「十大百萬」產業之一。泗孟鄉成立工作領導小組,落實農技人員包幹到各村做好技術指導,著重培養一批種桑養蠶示範戶、典型戶;通過轉包、承租等方式有償轉讓給懂技術、善管理的養蠶能手,以進一步提高種桑養蠶的規模效益。泗孟鄉政府把生滿村的養蠶經驗作為典型示範,以示範帶頭的作用,推動全鄉蠶業的發揮。截至目前,全鄉桑園面積有3000餘畝。

來源:河池日報社融媒體記者 韋玉廈

更多東蘭本地信息,就在東蘭生活通,微信平臺,身邊事新聞資訊,求職招聘,便民信息,二手市場,長按下面二維碼,記得加入哦,東蘭人都在這裡。

相關焦點

  • 龍泉下錦村代養秀洲奶牛半年收入30萬元
    日前,經過大半年的飼養,從嘉興秀洲來龍泉錦溪鎮下錦村代養的50頭奶牛已經長大,即將踏上回鄉之旅。回程前,養殖基地的工作人員小心翼翼地將幹稻草鋪滿貨車車鬥,以防止奶牛在途中打滑跌倒。「這批奶牛是半年多前來到這裡的。」
  • 江蘇射陽王村村:栽桑養蠶編織致富「新絲路」
    射陽特庸鎮供圖中新網鹽城8月3日電 題:江蘇射陽王村村:栽桑養蠶編織致富「新絲路」記者 谷華8月3日,酷熱難耐。在江蘇射陽縣王村村,黛瓦白牆的新型社區顯得非常寧靜,周邊綠油油的桑樹田在驕陽的照射下格外引人注目。射陽縣王村村桑蠶歷史悠久,家家戶戶世代栽桑養蠶。
  • 廣西東蘭供電局:「生活在坡索,心裡踏實」
    大半年過去了,1月16日,新春將至,覃金瑛喜滋滋地做了一桌熱騰騰的烏雞火鍋,請上了幾位鄉親和駐村扶貧幹部吃團圓飯。舉起酒杯,她樂呵呵地告訴大夥:「過去一年小有成績,原來住著的危房,不但加固了,還正在加蓋2層。」
  • 「豐收、逆襲、蛻變」 資陽這個「空殼村」破繭重生!
    帶領村民發展種植業、養殖業和村集體經濟,達到戶戶脫貧;以「公司+村集體+農戶」入股形式發展集體經濟,實現持續增收;大力修建基礎設施建設、實施鄉村風貌整治,建成通村通社水泥路。2019年,開田村實現整村脫貧,村集體年收入達5.4萬元。村民們都說,「小黃書記來了,幸福生活也一起來了。」
  • 豐收、逆襲、蛻變……安嶽這個「空殼村」破繭重生!
    帶領村民發展種植業、養殖業和村集體經濟,達到戶戶脫貧;以「公司+村集體+農戶」入股形式發展集體經濟,實現持續增收;大力修建基礎設施建設、實施鄉村風貌整治,建成通村通社水泥路。2019年,開田村實現整村脫貧,村集體年收入達5.4萬元。村民們都說,「小黃書記來了,幸福生活也一起來了。」
  • 岫巖龍潭鎮相信村:種桑養蠶織絲 扶貧扶出優質產業
    選繭、繅絲、開棉、晾曬、拉絲、疊加、縫線包裝……22日,40張質優價廉的蠶絲被從岫巖龍潭鎮相信村精裝發出,郵寄到北京、上海、大連等城市。短短幾年間,相信村生產優質的手工天然蠶絲產品,走出一條產業脫貧的「絲綢之路」。
  • 裴家臺村:拉麵「拉」來3000萬元
    一幢幢青磚黛瓦民居錯落有致,硬化的水泥路面乾淨整潔,村道兩旁綠樹成蔭、鳥語花香……房前屋後停放著掛著天南海北牌照的汽車,村級文化廣場上老人們談笑風生,他們無比自豪地說:「小小的一碗牛肉拉麵,讓我們的日子越過越紅火。」這是近日記者在和政縣羅家集鎮裴家臺村的所見所聞。
  • 積極之光 點亮東蘭——2020年廣西東蘭支教篇
    先後邀請龍華區中小學名師為東蘭縣國清中學、東蘭深圳龍華小學、勞動小學、坡白小學、弄蘭小學送課18節;邀請龍華區名校長為東蘭深圳龍華小學及全縣教師開展培訓5次。為改變對口幫扶學校尤其是坡白小學、弄蘭小學的教育現狀,在龍華區政府教育督導室的大力支持下,深圳市觀瀾中學、龍華中心小學、和平實驗小學分別向弄蘭小學、坡白小學、東蘭深圳龍華小學捐贈價值23700元的華為智慧屏用於遠程幫扶活動。
  • 文成這個村變化太大啦!從「空殼村」一躍成為「網紅村」!
    文成縣百丈漈鎮的石莊村」原本是個一窮二白的空殼村,村集體經濟一度負債纍纍。而這幾年,石莊村通過盤活閒置老屋,大力發展鄉村旅遊,村集體經濟不僅「轉負為盈」,還成為了人氣滿滿的省級3A級景區村。改變是如何做到的?一起來看今天的報導吧。
  • 岑鞏山崗村:桑田蠶語奏樂章 「空殼村」產業齊開放
    時下,岑鞏縣天星鄉山崗村百畝桑園基地一片蔥綠,村兩委及駐村幹部正查看桑葉長勢。微風拂來,桑葉簌簌作響,湊出一曲曲旋律美妙的樂章。而在來基地之前,村兩委班子成員和駐村工作隊已在村委會會議室對第三批種桑養蠶準備工作進行了安排部署。  「養蠶工作是當務之急,養蠶的廠棚也正在建,有1000個平方,任務也比較重,大家加把勁。」
  • 一季度開門紅 羅東14個村經營性收入均超5萬
    ■本報記者黃俊濤文/圖    14個村(社區)經營性收入均高於5萬元,其中經營性收入高於10萬元的村有10個,高於20萬元的有4個……今年第一季度,南安市羅東鎮狠抓村集體經濟,各村都交出了一份令人滿意的答卷。
  •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最早在這個村提出
    習近平總書記3月30日在浙江省安吉縣天荒坪鎮餘村考察,了解該村多年來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推動綠色發展發生的巨大變化。15年前,也就是2005年8月15日,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在安吉考察時來到餘村。
  • 扶貧工作隊一到 養蠶時間省一半
    扶貧工作隊助貧困戶養蠶夏敏婷,是蘆洲村方凡坪村民小組村民,2006年,夏敏婷丈夫歐永光患上病毒性腦膜炎,生活起居完全不能自理,2016年被確定為貧困戶。然而,夏敏婷卻樂觀自信,「2016年之前的收入只能滿足最基本生活所需,在駐村工作隊的幫助下日子在不斷改善,相信未來會越來越好。」
  • 每村20萬,福建下達2020年省級扶貧開發重點村捆綁資金8000萬元
    近日福建農業農村廳下達 2020年省級扶貧開發重點村 捆綁資金8000萬元 每村20萬 來看詳情——閩財農指〔2020〕19號有關市、縣(區)財政局、農業農村局:為推進省級整村推進扶貧開發工作,根據《中共福建省委辦公廳
  • 百城千縣萬村調研行|廣西下陶村:山坳村蛻變為「紫荊花海」
    鍾敏說,帶著這個思路,當年村裡有一批年輕人前往廣州打工時,發現廣州市種植了大量紫荊花,「他們覺得廣州的氣候和我們這邊很像,就萌發了能不能引進一些紫荊花的樹苗回來種植的想法」。鍾敏記得,這些年輕人在2009年買了幾百株紫荊花樹苗帶回村裡種植,當時樹苗價格近1元一株,這在當地村民看來是一筆「天價投資」,村子有老人嘲笑他們:「你種這個樹苗,明年拿來燒火都沒人要。」
  • 貝儂.人物 |德保隆桑橋頭村「牛大王」王彪;那甲大章村村委主任甘府安
    為促進橋頭村村級集體經濟實現收入達標,他帶領橋頭村2名村「兩委」幹部到貴州省萬屯鎮大型牲畜交易市場販回5頭西門達爾牛用於發展村級集體經濟,並給予養殖技術指導和銷路介紹。有了這5頭西門達爾牛,橋頭村今年的村級集體經濟收入預計超過7萬元。除了幫助橋頭村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王彪還大力幫助當地貧困戶發展產業。如:巴厄屯的貧困戶陸志納從王彪那裡購買了一頭母牛,開始發展肉牛養殖業。
  • 百名記者進百村|船山區老池鎮福龍村:近2000畝土地在流轉中煥發活力
    12月24日《遂寧日報》報版截圖寬敞整潔的水泥路,整齊劃一的小洋樓,漫山遍野的桑樹,不時從身邊開過的小車……再次來到船山區老池鎮福龍村,這個曾經的貧困村的改變讓記者有些吃驚【大事記】●2014年,原盤龍村被評定為省級貧困村; ●2018年,原盤龍村引進本村業主羅有元,流轉200多畝土地發展種植養殖業; ●2019年,老池鎮黨委政府引進睿曦千畝蠶桑生態農業科技示範園項目;
  • 淶水縣莊窠村用八年時間實現美麗蛻變
    2013年的全國「兩會」期間央視記者曾就偏遠山區群眾如何脫貧致富連線龍門鄉莊窠村黨支部書記張紅憲代表、委員們共同為這個村的發展把脈支招而在八年前,這裡出村的道路坑窪不平,而且經常被毀,吃水要靠人背驢馱,貧困狀況可想而知。莊窠村距龍門鄉政府15公裡,全村71戶186人,耕地僅有170畝,而山場面積就有近萬畝。如何靠山吃山,村幹部著實動了一番腦筋。
  • 洛陽這個村生產的掛麵有20多種 還有金珠沙梨和竹葉青味的
    今日一早,洛陽市洛寧縣小界鄉祝家園村的掛麵廠的車間機器轟鳴,面香四溢,工人們開始工作了。流水線上,切割好的麵條掛成一排,好似垂簾。  村民張雪麗在掛麵廠工作,近年來,她不僅順利脫貧,還圓了家門口就業的夢想,她的幸福生活離不開村子的發展……  祝家園村獨特的土壤和氣候適合小麥生長,去年,村子通過招商引資,建了一座麵粉廠,佔地11畝。廠裡用的小麥都是祝家園村和附近村子村民種的,「收購貧困戶的小麥,每斤的收購價還高於市場價2分錢。」
  • 西昌市民勝鄉麻棚村:公路進村 產業富村 奔向幸福
    這個有42戶、185人建檔立卡貧困戶的村莊,決心在下一年來臨前告別貧困,融入新生活。一條公路帶來的希望和其他貧困村不一樣,麻棚村是西昌市邊遠村落第一批修好高等級進村入戶水泥路的村莊。要致富,先修路。這個道理大家都懂,村支部書記沙正發更是知道公路進村對地方發展的重要性。民勝鄉麻棚村地處犛牛山高山、二半山區,平均海拔2100米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