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沈十六
出品 | 壹條電影
我有些忘記是什麼場合了,張艾嘉說過一句話,大意是:「我不怕人老,不怕樣子老,我更在乎、更害怕的是心老。」
說實話,近期見過她的人,並不會相信張艾嘉已經64歲。時間消耗了她的一部分美貌,卻也帶來了更多氣質和經歷。
回顧張艾嘉出道的四十多年,能夠發現她身上有很多令人驚嘆的力量,跟同時代的女演員相比,她好像很容易得了很多認可。先是歌手入行,轉型做演員早早得雙料影后,25歲開始當導演和編劇後又獲最佳,每一重身份在她身上都不是負累,都是時間贈予的禮物。
今天一條的視頻裡就和大家聊一聊張艾嘉和她的新作品《相愛相親》
一、她風風火火的樣子最動人
張艾嘉在導演方面,有許多關鍵詞,比如:人文、敏感細膩、新時代女性、強調情感表達,跟她在大眾面前的形象如出一轍,知性、得體、舒展。
所以很難想像,她在少女時期有過十分反叛、任性的經歷。
她13歲去美國紐約讀書,經歷了一段半工半讀,獨立生活的日子。張艾嘉說:「幫人照顧小孩,很多人喜歡用我,每周都能賺到很多錢」,但她毫無做乖乖女的想法,談過很多男朋友,聽披頭四,穿超短裙,「短到上樓梯需要倒著走,不然會被看光了」。以至於母親擔心她太過叛逆,要求她趕快回臺灣。回來之後,她順利成為歌手,20歲時又跟嘉禾籤了五年長約,開始拍電影。
她屬於那種有靈氣的演員,當年李翰祥打算拍紅樓夢,張艾嘉和林青霞入組,她演寶玉,林演黛玉,但後來臨時調換了角色。等戲拍完,導演特別認真地說:「林青霞是個偶像,但張艾嘉是個演員。」
哪怕是憑著《我的爺爺》和《最愛》拿過臺灣金馬獎和香港金像獎後,她也不誇耀自己在演戲方面的成就,總是淡淡地說:「成為一個好演員需要什麼?三分天賦,三分努力,三分運氣,還有一份未知」。
這是天然的通透,不好學,也學不來。或許,與她是親厚師徒關係的奶茶劉若英才能懂得幾分。
那個階段,她只認「戀愛大過天」。但嘉禾不準女演員談戀愛,張艾嘉深受束縛,並被高層評價「不聽話」,待了兩年後,由著性子解了約。
她真是那種活得自我的人,隨性不羈,追風逐日,想做什麼就做什麼,不管是跟新藝城七怪打成一片(前段時間,她還撮合早年決裂的幾個人重新聚首),還是後來從臺前完全轉到幕後,出任企業在臺灣地區的總監。她全都做了,而且做得不錯。
提起張艾嘉,這些並不是最令人感嘆的,反而是她的複雜情史更惹人側目。不管是前夫劉幼林,還是藍顏知己李宗盛,都有令人唏噓的故事.
二、沒有失敗的感情,只有不合適的人
其中,最不受大家祝福的是她第一段失敗的婚姻。
26歲那年,張艾嘉不顧家人反對,嫁給比自己大16歲的劉幼林。這段婚姻並不被看好,僅僅維持了六年,在她31歲時以離婚收場。
那段婚姻生活,令她陷入了5年的情感低潮期,等到慢慢走出傷痛,她開始重新投入生活。
36歲的張艾嘉,在於楊德昌合作《浮萍》時,傳出緋聞,但兩個人並沒有走到一起。她坦言:「曾有機會發展,但停止了。」這段經歷為她日後對拍電影生出興趣到底有多少作用不得而知,但她的確在多個場合表達過對楊德昌的惋惜之情。
之後一年,她與音樂才子羅大佑交往甚密,那時候她也在唱歌,但唱得很辛苦,從小受鮑勃·迪倫等人的音樂影響,在早期進入歌手圈子時顯得格格不入。
張艾嘉談及過往的時候,都不提情感,更多是感激。就算有人說她唱歌能紅,她也會歸到自己早期遇到了羅大佑,是他幫自己寫了許多適合那個年代的歌。
三、走吧走吧,人總要學著自己長
但在緋聞男友這件事上,至今仍經常被人問起的那個人是李宗盛。
此前張艾嘉在接受魯豫採訪時,就回答過「李宗盛愛過你嗎?」這個問題。她不止一次認真否認了這段感情,他就是一個那樣的人,需要了解對方的想法、情緒,要很愛那個人,不然寫不出那麼深情的詞。如果連自己都打動不了,又怎麼打動別人呢?
而李宗盛也講過:「每一個音樂製作人都要愛他的歌手,要把她們的前途當做自己的前途,只有這樣,才能做好音樂。」
可我們作為聽眾,也都知道他是懂她的,所以,他說「張艾嘉的聲音雖然不甚專業,但有一種安定的感覺,是一種神經質的溫柔情感。」也正是在這份欣賞的基礎上,他寫出了傳唱至今的《愛的代價》,也是他「唯一一首寫到一半就哭的歌」。
不管如何,這些經歷都給了張艾嘉足夠的成長,並推進著她的成熟。正是因為過去的她,才成就了現在的她。
這就是張小姐的魅力,她憑著一腔熱血去愛,轟轟烈烈,燃燒自己,哪怕到了三十六七歲,也還是這副動人的樣子。
在認識現在的先生時,對方尚有妻兒,是香港有名有姓的富商,單身女性不該招惹。但她愛上了就是愛上了,最後落得插足別人婚姻、未婚生子的輿論之中。
我不知道那個階段她是如何熬過來的,但至今張艾嘉都不太願意提起,只坦言「做第三者壓力很大」。在生下兒子奧斯卡的第二年,王靖雄辦妥離婚手續,正式迎娶了張艾嘉。至今兩個人都過得很安穩、幸福。
人可能就是如此,只有真正轟轟烈烈地愛過,才能理解平淡生活的真諦。
從來都不嘗試的人生,過一天和過一輩子又有什麼區別呢?
四、電影成了盛放她人生經歷的載體
如果你覺得張艾嘉熱烈、豐盛的人生就開始趨於下行的話,那真是錯了。她踏入四十歲之後,還拿了好幾個分量很重的獎項。
在進入後半生時,拍電影成了她非常重要的工作。但這份工作並不輕鬆容易,也並非指導指導演員如何表演就能勝任。她磨了許多年,才磨出一些體會。
記得,她在某次頒獎典禮現場說:「電影創作大同小異,大同在於,我們關懷的主題都是人性,也都是人,人跟環境、跟他人、跟自己、跟過去、跟未來,可就是因為這些小異,他的文化背景、思考方式、個性、視野、詮釋,令我們每一部電影都那麼精彩,有它獨特的精神。」
這句話並非多麼深刻,但凝結了她當導演後的諸多體會和感觸。也是自那之後,我集中看了她導過的所有電影。
每一部電影裡都有她對生活、情感、碰撞、摩擦的理解。
所以她才會說出「看到網上有人評價我是溫室裡的花朵是,都覺得好笑,我也經歷了很多你們不能想像的磨難。」
《念念》裡未婚先孕,總執著於父輩情感的育美,有一個總低著頭畫圈的鏡頭,非常簡單,卻印象深刻,我能感受到她沉默中湧動的情緒。還是《20 30 40》裡不同階段,有不同問題的三位新時代女性,其中40歲階段的女性,有著我更不能理解的矛盾,張艾嘉出演了這個角色,有個細節是她決定離婚,女兒問她為什麼,她說長大後就會懂的,而身邊的朋友勸她不要輕易做決定,離婚以後遇見更好的或許也不會要。
張艾嘉追問一句:好的為什麼不要?!這是一種殘存在體內的生氣,她對生活還有期待。無論怎樣,從這些角色身上我都能看到張艾嘉的影子。她在愛中的掙扎、彷徨,繼而堅定、果斷,似乎就是在看某一個沒有具體面目的女性成長。
所以,回到電影本身,張艾嘉從自身提煉出的情緒,能夠讓人產生共鳴,當我們看完她的電影後,總會覺得心被揪疼了一下。
在張艾嘉的新電影《相愛相親》中,也有很多打動人心的細節,最令我感動的是,姥姥這個角色。
她幾乎守了一輩子寡,等一個不愛自己的人。姥姥沒有名字,就叫嶽曾氏,也沒有年輕時就出走了的嶽老爺子的照片。後來,薇薇的男友阿達給他倆合成了一張,郵寄回來。
收到信封的那天下了雨,她佝僂著背,拿信封擋雨,回到家時,照片沾了溼信封,老爺子臉上有處糊了。她想擦乾淨,拿了毛巾輕輕蹭了一下,但整張臉都花了。那個瞬間她紅了眼眶,手指摩挲著照片,一下子痛哭起來。
老一輩演員的表演太過真摯,飽滿到一觸即發。我坐在觀眾席中,跟著掉眼淚。
張艾嘉似乎不太講很宏大的東西,總是在探尋幽微的人性和情感,並用一種特有的溫柔的方式,講述一些看似殘酷的事實。
這可能是她最新的收穫,也是想要透過電影傳達的想法。
五、老就老,誰怕誰
前幾個月,張艾嘉去了《朗讀者》,董卿跟她簡單聊了聊,提到一個問題。董卿說,很多女性到了三十歲,或過了三十五歲,就會避諱自己的年齡,問張艾嘉怎麼看。
她很放鬆地說:「我不覺得有什麼需要躲躲藏藏的,只要自己能夠面對美好的或者不好的事情,就可以了。我還蠻滿意自己到了這個年紀,還可依繼續工作的。」
時間十分公平,再回首時,能看到很多過不去不曾看到的東西。
拍《念念》時,她重新唱了1992年創作的那首《愛的代價》,張艾嘉說「是心在唱這首歌,那顆心經歷了更多的事情,所以那裡面的每一句歌詞,都是一個畫面,都是一個故事,特別感傷。」
可她並非要沉浸在這種感懷世事的情緒裡,而是「很多事情都過去了,我們還是要繼續往前走。」
一個有味道的女人,需要經歷,需要被品嘗。她相信這味道來自於「自己的人生態度、怎麼好好走過這條路」。
我想,這就是張艾嘉,前半生愛的轟轟烈烈,後半生活的知性優雅。
今日福利:加入互動群參與《相愛相親》全國兌換券的抽獎喲~
圖文▲▼視頻
敲級感謝大家對我們【壹條電影】的支持!為了報答大家(認真臉φ(>ω<*) ,我們開設了一個互動福利群,不定期發放各種福利,以及線下活動的通知。
即刻添加管理員ID:【yitiaomovie】加入壹條電影互動群和一條一起討論電影的聲光影!