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艾嘉導演的電影《念念》在五一小長假和觀眾見面了,在這部電影裡,張艾嘉再一次唱起了二十年前風靡一時的《愛的代價》。她把自己拍攝電影的片段和二十多年前風情萬種的唱這首歌時的情形剪成一個時長四分五秒的宣傳片,放給臺灣和香港的年輕人看,很多人看完都落淚了。張艾嘉笑著問他們:「你們為什麼哭?是因為我的皺紋嗎?」
電影《念念》宣傳片:
電影《念念》講述了梁洛施所扮演的育美跟張孝全扮演的拳擊手是一對戀人,育美的母親因難產而死,而育美一直生活在母親難產的陰影下,懷孕後內心惶恐不知該怎麼辦,而男朋友因為眼疾面臨著失去做拳擊手資格,心情鬱悶,忽略了育美的感受。育美的哥哥在父親去世以後,想要去臺灣找到育美,開始新的生活。三個年輕人面臨著現實的困境,但是又懷著對於愛和親情的渴望。
在談及為什麼要去拍這樣一部非主流的文藝片時,張艾嘉說:「這部影片其實是在講三個家庭並不美滿的年輕人,在他們的心中都有一個結,關於他們的父母。我不知道大家心裡有沒有這種感覺,就是你心裡最愛的人,往往是跟你最過不去的人,是你最不敢跟她說很多話的人,因為對彼此的期待太多了。當我接到這個劇本時我正準備去做另外一部電影,可是當那個住在臺灣的日本男孩把這個故事拿給我看的時候,我突然覺得,這絕對不是一個主流的電影,可是我覺得這個故事是應該要被拍出來的。因為它讓我看到一個男孩子對於父母的思念和渴望。」
張艾嘉是一個特別愛家的人,一歲時父親因空難去世,母親再嫁。從小跟祖父母長大,也許是這樣的成長經歷讓她有了對家庭的依戀和更深的思考。「你自己成為一個要負責任的家長的時候,你就開始回溯你自己的成長,然後你就會發現,其實很多的教育和影響都來自於你的上一代,如果你跟你的上一代有很多東西還沒有和解,你就會發現很痛苦,那個東西沉澱久了有的時候會變酸,會變苦。」
《念念》女主角選用了頗具話題度的梁洛施,問及選梁洛施的原因,張艾嘉說:「她還那麼年輕,就經歷了那麼多,她需要有人去提點。」梁洛施之前雖然也演過電影,卻大都是配角。張艾嘉找到她時面對的幾乎就是個新人,但是她耐心的手把手的告訴梁洛施如何去演,還把她拍戲的時間安排的很集中,以方便她對孩子們的陪伴和照顧。張艾嘉、羅大佑、李宗盛在李宗盛2007年的北京演唱會上而張艾嘉也樂於將自己的情感經歷與觀眾分享,「那時候年輕,喜歡有才華的男人,只要人家一彈琴就被迷得神魂顛倒。可是後來才慢慢發現,有才華的人大都很自我。做朋友會很棒,但是做親密愛人卻會很辛苦。」並且她還不忘勸告年輕人:「我覺得兩個人在一起最重要的是,你們在一起,會不會把互相最好的那一面帶出來」。
雖然因為種種原因沒有和曾經的戀人走到一起,但是張艾嘉卻在日後跟他們成為很好的朋友,在2007年李宗盛的北京演唱會上她作為助唱嘉賓出現在舞臺上,和李宗盛、羅大佑一起演唱《愛的代價》。在訪談節目上她也從不避諱自己對於楊德昌才華的欽佩和對他早逝的惋惜。張艾嘉不管是對待愛情還是生活,總是無比的豁達和坦蕩。
張艾嘉和前夫劉幼林張艾嘉的一生中經歷了兩段婚姻,25歲時和當時美聯社駐香港分社的社長劉幼林步入了婚姻的殿堂,「我相信我自己有一點戀父情結,原因是我一歲的時候父親就因為空難過世,我第一個先生比我大16歲,突然就給了我很大的一個安全感,所以我就認定:就是他了。完全沒有考慮任何其他的事情。他娶了我以後我才發現,婚姻真的不是那麼一回事,不是每天都浪漫到底,而是把你最不好的一面,每天讓他看到,你會發現那是不對的,那時我才25、6歲,我覺得還有好多事情我都沒有做完,我還想拍戲,還想幹其他的事情,有時候出去拍戲,好幾個月都沒有聯繫,慢慢的感情就疏遠了。後來我們都各自找到了自己的伴侶。」
提起這段過往,張艾嘉內心也充滿了愧疚之情:「我一生中沒有需要對什麼人說一次對不起,唯有對他說。因為當時他已經是經歷過一次婚姻的人,所以他很怕再結婚,突然遇到一個比他小16歲的女人,他可能會覺得很緊張,但是當時我就認定是他,所以最終他還是娶了我。我們幾乎是分開了十幾年,直到我第二次要結婚的時候,我才發覺自己還沒有離婚。」張艾嘉和丈夫王靖雄之後她又和林青霞合作出演了李翰祥導演的黃梅調電影《金玉良緣紅樓夢》,當時24歲的張艾嘉在裡面扮演林黛玉,以現在人的眼光看來,有著黑白分明大眼睛和甜美笑容的張艾嘉並不適合去扮演弱柳扶風的林黛玉,甚至後來張艾嘉在節目上說自己演過林黛玉時,惹得蔡瀾、倪匡、黃霑集體笑趴下。但是這也從另一方面說明了那時的張艾嘉在影壇有多火。在當時,風靡一時的武俠片和瓊瑤的言情片裡都有張艾嘉的身影。
那一時期,張艾嘉唱了很多膾炙人口的經典歌曲。《童年》和《愛的代價》就是其中的代表作品。張艾嘉當時對這兩首歌極為動情的演繹在今天看來也是非常的打動人心。二十年後,在新片《念念》中,歷經滄桑的張艾嘉再次重唱《愛的代價》,更是賦予了這首歌新的意義和感受。
有人說,七十年代的女演員都紛紛遲暮,只有張艾嘉卻分分鐘如朝陽,她從二十歲出道至今一直活躍在銀幕上,雖然更多的時候是以演員的身份,但是每次的導演作品也總是讓人稱奇。她自己寫劇本,自己找演員,自己來拍,永遠那麼不疾不徐,就如同她的作品,緩慢的節奏裡卻蘊含著生活的本真。
從剛入行時的七十年代到既做演員又做編劇又做導演的今天,張艾嘉見證了中國電影的發展,也經歷了香港電影和臺灣電影的新浪潮時期。每一個時期,張艾嘉都展現著自己生命中最好的狀態。青春時期的漂亮活潑,中年時的老成持重,張艾嘉都用影像記錄了下來。她將自己的時間和精力獻給了電影,電影也回饋給了她優雅而豐厚的人生。
(文章來源:烹小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